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金陵城,自古以来就是江南繁华之地。
明初时,朱元璋在此建国,金陵城还只是个人口不到二十万,甚至其中大部分都是士兵、官员以及其家属的城池。
城中百姓要么死于、逃亡战乱,要么后来被老朱流放,以至于刚开国的洪武初年,金陵并不繁华。
然而二百余年过去,得益于南方地区是主要产粮区,经济开始迅速活跃起来。
粮食多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劳动力不再从事粮食生产,转而从事经济作物,或者手工制造业。
在这种情况下,种桑养蚕,棉花苎麻等产业迅速发展了起来,而且还加速瓷器、茶叶、笔墨、纸张等商品发展。
到明朝中后期,虽然朝廷海禁,然而大明的商品却远销海外,以至于后世历史课本当中还记载,大明后期的经济繁荣达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地步。
不过民间经济发展却跟朝廷没什么关系。
大明二百多年以来,主要的税收就是农税,与宋朝到中后期商税开始占大头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使得在大量藩王、地主侵吞土地资源,占据无数田土,又把税收不断转移给田地越来越少的自耕农的情况下,自耕农纷纷破产,从而起义不断。
其中江南地区就是重灾区。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当中改稻为桑虽然只是电视剧虚构,历史上并没有这一出。
但江南地区很多大地主为了更高的经济利益,把自己名下的田土改稻为桑,或者其它经济作物,使得粮食产量降低,让市面上的粮价上涨不断,百姓吃不起粮食,却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可以说江南地区不管在经济上还是农业上,都真正决定了大明王朝的兴衰。即便大明的政治中心在北京,却无时无刻被曾经的首都南京以及周边地区影响。
而在这王朝末年,大明风雨飘摇之际,大明太祖朱元璋从王朝初年赶了回来,犹如王者一般的姿态向着南京城进发。
船队其实并没有带太多人,就是两千士兵以及四川湖广等地的官员。
加上随从人员,总计也才不到四千人。
朱元璋在武昌接到了吕大器、李乾德、王扬基、高斗枢、徐启元等湖广大员之后,就顺长江而下,到达了九江。
九江是有明军驻守的。
不过人数很少,由江西、湖广、安庆、应天总督袁继咸驻扎在这里。
他的职位其实跟吕大器一样,都是来南方处理张献忠的大员。
只是袁继咸于崇祯十五年被派了过来,但一直拿张献忠束手无策,还丢了武昌,因此朝廷在崇祯十六年五月派吕大器来取代他。
但袁继咸也没有被撤职,而是就继续留在九江募兵。
后来吕大器也一直拿张献忠没什么办法,朝廷又在崇祯十七年正月把吕大器给撤掉,仍旧让袁继咸担任。
如今历史大为改变。
由于吕大器上交的公文当中说已经处理掉了张献忠,导致朝廷打算撤掉袁继咸,让他去南京当兵部右侍郎。
只是因道路遥远,任命书才刚刚送达,袁继咸正打算启程,听说吕大器到了九江,他就去迎接。
结果当头棒喝,来的是太祖。
跟诸多官员一样,袁继咸刚开始也不敢置信。
直到船上那么多高级官员异口同声,还拿出了洪武朝的视频给他看,他才震惊地信了,然后马上跪地愿意拥戴太祖。
船队继续浩浩荡荡向东而去。
至二月初,队伍就抵达了南京城,缓缓地驶入了秦淮河岸。
老朱站在船头,眺望着这座二百余年后的南京城。
一股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扑面而来。
熟悉感是那城墙。
金陵城的城墙自古就有,特别是孙吴时期,孙权定都建业,让这里迅速垒起高墙,成为龙盘虎踞之地。
但千百年来,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特别是宋末与元末,无数次战火洗礼,使得金陵城原本的城墙早就残破不堪。
老朱建立大明,定都南京之后,就对金陵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包括后世南京城残存的城墙,很多都是洪武初年所修,上面还有当时修建的督造、官员、工匠的名字。
如今尚未至清末,金陵城目前的城墙基本上都是洪武时期修建,模样与那时的城池一模一样,因而老朱一眼看过去,只看到了那股熟悉感。
可又很陌生。
陌生是在洪武年间的大明金陵城可没有现在这么多人。
事实上在经过七八年的发展之后,朱标已经对南京城进行了规划以及人口扩充,繁华程度与日俱增。
然而这种短时间内的快速增长自然还是比不得二百余年的底蕴。
据说晚明时期,南京城人口已经达到了三百万以上,秦淮河岸两侧停满了画舫。
正是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时节,两岸杨柳依依,画舫船只来往不计其数,纵使朱元璋他们的船队打着朝廷官船的旗号,也只能在无数的船流当中缓慢航行。
“这就是晚明的南京城吗?”
