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斯混身都在颤抖。
不是因为激动,单纯是因为又冷又累,靠发抖取暖。
看起来不太保暖的外套胸口,印着《日光报》的标志。
取日光之下,一切新闻无处遁形之意。
这是一家娱乐新闻报纸,主打各种明星的花边消息,偶尔有点正经内容。
肯尼斯是这家小报的记者,兼编辑,兼老板,兼杂工。
好吧,他们报纸一共五名员工,包括一位保洁阿姨,是他妈妈,还有一个实习生。
没办法,创业就是这么艰难。
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他们的报纸每周发行量还是突破一万份。
对于这个成绩他很自豪。
不过距离他的梦想还很遥远,他想要把自己的报纸从周报变成日报,每日发行可以超过百万份。
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现在他还没凑出下周报纸的内容,全部希望都寄予魔影节。
魔影节上确实不缺内容,但是缺少专门由他来报道的内容。
正纠结着该怎么找些独家报道,附近的同行们又像一群闻到血腥味的食人鱼,游动到警戒线前。
看来又有名气不小的明星上红毯了。
肯尼斯对于这种采访不太感兴趣,这种内容他没办法比那些资深同行们写得更好。
明星闹绯闻该怎么写他倒是很有经验。
虽然不准备去抢这一位的热点,但他不介意去听一听。
远远看见走上红毯的这一位,是近期当红的女明星,因为出演一部爆款魔影的女主角一举成名。
演技一般,相貌优越,气质出众,身材还很完美。
从业这几年,肯尼斯算是明白了,演技就不是演员成名的主要指标。
她面对无数记者,正在侃侃而谈她这身礼服的设计。
一身由回收的废旧纸壳垃圾,清洁消杀打成纸浆,再做成的衣服。
一件完全没有弹性,穿上就弯不了腰的奇怪衣服。
表达了她呼吁人们爱护环境的美好愿景。
因为大城市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的关系,环保成了当下热门词汇。
每个明星都得在镜头前扯上两句,这样粉丝们就会感叹他们的偶像可真是个好人。
“嘁——”
肯尼斯不屑地啐了一口,不是说明星不能谈环保,确实有以身作则的好演员,比如劳尔先生,至于眼前这位演员,肯定没资格。
在她刚走红的时候,肯尼斯追踪过一段时间,铺张浪费就是她的生活常态。
现在到站在镜头前大谈环保了。
从这个角度看,演技也没那么一般。
至少睁眼说瞎话的水平不低。
跟在她后面上红毯的,是一个没听说过的剧组,走在最前面的男人稍微有点眼熟,应该在哪部魔影里露过脸,肯尼斯一时间没能想起来。
他起初怀疑这不是个正经剧组,也许是来蹭热度的网红。
连穿的礼服都不合身,多半是在哪租的廉价套装。
合不合身是判断服装等级的重要因素。
这里指的不是简单的大小合适,而是衣服的各个细节是否都贴合穿着者的体态特征。
通常只有专门定做的服装,才能达到完全贴合的水平。
比如上一位女星的纸壳子长裙,明明是纸浆做的,却完美衬托出身体曲线。
确实有两把刷子。
噱头,立意,美观度,全占了。
活该她红。
而眼前这个剧组,好吧,可能连网红都不是,网红来蹭红毯,怎么也得把形象给收拾利索。
这里可没有oversize的说法。
可能就是个没钱的贫穷剧组,指望着这次魔影节上能有投资人看中,发行他们的作品。
极大概率上讲,这种剧组没什么好报道的东西,但肯尼斯还是拿着录音器过去了。
小人物更容易口无遮拦,说出些很“爆”的话,不算正经内容,可以当噱头用。
然而有人比他动作更快,率先抢到第一个采访的机会。
媒体行业的竞争就是这么直接。
记者必须要快。
“拉文先生,请问你来参加这次魔影节,是携带了新作品吗?”
拉文先生?
听到同行的提问,肯尼斯觉得这个名字有点熟悉。
谁来着?
“是的,我带来了一部新片《旧衣服》,是关于奥古斯坦城的故事。”
“你在拍摄这部影片的时候获得卓戈先生的帮助了吗?”
