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第272章 父与子(扶苏3.0)

小说:帝秦设计师 作者:买土拨鼠的松鼠 更新时间:2025-06-14 00:09:17 源网站:平板电子书
  在那鸟地方待的一年多时间,他终于认识到他所认为的民众和实际上的民众是有区别的,民众不会如他所想的那般由他治理,若不知真实的民情,即便出于好的目的,最后也会成坏事。

  许多事没亲身考察经历过,仅凭别人告知、自己臆想,很难知晓其中深浅,《韩非子》“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的确有理。

  要是他日后能为大秦之主,必贯彻此条,不能让大秦的文武成为不考察实际,仅凭俺以为、俺寻思做事的官吏,那对大秦将大大有害。

  只是不知现今父皇对自己的态度如何……

  他此刻也已经明白父皇对他有多宠爱,那储君之位空悬,看似是不想立储,实际上一直是在给他留着,等着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再将储君之位给他,否则为何空着不给其他兄弟?

  父皇想立的大秦储君一直都是他,只是他一直让父皇失望,想起自己顶撞父皇的那些事,车中的壮实汉子摇了摇头,随后叹了口气,实在是年轻气盛,又稚嫩倔强啊。

  他和父皇是一样的性情,倔,但凡认准的事,若不经历大的变故,十头牛都难以拉回,所以他当初才明知某些事会惹恼父皇,还是一样去做了。

  但如今,他愿意承认,在这场父与子的对局中,他输了!

  当然,他并不认为大秦原先坚持的那套就完全是对的,他所认为的那套就没有可取之处,要是原来的那套就完全对,大秦也不会在两年来发生诸多改变。

  与两年前的大秦相比,如今的大秦不再那么严苛锋锐,而是隐蓄锋芒,温和了不少,这是他愿意看到的一个方向,这才是他所想中的大秦!

  马车悠悠,载着壮实汉子继续往咸阳而去,另外几驾马车中载的并非金银财宝,而是他在一年多为秦吏的经历心得,以及带的一些当地土特产。

  “壮士,到咸阳了!”

  外面的秦卒向马车内的壮实汉子提醒了一声,只是这“壮士”之称让汉子摇了摇头,但他也不怪这些秦卒。

  一是这些秦卒并不知晓他的身份,是奉命护送他到咸阳;二是他现在的外貌体格确实挺精壮,饶是以前的熟人看到他,可能一时也不敢相认。

  听到已到咸阳,他放下手中书卷,揭开车帘,看向车外,其实还没入咸阳城,而是才到了咸阳城外。

  相比他离开时,城门明显变动过,多开了几个门道,好方便人们能更快出入,现在出入咸阳的人很多,要是还维持不变,那会很费时间,且军卒、马车、客商、旅人、百姓、异邦人通行一个门道,也颇有不便,有所区分更好。

  他们现进入的是一条专门的门道,很快便被允许入城,进到城中后,汉子没再看书,极有兴趣地打量城中的一切。

  ‘比一年多前,商铺更多了,异邦人也更多了。我记得此处的房屋原先不是这样,高小时候,我还曾带他来过。也不知高今年有无归来咸阳?’

  马车经过某处街道时,汉子眼中闪过一丝怀念,物已不是,记忆中的人应也发生了变化,就像他自己一样,老实说,他自己都没想过他会变成这副样子!

  ‘父皇既然召我回来,当也会召高、将闾他们回来。不知胡亥有没长高,舜英她们如何?据官报上说,高已有子,名为‘恒’,要是高回来咸阳,定会将恒带回,我该送何礼物?’

