这年头消息只能靠人传,车马又慢,外地想得到可靠消息,渠道是非常少的。

  尤其是涉及各种事件的顺序——在几天内,雒阳连续发生了那么多大事,当事人或雒阳的官员倒是勉强清楚,但外地人根本分不清先后顺序。

  天子驾崩了,皇后死了,大将军何进和车骑将军何苗也死了,嫡储史侯也死了,袁隗全家都死了,并州刺史丁原也死了……

  袁绍举兵杀死了张让、赵忠等中常侍,铲除了绝大多数阉宦,携亲族尸体逃离雒阳。

  却被董卓部下吕布、郭汜等部追击,又有刘备爪牙关羽、徐荣等部轮番追杀,只能放弃亲族遗骸逃命脱身。

  雒阳百官死了一大堆,据说是刘备和董卓持剑入殿,一个个拖出朝堂害死的,死的大多都是过往名声极好的名士,比如何颙、郑泰、周毖、伍琼等等……

  年仅8岁(虚岁)的刘协登基为帝,28岁(虚岁)的刘备成了辅政大臣,董卓以外戚身份担任司空,董太后临朝监政。

  刘备把持朝政,传檄天下,称袁绍是国贼,号令天下共讨袁绍。

  董卓清除京中官员,排除异己,安插族人为官。

  这些事全部都是事实,而且发生在短短数日之内。

  一般人是无法看到事件过程的,也不知道先后顺序。

  如果仅看这些事实,人们可能都会脑补出一个结论……

  再加上这些年来大汉的惯例——扶立幼主、权臣当政、外戚弄权、名士被害……

  谎言其实是不需要说谎话的。

  全是真话,全是事实,但结论往往与真相完全相反。

  刘协登基的消息当然有朝廷驿马传讯,刘备发出的讨逆檄文也有公使向四方通传。

  可朝廷公使也没法把完整的消息传遍大汉,没有电视新闻,没有网络媒体,只能靠驿使的嘴和简牍传讯。

  再说驿使本就是风险极高的活儿,尤其是最近这些年,出外的公使和驿使,‘失踪’几率极高。

  而此时的陈留郊外,便有人正在挖坑——掩埋朝廷公使的尸体。

  还有人烧了烙铁,在朝廷驿马的烙印上,遮盖了一层‘边’字烙纹。

  张邈向曹操等人讲故事的时候,陈留名士边让就在陈留郊外看着手下人烧烙铁,他身前烧着一堆简牍。

  边让是与陶丘洪和孔融齐名的名士,三人皆被称为‘后进冠盖’。

  何进去年辟了边让为令史,还以高才提拔,一年内数次升迁,年初朝廷任用边让为九江太守平定蛮人暴乱,但边让没去赴任。

  准确的说,是边让接了九江太守的任命,但没去九江,回了陈留家中就不走了。

  这不是因为道路不通,年初可没有发大水,朝廷也还没生乱。

  只是九江那地方乱得很,又有蛮人又有山贼,几十年来都没消停过。

  卢植十多年前被任命为九江太守,带兵平定九江,随后就立刻辞官回雒阳编撰石经了,然后九江立刻复乱……卢植都搞不定的地方,边让当然不想去。

  边让烧的那些简牍,都是朝廷传告的檄文。

  简牍都能点起火堆了,当然不只是来自一个两个公使……

  一个剑客前来回报:“边君,周围已全数清理过了,所有向东而去的驿马皆已拦截杀埋,合十九骑。”

  边让点头道:“去向本初回话,能帮他做的,我都已做了,起兵之事我无力参与……让他自己保重吧。”

  剑客躬身行礼,取了匹马向荥阳方向飞奔而去。

  荥阳是从雒阳出关东的必经之路,陈留是通往东部兖、青、徐各州郡的驰道中枢,荥阳那边若有没截住的驿马,陈留这边便能截住。

  边让往陈留走去,行到城门附近,见了打着‘曹’字旗的兵马,犹豫了片刻,打算转身不入城,却被人叫住了。

  “文礼,孟卓兄正在寻你呢……”

  文礼是边让的字,孟卓是张邈的字。

  叫住边让的人是卫兹,字子许,张邈的好友。

  边让、张邈、卫兹都是陈留名士,又都是同期为官,相互关系都挺不错。

  张邈去年被何进举高第任用为骑都尉,而卫兹则被车骑将军何苗辟用为河南尹东部尉。

  前段时间何进与何苗相争,张邈与卫兹便两头不帮,一起回了陈留。

  见卫兹与曹家兵马一起,边让皱了皱眉,招手把卫兹单独叫到一旁:“子许,孟卓为何要引曹孟德来此?此阉宦之后,怎能与我等同心?”

