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热情了。”
“妈耶,十三岁的都给我介绍呢。”
“顶不住顶不住。”
在城里逛了一天,一直到傍晚时分三小只才回来。
相比于出去时的意气风发,三人回来的时候却衣冠不整,略显狼狈。
倒不是去青楼了,而是得益于朱云峰和季赫良好的群众基础,城里老居民都认识他们。
他们三出门又都没什么架子,和百姓打成一片,不是物理上的打成一片,是真的家长里短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的那种。
结果就是因为关系太好,以至于认识他们的百姓要么给他们推销或者送商品礼物,要么就给他们介绍女孩。
特别是后者,几乎走到哪介绍到哪。
朱棣还好,谁都知道燕王殿下早就结婚了,与魏国公徐达是亲家。
反观朱云峰和季赫,两个三十一岁还没结婚的大龄青年,拒绝了无数洪武权贵的结亲邀请,让平民百姓也有一步登天的机会。
这要是不好好把握,那就实在小瞧底层百姓的智慧。
事实上这种沟通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一来朱云峰他们确实喜欢在城里到处逛街,有种我很牛逼,四处看看的感觉。
二来也能解决百姓实事,且看看洪武朝的发展情况,以此帮老朱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只是或许因为朱云峰他们实在是过于亲民,总有很多人会觉得与他们关系好,拎不清自己的情况,来找他们办事、托情。
遇到这种情况总让朱云峰他们摸不着头脑。
我们只是亲民,但不是许愿井。
可以帮百姓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可无亲无故为什么要帮你升官发财?
来这做梦呢?
因此面对这种人拎不清自己的人,朱云峰他们自然不会搭理,基本上就是一个眼色,自有卫士把他们隔开。
玩闹了一天,傍晚时候回去,宫中已经是灯火通明,各宫殿下原本的灯笼如今早换成了灯泡。
还是白炽灯,散发着幽幽明黄色亮光,虽不如LED灯白亮,却胜在与皇宫相配。
乾清宫书房内,朱元璋和太子朱标正坐在椅子上,朱元璋的书房龙椅早就变成了高档真皮沙发椅,书桌也像大老板的桌子,用的名贵实木。
对面则是大沙发,平时三小只就躺在上面。整个布局已经不再像皇帝用的御书房,变成了后世集团董事长的办公室。
此刻朱标正坐在大桌子旁边,与老朱汇报着他去崇祯朝之后,自己在这一年内对大明的发展规划。
“去年到现在,江浙地区大量铺设铁轨,修建火车站,通过电台连接,完成了两千公里左右的铁路建设,基本已经能够覆盖到整个江浙。”
朱标拿着新印的大明地图,在上面比划道:“父亲请看,目前铁路西至池州、东至松江、北连淮安、南通绍兴。目前的计划是把铁路修至温州,泉州,这样浙江、福建、江苏三地就能畅通无阻,现在海贸的大部分商品都是到这些地方,长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了大明主要的外贸活动区域,这对于我们吸纳世界金银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运输将会极大扩增商贸能力。”
“嗯。”
老朱看着上面的铁路网分布,点点头道:“做得很好,大明不比现在。现代长江三角洲虽然也是最重要的贸易地区,但还有深圳、广州做为贸易枢纽。大明没有后世的能力,就要因地制宜。江南是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产区,又是大明首都,经济比其它地方天然要好,先发展这里,把这里的经济做大做强起来,再慢慢辐射到其它地方。”
“儿臣也是这么想的,可惜了,现在大明的工业能力还是太薄弱,眼下也只是修建了一些钢铁厂,虽然有大量现代机器生产,可我们缺乏熟练的技术工人。”
“这个慢慢来,产业工人对学历的要求不高,现在大明不缺乏劳动力,我们完全可以一边培养工人,一边帮他们读书习字。”
“是的,儿臣是这么做的。目前开设了大量夜校读书班,在南方主要城市进行扫盲运动,孩儿打算至少在十年内,要把大明的文盲率从现在的95%以上,下降到10%。”
朱标笑着说道:“干教育不容易,从孩子开始就得读书习字,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人生至少得有十多年的时间都在学习,但大明等不了那么久,先干基础的工业,将来把教育做好了,再提升技术,反正技术都是现成的,可以直接从现代拿,倒也不至于从头发展,那样的话恐怕得几十上百年的积累才能做到。”
“哈哈哈哈哈哈。”
朱元璋笑起来,乐道:“多亏了云峰和小季,如果不是他们的话,大明现在还是一穷二白呢。也是后世国家发展的好,自力更生自强不息,才能让我们有机会捡这个便宜,这是咱们汉人的优良传统呀。”
朱标笑了笑随后又道:“去年到今年的收入开支都有规划,在收入上还是增长明显。即便是轻徭役减赋税的情况下,光农业税就达到了折合六千八百多万两白银,加上商税总计是九千三百六十四万两,这已经是宋朝的水平。”