朱云峰好奇地打量。
他看到定淮门外岸边亭台楼阁林立,白墙灰瓦,朱门大院。还看到寺庙与妓院修在一起,远处高耸的佛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岸上来来往往的人流穿梭,形成了城外秦淮河两岸的街道坊市。
城墙根下不知道多少摊贩拖拽着货物进出城,有码头工人在不断地卸货搬货,有小二在茶肆酒楼旁殷勤地招呼客人,也有穿着华丽的士人风流不羁地穿梭于闹市间。
还有那三四层楼高的阁楼上挂着彩带,年轻貌美的女子站在上面露出白玉般的手臂,巧笑若盼地向着他们招手。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洪武年间的秦淮河两岸。
不能说是繁花似锦吧。
那也能说得上是一片荒芜,纯纯一片野草地。
没办法。
洪武年南京本来就人少,发展也就几年时间。
目前朱标还只是规划了城内街道,修建了一些水泥楼房,并且把电力和道路一些基础设施做好,根本顾不到城外。
反观晚明时期的秦淮河两岸已经经过多年发展,不仅城内街道坊市林立,就连城墙外,秦淮河两岸边都修起了很多城外的坊市。夯土泥地也铺上了青石板,犹如江南小城,纵横交错的水路网架起了很多拱桥,青楼大院修在岸边,以至于城区也继续往西南方向延伸,便有了江东门、江东桥、安德门、雨花台等坐落在南京城池之外的坊市、街道。
并且南京又是经济和次要的政治中心,汇聚了三教九流,以及大量本地官员和退休、致仕、贬谪官员,甚至还是东林党的大本营之一。
著名的东林书院就在离南京不远的无锡,而东林党讲究广开言路,言论自由。
使得各方学说聚集于此。
在这里能看到妓女与和尚论佛经,与道士谈道法。
能看到街头百姓在针砭朝政,能看到儒生扑白粉穿女人衣裳,还能看到女子大摇大摆地走在街上,以及其它肤色的外国人,甚至还有西方传教士。
很多大儒在南京隐居,收学生讲学。比如刘宗周、钱谦益、吕维祺等等。
如果不说这里是古代封建社会,恐怕还以为是个后世古风景区,开放的程度之高,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难怪洪应明能写出《菜根谭》。”
季赫见远处河岸边有老者对弈,妓女礼佛,忍不住说道:“在这种地方久居,也许真能领悟到很多哲学。”
朱云峰诧异道:“哎呀,赤赤可以啊,以你的水平居然还知道《菜根谭》?”
“那必须的。”
季赫拍着胸脯说:“我好歹也是文化人,本科!二本也是本,不像某些人,要不是学的艺术专业,就只能去带专!”
“.”
朱云峰被噎了一句,竟然无言以对。
学历是硬伤。
季赫再拉也确实是靠自己本事考上的二本,好歹考了五百多分呢。
自己虽然也是二本,但靠的是艺术生身份,降了一百多分才勉强录了个二本B类的艺术类独立学院。
不然就真只能去带专。
TM的。
虽说自己是大明吴王,季赫就一国公,但在这事上,还真让他压一辈子。
好气啊!
