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窖里的朱元璋 第七十二章 满清出兵

小说:地窖里的朱元璋 作者:玩蛇怪 更新时间:2025-03-23 10:54:31 源网站:平板电子书
  确定了要投降建奴的事,吴三桂当即写信,把前因后果写明,然后迅速派人向锦州送去。

  锦州之战后,大明山海关外就只剩下宁远一座城池。

  宁远就是后世葫芦岛,而沈阳到锦州的辽东地区已经全部被满清建奴所得。

  如今满清早就已经称帝建国。

  努尔哈赤先建国后金,皇太极继位后又改国号为清。

  皇太极死,多尔衮经过与豪格的政治斗争,虽然赢得了最终胜利,却还是必须做出妥协,奉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为主。

  所以顺治帝福临其实是满清第三个皇帝,也是入关后攻占中原大地,定都北京后的第一个满清皇帝。

  不过相比于皇帝,在多尔衮掌握大权的时期,顺治更像是个傀儡。

  因为在这个时候,济尔哈朗谕诸大臣,凡事先向睿亲王多尔衮上报,书名也以多尔衮为先,满清的命令也由多尔衮发布。

  因此顺治基本上没有什么实权,大臣们议事也是多尔衮坐在上面,下面文武臣子谈论,几乎与顺治无关。

  当然。

  至少多尔衮表面上的尊敬还是会守。

  几日后,满清盛京皇宫当中,多尔衮在崇政殿处理国事。

  盛京故宫由努尔哈赤所建,经过皇太极以及后来的清朝扩建,形成了后世盛京故宫的规模。

  此时盛京故宫的主体基本完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主殿为大政殿,目前叫笃恭殿,是满清入关之前,召开八旗王公大臣会议的地方,有点类似于明朝的奉天殿。

  而崇政殿则像明朝的乾清宫,是满清入关前掌权者处理政务之地。包括召集主要人物开早朝,召见重要臣子议事,基本上都在这里。

  眼下福临尚未亲政,每天就早朝就是走个过场,结束后多尔衮就会在旁边摄政王的书桌后办理差事。

  屋内除了他以外,就只有内秘书院大学士范文程。

  与后世人想象中的瘦弱文士不同,范文成身材高大,长相十分威武,站在那里不像个文士,反而像个猛将。

  但此人却非常聪明,很有谋略。

  正是如此,他被努尔哈赤看重,又被皇太极多次提携,多尔衮也多次问计于他。

  哪怕皇太极设内三院,后来济尔哈朗辅政时期又把内三院增设出六个大学士的位置,相当于明朝内阁的地位,也丝毫没有动摇范文程首席大学士的地位。

  多尔衮自己处理政务,其实大多数都是范文程帮忙协助处理。等范文程把各地上报的公务处置好后,由多尔衮检阅最后确定。

  至于所谓的八王议政,经过多尔衮政治斗争,即便是同为摄政王的济尔哈朗也败下阵来。

  可以说此时多尔衮已经是一家独大,比皇太极时期还有话语权。

  自然也就不存在八王议政。

  四月份的时候范文程在盖州养病,只是如今事情太多,五月份的时候多尔衮又把范文程召了回来,让他协助自己理政。

  二人在殿内正处理事情的时候,外面卫士进来奏报道:“报,秘书院学士伊图求见。”

  “让他进来。”

  多尔衮抬起头。

  秘书院学士觉罗·伊图是范文程的副手,负责掌管整理来往机密奏疏。

  此刻他匆匆进殿,向多尔衮下跪道:“奴才参见睿亲王。”

  “什么事?”

  “南朝有急奏。”

  “又是那什么明太祖的事?”

  多尔衮皱眉。

  满清在皇太极时期完成了女真原始部落联盟走向封建中央集权的转变。

  按照范文程、宁完我等汉人重臣推动的制度变化,组织起了一套森严的上下层逻辑。

  到多尔衮时期,八旗贵族只执掌军事,将原本的八旗贵族参与政治的形式分割,政务则由文官处理。

  可以说此时的满清已经形成了一个高效率的制度。

  在这种情况下,满清初期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相当强大,不仅政治框架结构严谨,对外策略也多有谋划。

