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时刚过,乾清宫。
顾怀睁开眼。
视线先是落在头顶那繁复得令人窒息的蟠龙藻井上,金龙狰狞,爪牙贲张,仿佛随时会扑噬而下,厚重的明黄锦被压在身上,带着沉水香和某种新织锦缎特有的气味,和以往他熟悉的那些刚刚睡醒时的感觉大相径庭。
他坐起身,动作带着一丝宿醉般的迟缓,殿内温暖如春,地龙烧得极旺,空气里弥漫着若有若无的龙涎香气,却驱不散那股深浸骨髓的幽深与冷意,殿门无声滑开一道缝隙,冷冽的晨风趁机涌入,卷动帐幔,也带来一丝微弱的、宫墙外更鼓敲打残夜的余音。
没有宫女环绕,只有沐恩领着两个低眉顺眼、大气不敢出的年轻宦官,捧着早已备好的盥洗用具与朝服,无声地侍立在厚厚的织金地毯边缘,如同几尊没有生命的泥塑。
水是温的,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草药清气,顾怀掬起一捧,泼在脸上,冰冷的触感刺得皮肤微微一紧,也让他眼中最后一点混沌彻底消散,他接过沐恩奉上的细葛布巾,随意擦去水渍,动作间还带着长年军旅生涯所衍生出的一种近乎本能的利落--与这繁复宫廷格格不入的利落。
接下来是更衣。
那件昨日在太庙震慑了百官的玄黑龙袍再次被捧出,大魏织造局百年来的技艺似乎在这件龙袍上达到了巅峰,内衬依旧是玄色云锦深衣,金线暗绣的星辰云纹在烛光下幽微流转,当那件主体玄黑、盘踞狰狞金龙的帝王常服披上他肩头时,殿内的空气似乎都沉重了几分,沐恩的手指因过分紧张而微微颤抖,系着腰间的玄玉带扣时,动作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这位新皇。
最后,是佩剑。
七星龙渊。
顾怀伸出手,指尖拂过那冰冷的剑柄,停顿了一瞬,昨日紧握传国玉玺时那沉甸甸的、跨越千年的窒息感似乎还残留在掌心,他沉默地将这柄悬于腰侧--按道理来说,早起上朝的帝王实在没什么必要佩剑,就算是以武功取得天下的皇帝,也只会用轻巧未开刃的仪剑来彰显自己的武德,像顾怀这样时刻佩剑,彷佛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自己些什么的皇帝,或许从三皇五帝以来,也是头一个。
“陛下,时辰快到了。”沐恩躬着身子,低声说。
顾怀没应声,只是走到巨大的落地铜镜前,镜中人一身玄黑,面容冷峻,眉宇间那道因多年征伐而刻下的锐利线条,在龙袍的映衬下更显深刻,也平添了几分难以言喻的孤峭与沉郁,腰间的龙渊剑锈迹斑驳,与崭新威严的龙袍形成一种刺眼的对比,却又奇异地融合出一种铁血而沧桑的帝王威仪,他静静地看着镜中的自己,那双深潭般的眸子里,倒映着烛火,也倒映着无边空旷的殿宇,没有登基的意气风发,只有一种被命运推至绝顶、俯瞰深渊的冰冷审视。
半晌,他转身。
“走。”
......
卯时正,太极殿。
这座象征着帝国最高权力核心的崭新殿堂,在经过数轮的整修与扩建后,已经拥有了足以配得上作为如今这个帝国权力中心的体量,穹顶高阔,巨大的金丝楠木柱撑起一片令人窒息的肃穆空间,殿内早已被无数宫灯映照得通明透亮,金碧辉煌。
钟鸣三响,百官入殿。
黑压压的冠冕袍服分列两班,鸦雀无声,每一个官员都垂手肃立,头颅微低,目光死死盯着脚下打磨得光可鉴人的金砖地面,仿佛要将那冰冷的纹路刻进心里,空气沉重得如同凝固的水银,每一次呼吸都带着小心翼翼的滞涩感,连殿外呼啸的北风似乎都识趣地收敛了声响。
昨日太庙那山呼海啸的“万岁”声犹在耳畔,今日站在这象征着权力巅峰的紫宸殿上,面对那位以玄黑龙袍和锈迹帝剑宣告登基的新皇,百官心头翻涌的却是更为复杂的情绪--敬畏、忐忑、揣测、艳羡、失落,还有一丝对新朝气象的茫然。
“呜--”
皇帝上朝的雅乐在太极殿内响起,殿内百官身躯齐齐一震,头垂得更低,脊背绷得笔直。
陛下--临朝--!!!”
