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246 前路何在

小说: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作者:钓鱼能手 更新时间:2024-09-27 15:10:06 源网站:平板电子书
  慕容恪并没有执着于追击姚苌,如今确认姚襄已死,心腹大患已除,又从俘虏口中得知羌军营中尚有一万骑卒。

  这时候冒然追击,一旦遭遇伏击,极有可能将到手的胜利拱手相让。

  他对前来汇报战果的慕容垂说道:

  “我欲先往青州,接应阳士秋(阳骛)。

  “如今姚襄已经败亡,清河、襄国二郡的叛乱不过是疥癞之患,不久必有祸首的首级被送来邺城。

  “陛下不日就将南下,待我回师河北,便可合力进攻兖州。

  “先取兖、徐,青州被我三面包围,亦为掌中之物。”

  这本就是慕容垂此前与慕容恪一同制定的计划,他应道:

  “阿干尽管放心,有我看守降卒,定然不会生出骚乱,你无需担忧后方。”

  慕容恪微微颔首,他对于攻取兖、徐二州,可谓是信心十足。

  姚襄之父姚弋仲有四十二个儿子,其中五人在江东为官,作为人质,而留在徐、兖二州的,仍有三十余人。

  如果姚襄不曾留下遗命,只怕这份家业的归属,还要经历一番龙争虎斗。

  当然,即使姚苌顺利继领部众,只怕也难以阻挡燕国入侵。

  相较于他的兄长,姚苌的威望还是差了许多。

  况且,五万羌军精锐北渡黄河,只有一万骑兵逃了回去,姚氏赖以为生的羌人精兵遭遇重创,汉军又缺乏重视,半兵半农,战斗力实在堪忧。

  至于那些追随殷浩北伐,被姚襄俘虏的东晋降卒,早就在姚襄与晋室和解之后,被放回了江东。

  毕竟让晋室摆脱桓温的控制,也是姚襄选择与晋室和解的原因之一。

  翌日,经过一夜休整,慕容恪领着精骑向青州而去,沿途不再掩藏行踪,纵马疾驰,唯恐被段龛抢先一步,听说消息,对回师的燕军发动进攻。

  而姚苌一日一夜疾行二百余里,在渡过黄河之后,烧断浮桥,重新站到了黄河以南的土地,但他的内心依然不能平静。

  羌军骑卒并未进入白马城,而是在城外安营,姚苌明令禁止外出,以防走漏姚襄殒命的消息。

  姚襄的长史王亮被请来了军营。

  王亮听说姚苌突然班师,本就心生不祥的预感,直到看见姚苌身穿孝服,一时间,悲痛欲绝。

  姚襄打仗的本事差了些,但笼络人心却是他的长处,否则也不会发生姚襄被桓温击败,汉人百姓自发追随姚襄而去,这样离谱的事情。

  姚苌没有隐瞒王亮,将事情一五一十与他说了。

  又有姚襄的心腹将领们为证,王亮眼含热泪,向姚苌俯首称臣。

  姚苌说道:

  “先生无需多礼,你是家兄的谋主,如今时局危急,慕容氏不久必将南下,还请为苌指出一条明路,教我如何抵御燕国。”

  王亮抬袖擦干泪水,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

  “主公之才,比之父兄又如何?”

  姚苌沉默半晌,道:

  “父兄皆为一时之雄,吾不如也。”

  王亮又问:

  “兵甲之盛,威力之强,比之驻军滠头时又如何?”

  姚苌如实道:

  “我军新败,丧失大半精锐,亦不如也。”

  王亮继续问道:

  “燕国占据冀州,实力可有增长?”

  姚苌不再回答,而是问道:

  “先生究竟何意?”

  王亮终于道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

  “燕国全取冀州之前,主公的父兄尚且避其锋芒,离开河北,另谋生路。

  “如今主公的才能不及父兄,军队遭受重创,而燕国国力日盛,主公为何还想要与燕国决战于河南。”

  此话一出,满座皆惊,姚苌内心很愤怒,但他知道,王亮说的是实话,自己如果执意占据兖州、徐州,抵抗燕国,胜算实在渺茫。

  姚苌叹息道:

  “可是天下之大,何处才是我的容身之地。”

  这时,右部帅剑岐进言道:

  “何不退往淮南,先主曾向晋室称臣,当能求得安身之地,主公依托淮河之险,与晋室共抗燕国。”

  姚苌沉吟不语,王亮却急道:

  “不可!”