  先不提后来清军南下后,他们完成了一系列包括给崇祯发丧,大量起用明朝旧臣,禁止劫掠,停止剃发等政策,迅速博得了汉族士绅的好感。

  单说在这个时候,满清就已经在明朝内部安插了许多眼线。很多时候包括明军动向,军队布置情况,他们都已经了如指掌。

  而目前南面大明最火的新闻,全国头版头条级别,自然是老朱打赢复活赛下凡救世的消息。

  消息传到满清这边的时候都快变味了。

  什么太祖三头六臂,挥手间一座万丈高山崩塌。什么麾下天兵天将无比神勇,一人足挡百万雄狮。

  民间以讹传讹,各种版本都有。

  所以多尔衮其实嗤之以鼻,包括范文程等谋士在内,都认为要么是南面有反贼冒充太祖,要么是南面崇祯失心疯了,炮制出这种事情想稳定民心。

  反正这半个月来,多尔衮看到关于老朱的消息就已经不太想看,实在是过于离谱夸张,看得多了容易降智。

  但让多尔衮没想到的是,这次居然不是老朱的消息,而是山海关那边的事情。

  伊图说道:“回主子,是吴三桂,他投来降书,愿意归顺。”

  “什么?”

  多尔衮瞬间睁大了眼睛,犹如一头雄狮般盯着伊图,大声道:“你再说一遍?”

  伊图又说了一遍道:“吴三桂说自己愿意归顺。”

  “嗯?”

  多尔衮面露狐疑之色。

  吴三桂他舅舅祖大寿都被俘虏归顺,之前也让祖大寿写信劝降过,一直没什么动静,怎么今天忽然要归顺了?

  事出反常必有妖,多尔衮本就多疑,顿时思索起来。

  “大王。”

  范文程没有资格自称奴才,站起身拱手说道:“臣觉得有诈。”

  “嗯,我也觉得有诈。”

  多尔衮沉吟道:“以前多次劝降,今日忽然无故归顺,其中必有缘由。”

  伊图从怀中掏出吴三桂密信道:“主子,有吴三桂书信一封。”

  “拿来。”

  “是。”

  伊图恭敬把信件递过去。

  多尔衮接过来上下看了许久,越看却是愈发迷惑。

  “你看看。”

  看完后多尔衮把信件给了范文程。

  范文程恭敬接过扫视。

  殿内陷入安静。

  伊图站在一旁,多尔衮坐在那陷入沉思,范文程则面容严肃。

  许久之后,范文程把信件拿在手中,低头思索了片刻,再抬起头,迎上了多尔衮的目光。

  “大王。”

  范文程思忖道:“臣觉得,或许可以试试。”

  “你说。”

  多尔衮不置可否地道。

  范文程说道:“这上面说,那所谓明太祖在南方已经成势,并且散播谶言,说李自成本该于今年四月攻破北京,崇祯自缢,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放我大清入关,自此中原归属我大清。”

  “嗯。”

  多尔衮微微点头,对于这个消息,他听了还是挺高兴。

  只是之前一直不知道该不该当真,但也把消息传扬了出去,八旗各王公大臣们听了也是笑逐颜开,纷纷说这是天命在清。

  “先不提这谶言是真是假,单说以臣对他们的了解,妄议太祖是死罪,散播皇帝自缢,大明亡国的消息也是死罪。这样的事情,是能放在书信中说的吗?”

  范文程又道:“更何况这样的谣言,已经在大明遍地都是。据探子查回来的消息,现在北京城内沸沸扬扬,皇宫当中都没有派人抓捕阻止。”

  “唔”

  多尔衮再次点点头。

  这可不是后世。

  封建皇权时代,满清建奴能单凭几个字,一句诗,就能掀起文字狱,杀很多读书人。

  所以这样的消息出现,本身就代表了不同寻常。

  甚至极有可能是真。

  否则的话,单凭这些消息,崇祯就必然会在北京掀起大狱,把传播消息的人杀死。

  毕竟这可不是隐射,而是在直接了当地说太祖以及他自己了。

  “臣觉得,有两种可能。”

  范文程又道:“一是此事为假,崇祯与吴三桂做局,故意传播这样的消息,以引我们入关。”

  “二呢?”

  “二自然是此事为真,吴三桂确实想投降我们。”

  “那你觉得哪种可能性最大?”

  多尔衮问。

  范文程笑道:“第一种微乎其微,崇祯帝不会拿太祖说事,大王还记得陈新甲的事情吗?”