“我听说宋朝是对百姓和商人极具压榨才有这个结果,但我大明没有,这无疑说明了我大明更好嘛。”
“其实还是生产力的提升,宋朝也是经历过占城稻的农业革命,南方地区普遍从一季稻变成了两季稻甚至三季稻,粮食产量大大提升,人口和社会财富提升,税收自然更高。咱们也是经过现代农业技术革命,通过优选种子、化肥和农药,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这次农业革命甚至比宋朝那次还要迅猛数倍,一年产的粮食够全国人吃七八年了,如此才有现在优渥的条件。”
“确实,云峰说的没错,先把粮食握在手里,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然后才能做别的事情。如今南京的粮价几何了?”
“南京的粮价已经很低了,快跌破三钱一石,孩儿已经尽力在维持粮价。南京还是人口众多导致粮价能够维系,其它地方,像北方很多区域粮价都跌至两钱一石。”
“是白米还是糙米?”
“白米,糙米的价格现在是二钱七八分。”
“这么少?”
老朱皱起眉头。
他在洪武初年国家安稳之后,发展了十多年的时间,从大明开国时期粮价维持一二两,甚至三四两一石努力降到了五六钱左右一石。
而且是糙米的价格,白米一般要比糙米贵两三钱左右,因此在洪武十二年左右,白米价格是七八钱一石的样子。
现在跌到三钱,那何止是腰斩,几乎已经是跳崖式下跌,对于农民来说,这无异于是晴天霹雳。
也无怪乎南京人口忽然爆发式增长,估计很多人都已经不务农,进城打工了。
“这还是儿臣勉力维系的结果,朝廷每年都要大肆收购粮食,制作成饲料喂养牲畜。不然的话,就现在的情况,粮价还得持续下跌。”
朱标苦笑着摇摇头道:“父亲怕是不知道,咱们的粮食产量已经提升了三倍有余,接近四倍,以大明的人口忽然涌现出那么多粮食,无数农民没有破产就已经不错了,而各地官府上报的治安案件却是增长了数倍有余,各类盗窃、抢劫、杀人、斗殴案件层出不穷,很多人吃得太饱又没有工作,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现在儿臣每天都在想解决的办法。”
“嗯。”
老朱当过农民,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
粮食不是越多越好。
“谷贵伤民,谷贱伤农”这句话早在东汉时期的《汉书》中就有记载。
因为农民种地也有成本。
刚开始那两年朝廷从现代弄来种子、肥料和农药,由官府发放给百姓种植。
但朝廷也负担了成本。
虽然从现代购买来的种子肥料农药价格很便宜,可架不住大明是整个国家在种粮,因此全由朝廷负担的话,几乎难以维系。
因而到最后农民还是得买种子肥料农药。
特别是农药。
肥料是由典农卫统一制作的传统农家肥,比不上化肥,可也至少能做出来,所以价格会稍微低一些,普通农民都能用得起。
农药就全是进口,无法自主生产,价格自然就涨上天,一般的富农都没那条件,只有地主才会购置一点。
再加上农民还得出人工,种地成本高昂,米价便宜,他们都收不回成本。
饿不死,但赚得非常少,甚至可能会亏钱。
如果不是朱标组织全大明的各布政司大量收购粮食,哄抬了粮价,并且鼓励农民养殖鸡鸭猪牛羊,恐怕现在真有大量的农民会因此破产。
在这种情况下,大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已经衍生出了一个粮食危机。
即。
市面上的粮食太多,农业从事人口就不需要那么多。
但大明的工业能力还比较单薄,无法负担起那么多人口从事工业生产,就很容易导致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大量增长,从而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
宋朝也出现过这种情况,他们的办法是扩张禁军和厢军,把军队扩充到了最多125.9万,以此解决日益增长的社会问题。
我国改开后也有类似的情况,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劳动力进入工厂、建筑业,加上几次大规模整顿,以及天网和摄像头的普及,治安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
反观大明。
随着后装步枪大规模在军中装备,辅佐速射炮、小规模的自动步枪,军队战斗力已经天下无敌,再扩张军队纯粹就是冗军,毫无意义。
而工业化发展进程又没那么快。
虽然可以直接从现代进口大量机械,可人员素质和技术产业没有跟上,导致无法像我国那样迅速发展。
只能说,大明现在的情况真就是翻遍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都找不出第二个的特例。
粮食爆发性增长太多,反而使得国家发展出现社会问题。
这也是个让朱标头疼的点。
“难道从后世中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吗?”
