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秦曲 第一六二章

小说:定秦曲 作者:苍穹战狼 更新时间:2024-08-20 04:24:04 源网站:平板电子书
  第一六二章

  但是在计算一下成本以及制作难度等等前提之后,张嘉师自己是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

  ……

  根据据推测,因为发现新至东汉时期的铜镜上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的语句,而若胸前和背后的板状护胸若打磨光滑当可反光,故将最早实物形象出现于南北朝的胸前带有圆护的铠甲与曹植所说“明光铠”联系起来。

  孝昌元年(525年)元熙墓陪葬的手按大盾的陶俑,它所披铠甲的胸、背

  明光铠较早的参战纪录是《周书?蔡祐传》中如下的话:“祐时着明光铁铠,所向无前。敌人咸曰‘此是铁猛兽也’,皆遽避之。”由此可知明光铠是铁质铠甲。

  河北赞皇东魏武定二年(544年)李希宗墓中陪葬持盾陶俑、北齐天统二年(566年)崔昂墓中陪葬陶俑、陕西咸阳出土的北周建德元年(572年)墓陶俑,等等。

  上面所说穿着明光铠的陶俑所戴的头盔,中脊起棱,额前伸出突角,两侧有护耳,护耳上又有一层突起(术语叫护)。这种头盔流行于北魏末年到隋朝。

  唐朝军队盔甲装备比例比前代有了很大增加。从《通典》和《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卷四《军械篇》可以知道,唐朝的标准是着甲士兵占士兵总数的60%。虽然并不是都穿着铁甲,但这个比例比起前面说过的汉代军队着甲比例,还是有很大进步的。

  又有批注:“甲,似物之浮甲以自卫也。

  《汉书》曰:「魏氏武卒衣三属之甲。」谓上身一,髀禅一,兜鍪一,凡三属也。今明光、光要、细鳞。山文、乌鎚、锁子皆铁甲也,皮甲以犀兕为之,其余皆因所用物名焉。”

  唐朝大量列装明光铠的记载以及相应的实物不少,而根据后世的划分,主要有五种样式:

  1:以龙门石窟的潜溪寺的天王雕像为代表。该雕像完成于650年以前,穿着铠甲的形制是甲带十字形在胸前打结,左右各有一个大型圆甲板,有披膊。腰带下左右各有一片膝裙,用以保护大腿,小腿上也有保护层,术语称为“吊腿”。

  该陶俑头戴头盔,有护颈和护耳。身甲也有护颈,身甲前部分成左右两片,每片中心有一小型圆甲片,背部则是整块大甲板。胸甲和背甲在两肩上用带扣联,甲带由颈下纵束至胸前再向左右分束到背后,然后再束到腹部。腰带下左右各一片膝裙。两肩的披膊有两层,上层作虎头状,虎头中吐露出下层金缘的绿色披膊。唐朝二型明光铠跟第三型并存了一段时间。

  其中一件99.5厘米高的贴金彩绘俑,所戴头盔左右护耳外沿向上翻卷,身甲向上伸出护颈。披膊呈龙首状。胸甲从中分成左右两部分,上面有凸起的圆形花饰,在上缘用带向后与背甲扣联。自颌下纵束甲带到胸甲处经一圆环与横带相交,腰带上半露出圆形的护腹,腹甲绘成山纹状,同墓出土的另一件标本,腹甲绘成鱼鳞状。腰带下左右各垂一片膝裙,小腿缚扎吊腿。

  4:以长安三年(703年)独孤君妻元氏墓出土的彩釉陶俑为代表。

  5:以敦煌第194窟的神王雕像为典型标本,敦煌文物研究所将它定为中唐(763-820年)的作品。

  五型盔甲是明光铠的最后一种形制。请注意它的护耳向上翻卷的头盔,已经类似于五代的头盔形制。

  此外,铁甲中的光要、细鳞、山文、乌鎚和锁子甲,也都是精坚的盔甲。

  ……

  早期山文甲只作为新式铠甲甲叶呈现,多附着于明光铠。后逐渐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铠甲样式。除胸口仍保留明光铠的护心镜外,余者完全独立。

  据说,如果甲片制造精巧划一的话,制成全甲甚至不需要一个甲钉、一缕丝线。可算作中式甲的典范,被西文人称为“中国之星”,日本人称为“唐甲纹”。

  唐猊铠,先用透骨草五斤,萝葡子三斤为咀,入清水一百斤,煮二百沸,去查(渣)入川(穿)山甲五张,大同盐三斤,皮硝三斤,硝石五两,硵砂半斤,封锅严密,煮一昼夜。取开,用杓(同“勺”)铸如牛皮厚,其样不一,如匙头、柳叶、鱼鳞、方叶、方长之类,穿做甲。轻利,南方多用。

  但是在青玉灵书的相关记载而言,张嘉师感觉到有些不可思议的是,一些军官甚至会配备锁子甲这种玩意。

  锁子甲是古代战争中使用的一种金属铠甲。

  锁子甲在中国古代又称“环锁铠”。一般由铁丝或铁环套扣缀合成衣状,每环与另四个环相套扣,形如网锁,不同文明地方制作材料不同。由西域传入中国,最早记载见于《先帝赐臣铠表》。经过当时中国制甲大师的改良,就有《晋书.吕光载记》描述此类铠甲中的最高品“铠如环锁,射不可入。”普通的弓箭不能射入,显然这是无论材质还是手法都是当时最好的中国锁子甲。

  锁子甲是由许多铁锁片拴紧而成的一种铠甲,一般为上身铠甲,上能护肩臂,下至护膝。铁索片的大小和硬币差不多,把诸多铁锁片密集拴紧在一起的锁子甲,对冷兵器有强的防护能力。

  其缺点是制作昂贵,保养困难,因为铁环容易生锈,所以忌水,潮湿的环境也容易使其生锈,甚至断裂。用打击武器猛劈力砸,穿着锁子甲一样难以幸免。

  而西方的锁子甲使用是比较流行的:

  虽然5世纪时已经出现了由粗大的铁圆环互相连接而成的铠甲,但是巨大的空隙使得它的实用性并不高。

  对罗马人而言也是一样:早期的罗马军队,样式仿照希腊军队建成,贴在布上的鳞甲之类的铠甲是罗马士兵的主要防具。就防护力而言,锁子甲的防御效果并不比鳞甲强;但锁子甲比鳞甲更为轻便,因此不仅蛮族使用,罗马的军官们也接受了它。

  14世纪以后,为了提高锁子甲的防御力,在胸、臂和腿等容易受到攻击的部分,增加了钢铁板金护甲。这些护甲成为日后盛行欧洲的板金铠甲的前身。头盔也由圆筒状换成尖锥形。

  锁子甲的制作相当复杂繁琐,以12世纪的铠甲作坊为例,首先,需要量体裁衣,毕竟铠甲其实就是金属制的服装,特别是软甲类;一个熟练的铠甲师傅,首先必须是一个好裁缝。由于对铠甲的大量需要,基本上一件铠甲必须在一个星期内完工,因此铠甲作坊必须由好几个师傅分工制造:锁链甲是由直径在2毫米左右的铁丝,加热后煅打扭曲成直径1厘米左右的圆环,并且敲打成宽3毫米左右的扁环,在环的两端冲出直径1毫米左右的小眼(一般为一眼,也有两眼,三眼的很少见),互相套住之后,用一毫米直径的铆钉连接起来。铁环环环相扣,有时配合更小铁圈以转折所需之造型,适合人体穿著及活动。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定秦曲,定秦曲最新章节,定秦曲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