  “嗯。”

  多尔衮顿时明白了。

  当年崇祯想私下找他们议和,结果负责这事的兵部尚书陈新甲不小心把消息泄露了出去,引得朝野非议。

  崇祯怕事情牵扯到他身上,于是把罪名全推给陈新甲,把陈新甲杀掉,掩盖事情的真相。

  就单单一件议和的事情,便引得流言蜚语,让崇祯受到极大的舆论压力,更别说现在这种太祖下凡,自己上吊,大明亡国灭种的事情了。

  传播出去,恐怕天下人议论。又听到大明亡国,汉人被奴役的消息,极大削弱汉人的士气,满清人则必然士气高涨。

  用脚指头想,出这种馊主意根本不会起到什么效果不说,还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所以范文程认为第一种可能性几乎为零。

  那么摆在他们面前的就只有第二种可能性,那位太祖下凡的消息是真的,带来的预言也是真的。

  不过多尔衮还是沉吟道:“我就怕是南朝皇帝将计就计,趁着这个消息的传播,让我们觉得可以轻松攻破山海关。他们不是已经增兵了吗?若是与吴三桂一起利用这个消息设下陷阱,引诱我们前去,到时候.”

  “大王也无需担忧。”

  范文程笑着说道:“吴三桂在信中说,他愿意与大王里应外合夺取山海关。我们可以先在城外观察,见机行事,若是机略得当,则可将山海关取下。纵使有诈,我们拔马便走,他们也奈何不得我们。”

  “嗯。”

  多尔衮说道:“是有理,只是探子回报,说南面的那什么太祖兵马强盛,正在北上,我们入关之后,怕是要与他碰上了。”

  范文程立即说道:“当年辽人说过,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我大清是金朝后裔,女真子孙。当年太祖皇帝七大恨起兵,兵马不过万余,如今却建立了大清,兵马超十万之数,足以挡汉人百万雄狮。加之明人腐朽,朝廷动荡,内部流寇肆掠,山海关内也不过堪堪数万人马。如此兵强马壮之时,大王觉得,我们眼下的处境,难道比萨尔浒、松锦两战时期还要差吗?”

  萨尔浒之战,后世有说法明军二十万,努尔哈赤六万。

  实际上根据史料记载,双方有可记载的兵力是明军约八九万人,努尔哈赤大概四五万,兵力没有那么悬殊。

  但即便如此,这也是一场以弱胜强。

  而松锦之战洪承畴率领兵马是十三万,皇太极则是十一万,兵力已经进一步缩短。

  虽然松锦之战中满清也损失很大,可拿下锦州等地,又不断进关内劫掠,使得现在的满清兵力已经相当膨胀,达到了近二十万之多。

  当然。

  这属于全国的总兵力。

  且其中大半是蒙八旗、汉八旗以及其余诸如三顺王、一顺公、察哈尔八旗、外藩蒙古、外藩朝鲜等附属部队。

  真正满州女真士兵人数大概在六万左右。

  可既然是入关作战,而且还是打的灭国之战,肯定是要倾巢出动。

  这二十万大军,至少得出个十五六万。

  事实上史料记载当中,多尔衮也确实率领满汉蒙各部队总计十万人先行入关,接着顺治马上迁都北京,带来了五六万人。

  基本上这十五六万就是清军入关后的部队。

  只是之后他们迅速纳降了很多明军,组成绿营而兵力迅速膨胀起来。

  但不管怎么样,眼下山海关内的明军即便算上吴三桂的部队,满打满算也不过七八万人。

  再刨除掉吴三桂的话,那王家彦手头上的兵力才四万多不到五万。

  并且他的部下都是从各地抽调过来的军队,部将也一个个都是桀骜不驯的军头,能不能听指挥还难说。

  要是在拥有绝对兵力优势,且对方战斗力弱,指挥不佳的情况下不敢打,那才叫胆小如鼠。

  至于那所谓的明太祖,范文程认为只要能够入关,他们就能迅速补充到大量兵力。

  即便真是明太祖下凡了,大清也丝毫不惧,完全可以和他碰一碰。

  看看明朝开国太祖厉害,还是大清开国军队强盛。

  “嗯,好!”

  听了范文程的话,多尔衮只是稍稍沉吟了一会儿,就点点头道:“你说得没错,当年父亲和八哥能以弱胜强,打得明人哭爹喊娘,我兵马可比他们多多了,又有什么好惧怕的。伊图!”

  “奴才在。”

  伊图忙道。

  “让秘书院即刻派人传信八旗各旗主王爷贝勒,我要召开会议。”

  多尔衮说道。

  “是!”

  伊图便倒退着出去。

  多尔衮看着殿外,正是朗朗晴天,忍不住大笑道:“我大清才是天命,汉人的江山,就该是我们得!”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地窖里的朱元璋,地窖里的朱元璋最新章节,地窖里的朱元璋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