老朱问。
朱标精神一振道:“孩儿想的是两个办法。”
“说来听听。”
“一是扩边,组织大量人员开发东北,现在正是开发东北的好时候,只要把保暖措施搞好,东北很快就能变成繁荣富饶之地,恰好我们现在需要发展工业,东北矿产丰富,现在可以先做开发,光修城池、村庄,居住人口,待将来重工业发展时候,东北就能迅速成为工业基地。”
“嗯,不错,这个办法甚妙,第二个呢?”
“第二个是出海。”
“哦?”
“孩儿仔细研究了一下目前世界局势,西方世界目前正处于文艺复兴的开端。英法百年战争,虽然短暂休战,但过不久又会打起来。另外黑死病余波,欧洲正处于重建的时候,如今还没有进入大航海时代,欧洲也是穷得当裤子,孩儿在想,如果我们能够先一步把美洲开发出来,或者进一步开垦东南亚,对于未来大明立足于世界之颠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嗯,很好。”
朱元璋听了,稍微思索之后,微微点头觉得没什么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明现在已经立于世界之颠,但却无法与全世界沟通,还没有完全进入工业化时代。
蒸汽机倒是通过皇庄工厂可以实行量产,不过目前也仅限于辐射整个东亚地区。
包括日本、朝鲜、东南亚地带都是大明海军的建设范围。
然而美洲、中东、非洲都是富饶之地,以目前大明的发展,二十年内跑步进入燃油机时代并不是做梦。
甚至可以的话,朱元璋现在就可以从现代搞来内燃机以及老旧的早期汽车图纸,然后让武安、迁安等地的钢铁厂打造内燃机,直接开始造汽车。
只不过还没学会走路就跑步有些不切实际。
大明还处于到处建砖厂和水泥厂的时期,修建公路至少也得未来几年才能做,等大基建开始,才能造汽车,现在就太早了点。
所以时间还没到那个地步。
不过也快了。
如今大明的发展如火如荼,一片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地。
本身大明的财政就不依靠内需,而是直接从现代进口银元,财富和粮食都不缺,基础打好了,之后做什么都快。
现在缺的就是产业工人,只要把产业工人培养起来,十年内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二十年内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把油气、电力全方面普及也并非难事。
甚至三十年内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化时代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因此目前大明真就是什么都不缺,不缺钱不缺粮不缺人口不缺技术也不缺机器,缺的就是熟练的产业工人而已,颇有点后世老美的情况。
“老祖宗,太伯爷。”
正在这个时候,门外三小只进来,朱云峰打了声招呼,就坐在了沙发上说道:“还是这里舒服,跟回家了一样。”
“呵呵。”
老朱听到大明这些年的发展迅猛,心里很高兴,笑了笑说道:“这里本就是你的家。”
“待会还得回去一趟,我们都失联那么久了,公司怕是都要报警说我失踪了。”
“嗯,那明天过来开个会,说一说大明现在的发展情况,正好也聊聊以后的发展问题。”
“那我们先走了。”
三小只又马不停蹄地离开。
他们迫切地想回到现代。
怀念那个能上互联的日子。
“妈耶,十三岁的都给我介绍呢。”
“顶不住顶不住。”
在城里逛了一天,一直到傍晚时分三小只才回来。
相比于出去时的意气风发,三人回来的时候却衣冠不整,略显狼狈。
倒不是去青楼了,而是得益于朱云峰和季赫良好的群众基础,城里老居民都认识他们。
他们三出门又都没什么架子,和百姓打成一片,不是物理上的打成一片,是真的家长里短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的那种。
结果就是因为关系太好,以至于认识他们的百姓要么给他们推销或者送商品礼物,要么就给他们介绍女孩。
特别是后者,几乎走到哪介绍到哪。
朱棣还好,谁都知道燕王殿下早就结婚了,与魏国公徐达是亲家。
反观朱云峰和季赫,两个三十一岁还没结婚的大龄青年,拒绝了无数洪武权贵的结亲邀请,让平民百姓也有一步登天的机会。
这要是不好好把握,那就实在小瞧底层百姓的智慧。
事实上这种沟通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一来朱云峰他们确实喜欢在城里到处逛街,有种我很牛逼,四处看看的感觉。