二人斗嘴间,船队就已经慢慢穿过了定淮门、清凉门、石城门,到了三山门外。
晚明南京城最繁华的地方其实是聚宝门附近,也就是后世南京中华门内,由外秦淮河与内秦淮河组成的区域。
这里有大量的坊市街道以及内城小河,不仅街道规划井然有序,还建了许多拱桥,若从城墙上俯瞰,就会看到一片南方小镇般的静美。
不过聚宝门附近繁华归繁华,但城内的官邸以及政治中心还是在正阳门内,也就是南京皇宫南城门外。
而三山门可以走内秦淮河,穿过小半个南京城,到达南京五府六部所在地。
南京六部并无实权,实权主要由南京守备太监以及南京提督南京军务勋贵、参赞机务、左右都御史等官员把持。
这些人要么是手握南京的兵权,要么能直达天听,可以向皇帝奏报。
比如南京守备太监本身就是北京的皇帝放在南京控制南京的手段,南京御史则可以弹劾南京官员,南京勋贵则掌握兵马。
相比之下南京六部就属于有名无实,基本就属于给贬低或者退居二线的官员养老之所。
因此南京的皇宫周边,守备太监以及诸多南京军务勋贵们的居所和官邸,自然成为南方政治中心。
此刻三山门外,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南京提督南京军务勋贵赵之龙,以及参赞机务、右佥都御史兼兵部尚书史可法、南京左佥都御史金光辰等实权官员。
以及虚职官员工部尚书熊明遇、户部尚书高弘图、吏部尚书张慎言、监察御史郭维经、南京翰林院事姜曰广等官员三十余人在门外等候。
这次孙传庭没有过来,来南京最高级别的就是吕大器了,其余李乾德、陈士奇等人虽然是一方巡抚,在地方为封疆大吏。但真论起地位,其实不值得韩赞周过来迎接。
因为韩赞周是皇帝的人,代表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除了孙传庭是特殊地位,目前深得崇祯的赏识以外,其余人包括吕大器,他都有资格不放在眼里。
哪怕他不过正四品,在场许多官员的品级都比他高,可仅一句能上达天听,就足以让在场所有的官员感到敬畏。
不过他今天还是亲自前来迎接。
一来韩赞周其实并不是一个嚣张跋扈的人,反而颇为低调,历史上也是自杀殉国。
二来吕大器他们这次过来,说是已经消灭了张献忠,奉了陛下的旨意,来南京与孙传庭配合剿灭正在徐淮等地流窜的李自成部。
实际上这自然是矫诏。
然而明末驿站停摆,加上战乱、疫病不休,别说官府公文,就连皇帝圣旨都可能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好几个月才发到对应官员手里也是常有的事情。
所以虽然南京方面并没有接到北京已经派了吕大器等人过来协防南京,但由于李自成威胁迫近,韩赞周等人倒没有起疑心。
此刻船队缓缓到达了三山门外,不过船只数量倒是不多,拢共也才五艘船。
见此站在第一梯队的韩赞周、赵之龙、史可法、金光辰等人颇为诧异,史可法纳闷道:“不是说调兵来南京围剿李自成吗?怎么就五艘船?”
“应当是没有进城,兵马都在别处,许是已经安置在了江浦也说不定。”
赵之龙随口说道。
“嗯,倒也是,就是不知道要准备多少粮草才行。”
史可法点点头。
韩赞周向北拱拱手道:“我等臣子都是以陛下令节,自然要为君分忧,现在张献忠已灭,李自成残部如困兽犹斗,我等自当齐心协力,助吕督宪一臂之力,还大明朗朗乾坤。”
“公公说的是。”
“眼下流寇多剿一空,大明很快就能恢复安定了。”
“不错,只要安稳下来,建奴也不足为虑。”
众人都心情愉快地应和着,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十分轻松。
实在是这段时间好消息太多。
流窜大明各地的两大祸害,张献忠与李自成,一个被剿灭,一个被打残。
只要这两个大问题解决,其余地方虽有小起义,但整体上已经不能对大明朝廷构成威胁。
到时候慢慢恢复治理,以大明的国力,关外建奴迟早有一天也是这个下场。
因而大家还是比较乐观,心情也十分愉悦。
很快船队就靠岸停在码头。
码头附近早有南京守备兵马清场,诸多官员缓步来到码头边上,等着吕大器等人下船。
船只停下,船舷边上很快出现了一群人的身影。
一块很大的木板楼梯从船上降下来,为首之人踏到楼梯上,徐徐向下走。
身后诸多穿着官服的高级官员簇拥着他。
可原本码头上正热闹着要给吕大器他们开欢迎仪式,邀请他们进城饮宴的南京官员们却愣住了。
因为第一个从船上走下来的根本不是吕大器,而是一个穿着龙袍的老者。
他面容威严,气势非凡,双眸犹如刀剑般锐利。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不一会儿功夫,以吕大器、李乾德、陈士奇等人为代表的湖广、四川高官就跟着老朱走到了码头上,离韩赞周等人不过一丈远。
迟疑片刻,韩赞周皱起眉头上下打量了一番老朱,然后忍不住对吕大器质问道:“吕督宪,这是哪位藩王殿下?”