  汉子在车中寻思,他所在的那地方虽偏远,但每月都会有官方送来的报纸,让他们这些在地方上为官吏的秦卒可以知道大秦又发生了那些事,汉子便是从其上得知了琅琊王有子一事。

  过去一年多,父皇对他几乎不闻不问,不给予他任何支持,也不给他任何消息,要不是这次有秦卒专门过来接他,他都以为自己是不是早被父皇给忘了,又或者父皇是有意让他做一地方官吏度过余生。

  ‘要是父皇将我和诸位兄弟都召回,父皇兴许是要决定储君之位……’汉子生出这念头后,又摇了摇头,对储君之位,他还是很期待,因为只有坐上那个位子,他才能大展拳脚,实践他的所悟所学。

  但如果父皇要让其他兄弟坐上储君之位,他也不会太执着求取,父皇以前给过他太多机会,只是他都没有珍惜,如今失去,也是应当。

  只要父皇和那位当上储君的兄弟能让他继续在地方上秦吏便好。

  马车一路行进到了皇城,汉子没沐浴换衣,便被始皇给叫了过去。

  章台宫内,一别快要两年的父子再次相见,虽然在密信中早已知晓他这位长子变得黑了壮了,但此刻亲眼见到,还是让始皇帝有些诧异,这糙汉真是朕的长子扶苏?

  那黝黑粗糙的皮肤,那干净却打了好几个补丁的粗布衣,那不肥硕却让人感觉很精壮的体格,跟人说,这是帝国扶苏长公子,谁信啊?

  这分明就是长期从事农活重活的年轻糙汉!

  但认真看,还是能看出这是他的长子扶苏。

  不仅外貌有变化,精气神相比于一年多前更有变化,眼神明亮有光,虽是在长途奔波后立刻来见他,但一点未见乏困,反而看起来精神头十足,气质也更沉稳刚毅。

  以前父子相见时,他总感觉他这位长子对他有一种倔强不服,这也是父子隔阂会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

  他这种性格倔强的人,哪能容得下另一个跟他很像的人同他倔,何况这厮倔的地方在他眼中还是错的。

  但这次,他没再从他这位长子身上感受到那种不服倔强,而是敬重和理解。

  扶苏恭敬跪地,向始皇帝行大礼拜见:“儿臣扶苏拜见父皇,儿臣以往不懂事,让父皇费心了!”

  这句话不仅让始皇帝有些惊异,在殿内的蒙毅也同样如此,他这位长子竟然主动低头了,看来这次让他改姓换名到地方上历练,效果出奇的好。

  始皇帝道:“平身吧!这般说来,朕与你之约定,你认输了?”

  在自己父皇面前,扶苏也没隐瞒,很坦然地承认道:“是儿臣输了!去到民间,才知晓儿臣以往所想何等浅薄,凭一腔热血、自以为然难治好天下。幸亏父皇未听儿臣谏言,否则将为祸大矣!”

  壮汉版的扶苏继续道:“此次去往民间,儿臣方知治一地方已是不易,何况治理大秦。儿臣曾以为自己有治国之才,可等失去公子身份,为一秦卒后,治理一地也甚为困难!”

  “昔日,儿臣自以为知晓诸多‘道理’,却不懂那些‘道理’并不一定符于实际,否则再好的‘道理’也只是空谈,不仅无利,反倒有害。一切‘道理’当与实际相符!”

  始皇帝道:“李念也说过类似之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壮汉版扶苏听了这句话,在心中琢磨了下,随后深以为然地点头道:“确是如此,此言虽简,却含大义!”

  李念要是在此,听到这父子二人的对话,定会道:‘我没有,别瞎说,别乱传,那不是我说的!’

  始皇又问:“你如今如何看儒家之法?”

  扶苏平静答道:“想法很好,目的很好,然不合实际。且不说天地在变,国在变,人在变,便是儒家之法也未曾考虑过民间实际。若要强行推行,要么国改,要么儒家之法改变。”

  “‘国改’即是使国变为适合儒家之法之国,‘儒家之法改变’则是让儒家之法变为适合国家之法。”

  他这位长子此番到民间悟道,确实悟出了一些东西啊,不仅反思了自己的过往,还深刻反思了儒家之法。

  始皇颇有深意地继续追问:“那你认为是前者更好,还是后者更好?”