“是的,卓戈先生为我的剧本提供了很宝贵的建议,对此我非常感激,但这部作品还是主要由我与奥古斯坦同胞们完成。”
听着他们的一问一答,肯尼斯想起来了,沉默的羔羊里那个奥古斯坦演员。
就演过一部片子,之后是高强度地接各种广告,又在某天突然销声匿迹了。
算是个好演员。
“那你在沉默的羔羊剧组中认识的朋友们来你的新片里客串了吗?”
正在采访的记者显然并不在意拉文的新片怎么样,不停地把话题往沉默的羔羊上引。
在记者看来,史达琳,劳尔,卓戈,这些才是流量的宠儿,顶流中的顶流,能套到一点关于他们的新消息都是赚到。
至于拉文,不重要。
拉文的表情很为难,努力地想把话题拉回到他的魔影上。
可论嘴皮子,演员怎么说得过记者呢。
肯尼斯看在眼里,不由得在心中暗骂,真没礼貌。
摆明了不把拉文当个人物。
媒体,或者说娱乐媒体,就是这么一个行业,没有流量就什么都不是。
功利是刻在骨子里的。
肯尼斯有点同情拉文,那么努力地想介绍自己的作品,却没人在意。
同情之外还有些生气。
他们也是一家没人在意的小报社。
路边报社配路边剧组,正合适。
肯尼斯打定主意,要为拉文的作品好好宣传一下。
虽然《日光报》只有一万多读者,总比没有强不是。
前面的记者离开,拉文垂头丧气。
正在这时,肯尼斯整理下衣服,打起精神走上前。
“您好,我是来自《日光报》的记者肯尼斯,我对您的新魔影非常感兴趣,能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吗?这部魔影是否表达了一些您对故乡的一切期望。”
听到肯尼斯的提问,拉文惊喜地抬起头,“可以,当然可以。”
因为没有其他媒体的记者来凑热闹,接下来完全是肯尼斯的独家时段。
采访一直持续到工作人员来催促拉文赶紧入场。
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呼!”
肯尼斯呼了口气,拉文应该是没有太多面对采访的经验,而且非常诚实。
简单的采访中,已经把整部魔影的剧情快给交代完了。
临走还送给他一张试映的票,邀请他明天去看。
说实话,是个还不错的故事。
有些导演,为了追求独特,艺术什么的,最基础的故事却没讲好,最后拍出些观众完全看不明白的东西。
拉文至少有个正经剧情。
肯尼斯决定去看看,如果真是部好片,虽然期望不大,但万一呢。
日光报的独家内容就有了。
次日。
肯尼斯从酒店的床上爬起来。
今天的行程,先去看拉文的试映,然后去看卓戈集团新推出的巨幕影院,说是什么更大的银幕,更高的分辨率,更极致的观影体验。
下午是体感魔影,据说影厅里的座椅可以根据影片移动,还有触觉味觉多重感官体验什么的。
晚上继续看其他新片的试映。
工作量满满的一天。
看魔影可能是享受,但硬看一天魔影就没有享受可言了。
一杯浓缩咖啡下肚,肯尼斯前往魔影节场地。
精神并不是很充沛,昨晚熬夜整理完拉文的采访内容,又查了很多关于他的资料。
了解了拉文在难民营的事,并准备好如果有机会再次采访的话要问的问题。
可惜明星做慈善的故事,没那么受欢迎。
顶着困意来到试映厅,肯尼斯懵了。
为啥会有这么多人?
影厅外排起长队,不少是他的媒体同行。
肯尼斯揉揉眼睛,仔细看了眼贴在墙上的海报。
没错,是拉文的魔影啊。
什么情况?自己盯上的小众作品,要变成抢手货了?
他立马拉住一个还算熟悉的同行,问道:“为什么这么多人来看这部魔影?”
“你还不知道?卓戈也要来看,我要去抢票了。”
卓戈要来看?