从外地跑到南京来的藩王倒并不少见,福王朱由崧、潞王朱常淓、吉王朱由栋、惠王朱常润都跑到南京来了,其余各路郡王也有不少。
基本上都是河南、湖广等地受张献忠和李自成袭扰的各路藩王被迫逃难至此。
因此看到个穿着龙袍的人倒也不奇怪。
唯一奇怪的就是这龙袍制式与大明藩王们的制式有很大差别。
官员们很是纳闷。
只有韩赞周看得浑身都有点起鸡皮疙瘩。
因为他是宫中太监出身,以前见过各代先帝皇考的画像。
不知道为什么,他感觉这龙袍好似与开国几任皇帝的画像上龙袍款式极为相似.
吕大器立即说道:“这是太祖陛下!”
‘太祖陛下?’
众人跟之前每一个听到这句话的官员一样,都愣在原地。
“听好了。”
见他们一个个傻乎乎的样子,朱云峰站出来,清了清嗓子,叉腰高喊道:“现在站在你们面前的是,英武睿智、容貌丰伟、龙章凤姿、天日之表,华夏几千年起点最低,得国最正,横扫蒙元,驱除鞑子,恢复中华,燕云十六州收复者,北伐成功第一人,重铸汉人血性的光复者,大明开国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陛下!”
“.”
一席话语结束,没有收获任何掌声,只剩下死寂般的沉默。
在场众人,无不表情或呆滞,或皱眉,或怒意丛生。
所以。
你们是在把我们当傻子一样糊弄吗?
金陵城,自古以来就是江南繁华之地。
明初时,朱元璋在此建国,金陵城还只是个人口不到二十万,甚至其中大部分都是士兵、官员以及其家属的城池。
城中百姓要么死于、逃亡战乱,要么后来被老朱流放,以至于刚开国的洪武初年,金陵并不繁华。
然而二百余年过去,得益于南方地区是主要产粮区,经济开始迅速活跃起来。
粮食多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劳动力不再从事粮食生产,转而从事经济作物,或者手工制造业。
在这种情况下,种桑养蚕,棉花苎麻等产业迅速发展了起来,而且还加速瓷器、茶叶、笔墨、纸张等商品发展。
到明朝中后期,虽然朝廷海禁,然而大明的商品却远销海外,以至于后世历史课本当中还记载,大明后期的经济繁荣达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地步。
不过民间经济发展却跟朝廷没什么关系。
大明二百多年以来,主要的税收就是农税,与宋朝到中后期商税开始占大头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使得在大量藩王、地主侵吞土地资源,占据无数田土,又把税收不断转移给田地越来越少的自耕农的情况下,自耕农纷纷破产,从而起义不断。
其中江南地区就是重灾区。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当中改稻为桑虽然只是电视剧虚构,历史上并没有这一出。
但江南地区很多大地主为了更高的经济利益,把自己名下的田土改稻为桑,或者其它经济作物,使得粮食产量降低,让市面上的粮价上涨不断,百姓吃不起粮食,却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可以说江南地区不管在经济上还是农业上,都真正决定了大明王朝的兴衰。即便大明的政治中心在北京,却无时无刻被曾经的首都南京以及周边地区影响。
而在这王朝末年,大明风雨飘摇之际,大明太祖朱元璋从王朝初年赶了回来,犹如王者一般的姿态向着南京城进发。
船队其实并没有带太多人,就是两千士兵以及四川湖广等地的官员。
加上随从人员,总计也才不到四千人。
朱元璋在武昌接到了吕大器、李乾德、王扬基、高斗枢、徐启元等湖广大员之后,就顺长江而下,到达了九江。
九江是有明军驻守的。
不过人数很少,由江西、湖广、安庆、应天总督袁继咸驻扎在这里。
他的职位其实跟吕大器一样,都是来南方处理张献忠的大员。
只是袁继咸于崇祯十五年被派了过来,但一直拿张献忠束手无策,还丢了武昌,因此朝廷在崇祯十六年五月派吕大器来取代他。
但袁继咸也没有被撤职,而是就继续留在九江募兵。
后来吕大器也一直拿张献忠没什么办法,朝廷又在崇祯十七年正月把吕大器给撤掉,仍旧让袁继咸担任。
如今历史大为改变。
由于吕大器上交的公文当中说已经处理掉了张献忠,导致朝廷打算撤掉袁继咸,让他去南京当兵部右侍郎。
只是因道路遥远,任命书才刚刚送达,袁继咸正打算启程,听说吕大器到了九江,他就去迎接。
