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脊梁 第118章 线列战术

小说:帝国的脊梁 作者:浮沉的命运 更新时间:2024-08-06 07:22:28 源网站:顶点小说
  在*的配比方面,英国化学家歇夫列里在1825年经过多次实验后,提出了黑色*的最佳配方,理论上硝、硫、碳配比率以74.84%、11.84%、11.32%为最佳*。英国按照这一方程式,配制了硝、硫、炭的比率为75%、10%、15%的枪用发射*,以及组配比率为78%、8%、14%的炮用发射*。

  华夏虽然在宋代就已经掌握了*的主要成分,但在成分配比上还不成熟,除了这三种成分外还掺杂着清油、麻茹等十种成分,这些成分主要是易燃物质,说明宋人还未能充分认识到*的爆炸性能。元代*成分构成更加合理,*的组配比率更加科学,其中硝石约占60%、硫磺约占20%、木炭约占20%。

  明代《武备志》、《纪效新书》中记载,火绳枪中硝、硫、炭的比率为75.75%、10.6%、13.65%,已经比较接近后世的*配方。满清兵书《大清会典》及《筹海初集》等书中记载中,硝、硫磺、木炭虽不是8:1:1的比例,但在实际制造中则是8:1:1的比例。

  后世*的生产流程包括:原料粉碎、组份混合、药料压实、造粒、光药、净化筛分、混合,装箱。

  当然对于王斌来说,他现在没有这样的设备,来实现*原料物理化和化学化的充分加工。

  位于山腰的这一处*厂,和其它的铁厂,铸币厂完全分离。究其原因,自然是因为风险的控制,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自古都懂。

  巨大的围墙上,“严禁明火”,“严禁盗窃”,以及“安全生产”的标语清晰醒目。这样字语的标识,*厂里面的生产房屋内,以及围墙上也是随处可见,可见制度的严谨。

  *厂的主事,是来自湖广长沙府浏阳县的周师极。年近五旬的他因家道中落,随儿子一起来到四川谋生。儿子周有龙在王斌的手下做家丁。听到守备大人招收*人才,周有龙举贤不避亲,推荐了自己的父亲。

  作为湖广生产“编炮”的世家,若不是因为意外的爆炸事故,周师极一家还可能是小康之家。他也绝对不会想到自己年已半百,还要承受这颠沛流离,落魄江湖的罪责。

  不过现在终于稳定下来了。他现在有每月5两银子的银钱,又是干着老本行,自然是热情高涨,尽职尽责。

  看了人家*厂的要求后,他才明白,自己以前的家族“编炮”厂不发生事故才怪!

  安全培训、原料分离、生产过程分离、生产场地和成品库房分离、不时进行安全检查的监督检验人员……,这才是干事情必须要有的态度。

  正在聚精会神指挥工匠和学徒们进行操作的周师极,发现王斌走了进来,赶紧过来迎接,引导王斌观看各个工序。

  事实上,*厂的生产程序,以及*的配方,都是王斌一手制成,只不过执行的是周师极这些工匠们而已。

  厂房内,工匠们正在分离土硝。工匠们用粗布过滤后的水,溶解土硝,然后用中间加有木炭的麻布进行层层过滤,最后留下的就是富含硝酸钾的纯净水溶液。

  随后,含硝酸钾的纯净水溶液被倒入锅里,再加热蒸发,形成硝酸钾晶体。

  木炭是*的主要成分之一,它的质量好坏对*影响很大。因此要制造出合乎要求的木炭是*的重要問題。不过对于*厂的工匠来说,这个却是最简单的。华夏民间几千年以来一直就在生产木炭。工匠们使用的是臥式土窰烧炭法,将木材經加热干餾而制成木炭。

  用木炭冶炼的生铁一般具有细粒结构,铸件紧密,没有裂纹的特点。另外,用木炭生产的生铁含杂质少,适于生产优质钢。所以,大雪山上的木炭用于*制造上,有时也用于制铁。

  木炭粉的生产却不在*厂里,而是设在一条奔流汹涌的河流旁,同样是依靠水力曲柄传动,进行木炭的成粉工序。

  水力曲柄传动并没有王斌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平放的巨大水车,曲柄带着另一端的碾子,随着水车的转动,碾子也被曲柄带着做圆周运动。至于需要的碾盘大小,只要指定水车上曲柄的位置即可。