那就代表着卓戈制片厂可能会投资这部魔影。
也就意味着这部魔影可能不一般。
他们并不知道这本来就是卓戈投资的。
肯尼斯不由得加快脚步。
他闻到了,闻到机会的味道。
在众多同行惊讶的目光中,肯尼斯越过长长的队伍,径直走进影厅中。
在九十分钟的放映过程中,全场都十分专注。
在一开始,剧情表现双胞胎兄弟因为只有一身好衣服,只能每天换着穿去上学,因为有些信息没对上,闹出各种笑料的时候,观众发出阵阵轻松的笑声。
他们认为这只是一部设定有点新奇的喜剧片。
笑料不错,看着开心。
不过也没什么更特殊的。
然后随着剧情一点点展开,哥哥为了赚生活费,到富人区做剪草坪的杂工。
富人家的孩子与他年龄相仿,却是个没见过世间苦难的儿童。
还以为这位同龄人正在干的剪草坪活,是什么游戏,跟着一起剪起来,还玩得很快乐,两人甚至成为朋友。
明明是个欢乐的误会情节,观众们却都没了笑声。
儿童眼里没有阶层,可他们之间的阶层差距早已注定。
他们做不成朋友。
这是个悲伤的故事。
也是个不知道能怎么解决的故事。
影片来到最后的高潮,知识竞赛。
弟弟一路闯到最后一轮,场上还剩下最后五名选手。
一位富家孩子在之前狠狠嘲讽弟弟,说他这种贫民窟出来的老鼠,不配站在这种高贵的舞台上。
而现在,他们同时进入最后一轮。
弟弟并不在乎对方的嘲讽,他想要的只是第三名的奖励,当地最大商店提供的会员卡,里面有充值好的金额,足够他们兄弟买足够的新衣服,不用再换着去上学。
最后一轮是单题淘汰制,每次答题淘汰一位选手。
两题过后,最后三人。
按照弟弟的计划,他应该在这轮输掉,拿梦寐以求的第三名奖品。
可主持人给出的题他不会。
不会自然也没法控分,蒙对了怎么办。
对此弟弟选择场外救助,救助哥哥。
是输掉去领想要的奖品,还是赢过那个烦人的富小孩。
在场的观众也不知道怎么选合适。
而一直在看节目的哥哥,选择让弟弟挺进下一轮,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最后,影片的结尾,弟弟获得了第一,抱着冠军奖品,一台配置精良的卓戈主机,在领奖台上痛哭流涕。
这是个好哭又好笑的奇怪场景。
他不知道这台主机卖掉,可以买更多的新衣服。
他只觉得自己和哥哥没法一起上学了,在烟花与彩带的包围下,哭到不能自已。
孩子的天真与整个故事悲伤的基调,形成巨大的反差。
影片最后的画面,就定格在弟弟涕泗横流的脸上。
全片结束。
影厅中陷入沉默。
所有观众都没想到,一部看似是轻松喜剧片的魔影,最后是这样一个有些荒诞的结局。
包括肯尼斯。
原来拉文最后没有剧透出来的结局,竟然是这样安排的。
还,真有趣啊。
近一分钟的沉默过后,观众席里响起第一声掌声,接着,掌声很快淹没影厅。
这是一部好魔影,获得了在场这些刁钻媒体的认可。
掌声一直持续到演职人员表结束。
作为一部魔影,演职人员表少得惊人,可能只有那些大制作魔影的十分之一。
而且里面好多名字,都出现了好几次,尤其是拉文。
演员,导演,编剧,化妆甚至场务,哪里都有他。
还真是个贫穷的剧组。
灯光亮起,拉文代表剧组来到台前,鞠躬谢幕。
肯尼斯很明白这时候会发生什么,可他还是启动慢了。
一厅的同行,像疯了一样冲到拉文面前,全都重复着一句话。
“您好,能接受我们的采访吗?”