结果当头棒喝,来的是太祖。
跟诸多官员一样,袁继咸刚开始也不敢置信。
直到船上那么多高级官员异口同声,还拿出了洪武朝的视频给他看,他才震惊地信了,然后马上跪地愿意拥戴太祖。
船队继续浩浩荡荡向东而去。
至二月初,队伍就抵达了南京城,缓缓地驶入了秦淮河岸。
老朱站在船头,眺望着这座二百余年后的南京城。
一股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扑面而来。
熟悉感是那城墙。
金陵城的城墙自古就有,特别是孙吴时期,孙权定都建业,让这里迅速垒起高墙,成为龙盘虎踞之地。
但千百年来,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特别是宋末与元末,无数次战火洗礼,使得金陵城原本的城墙早就残破不堪。
老朱建立大明,定都南京之后,就对金陵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包括后世南京城残存的城墙,很多都是洪武初年所修,上面还有当时修建的督造、官员、工匠的名字。
如今尚未至清末,金陵城目前的城墙基本上都是洪武时期修建,模样与那时的城池一模一样,因而老朱一眼看过去,只看到了那股熟悉感。
可又很陌生。
陌生是在洪武年间的大明金陵城可没有现在这么多人。
事实上在经过七八年的发展之后,朱标已经对南京城进行了规划以及人口扩充,繁华程度与日俱增。
然而这种短时间内的快速增长自然还是比不得二百余年的底蕴。
据说晚明时期,南京城人口已经达到了三百万以上,秦淮河岸两侧停满了画舫。
正是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时节,两岸杨柳依依,画舫船只来往不计其数,纵使朱元璋他们的船队打着朝廷官船的旗号,也只能在无数的船流当中缓慢航行。
“这就是晚明的南京城吗?”
朱云峰好奇地打量。
他看到定淮门外岸边亭台楼阁林立,白墙灰瓦,朱门大院。还看到寺庙与妓院修在一起,远处高耸的佛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岸上来来往往的人流穿梭,形成了城外秦淮河两岸的街道坊市。
城墙根下不知道多少摊贩拖拽着货物进出城,有码头工人在不断地卸货搬货,有小二在茶肆酒楼旁殷勤地招呼客人,也有穿着华丽的士人风流不羁地穿梭于闹市间。
还有那三四层楼高的阁楼上挂着彩带,年轻貌美的女子站在上面露出白玉般的手臂,巧笑若盼地向着他们招手。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洪武年间的秦淮河两岸。
不能说是繁花似锦吧。
那也能说得上是一片荒芜,纯纯一片野草地。
没办法。
洪武年南京本来就人少,发展也就几年时间。
目前朱标还只是规划了城内街道,修建了一些水泥楼房,并且把电力和道路一些基础设施做好,根本顾不到城外。
反观晚明时期的秦淮河两岸已经经过多年发展,不仅城内街道坊市林立,就连城墙外,秦淮河两岸边都修起了很多城外的坊市。夯土泥地也铺上了青石板,犹如江南小城,纵横交错的水路网架起了很多拱桥,青楼大院修在岸边,以至于城区也继续往西南方向延伸,便有了江东门、江东桥、安德门、雨花台等坐落在南京城池之外的坊市、街道。
并且南京又是经济和次要的政治中心,汇聚了三教九流,以及大量本地官员和退休、致仕、贬谪官员,甚至还是东林党的大本营之一。
著名的东林书院就在离南京不远的无锡,而东林党讲究广开言路,言论自由。
使得各方学说聚集于此。
在这里能看到妓女与和尚论佛经,与道士谈道法。
能看到街头百姓在针砭朝政,能看到儒生扑白粉穿女人衣裳,还能看到女子大摇大摆地走在街上,以及其它肤色的外国人,甚至还有西方传教士。
很多大儒在南京隐居,收学生讲学。比如刘宗周、钱谦益、吕维祺等等。
如果不说这里是古代封建社会,恐怕还以为是个后世古风景区,开放的程度之高,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难怪洪应明能写出《菜根谭》。”
季赫见远处河岸边有老者对弈,妓女礼佛,忍不住说道:“在这种地方久居,也许真能领悟到很多哲学。”
朱云峰诧异道:“哎呀,赤赤可以啊,以你的水平居然还知道《菜根谭》?”
