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朝阳升起。射在人身上,却没有炙热之感,一片暖意包围了整个校园。
王斌站在了操场的高台上,看着底下面黄肌瘦的国人,满脸的稚嫩和茫然,他的心头一下子沉重了起来。
他理了理情绪,对下面衣衫褴褛、难民般的孩子们大声说道:“孩子们,你们好,我是学校的王校长,很高兴见到你们。”
他指了指马撒依和旁边的“人民教师”们道:“这是马副校长,这几十位是你们的老师,我们欢迎你们来到这里上学!”
王斌带头鼓起了掌,马撒依和旁边的“人民教师”们也是附和为之。
下面的学生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场面,一瞬间都忘记了怎么样回答,场面一下静了下来。
还是李破奴聪明,捅了一下站在队伍边上的熊江、熊海兄弟俩,熊海赶紧在下面带头大声道:“校长好,老师们好。”
其他家长们如梦初醒,也都带着自己的孩子们一起喊了起来:“校长好,老师们好。”
王斌向李破奴和熊海投去了一丝赞赏的目光,待现场的声音下去后,才朗声道:“今天是你们上学的第一天,我希望在这里你们能学到知识,生活的开心,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
他顿了一下道:“唐朝的诗人李白说过:“天生我材必有用”。请你们相信,你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你们要记住,你们有能力成为一个对父母,对家庭,对他人有用的人。所以当你们面对以后任何学习上的困难时,请不要害怕、退缩,要挑战自己,让自己去尝试,并为之努力!要相信自己,超越自己!”
他充满感情地对下面一个个幼稚的面孔道:“同学们,你们要记住一句话,或许你们今天不懂,但你们以后一定会懂。这句话是什么呢?这句话就刻在学堂门前的两块石碑上,第一就是你们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希望。“希望学堂”就是你们梦想开始的地方;第二就是你们为什么要读书。你们不仅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更重要的是要为了华夏民族而读书,为了华夏民族的崛起而读书。谢谢同学们,我今天的讲话完了。”
王斌朝着面前的人群深深的鞠了一躬。学堂里的成人率先跟着欢呼,孩子们接着也起立欢呼。
王斌心里有一点尴尬,刚才的反应并不激烈,如果没有那就更狼狈了,看来这教育果然是任重道远啊!
看到王斌下来,台下的家长和前来学校观看的大人们都过来打招呼,大家都恭恭敬敬,就连熊海和黎老汉都不能例外!
接下来就是分班,打扫学堂里的教室,学堂其他场所,就连厕所都打扫了个干干净净,还是这个时代的孩子淳朴呀!
孩子们忙完后,规规矩矩的坐在座位上,就连最调皮的孩子也不例外。大家一个个眼睛睁得大大的,目不转睛的盯着讲台,看着老师们在计数着黑板前一摞摞的课本,等待着新课本发到自己手里。
待拿到了课本后,孩子们一个个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课本,想看看自己的课本里都藏了些什么。
没有住校的孩子领完课本,随父母回家。孤儿们则是在忙完班级的事情后,拿到课本,回到宿舍。然后开始打扫宿舍卫生,整理床铺。
学生们的宿舍距离校舍大约三百米远。每间宿舍里,都是铁架烧成的上下床,,崭新的床板,厚实的被子,洁白的床单,每个人都有一个枕头,甚至衣服鞋袜都是一人两套。
不过,校长的要求也很严厉,那就是每天必须洗澡,还要用盐刷牙,同时要遵守学校里的规章制度和纪律。
不过对于里面的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都多年流浪在外,被这样严厉的管着,反而心里温暖了起来,有了一丝家的感觉。
许多孩子住进来的时候,感觉就像是做梦一样。在外担惊受怕,忍饥挨饿的日子终于一去不返了,现在睡在温暖干净的宿舍里,许多人的心里都记住了校长的话,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
从今以后,他们的大多数时间就要在校园里度过了,每个人的心里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憧憬。
次日,随着一轮朝阳升起,山间的路上,到处都是背着书包,熙熙攘攘准备上学的孩子。孩子们的笑声打破了山林的寂静,也使得群山生气勃*来。
上课铃响了,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一下子就涌入了各自的教室。放好书包,大家迅速在操场集结,开始做早操。
早操现在就是热完身跑步,王斌让一个家丁担任体育老师,体育也非常重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习也一样。
在做过早操后,学生们开始了课堂学习,伴随着琅琅的读书声,校园里一下子热闹起来。
诗一样的画境,青山绿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远远飘去。
站在新做的黑漆板前,手里拿着粉笔,看着面前的这些四岁到十岁左右不等的女孩子,马撒依的眼睛里充满了爱恋和希望,就连她自己一瞬间也似乎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
由于几千年传统男尊女卑的观念实在是深入人心,前来上学的900多孩子里只有60多个女孩子,而且年龄基本没有超过10岁的,十岁以上的已经基本跟着父母干活学做女红针线了。
但即使是这样,马撒依依然对面前的这些孩子充满了希望。因为王斌对她讲过,这些孩子就是华夏将来的希望!