二来也能解决百姓实事,且看看洪武朝的发展情况,以此帮老朱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只是或许因为朱云峰他们实在是过于亲民,总有很多人会觉得与他们关系好,拎不清自己的情况,来找他们办事、托情。
遇到这种情况总让朱云峰他们摸不着头脑。
我们只是亲民,但不是许愿井。
可以帮百姓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可无亲无故为什么要帮你升官发财?
来这做梦呢?
因此面对这种人拎不清自己的人,朱云峰他们自然不会搭理,基本上就是一个眼色,自有卫士把他们隔开。
玩闹了一天,傍晚时候回去,宫中已经是灯火通明,各宫殿下原本的灯笼如今早换成了灯泡。
还是白炽灯,散发着幽幽明黄色亮光,虽不如LED灯白亮,却胜在与皇宫相配。
乾清宫书房内,朱元璋和太子朱标正坐在椅子上,朱元璋的书房龙椅早就变成了高档真皮沙发椅,书桌也像大老板的桌子,用的名贵实木。
对面则是大沙发,平时三小只就躺在上面。整个布局已经不再像皇帝用的御书房,变成了后世集团董事长的办公室。
此刻朱标正坐在大桌子旁边,与老朱汇报着他去崇祯朝之后,自己在这一年内对大明的发展规划。
“去年到现在,江浙地区大量铺设铁轨,修建火车站,通过电台连接,完成了两千公里左右的铁路建设,基本已经能够覆盖到整个江浙。”
朱标拿着新印的大明地图,在上面比划道:“父亲请看,目前铁路西至池州、东至松江、北连淮安、南通绍兴。目前的计划是把铁路修至温州,泉州,这样浙江、福建、江苏三地就能畅通无阻,现在海贸的大部分商品都是到这些地方,长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了大明主要的外贸活动区域,这对于我们吸纳世界金银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运输将会极大扩增商贸能力。”
“嗯。”
老朱看着上面的铁路网分布,点点头道:“做得很好,大明不比现在。现代长江三角洲虽然也是最重要的贸易地区,但还有深圳、广州做为贸易枢纽。大明没有后世的能力,就要因地制宜。江南是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产区,又是大明首都,经济比其它地方天然要好,先发展这里,把这里的经济做大做强起来,再慢慢辐射到其它地方。”
“儿臣也是这么想的,可惜了,现在大明的工业能力还是太薄弱,眼下也只是修建了一些钢铁厂,虽然有大量现代机器生产,可我们缺乏熟练的技术工人。”
“这个慢慢来,产业工人对学历的要求不高,现在大明不缺乏劳动力,我们完全可以一边培养工人,一边帮他们读书习字。”
“是的,儿臣是这么做的。目前开设了大量夜校读书班,在南方主要城市进行扫盲运动,孩儿打算至少在十年内,要把大明的文盲率从现在的95%以上,下降到10%。”
朱标笑着说道:“干教育不容易,从孩子开始就得读书习字,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人生至少得有十多年的时间都在学习,但大明等不了那么久,先干基础的工业,将来把教育做好了,再提升技术,反正技术都是现成的,可以直接从现代拿,倒也不至于从头发展,那样的话恐怕得几十上百年的积累才能做到。”
“哈哈哈哈哈哈。”
朱元璋笑起来,乐道:“多亏了云峰和小季,如果不是他们的话,大明现在还是一穷二白呢。也是后世国家发展的好,自力更生自强不息,才能让我们有机会捡这个便宜,这是咱们汉人的优良传统呀。”
朱标笑了笑随后又道:“去年到今年的收入开支都有规划,在收入上还是增长明显。即便是轻徭役减赋税的情况下,光农业税就达到了折合六千八百多万两白银,加上商税总计是九千三百六十四万两,这已经是宋朝的水平。”
“我听说宋朝是对百姓和商人极具压榨才有这个结果,但我大明没有,这无疑说明了我大明更好嘛。”
“其实还是生产力的提升,宋朝也是经历过占城稻的农业革命,南方地区普遍从一季稻变成了两季稻甚至三季稻,粮食产量大大提升,人口和社会财富提升,税收自然更高。咱们也是经过现代农业技术革命,通过优选种子、化肥和农药,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这次农业革命甚至比宋朝那次还要迅猛数倍,一年产的粮食够全国人吃七八年了,如此才有现在优渥的条件。”
