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

  雒阳官吏与候补官员全都列到了德阳殿前,参与登基大典。

  其实皇帝登基的典礼不复杂,比葬礼简单得多。

  因为所有的物料都不需要额外筹备,全是现成的,礼制和流程也是现成的。

  刘协先到太庙祭祖,宣告继承合法性。

  太庙祭祖时,刘备也在随行陪祭,因为刘备是宗室。

  然后回到前殿,当着百官的面,由辅政大臣刘备授予皇帝玺绶。

  ——不是那个‘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那玩意其实是儒门用来证明‘皇权天授’的说辞,只存在于典籍中,根本就没有实物。

  刘宏确实按传闻搜罗了玉石做了一个,边长足足四寸(9厘米),但实际上这玩意问世仅十年,是刘宏在西园把玩的玩具,不是拿来用的。

  始皇帝特意称‘皇帝’,本来就是在与周代的“天子”称谓保持距离,皇本是天地之纲,广大之伟;帝本指德盖天地,皇帝其实是在表达‘与天地等同’的意思——始皇帝是打算和天地并列的,怎么可能受命于天?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说法,是汉代儒士们为了固化天人感应而传的。

  其实,只要稍微多想想,就能明白士族们所谓的‘受命于天’,这‘天’到底代表着什么……

  真正的玉玺原本有三枚。

  日常行政办公用行玺,比较小,边长不到一寸(2厘米),这也是随身印鉴,起到的是签字允许的作用,类似老板私章,行文就是‘皇帝行玺’。

  出兵或下正式诏令的时候会用信玺,这是专门用于诏令的印章,就像公司里的公章,边长寸半(3.5厘米),行文是‘皇帝信玺’。

  分封诸侯王或是帝位传承时用大玺,这确实比较大,边长两寸半(5.6厘米),行文是‘皇帝之玺’——这才是传国的玉玺,但一般情况下是不用的,只用于‘封’和‘禅’。

  到了汉初,高祖为了广结善缘吸纳各方势力,便又重新融合了周朝那一套。

  这就使得本就不愿皇帝唯我独尊的诸侯和儒士们,把与天地等同的‘皇帝’尊号又给称回了‘天子’,这其实是降了一级的。

  皇帝被重新称为了天子后,又重新做了三枚印鉴,新增的三枚玉玺的行文把皇帝改成了天子,也就是‘天子行玺’等。

  于是皇帝就有了六个玉玺。

  正式的政务依然是用原有的‘皇帝三玺’,新的‘天子三玺’专门用于礼事,比如封赐使臣、祭祀鬼神、册封番邦君主等。

  实际上,皇帝信玺才是效力最大的玉玺,军事调令和皇帝诏书都是用信玺的。

  刘备在授给刘协皇帝玺绶之后,只待仪式结束,皇帝信玺就会再次由刘备指派的玺官执掌,并任职侍中侍郎。

  刘备指派的掌玺官是牵招,当然,这是临时的,因为牵招之前弃了官身,现在算是重新从朝官做起。

  授玺后,新君登陛前殿,接受百官朝拜,宣读即位诏书。

  再宣告大赦天下,封赏宗室与功臣。

  整个流程并不复杂。

  涉及的封赏也是刘备和董卓直接商量的,刘协唯一插手的事务,是把乐隐追封为少傅。

  追封乐隐也是大典上的第一个封赏。

  刘备右将军职务没变,因为没多少直接军功,刘备不打算无功升职。

  但加了良乡侯,太子少师衔也在刘协登基后转为了少师(位同三公)。

  此外,实职从青州刺史迁为青州牧,持诏辅国政。

  没有都督军务,因为辅政就是总揽国政,可调天下兵马,权限极高,不需要提督军之权。

  董卓迁为了司空,加爵为郿侯,食邑郿县五千户,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加职,河东太守职务也被收回。

  刘备有了出外的念头,又是唯一的辅政大臣,自然也就不怎么在乎朝廷职务高低,更在乎维持赏罚有度,升官的事可以等讨伐了袁绍再说。

  而董卓官至三公封县侯也是有理由的——他是真有军功,讨伐何进、何苗都属于董卓的功劳,吕布击破袁绍留下的车阵也算董卓的功劳。

  一个官高,一个权重,两边实际上依然维持了平衡。

  按惯例,在刘协亲政前,太后将临朝监政——但不是主政,只是监督,算是最高监察官,这才是正常操作。

  除此之外,刘辩被追封为怀王。

  刘表就任宗正。

  董旻就任河南尹。

  登基大典的最后,刘备宣布改元为初平。

  刘协居于南宫,常朝将在崇德殿处理,但刘协年幼,不一定每次都出席。

  同时,由于天子年幼,暂时不接纳新宦官入宫,黄门署暂由暴室宫人接管,也就是被刘备带走的那些人,有太监也有宫女。

  在大典结束后,还要举办刘宏的丧礼——这个流程才是真麻烦的。

  好在葬礼是不需要刘备主持的,毕竟太后活着呢。

  刘备和董卓在忙着选拔官员。

  不过,两人的选拔方式不一样。

  董卓这边搞得很快,至少有二十几个亲戚已经被辟为司空掾或是举荐为朝官,目前正在往郿县送传告。

  刘备没这么搞,因为刘备没这么多亲戚……

  而且,刘备是打算带刘协离京的,不需要往雒阳安置官员。

  在刘宏丧礼期间,刘备与董卓商量,表示自己要出关东征讨袁绍,希望董卓能解决凉州叛乱问题。

  为此,董卓可以调用京畿三辅所有兵马。

  两边都是大叛军,一人负责一边也很合理,董卓本来也不是太想讨袁绍,毕竟袁隗对他确实有恩,他现在是司空了,得要点脸。

  平定西州这个活儿放到现在,实际上等于是让董卓衣锦还乡,而且郿县正在面临叛军威胁。

  董卓当然是得答应的,关键是这能揽得兵权啊。

  而刘备则开始广发檄文,下令天下州郡同讨袁绍,以成皋(虎牢关)为会师地点。

  ……

  与此同时,陈留。

  张邈正在向曹操、张超等人说着另一个故事:

  “……两宫相争,太后与阉宦矫发遗诏,欲杀史侯,扶立董侯。当时大将军下令本初保护史侯。”

  “本初入南宫,杀尽阉宦,护史侯出雒阳避祸,却遇董卓、刘备二贼狼狈为奸,入京乱政。”

  “本初起兵讨伐乱政叛逆,竟至举家被屠!”

  “董、刘势大,与董太后合谋,矫诏强立董侯为帝,毒杀史侯,威逼百官……本初势单力薄,只得退兵至荥阳。”

  “孟德,我等在此聚义,便是为召天下有志之士同讨逆贼!洗清本初冤屈,还大汉朗朗乾坤!”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二手穿越:大耳贼刘备,二手穿越:大耳贼刘备最新章节,二手穿越:大耳贼刘备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