沐恩立于丹陛一侧,用尽全力发出尖利悠长的唱喏,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激起阵阵回音。
所有人的心脏仿佛在这一刻被无形的手攥紧,目光,无数道或明或暗、或敬畏或窥探的目光,如同实质的箭矢,瞬间聚焦向那丹陛之上、垂落的明黄色珠帘。
珠帘微动。
一只穿着玄色龙纹厚底朝靴的脚,沉稳地踏出珠帘的阴影,踩在冰冷的御座台基之上。
顾怀的身影完全显露出来,玄色龙袍在无数宫灯的映照下,仿佛吞噬着所有视线,唯有袍身上那条盘踞的金龙,随着他的步伐在幽暗中起伏游动,腰间的七星龙渊,剑鞘上的斑驳锈迹在辉煌灯火下无所遁形,如同凝固的烽烟与血痕,无声诉说着他踏过的尸山血海,他面无表情,缓缓扫过下方那片俯首的冠冕海洋,那目光并不锐利逼人,却带着一种沉重的压力,仿佛能看透每一个低垂头颅下翻腾的心思。
窒息!
绝对的窒息感瞬间攫住了整个太极殿!
大魏的朝会,顾怀不是没有参加过,虽然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征战,而且爵位升得实在太快,导致没有经历过大部分人进入朝堂,位列朝班时的忐忑紧张,但当初,他也是作为站在文武官员队列里的一员,来参加这主导着整个帝国走向的朝会的。
然而此刻,他却是以另一种身份,另一种入场方式,站到了百官面前。
直到这一刻,一些哪怕亲眼目睹了禅让大典,也犹然不愿意承认,大魏的皇帝已经换了个人的官员,也只能看着那道身影走到龙椅前,一手按在龙椅那光滑却透着寒气的扶手上,一手自然地搭在龙渊剑柄上,沉默片刻后转身坐下,然后连呼吸都停滞了几分。
那玄衣如墨的身影,那腰悬锈剑的沉默,那扫视时无形的威压...完全没有任何初登帝位的局促与不安,有的,只是习惯。
就好像有些江山和责任,已经扛得太熟练了一样。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之声骤然炸响!如同积蓄已久的洪水冲破堤坝,声浪排山倒海,冲撞着高大的殿柱和厚重的穹顶,震得琉璃瓦似乎都在嗡嗡作响,百官不用跪拜,只需躬身,从龙椅望下去,只见无数身影俯首,无数翻涌的思绪、心思,都被掩埋在了这山呼的万岁声下。
“平身。”
顾怀微微抬手,虚虚一按,然后撑住侧脸,让朝会自然地进入了流程。
如果有当初辽廷的官员在此,似乎便能感叹出声,这一刻的顾怀...与那位棋差一着的辽帝,真的太像了。
“谢陛下!”又是一阵衣袍摩擦、环佩轻响的窸窣声,百官依序起身,垂手肃立,殿内恢复了那种令人屏息的寂静,只剩下无数道目光,聚焦在丹陛之上那玄色的身影上。
沐恩立于丹陛一侧,展开一份明黄卷轴,尖细的声音在寂静的大殿中回荡: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初承大宝,仰赖天地眷佑,祖宗庇荫,并念诸臣戮力同心,共襄国是。值此新朝肇基,万象更新之际,特行封赏,以彰勋劳,以励来兹!”
新皇登基后的封赏开始了。
“咨尔杨溥,乃三朝元老,国之柱石。秉性忠贞,德高望重。先帝在时,辅弼帷幄,功在社稷;朕于潜邸,亦多蒙教诲,受益良深。然卿年事已高,积劳成疾,屡次恳请骸骨归乡。朕虽心实难舍,然体恤老臣,不忍强留。特晋为太师,赐金万两,锦缎千匹,准予告老还乡,颐养天年。望卿归乡后,善加珍摄,福寿绵长。钦此!”