“确实,云峰说的没错,先把粮食握在手里,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然后才能做别的事情。如今南京的粮价几何了?”
“南京的粮价已经很低了,快跌破三钱一石,孩儿已经尽力在维持粮价。南京还是人口众多导致粮价能够维系,其它地方,像北方很多区域粮价都跌至两钱一石。”
“是白米还是糙米?”
“白米,糙米的价格现在是二钱七八分。”
“这么少?”
老朱皱起眉头。
他在洪武初年国家安稳之后,发展了十多年的时间,从大明开国时期粮价维持一二两,甚至三四两一石努力降到了五六钱左右一石。
而且是糙米的价格,白米一般要比糙米贵两三钱左右,因此在洪武十二年左右,白米价格是七八钱一石的样子。
现在跌到三钱,那何止是腰斩,几乎已经是跳崖式下跌,对于农民来说,这无异于是晴天霹雳。
也无怪乎南京人口忽然爆发式增长,估计很多人都已经不务农,进城打工了。
“这还是儿臣勉力维系的结果,朝廷每年都要大肆收购粮食,制作成饲料喂养牲畜。不然的话,就现在的情况,粮价还得持续下跌。”
朱标苦笑着摇摇头道:“父亲怕是不知道,咱们的粮食产量已经提升了三倍有余,接近四倍,以大明的人口忽然涌现出那么多粮食,无数农民没有破产就已经不错了,而各地官府上报的治安案件却是增长了数倍有余,各类盗窃、抢劫、杀人、斗殴案件层出不穷,很多人吃得太饱又没有工作,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现在儿臣每天都在想解决的办法。”
“嗯。”
老朱当过农民,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
粮食不是越多越好。
“谷贵伤民,谷贱伤农”这句话早在东汉时期的《汉书》中就有记载。
因为农民种地也有成本。
刚开始那两年朝廷从现代弄来种子、肥料和农药,由官府发放给百姓种植。
但朝廷也负担了成本。
虽然从现代购买来的种子肥料农药价格很便宜,可架不住大明是整个国家在种粮,因此全由朝廷负担的话,几乎难以维系。
因而到最后农民还是得买种子肥料农药。
特别是农药。
肥料是由典农卫统一制作的传统农家肥,比不上化肥,可也至少能做出来,所以价格会稍微低一些,普通农民都能用得起。
农药就全是进口,无法自主生产,价格自然就涨上天,一般的富农都没那条件,只有地主才会购置一点。
再加上农民还得出人工,种地成本高昂,米价便宜,他们都收不回成本。
饿不死,但赚得非常少,甚至可能会亏钱。
如果不是朱标组织全大明的各布政司大量收购粮食,哄抬了粮价,并且鼓励农民养殖鸡鸭猪牛羊,恐怕现在真有大量的农民会因此破产。
在这种情况下,大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已经衍生出了一个粮食危机。
即。
市面上的粮食太多,农业从事人口就不需要那么多。
但大明的工业能力还比较单薄,无法负担起那么多人口从事工业生产,就很容易导致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大量增长,从而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
宋朝也出现过这种情况,他们的办法是扩张禁军和厢军,把军队扩充到了最多125.9万,以此解决日益增长的社会问题。
我国改开后也有类似的情况,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劳动力进入工厂、建筑业,加上几次大规模整顿,以及天网和摄像头的普及,治安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
反观大明。
随着后装步枪大规模在军中装备,辅佐速射炮、小规模的自动步枪,军队战斗力已经天下无敌,再扩张军队纯粹就是冗军,毫无意义。
而工业化发展进程又没那么快。
虽然可以直接从现代进口大量机械,可人员素质和技术产业没有跟上,导致无法像我国那样迅速发展。
只能说,大明现在的情况真就是翻遍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都找不出第二个的特例。
粮食爆发性增长太多,反而使得国家发展出现社会问题。
这也是个让朱标头疼的点。
“难道从后世中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吗?”