  众人的目光重新望向了他,王亮解释道:

  “我虽为晋人,但已托身姚氏,自当为姚氏考量。

  “先主伏击殷浩,致使晋室损失惨重,被权臣逼迫,江东士人无不深恨姚氏。

  “之所以愿意和解,不过是畏惧姚氏兵威罢了。

  “如今兵败相投,且不说晋室能否收留我们,时日一久,主公必将饱受排挤,举步维艰。

  “有殷浩的前车之鉴,晋室不会给到我们发展壮大的机会。”

  姚苌闻言,终于开口道:

  “先生所言,正是我所担心的。”

  剑岐并不沮丧,他又进言道:

  “既然淮南去不得,何不前往洛阳,投奔桓温。”

  如果说当今天下,还有哪一家的实力能压慕容氏一头,也就只有桓氏了。

  西晋二十州,桓氏独占荆州、江州、司州、雍州、梁州、秦州、凉州等七州,掌握益州、宁州、广州、交州等四州军事,二分天下,已得其一。

  桓熙更是将河西鲜卑、铁弗匈奴收为己用,也就是他们父子的势力并未被整合,梁、楚两国各自为政,否则,一旦合力,譬如洛阳之战,慕容恪也只能铩羽而归。

  众人闻言,无不暗暗点头,有道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桓温、桓熙父子想要谋朝篡位,譬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若是投奔他们父子,应该能被接纳。

  然而,王亮继续反对道:

  “诸位莫非忘了,桓温亦为士族出身,如今他与殷浩冰释前嫌,尊殷浩为尚书令,委以重用!

  “主公可以寄人篱下,却不能与殷浩同殿为臣!”

  有道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一旦姚苌投奔楚国,以殷浩对姚氏的恨意,有的是方法整死姚苌。

  至于桓熙,更不在考虑之内。

  前往关中,必须穿越洛阳,而洛阳正由桓豁镇守,且不说桓豁是否会让开道路。

  姚苌舍近求远,放着桓温不投,而去投桓熙,这件事情落在桓温眼里,必定觉得自己受到了轻视,为此怀恨在心。

  后部帅强白忍不住说道:

  “既然如此,何不前往河东,投奔虞国。

  “我等与苻氏都是在赵武帝(石虎)时,被迁来关东,姚、苻两家同为赵臣,并无仇怨。

  “如今苻健攻取代国,拥众数十万,占据形胜之地,必能成就大事。”

  王亮还是摇头道:

  “河东虽然易守难攻,但是位于燕、梁之间,不存在占据地利的说法。

  “如今燕国看似与虞国友好,这是因为燕国将虞国视作阻拦桓熙东出的障碍。

  “一旦虞国露出颓势,或是与梁国两败俱伤,燕国必然挥师西进,袭取并州,企图独霸黄河以北。

  “因此,苻健兵甲虽多,却难以成事,前去投奔他,岂不是明珠暗投。”

  前部帅王黑那是个急性子,他恼道: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当今天下,就那么几方势力,总不能去投燕国吧!”

  这话一出,满座寂静。

  王亮朝着姚苌拱手道:

  “这正是亮想要为主公指出的道路。”

  姚苌其实已经动心,但他却断然拒绝道:

  “慕容氏与我有杀兄之仇!我虽死,亦不能为燕国之臣!

  “否则,又有何面目在九泉之下与兄长相见!”

  王亮闻言,直起腰背,喝道:

  “姚景茂!你忘了先主临终前的嘱托了吗!

  “他让你不要报仇!让你带着族人在乱世之中找到一条生路!你都忘了吗!”

  说罢,王亮剧烈咳嗽起来,他的身体本就不好,方才气急攻心,这才引发了咳嗽。

  姚苌脸上青一阵,白一阵,低着头不说话。

  帅帐内,众将面面相觑,随即不约而同的下拜道:

  “请主公以先主临终遗命为重,以大局为重。”

  死守徐、兖二州,并不能抵挡燕国铁骑。

  而经过王亮的分析,众人也知道姚氏已经没有了别的退路,为今之计,只能向燕国请降。

  “你们.”

  姚苌看着拜倒的将佐,好似经过了艰难的内心挣扎,终于长叹道:

  “罢了,都起来吧,我依从诸位之请便是。”

  众人闻言,无不欢喜。

  正是投燕一念起,顿觉天地宽。

  姚苌并不急于向河北派遣使者,而是急于夺取汉军军权,彻底控制徐、兖二州。

  他是要以姚家之主的身份投降燕国。

  由于姚苌是主动投诚,于情于理,慕容儁都得让姚苌继续统领羌族部众,给到他一处容身之地,而这,也是姚襄叮嘱姚苌为族人找的那条生路。

  当然了,那些汉军,自然不可能被燕国交到姚襄的手中。

  而如果姚苌不能控制姚氏,让姚益等人也能领军投降。

  慕容儁必会趁机分解姚氏,让他们兄弟各领羌军,这当然不是姚苌希望看到的。

  且不说姚苌是如何在军中将佐的配合之下,夺取家族的控制权,而他提出向燕国投降,又会在家族内部引发出怎样的风暴。

  就在慕容恪南下青州,与阳骛汇合,将段龛吓退的同时,桓熙也结束了他在乞伏部的巡视,抵达了银川。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东晋:我的权臣父亲,东晋:我的权臣父亲最新章节,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