“那必须的。”
季赫拍着胸脯说:“我好歹也是文化人,本科!二本也是本,不像某些人,要不是学的艺术专业,就只能去带专!”
“.”
朱云峰被噎了一句,竟然无言以对。
学历是硬伤。
季赫再拉也确实是靠自己本事考上的二本,好歹考了五百多分呢。
自己虽然也是二本,但靠的是艺术生身份,降了一百多分才勉强录了个二本B类的艺术类独立学院。
不然就真只能去带专。
TM的。
虽说自己是大明吴王,季赫就一国公,但在这事上,还真让他压一辈子。
好气啊!
二人斗嘴间,船队就已经慢慢穿过了定淮门、清凉门、石城门,到了三山门外。
晚明南京城最繁华的地方其实是聚宝门附近,也就是后世南京中华门内,由外秦淮河与内秦淮河组成的区域。
这里有大量的坊市街道以及内城小河,不仅街道规划井然有序,还建了许多拱桥,若从城墙上俯瞰,就会看到一片南方小镇般的静美。
不过聚宝门附近繁华归繁华,但城内的官邸以及政治中心还是在正阳门内,也就是南京皇宫南城门外。
而三山门可以走内秦淮河,穿过小半个南京城,到达南京五府六部所在地。
南京六部并无实权,实权主要由南京守备太监以及南京提督南京军务勋贵、参赞机务、左右都御史等官员把持。
这些人要么是手握南京的兵权,要么能直达天听,可以向皇帝奏报。
比如南京守备太监本身就是北京的皇帝放在南京控制南京的手段,南京御史则可以弹劾南京官员,南京勋贵则掌握兵马。
相比之下南京六部就属于有名无实,基本就属于给贬低或者退居二线的官员养老之所。
因此南京的皇宫周边,守备太监以及诸多南京军务勋贵们的居所和官邸,自然成为南方政治中心。
此刻三山门外,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南京提督南京军务勋贵赵之龙,以及参赞机务、右佥都御史兼兵部尚书史可法、南京左佥都御史金光辰等实权官员。
以及虚职官员工部尚书熊明遇、户部尚书高弘图、吏部尚书张慎言、监察御史郭维经、南京翰林院事姜曰广等官员三十余人在门外等候。
这次孙传庭没有过来,来南京最高级别的就是吕大器了,其余李乾德、陈士奇等人虽然是一方巡抚,在地方为封疆大吏。但真论起地位,其实不值得韩赞周过来迎接。
因为韩赞周是皇帝的人,代表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除了孙传庭是特殊地位,目前深得崇祯的赏识以外,其余人包括吕大器,他都有资格不放在眼里。
哪怕他不过正四品,在场许多官员的品级都比他高,可仅一句能上达天听,就足以让在场所有的官员感到敬畏。
不过他今天还是亲自前来迎接。
一来韩赞周其实并不是一个嚣张跋扈的人,反而颇为低调,历史上也是自杀殉国。
二来吕大器他们这次过来,说是已经消灭了张献忠,奉了陛下的旨意,来南京与孙传庭配合剿灭正在徐淮等地流窜的李自成部。
实际上这自然是矫诏。
然而明末驿站停摆,加上战乱、疫病不休,别说官府公文,就连皇帝圣旨都可能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好几个月才发到对应官员手里也是常有的事情。
所以虽然南京方面并没有接到北京已经派了吕大器等人过来协防南京,但由于李自成威胁迫近,韩赞周等人倒没有起疑心。
此刻船队缓缓到达了三山门外,不过船只数量倒是不多,拢共也才五艘船。
见此站在第一梯队的韩赞周、赵之龙、史可法、金光辰等人颇为诧异,史可法纳闷道:“不是说调兵来南京围剿李自成吗?怎么就五艘船?”