杨溥已经告老还乡,这其实更像是恩旨,对朝堂的权利格局并无什么影响,更何况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杨溥与这位新帝的关系,这份极尽恩荣却无实权的恩旨,合乎所有人的预料,百官连眼皮都未多抬一下。。
“咨尔李仁,”沐恩的声音再次响起,“忠心体国,勤勉王事,学识渊博,老成谋国。自入阁以来,夙夜匪懈,协理阴阳,于国事多有裨益。特晋为文华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师衔,领内阁首辅大臣,总揽机务,辅弼朕躬。望卿恪尽职守,不负朕托。钦此!”
来了!真正的重头戏!
殿内仿佛被投入了一块无形的巨石,死寂的空气泛起涟漪,无数道目光,或震惊、或嫉妒、或难以置信、或鄙夷不屑,瞬间聚焦在李仁那微微佝偻的身影上。是他?那个在旧朝内阁中素以“和光同尘”、“明哲保身”闻名的李仁?那个在靖王崛起过程中紧紧依附、被视为“墙头草”、“老油条”的李仁?竟然是他,登上了文官集团的巅峰——内阁首辅?!
杨溥告老,卢何任北平行省枢密院主使,内阁首辅的位置,会落到谁身上?事实上在今天这道旨意念出来之前,不少人都觉得,以顾怀过往的性格,李仁这种在内阁一混就是几十年的老油条,怎么也不可能真正握实首辅的权柄,如今代行首辅职责,说不定过两天就得被贬回乡--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还真是他?那个在旧朝内阁中素以“和光同尘”、“明哲保身”闻名的李仁?
许多自诩清流、才干卓著或出身显赫的官员,心中瞬间涌起强烈的酸涩与不忿--没天理了!
首辅!内阁首辅!几乎就相当于大魏的丞相,这个投机者,这个在旧朝末期给杨溥打杂的人,今日竟一步登天,站在了文官集团的巅峰!怎能不让人眼红心热?
“臣--!臣李仁--”就算早已知道会是这个结果,但巨大的狂喜仍瞬间冲垮了李仁的理智防线,他猛地跪倒在地,声音哽咽,带着哭腔:“叩谢陛下天恩!陛下知遇之恩,臣万死难报!臣必当肝脑涂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陛下隆恩于万一!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官看着这一幕,目瞪口呆。
说句实话,大魏--不对,前魏百年国史,不是没出现过唯唯诺诺混日子的首辅,但无论再怎么说,像李仁这样,初登首辅之位就毫无读书人气节卑躬屈膝表忠心的。
那还真是头一个。
怎么,顾怀作为新帝登基,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原本作为制衡皇权存在的内阁?内阁首辅都在朝堂上旗帜鲜明地朝着新帝下跪,那其余阁老...朝堂百官...
然而顾怀却显然不打算探询一下百官繁杂的心思,他的目光甚至并未在李仁身上过多停留,就转向武将班列。
那里,李易一身素色军服,身姿挺拔如松,眉宇间那道疤痕在殿内光线下显得格外深刻,眼神沉静,不卑不亢。
“李易。”
“末将在!”李易跨步出列,甲叶微响,抱拳躬身。
卿坐镇中京,隔绝草原,如国之砥柱,功在社稷,”顾怀的声音里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度,“晋尔为镇军将军,加太子少保,仍总督中京道及北境边务,提督军务,节制诸军,拱卫北疆。”
镇军将军不是大魏武职的终点,但“总督中京道及北境边务,提督军务,节制诸军”的权柄,已然是北境军方,不,应该是大魏军方的首位人物,这既是对李易沉稳持重、坐镇国门能力的最大肯定,也在向百官昭示,草原的威胁远未解除,而龙椅上的新帝也从未把覆灭辽国当成北方战事的结束。
“末将李易,谢陛下隆恩!必当恪尽职守,保境安民,不负圣望!”