  卫兹叹了口气:“曹孟德是我叫来的……其人有勇有谋,部下有不少强军,其又是本初旧友……孟卓与我皆乏兵阵之能,既要兴兵,正好以孟德为将……”

  “张超所部臧洪兼资文武,足以为将,何须阉宦子弟领军……且你等举兵便罢,我不参与此事。”

  边让摇了摇头,转身欲走。

  “为何?文礼兄,大将军与车骑将军皆亡,朝政受刘备董卓那等边鄙把持,若是不举兵讨平,任由武人乱政,你我将来如何得善?!”

  卫兹急急问道。

  “新君已经登基为帝,那刘备掌着遗诏大义,你等兴兵本是大逆之举……就算袁本初能聚起诸多旧友奔走,但终究没个名分,有几人愿与朝廷以命相搏?”

  边让皱着眉说道:“虽然暂时封住了关东消息,但河北呢?荆益呢?刘备已传檄天下,这消息封不了多久的,除非能在两三个月内攻陷雒阳把持幼帝……但短短时日,足以成事吗?”

  “……边兄不欲行险,兹也不强求,但请边兄暂居陈留,过几日再回浚仪如何?”

  卫兹揽住了边让的胳膊,带其往城内走去:“也免得孟卓兄对边兄心生误会……”

  边让拗不过,摇着头叹气的被卫兹拽着走:“卫子许,你知道我不擅军略……你卫氏族内富庶,你又不缺才名,早晚能再辟三府,何必非要生乱呢……”

  卫兹也叹着气:“边兄,正是因为整个陈留皆知我家有财货,若我不应袁本初与张孟卓之邀,我家中还能富庶几日呢?边兄你也与我一样啊,不举兵没关系,但边兄若是离去……”

  边让不说话了,跟着卫兹进了陈留馆舍。

  ……

  初平元年十月。

  (注:这已经不是历史上的初平了,而是刘协登基后改元,此时是188年10月)

  前虎贲中郎将、现全国通缉犯袁绍,联合关东各路‘义士’,举‘义军’反抗朝廷。

  ‘关东义军’宣称刘备与董卓谋害皇嫡长刘辩,矫诏立刘协为帝,把控朝政,残杀名士,祸乱禁中,无恶不作……

  袁绍也让人写了檄文,而且给刘备和董卓列出来的罪状,倒是比刘备给袁绍列的罪名还多一些。

  天下名士、八厨之首的骑都尉张邈出面联络,在陈留聚拢联军,开往荥阳。

  到了荥阳,各路联军聚义结盟。

  参与联军的有西园军中军校尉袁绍、典军校尉曹操、右校尉淳于琼、前车骑将军司马吴匡;

  骑都尉张邈、广陵太守张超、河南尹东部尉卫兹;

  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以及刚从雒阳逃奔出外的孔融和陈留上计孔伷。

  一共十二路,大多都是张邈的好友。

  孔融目前没有官职,但他在陈留有个远房亲戚,孔伷。

  孔伷将陈留郡兵交给了孔融,两人算是一同领军,以孔融为主。

  孔伷是陈留太守冯岱的上计吏,冯岱本人并没有参与‘义军’,但孔伷要带走郡兵,冯岱也没反对——和边让差不多,不参与也不反对,免得被人噶了。

  袁遗是袁绍的从兄,袁氏子弟。

  鲍信本是何进辟用的骑都尉,也是袁绍介绍进大将军府的,被何进举为济北相在外募兵——当时就是青徐黄巾大举入泰山的时候,鲍信是泰山郡人,募了不少泰山兵。

  只是募兵之后还没等回雒阳,便收到了袁绍的消息,说何进死了,京中刘备董卓乱政,鲍信就带兵进了成皋接应袁绍。

  若不是有鲍信接应,袁绍还真未必能从吕布和关羽手里逃出去。

  之前吕布关羽徐荣郭汜等部驻于虎牢关,袁绍与鲍信在荥阳驻守,幸好吕布和关羽等人是快速追击而来,没带攻城辎重,要不然荥阳也未必守得住。

  这‘关东联军’其实大多都是兖州兵马,淳于琼也是兖州颍川人士。

  袁绍和淳于琼自己的本部人马已经不多,加起来还不到五千。

  但联军合兵进驻荥阳,一共聚拢了三万多人马,却是称得上声势浩大。

  好歹是正规军,只不过大部分都是刚募不久的新兵蛋子。

  会盟时,联军各路人马设了誓坛,袁绍自认兵寡,没有直接上坛领誓。

  但众人还是齐推袁绍为盟主,因为是袁绍倡议的此事。

  其实目前最适合的盟主是张邈,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张邈出面联络的。

  但这活儿如果失败了,当然是谁当盟主谁是首恶,其它人完全可以是“受了蒙蔽”……

  这年头的路数是反直觉的,当名义上的老大可不是什么好事,凉州叛军也总是会弄个名士来当老大。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二手穿越:大耳贼刘备,二手穿越:大耳贼刘备最新章节,二手穿越:大耳贼刘备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