尽管有些不明白王斌话里“希望”的确切意思,当王斌问她愿不愿意接受这样一份“工作”的时候,她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对于她自己来说,她的心里也是有追求的。她觉得这样更充实,更有意义,也更能让自己的思想接近王斌。
尽管她不能确定自己和王斌的关系,但有一点她现在明白了,她不能让自己的婚姻和人生被旁人决定,即使是自己的父亲也不行!这也许就是王斌和自己谈过的“婚姻和爱情自由”吧。
桌子和凳子都是王斌在山下买的,毛笔和纸张也是王斌代劳,谁要他要当冤大头!
至于上课的粉笔和黑板,这粉笔和黑板都是王斌让山上的木匠做的,在这个时代,可是新鲜的玩意。粉笔用石膏加粘土做成,山上到处都是生石膏,山上的木匠做了粉笔模具,一下子就制成了。
至于黑板,木匠们精心制作了几十块优质的长方木板,表面刨得精光,长方木板表面涂了几层黑漆就成。
相对于只有30多个女孩的两间教室,其余20间教室则是被近千名四五岁到十岁的的男童完全占据。
当然,这些孩子其中也夹杂了不少的孤儿,和阿元一样,这些人都住在了学校的宿舍里。
尽管当时都是被自己的父母或者家人赶来上学,但是孩子们很快就被这里的一切深深的吸引了。
心高一点的父母,已经梦想着自己的孩子们能够将来鱼跃龙门,而普通一点儿比较现实的,也都希望孩子能学一点东西,最起码可以写写字,比划比划,记记账之类的。
“老师早!”
“同学们早!”这一次当何慎云站在讲台上,说出嘴里的这四个字的时候,自己恍惚回到了儿时的学堂,一股神圣感,责任感一瞬间在何慎云的胸中升起。
作为一个富绅家族出生的孩子,如果不是战乱,何慎云现在或许也是锦衣玉食,纨绔于酒肆青楼之间。奈何六年前“夔东十三家”和满清扯锯于川东,何慎云的父母都在战乱中身沒,只剩下他独自一人漂流川南,最后在大雪山中落身。
昔日锦衣玉食,声色犬马的富家公子,如今的大雪山“希望学堂”、名副其实的“民办教师”,何慎云心中却已经是十分的满足。他十分珍惜眼前的一切,希望这一切能够持续下去。家族曾经的辉煌对他来说,只是美梦一场!
当他从王斌手中接过那些教材的时候,一下子他就被深深地吸引了,特别是那些阿拉伯数字,搅得他心痒难耐。
虽然他以前也是沉醉于数学内的奥秘,但是这样系统的教材他还是第一次看见,自然是一下子就陷了进去。
这不,第二天早上上学的时候,何慎云惊奇的发现,其他的老师也都是双眼通红,满眼血丝,显然都是睡眠不足。大家见了相视一笑,掩饰住彼此的尴尬。
相似的事情也发生在马撒依身上,她一晚上都在琢磨为什么地球是圆的,地球上为什么有这么多海洋,大洋的尽头还有那么多国家,为什么地球还可以旋转?她想的脑袋都痛了,直到很晚才沉沉睡去。
“同学们早”,“老师早”,这是每堂课上课时,同学们和老师们必须说的话,下课了,同学们也要对老师们说“老师再见”,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字,但却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一种尊师重道的思想。
王斌站在了操场的高台上,看着底下面黄肌瘦的国人,满脸的稚嫩和茫然,他的心头一下子沉重了起来。
他理了理情绪,对下面衣衫褴褛、难民般的孩子们大声说道:“孩子们,你们好,我是学校的王校长,很高兴见到你们。”
他指了指马撒依和旁边的“人民教师”们道:“这是马副校长,这几十位是你们的老师,我们欢迎你们来到这里上学!”