老朱问。
朱标精神一振道:“孩儿想的是两个办法。”
“说来听听。”
“一是扩边,组织大量人员开发东北,现在正是开发东北的好时候,只要把保暖措施搞好,东北很快就能变成繁荣富饶之地,恰好我们现在需要发展工业,东北矿产丰富,现在可以先做开发,光修城池、村庄,居住人口,待将来重工业发展时候,东北就能迅速成为工业基地。”
“嗯,不错,这个办法甚妙,第二个呢?”
“第二个是出海。”
“哦?”
“孩儿仔细研究了一下目前世界局势,西方世界目前正处于文艺复兴的开端。英法百年战争,虽然短暂休战,但过不久又会打起来。另外黑死病余波,欧洲正处于重建的时候,如今还没有进入大航海时代,欧洲也是穷得当裤子,孩儿在想,如果我们能够先一步把美洲开发出来,或者进一步开垦东南亚,对于未来大明立足于世界之颠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嗯,很好。”
朱元璋听了,稍微思索之后,微微点头觉得没什么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明现在已经立于世界之颠,但却无法与全世界沟通,还没有完全进入工业化时代。
蒸汽机倒是通过皇庄工厂可以实行量产,不过目前也仅限于辐射整个东亚地区。
包括日本、朝鲜、东南亚地带都是大明海军的建设范围。
然而美洲、中东、非洲都是富饶之地,以目前大明的发展,二十年内跑步进入燃油机时代并不是做梦。
甚至可以的话,朱元璋现在就可以从现代搞来内燃机以及老旧的早期汽车图纸,然后让武安、迁安等地的钢铁厂打造内燃机,直接开始造汽车。
只不过还没学会走路就跑步有些不切实际。
大明还处于到处建砖厂和水泥厂的时期,修建公路至少也得未来几年才能做,等大基建开始,才能造汽车,现在就太早了点。
所以时间还没到那个地步。
不过也快了。
如今大明的发展如火如荼,一片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地。
本身大明的财政就不依靠内需,而是直接从现代进口银元,财富和粮食都不缺,基础打好了,之后做什么都快。
现在缺的就是产业工人,只要把产业工人培养起来,十年内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二十年内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把油气、电力全方面普及也并非难事。
甚至三十年内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化时代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因此目前大明真就是什么都不缺,不缺钱不缺粮不缺人口不缺技术也不缺机器,缺的就是熟练的产业工人而已,颇有点后世老美的情况。
“老祖宗,太伯爷。”
正在这个时候,门外三小只进来,朱云峰打了声招呼,就坐在了沙发上说道:“还是这里舒服,跟回家了一样。”
“呵呵。”
老朱听到大明这些年的发展迅猛,心里很高兴,笑了笑说道:“这里本就是你的家。”
“待会还得回去一趟,我们都失联那么久了,公司怕是都要报警说我失踪了。”
“嗯,那明天过来开个会,说一说大明现在的发展情况,正好也聊聊以后的发展问题。”
“那我们先走了。”
三小只又马不停蹄地离开。
他们迫切地想回到现代。
怀念那个能上互联的日子。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地窖里的朱元璋,地窖里的朱元璋最新章节,地窖里的朱元璋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地窖里的朱元璋,地窖里的朱元璋最新章节,地窖里的朱元璋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