肯尼斯被堵在人群外。
该死,还是跑慢了,独家内容马上就要变成众家内容了。
万分焦急之际,拉文冲着人群摆摆手说:“我暂时不接受采……”
说着,突然看到人群外围的肯尼斯。
“哦,肯尼斯先生,我很乐意再次接受你的采访。”
不是因为激动,单纯是因为又冷又累,靠发抖取暖。
看起来不太保暖的外套胸口,印着《日光报》的标志。
取日光之下,一切新闻无处遁形之意。
这是一家娱乐新闻报纸,主打各种明星的花边消息,偶尔有点正经内容。
肯尼斯是这家小报的记者,兼编辑,兼老板,兼杂工。
好吧,他们报纸一共五名员工,包括一位保洁阿姨,是他妈妈,还有一个实习生。
没办法,创业就是这么艰难。
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他们的报纸每周发行量还是突破一万份。
对于这个成绩他很自豪。
不过距离他的梦想还很遥远,他想要把自己的报纸从周报变成日报,每日发行可以超过百万份。
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现在他还没凑出下周报纸的内容,全部希望都寄予魔影节。
魔影节上确实不缺内容,但是缺少专门由他来报道的内容。
正纠结着该怎么找些独家报道,附近的同行们又像一群闻到血腥味的食人鱼,游动到警戒线前。
看来又有名气不小的明星上红毯了。
肯尼斯对于这种采访不太感兴趣,这种内容他没办法比那些资深同行们写得更好。
明星闹绯闻该怎么写他倒是很有经验。
虽然不准备去抢这一位的热点,但他不介意去听一听。
远远看见走上红毯的这一位,是近期当红的女明星,因为出演一部爆款魔影的女主角一举成名。
演技一般,相貌优越,气质出众,身材还很完美。
从业这几年,肯尼斯算是明白了,演技就不是演员成名的主要指标。
她面对无数记者,正在侃侃而谈她这身礼服的设计。
一身由回收的废旧纸壳垃圾,清洁消杀打成纸浆,再做成的衣服。
一件完全没有弹性,穿上就弯不了腰的奇怪衣服。
表达了她呼吁人们爱护环境的美好愿景。
因为大城市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的关系,环保成了当下热门词汇。
每个明星都得在镜头前扯上两句,这样粉丝们就会感叹他们的偶像可真是个好人。
“嘁——”
肯尼斯不屑地啐了一口,不是说明星不能谈环保,确实有以身作则的好演员,比如劳尔先生,至于眼前这位演员,肯定没资格。
在她刚走红的时候,肯尼斯追踪过一段时间,铺张浪费就是她的生活常态。
现在到站在镜头前大谈环保了。
从这个角度看,演技也没那么一般。
至少睁眼说瞎话的水平不低。
跟在她后面上红毯的,是一个没听说过的剧组,走在最前面的男人稍微有点眼熟,应该在哪部魔影里露过脸,肯尼斯一时间没能想起来。
他起初怀疑这不是个正经剧组,也许是来蹭热度的网红。
连穿的礼服都不合身,多半是在哪租的廉价套装。
合不合身是判断服装等级的重要因素。
这里指的不是简单的大小合适,而是衣服的各个细节是否都贴合穿着者的体态特征。
通常只有专门定做的服装,才能达到完全贴合的水平。
比如上一位女星的纸壳子长裙,明明是纸浆做的,却完美衬托出身体曲线。
确实有两把刷子。
噱头,立意,美观度,全占了。
活该她红。
而眼前这个剧组,好吧,可能连网红都不是,网红来蹭红毯,怎么也得把形象给收拾利索。
这里可没有oversize的说法。
可能就是个没钱的贫穷剧组,指望着这次魔影节上能有投资人看中,发行他们的作品。
极大概率上讲,这种剧组没什么好报道的东西,但肯尼斯还是拿着录音器过去了。
小人物更容易口无遮拦,说出些很“爆”的话,不算正经内容,可以当噱头用。
然而有人比他动作更快,率先抢到第一个采访的机会。
媒体行业的竞争就是这么直接。
记者必须要快。
“拉文先生,请问你来参加这次魔影节,是携带了新作品吗?”
拉文先生?
听到同行的提问,肯尼斯觉得这个名字有点熟悉。
谁来着?
“是的,我带来了一部新片《旧衣服》,是关于奥古斯坦城的故事。”
“你在拍摄这部影片的时候获得卓戈先生的帮助了吗?”