  东汉时期,南阳太守杜诗就发明了水排,不过它的作用是鼓风冶铁。几千年来,华夏的百姓早已经把水力应用到了生产上,比较常见的水力灌溉,水力舂米就可见一斑。

  在*厂里,木炭粉和硫磺粉都要经过细筛,才可以和硝酸钾混合,*。

  工匠们把比率为75%、10%、15%的硝酸钾,木炭粉和硫磺粉混合均匀,放在碾盘上淋水碾压,待*完全变成灰色,这就完成了*的药料压实环节。

  王斌并没有后世的机械式造粒缸,将*块制成大小均匀的*粒;他也没有石墨制成的摩光机,将药粒的表面磨光,除去气孔,降低吸湿性,以延长*的贮藏期。

  压制好的*和米汤混合成团,然后靠人工压力过筛,得到颗粒化的*。

  然后对制成的粒状*,放在大的铜质薄锅内,用蒸汽加热烘干,使之保持良好待发的干燥状态,然后装箱。

  王斌知道自己制造的*,威力虽大大不如后世的*,但是和17世纪70年代满清的*相比,绝不止强了一星半点。

  无论是从*配方,还是*的生产过程,自己的产品已经是大大超越了时代!即使同时代的西方,也不会有这样划时代的产品。

  盾牌的历史和使用可谓历史悠久,但随着后世枪炮*等兵器的发展,盾牌逐渐被废弃。

  盾牌虽然只能用以防御,但常配以刀枪,也能发挥很大的进攻能力。特别是攻城战时。

  华夏军现在生产的盾牌为长方形和圆形两种,为硬木做成。长方形盾长三尺,宽两尺,主要为步兵中的刀盾手使用。圆形盾约为二尺,小型灵活,将来用于骑兵,同时步兵也可以使用。

  当工匠问王斌要不要在盾牌上加一层皮革,或者绘制图案时,王斌一口就否决了。毕竟,将来的部队肯定是一支火器为主的精兵部队,搞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干啥!

  一旦他的刺刀研究成功,长矛手也不需要了,在大炮火铳的战争中,盾牌完全是个累赘。

  王斌现在要走的路就是18世纪后期的排队抢毙战术,没有长矛手,刀盾兵,只有火铳手。

  18世纪的排队抢毙看似没有战术,但实际上却是当时最先进的战术,没有任何同时代的战术能够与其相提并论。

  现在大雪山的铅丸生产,就是把铅融化了,通过平管,然后从高处靠重力滴落到下面巨大的水池中,制成一颗颗小玻璃珠大小的铅丸。至于铅丸的大小,肯定不会是后世那种标准化的成品。

  当不标准的铅丸放到铳管里,在发射的过程中,铅丸会不断的跟枪管发生碰撞,然后射出,射出的铅丸不是直线,而是曲线前进,误差范围实在很大。这也就形成了线列战术的应用。

  因为只有这样大规模的齐射,才能对对方产生有效地杀伤。

  历史上著名的三段射击,第一排射击后将枪械交给后两排装填,然后再传递给第一排继续射击,此战术在需要持续火力的场合经常被使用。

  还有一种被称为徐进射击的变种,即第一排射击后原地装填,第三排走到最前面射击后原地装填,然后第二排走到最前面射击后原地装填,能够在持续射击的同时向前缓慢推进,直到抵达冲锋距离进行白刃战。

  实际上线列战术并不是完全没有掩蔽,在实际的战争中,矮墙、战壕、栅栏和拒马刺等工事的使用是非常频繁的,其中以矮墙最为常用,它不影响士兵站在后面装填,却可以遮住从腰部以下的部位。

  密集的线列阵型在面对骑兵时也更加稳固,如果采用密集队形,任何胆敢正面冲击步兵阵线的骑兵下场只有死路一条,骑兵在同等的战场宽度下将面对通常是三倍于自己的、亮着刺刀、站成密集队形的步兵,因而瞬间在战斗力上陷于劣势。

  线列步兵的成本极其低廉、训练极其简单,成本上的优势使得其在对抗传统部队时几乎总是有数量优势,因而总是在战场宽度上拥有优势。这也是王斌极其看重的一点。

  训练起几千火铳兵,可能一两个月就可以形成。但若是要训练成几千弓箭手,没有个几年功夫恐怕不行,而且士兵的天赋(视力,臂力)还得全部过关才行!

  当然,火铳和火炮,骑兵是相补相承的。大炮轰,骑兵两翼冲击,火铳正面徐进,直至白刃冲锋,击溃对方。

  但是,归根究底,排枪击毙的线列战术,需要的是严明的战场纪律。士兵的素质,底层军官的素质,决定了这支线列队伍的下限。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帝国的脊梁,帝国的脊梁最新章节,帝国的脊梁 顶点小说!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