“应当是没有进城,兵马都在别处,许是已经安置在了江浦也说不定。”
赵之龙随口说道。
“嗯,倒也是,就是不知道要准备多少粮草才行。”
史可法点点头。
韩赞周向北拱拱手道:“我等臣子都是以陛下令节,自然要为君分忧,现在张献忠已灭,李自成残部如困兽犹斗,我等自当齐心协力,助吕督宪一臂之力,还大明朗朗乾坤。”
“公公说的是。”
“眼下流寇多剿一空,大明很快就能恢复安定了。”
“不错,只要安稳下来,建奴也不足为虑。”
众人都心情愉快地应和着,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十分轻松。
实在是这段时间好消息太多。
流窜大明各地的两大祸害,张献忠与李自成,一个被剿灭,一个被打残。
只要这两个大问题解决,其余地方虽有小起义,但整体上已经不能对大明朝廷构成威胁。
到时候慢慢恢复治理,以大明的国力,关外建奴迟早有一天也是这个下场。
因而大家还是比较乐观,心情也十分愉悦。
很快船队就靠岸停在码头。
码头附近早有南京守备兵马清场,诸多官员缓步来到码头边上,等着吕大器等人下船。
船只停下,船舷边上很快出现了一群人的身影。
一块很大的木板楼梯从船上降下来,为首之人踏到楼梯上,徐徐向下走。
身后诸多穿着官服的高级官员簇拥着他。
可原本码头上正热闹着要给吕大器他们开欢迎仪式,邀请他们进城饮宴的南京官员们却愣住了。
因为第一个从船上走下来的根本不是吕大器,而是一个穿着龙袍的老者。
他面容威严,气势非凡,双眸犹如刀剑般锐利。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不一会儿功夫,以吕大器、李乾德、陈士奇等人为代表的湖广、四川高官就跟着老朱走到了码头上,离韩赞周等人不过一丈远。
迟疑片刻,韩赞周皱起眉头上下打量了一番老朱,然后忍不住对吕大器质问道:“吕督宪,这是哪位藩王殿下?”
从外地跑到南京来的藩王倒并不少见,福王朱由崧、潞王朱常淓、吉王朱由栋、惠王朱常润都跑到南京来了,其余各路郡王也有不少。
基本上都是河南、湖广等地受张献忠和李自成袭扰的各路藩王被迫逃难至此。
因此看到个穿着龙袍的人倒也不奇怪。
唯一奇怪的就是这龙袍制式与大明藩王们的制式有很大差别。
官员们很是纳闷。
只有韩赞周看得浑身都有点起鸡皮疙瘩。
因为他是宫中太监出身,以前见过各代先帝皇考的画像。
不知道为什么,他感觉这龙袍好似与开国几任皇帝的画像上龙袍款式极为相似.
吕大器立即说道:“这是太祖陛下!”
‘太祖陛下?’
众人跟之前每一个听到这句话的官员一样,都愣在原地。
“听好了。”
见他们一个个傻乎乎的样子,朱云峰站出来,清了清嗓子,叉腰高喊道:“现在站在你们面前的是,英武睿智、容貌丰伟、龙章凤姿、天日之表,华夏几千年起点最低,得国最正,横扫蒙元,驱除鞑子,恢复中华,燕云十六州收复者,北伐成功第一人,重铸汉人血性的光复者,大明开国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陛下!”
“.”
一席话语结束,没有收获任何掌声,只剩下死寂般的沉默。
在场众人,无不表情或呆滞,或皱眉,或怒意丛生。
所以。
你们是在把我们当傻子一样糊弄吗?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地窖里的朱元璋,地窖里的朱元璋最新章节,地窖里的朱元璋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地窖里的朱元璋,地窖里的朱元璋最新章节,地窖里的朱元璋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