“是的,卓戈先生为我的剧本提供了很宝贵的建议,对此我非常感激,但这部作品还是主要由我与奥古斯坦同胞们完成。”
听着他们的一问一答,肯尼斯想起来了,沉默的羔羊里那个奥古斯坦演员。
就演过一部片子,之后是高强度地接各种广告,又在某天突然销声匿迹了。
算是个好演员。
“那你在沉默的羔羊剧组中认识的朋友们来你的新片里客串了吗?”
正在采访的记者显然并不在意拉文的新片怎么样,不停地把话题往沉默的羔羊上引。
在记者看来,史达琳,劳尔,卓戈,这些才是流量的宠儿,顶流中的顶流,能套到一点关于他们的新消息都是赚到。
至于拉文,不重要。
拉文的表情很为难,努力地想把话题拉回到他的魔影上。
可论嘴皮子,演员怎么说得过记者呢。
肯尼斯看在眼里,不由得在心中暗骂,真没礼貌。
摆明了不把拉文当个人物。
媒体,或者说娱乐媒体,就是这么一个行业,没有流量就什么都不是。
功利是刻在骨子里的。
肯尼斯有点同情拉文,那么努力地想介绍自己的作品,却没人在意。
同情之外还有些生气。
他们也是一家没人在意的小报社。
路边报社配路边剧组,正合适。
肯尼斯打定主意,要为拉文的作品好好宣传一下。
虽然《日光报》只有一万多读者,总比没有强不是。
前面的记者离开,拉文垂头丧气。
正在这时,肯尼斯整理下衣服,打起精神走上前。
“您好,我是来自《日光报》的记者肯尼斯,我对您的新魔影非常感兴趣,能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吗?这部魔影是否表达了一些您对故乡的一切期望。”
听到肯尼斯的提问,拉文惊喜地抬起头,“可以,当然可以。”
因为没有其他媒体的记者来凑热闹,接下来完全是肯尼斯的独家时段。
采访一直持续到工作人员来催促拉文赶紧入场。
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呼!”
肯尼斯呼了口气,拉文应该是没有太多面对采访的经验,而且非常诚实。
简单的采访中,已经把整部魔影的剧情快给交代完了。
临走还送给他一张试映的票,邀请他明天去看。
说实话,是个还不错的故事。
有些导演,为了追求独特,艺术什么的,最基础的故事却没讲好,最后拍出些观众完全看不明白的东西。
拉文至少有个正经剧情。
肯尼斯决定去看看,如果真是部好片,虽然期望不大,但万一呢。
日光报的独家内容就有了。
次日。
肯尼斯从酒店的床上爬起来。
今天的行程,先去看拉文的试映,然后去看卓戈集团新推出的巨幕影院,说是什么更大的银幕,更高的分辨率,更极致的观影体验。
下午是体感魔影,据说影厅里的座椅可以根据影片移动,还有触觉味觉多重感官体验什么的。
晚上继续看其他新片的试映。
工作量满满的一天。
看魔影可能是享受,但硬看一天魔影就没有享受可言了。
一杯浓缩咖啡下肚,肯尼斯前往魔影节场地。
精神并不是很充沛,昨晚熬夜整理完拉文的采访内容,又查了很多关于他的资料。
了解了拉文在难民营的事,并准备好如果有机会再次采访的话要问的问题。
可惜明星做慈善的故事,没那么受欢迎。
顶着困意来到试映厅,肯尼斯懵了。
为啥会有这么多人?
影厅外排起长队,不少是他的媒体同行。
肯尼斯揉揉眼睛,仔细看了眼贴在墙上的海报。
没错,是拉文的魔影啊。
什么情况?自己盯上的小众作品,要变成抢手货了?
他立马拉住一个还算熟悉的同行,问道:“为什么这么多人来看这部魔影?”
“你还不知道?卓戈也要来看,我要去抢票了。”
卓戈要来看?