王斌带头鼓起了掌,马撒依和旁边的“人民教师”们也是附和为之。
下面的学生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场面,一瞬间都忘记了怎么样回答,场面一下静了下来。
还是李破奴聪明,捅了一下站在队伍边上的熊江、熊海兄弟俩,熊海赶紧在下面带头大声道:“校长好,老师们好。”
其他家长们如梦初醒,也都带着自己的孩子们一起喊了起来:“校长好,老师们好。”
王斌向李破奴和熊海投去了一丝赞赏的目光,待现场的声音下去后,才朗声道:“今天是你们上学的第一天,我希望在这里你们能学到知识,生活的开心,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
他顿了一下道:“唐朝的诗人李白说过:“天生我材必有用”。请你们相信,你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你们要记住,你们有能力成为一个对父母,对家庭,对他人有用的人。所以当你们面对以后任何学习上的困难时,请不要害怕、退缩,要挑战自己,让自己去尝试,并为之努力!要相信自己,超越自己!”
他充满感情地对下面一个个幼稚的面孔道:“同学们,你们要记住一句话,或许你们今天不懂,但你们以后一定会懂。这句话是什么呢?这句话就刻在学堂门前的两块石碑上,第一就是你们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希望。“希望学堂”就是你们梦想开始的地方;第二就是你们为什么要读书。你们不仅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更重要的是要为了华夏民族而读书,为了华夏民族的崛起而读书。谢谢同学们,我今天的讲话完了。”
王斌朝着面前的人群深深的鞠了一躬。学堂里的成人率先跟着欢呼,孩子们接着也起立欢呼。
王斌心里有一点尴尬,刚才的反应并不激烈,如果没有那就更狼狈了,看来这教育果然是任重道远啊!
看到王斌下来,台下的家长和前来学校观看的大人们都过来打招呼,大家都恭恭敬敬,就连熊海和黎老汉都不能例外!
接下来就是分班,打扫学堂里的教室,学堂其他场所,就连厕所都打扫了个干干净净,还是这个时代的孩子淳朴呀!
孩子们忙完后,规规矩矩的坐在座位上,就连最调皮的孩子也不例外。大家一个个眼睛睁得大大的,目不转睛的盯着讲台,看着老师们在计数着黑板前一摞摞的课本,等待着新课本发到自己手里。
待拿到了课本后,孩子们一个个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课本,想看看自己的课本里都藏了些什么。
没有住校的孩子领完课本,随父母回家。孤儿们则是在忙完班级的事情后,拿到课本,回到宿舍。然后开始打扫宿舍卫生,整理床铺。
学生们的宿舍距离校舍大约三百米远。每间宿舍里,都是铁架烧成的上下床,,崭新的床板,厚实的被子,洁白的床单,每个人都有一个枕头,甚至衣服鞋袜都是一人两套。
不过,校长的要求也很严厉,那就是每天必须洗澡,还要用盐刷牙,同时要遵守学校里的规章制度和纪律。
不过对于里面的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都多年流浪在外,被这样严厉的管着,反而心里温暖了起来,有了一丝家的感觉。
许多孩子住进来的时候,感觉就像是做梦一样。在外担惊受怕,忍饥挨饿的日子终于一去不返了,现在睡在温暖干净的宿舍里,许多人的心里都记住了校长的话,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
从今以后,他们的大多数时间就要在校园里度过了,每个人的心里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憧憬。
次日,随着一轮朝阳升起,山间的路上,到处都是背着书包,熙熙攘攘准备上学的孩子。孩子们的笑声打破了山林的寂静,也使得群山生气勃*来。
上课铃响了,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一下子就涌入了各自的教室。放好书包,大家迅速在操场集结,开始做早操。
早操现在就是热完身跑步,王斌让一个家丁担任体育老师,体育也非常重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习也一样。
在做过早操后,学生们开始了课堂学习,伴随着琅琅的读书声,校园里一下子热闹起来。
诗一样的画境,青山绿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远远飘去。
站在新做的黑漆板前,手里拿着粉笔,看着面前的这些四岁到十岁左右不等的女孩子,马撒依的眼睛里充满了爱恋和希望,就连她自己一瞬间也似乎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
由于几千年传统男尊女卑的观念实在是深入人心,前来上学的900多孩子里只有60多个女孩子,而且年龄基本没有超过10岁的,十岁以上的已经基本跟着父母干活学做女红针线了。
但即使是这样,马撒依依然对面前的这些孩子充满了希望。因为王斌对她讲过,这些孩子就是华夏将来的希望!