  对这个问题,扶苏显然也早就有过思考,道:“儿臣无法评判二者谁更好,因从未出现过,不敢妄言。”

  听到扶苏的回答,始皇帝表面平静稳如老皇,内心却在点头赞许:他这位长子确实有所长进,李念那小子提出的方法还真挺有效。

  始皇帝的这个问题是一个陷阱,回答谁好都不对,并且,他要看的是扶苏真正的回答,不是扶苏为了迎合他而故意给出违心的回答。

  见始皇没开口打断,扶苏继续道:“以儿臣所见,前者几乎不可能实现,要使一国变为适合儒家之法之国,那得做多少更改?世间万物如大河之水,终是在向前行,而儒家之法……”

  扶苏顿了顿,说出了他以前不会说出的话:“有不少落后于时之处,若让国因之而改,实则是在使国退步!”

  孔子怀念的周已经过去了,还想着复周礼,那是在开历史的倒车,从先前变为向后倒退。

  扶苏接着阐述自己的想法:“至于后者,让儒家之法改变适应于国,看似不错,可改变后的儒家之法,还是儒家之法吗?其又会真于国有利?兴许本向善的儒家之法反会化为恶法。”

  不知晓后世之事,便能想到这么多,已相当不错,但这也有李念之故,若在历史上,扶苏不会产生这些想法。

  可李念给大秦带来改变,诸子百家也受影响而变,让扶苏所知所闻比历史上更有进步,跳出了一些本该有的历史局限。

  始皇道:“所以,你既觉得前者不成,又觉得后者不可,那你认为儒家之法要如何变革才能有用?”

  扶苏道:“儿臣以为儒家可用于教人为善,授为人之礼。儒家诸多为人处世之学,甚为有用!”

  始皇帝点了点头,又问道:“你如何看治国与治民?”

  扶苏根据他在地方上当秦吏的亲身体验,从容答道:“当知国之利所在,与民之实况相合,方可治!”

  说到这,扶苏感叹道:“儿臣过去最大的错便在此,不知民之实况,国之利益所在,便自认为所想于民有用,于国有利!”

  听扶苏说起这些,始皇帝想到了密信上记述的扶苏在地方上的遭遇,堂堂大秦公子在不能表明身份的情况下,被当地民众暴揍,甚至有人还故意去欺负他。

  能有现在这体格,可能也有在当地被人揍过之故,但始皇帝对扶苏这粗糙壮实的体格没啥不满意,这才健康!

  “孰不知儿臣所想与民间颇有差异,儿臣认为的善政,在民众眼中未必如此,反之,儿臣所认为的恶政,在民众眼中同样未必。要想实行一道善政,需了解民众实际状况,且……”

  想到在地方上的种种经历,那鸟地方的民风太“淳朴”了,扶苏又补了一句:“民也未必善,便是善政良法,有时也得强令执行,仅凭仁厚宽宏,并不能使民信服。因而,国得有严法强律!”

  这也是扶苏悟出的一个道理:国家必须要有严格的律法,这种“严格”不是严苛残酷,而是在民众犯下恶行时,有律法对其等进行相应的惩处,而非放任其等。

  当然,他依旧觉得大秦原先那种严苛残酷的律法不可取,但律法必须要有,且要保证能对罪犯进行惩处。

  他在那个鸟地方之所以在开始时会行不通,还被当地人认为软懦可欺,故意欺负他,便是当地的律法执行不严,他所拥有的拳力又震慑不到当地人。

  否则,为何当地人惧怕其他秦吏,而不怕他?

  因为其他秦吏会通过物理的方式来让当地人信服,至于他讲的那些啥“仁”、“义”、“礼”、“信”,当地人哪愿意听啊。

  所以,他在后来也改变了做事风格,当地人再不敢像开始时那般对他,反而很敬畏他,愿意配合他办事。

  好脾气时,当地人不拿他当回事,轻蔑于他,当他变得强壮,也开始使用暴力时,当地人反倒拿他当回事了。

  扶苏也是在那时明白,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要有暴力,仁义真善美是好东西,但好东西未必能让人听话,有时还得强令推行,而要强令推行就得用暴力。

  他也在那时懂了始皇帝将他丢去地方的用意,治国不是你想的那般简单,你所信的那套行不通。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帝秦设计师,帝秦设计师最新章节,帝秦设计师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