那就代表着卓戈制片厂可能会投资这部魔影。
也就意味着这部魔影可能不一般。
他们并不知道这本来就是卓戈投资的。
肯尼斯不由得加快脚步。
他闻到了,闻到机会的味道。
在众多同行惊讶的目光中,肯尼斯越过长长的队伍,径直走进影厅中。
在九十分钟的放映过程中,全场都十分专注。
在一开始,剧情表现双胞胎兄弟因为只有一身好衣服,只能每天换着穿去上学,因为有些信息没对上,闹出各种笑料的时候,观众发出阵阵轻松的笑声。
他们认为这只是一部设定有点新奇的喜剧片。
笑料不错,看着开心。
不过也没什么更特殊的。
然后随着剧情一点点展开,哥哥为了赚生活费,到富人区做剪草坪的杂工。
富人家的孩子与他年龄相仿,却是个没见过世间苦难的儿童。
还以为这位同龄人正在干的剪草坪活,是什么游戏,跟着一起剪起来,还玩得很快乐,两人甚至成为朋友。
明明是个欢乐的误会情节,观众们却都没了笑声。
儿童眼里没有阶层,可他们之间的阶层差距早已注定。
他们做不成朋友。
这是个悲伤的故事。
也是个不知道能怎么解决的故事。
影片来到最后的高潮,知识竞赛。
弟弟一路闯到最后一轮,场上还剩下最后五名选手。
一位富家孩子在之前狠狠嘲讽弟弟,说他这种贫民窟出来的老鼠,不配站在这种高贵的舞台上。
而现在,他们同时进入最后一轮。
弟弟并不在乎对方的嘲讽,他想要的只是第三名的奖励,当地最大商店提供的会员卡,里面有充值好的金额,足够他们兄弟买足够的新衣服,不用再换着去上学。
最后一轮是单题淘汰制,每次答题淘汰一位选手。
两题过后,最后三人。
按照弟弟的计划,他应该在这轮输掉,拿梦寐以求的第三名奖品。
可主持人给出的题他不会。
不会自然也没法控分,蒙对了怎么办。
对此弟弟选择场外救助,救助哥哥。
是输掉去领想要的奖品,还是赢过那个烦人的富小孩。
在场的观众也不知道怎么选合适。
而一直在看节目的哥哥,选择让弟弟挺进下一轮,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最后,影片的结尾,弟弟获得了第一,抱着冠军奖品,一台配置精良的卓戈主机,在领奖台上痛哭流涕。
这是个好哭又好笑的奇怪场景。
他不知道这台主机卖掉,可以买更多的新衣服。
他只觉得自己和哥哥没法一起上学了,在烟花与彩带的包围下,哭到不能自已。
孩子的天真与整个故事悲伤的基调,形成巨大的反差。
影片最后的画面,就定格在弟弟涕泗横流的脸上。
全片结束。
影厅中陷入沉默。
所有观众都没想到,一部看似是轻松喜剧片的魔影,最后是这样一个有些荒诞的结局。
包括肯尼斯。
原来拉文最后没有剧透出来的结局,竟然是这样安排的。
还,真有趣啊。
近一分钟的沉默过后,观众席里响起第一声掌声,接着,掌声很快淹没影厅。
这是一部好魔影,获得了在场这些刁钻媒体的认可。
掌声一直持续到演职人员表结束。
作为一部魔影,演职人员表少得惊人,可能只有那些大制作魔影的十分之一。
而且里面好多名字,都出现了好几次,尤其是拉文。
演员,导演,编剧,化妆甚至场务,哪里都有他。
还真是个贫穷的剧组。
灯光亮起,拉文代表剧组来到台前,鞠躬谢幕。
肯尼斯很明白这时候会发生什么,可他还是启动慢了。
一厅的同行,像疯了一样冲到拉文面前,全都重复着一句话。
“您好,能接受我们的采访吗?”
肯尼斯被堵在人群外。
该死,还是跑慢了,独家内容马上就要变成众家内容了。
万分焦急之际,拉文冲着人群摆摆手说:“我暂时不接受采……”
说着,突然看到人群外围的肯尼斯。
“哦,肯尼斯先生,我很乐意再次接受你的采访。”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恶龙,为了赚钱选择文化胜利,恶龙,为了赚钱选择文化胜利最新章节,恶龙,为了赚钱选择文化胜利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恶龙,为了赚钱选择文化胜利,恶龙,为了赚钱选择文化胜利最新章节,恶龙,为了赚钱选择文化胜利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