尽管有些不明白王斌话里“希望”的确切意思,当王斌问她愿不愿意接受这样一份“工作”的时候,她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对于她自己来说,她的心里也是有追求的。她觉得这样更充实,更有意义,也更能让自己的思想接近王斌。
尽管她不能确定自己和王斌的关系,但有一点她现在明白了,她不能让自己的婚姻和人生被旁人决定,即使是自己的父亲也不行!这也许就是王斌和自己谈过的“婚姻和爱情自由”吧。
桌子和凳子都是王斌在山下买的,毛笔和纸张也是王斌代劳,谁要他要当冤大头!
至于上课的粉笔和黑板,这粉笔和黑板都是王斌让山上的木匠做的,在这个时代,可是新鲜的玩意。粉笔用石膏加粘土做成,山上到处都是生石膏,山上的木匠做了粉笔模具,一下子就制成了。
至于黑板,木匠们精心制作了几十块优质的长方木板,表面刨得精光,长方木板表面涂了几层黑漆就成。
相对于只有30多个女孩的两间教室,其余20间教室则是被近千名四五岁到十岁的的男童完全占据。
当然,这些孩子其中也夹杂了不少的孤儿,和阿元一样,这些人都住在了学校的宿舍里。
尽管当时都是被自己的父母或者家人赶来上学,但是孩子们很快就被这里的一切深深的吸引了。
心高一点的父母,已经梦想着自己的孩子们能够将来鱼跃龙门,而普通一点儿比较现实的,也都希望孩子能学一点东西,最起码可以写写字,比划比划,记记账之类的。
“老师早!”
“同学们早!”这一次当何慎云站在讲台上,说出嘴里的这四个字的时候,自己恍惚回到了儿时的学堂,一股神圣感,责任感一瞬间在何慎云的胸中升起。
作为一个富绅家族出生的孩子,如果不是战乱,何慎云现在或许也是锦衣玉食,纨绔于酒肆青楼之间。奈何六年前“夔东十三家”和满清扯锯于川东,何慎云的父母都在战乱中身沒,只剩下他独自一人漂流川南,最后在大雪山中落身。
昔日锦衣玉食,声色犬马的富家公子,如今的大雪山“希望学堂”、名副其实的“民办教师”,何慎云心中却已经是十分的满足。他十分珍惜眼前的一切,希望这一切能够持续下去。家族曾经的辉煌对他来说,只是美梦一场!
当他从王斌手中接过那些教材的时候,一下子他就被深深地吸引了,特别是那些阿拉伯数字,搅得他心痒难耐。
虽然他以前也是沉醉于数学内的奥秘,但是这样系统的教材他还是第一次看见,自然是一下子就陷了进去。
这不,第二天早上上学的时候,何慎云惊奇的发现,其他的老师也都是双眼通红,满眼血丝,显然都是睡眠不足。大家见了相视一笑,掩饰住彼此的尴尬。
相似的事情也发生在马撒依身上,她一晚上都在琢磨为什么地球是圆的,地球上为什么有这么多海洋,大洋的尽头还有那么多国家,为什么地球还可以旋转?她想的脑袋都痛了,直到很晚才沉沉睡去。
“同学们早”,“老师早”,这是每堂课上课时,同学们和老师们必须说的话,下课了,同学们也要对老师们说“老师再见”,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字,但却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一种尊师重道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