接下来便是一众追随顾怀北伐的将领,升官的升官,晋爵的晋爵,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应该算是新朝的“从龙之臣”,因为北境军功集团才是毫无保留地拥戴着顾怀,是顾怀掌控兵权、震慑四方的基石,顾怀登上帝位,这每一次封赏,都在强化着北境军功集团在朝堂上的分量。
顾怀的目光又落到文官队列中的沈拓身上。
这位御史,严格来说和顾怀的交集并不多,甚至于可以说,在当初京城保卫战落幕后,沈拓写出那份《顺民伐辽安国疏》之前,他在朝堂上甚至都不怎么引人注意,所以无论是谁都没想到居然会是他首倡北伐,从此掀开了魏辽国战的新篇章--而在那之后,这位御史素以刚直闻名,在朝中也算清流中坚,杨溥更是将他视为未来朝堂里不可或缺的官员,一番培养,便能是顾怀登基之后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朝堂中坚人才。
“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沈拓。”
“臣在!”沈拓应声出列。
“晋卿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掌风宪,肃纲纪,朕望卿持身以正,秉公执法,为百官之镜,肃清吏治,以正朝纲。”
“臣沈拓,领旨谢恩!必不负陛下重托,以风骨报国,以赤心谏君!”
这道任命,让不少清流官员精神一振,眼中燃起希望--新帝登基,并未一味任用私人,仍看重风宪清流,或许...新朝吏治可期?
封赏并未结束,原兵部尚书周廷玉加太子少傅,入阁参赞机务,兵部侍郎任彬擢升兵部尚书,原河北幕府司法署署长邬弘方提刑部左侍郎,原河北幕府农政署署长郑功任户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入阁...一道道旨意,将新朝的权力格局清晰地雕琢出来,玄黑龙袍下的顾怀,沉默而精准地落子。
幕府并入朝廷的进程,终于随着顾怀登上帝位而完成,而一众追随顾怀已久的臣子,也终于可以在朝堂上大展拳脚--最难得的是,顾怀在安置亲信、分润权力的同时,并没有一味信任亲近之人,反而是对一些素来清廉、政务能力出众的旧朝老臣也颇为器重,这倒是让许多担忧新帝年轻,会不会将整个朝堂大换血的官员们暗松了一口气。
总算,总算是没出当年迁都时那样的事来...如今在场的人可有不少还记得,这位新帝当初提起屠刀时,到底有多可怕。
一份份旨意就这样展开又念完,最后,当又一份旨意就此展开,沐恩猛地一愣,然后就下意识地看向了龙椅上的顾怀。
“不要看朕,”顾怀淡淡地说,“念。”
顾怀睁开眼。
视线先是落在头顶那繁复得令人窒息的蟠龙藻井上,金龙狰狞,爪牙贲张,仿佛随时会扑噬而下,厚重的明黄锦被压在身上,带着沉水香和某种新织锦缎特有的气味,和以往他熟悉的那些刚刚睡醒时的感觉大相径庭。
他坐起身,动作带着一丝宿醉般的迟缓,殿内温暖如春,地龙烧得极旺,空气里弥漫着若有若无的龙涎香气,却驱不散那股深浸骨髓的幽深与冷意,殿门无声滑开一道缝隙,冷冽的晨风趁机涌入,卷动帐幔,也带来一丝微弱的、宫墙外更鼓敲打残夜的余音。
没有宫女环绕,只有沐恩领着两个低眉顺眼、大气不敢出的年轻宦官,捧着早已备好的盥洗用具与朝服,无声地侍立在厚厚的织金地毯边缘,如同几尊没有生命的泥塑。
水是温的,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草药清气,顾怀掬起一捧,泼在脸上,冰冷的触感刺得皮肤微微一紧,也让他眼中最后一点混沌彻底消散,他接过沐恩奉上的细葛布巾,随意擦去水渍,动作间还带着长年军旅生涯所衍生出的一种近乎本能的利落--与这繁复宫廷格格不入的利落。
接下来是更衣。
那件昨日在太庙震慑了百官的玄黑龙袍再次被捧出,大魏织造局百年来的技艺似乎在这件龙袍上达到了巅峰,内衬依旧是玄色云锦深衣,金线暗绣的星辰云纹在烛光下幽微流转,当那件主体玄黑、盘踞狰狞金龙的帝王常服披上他肩头时,殿内的空气似乎都沉重了几分,沐恩的手指因过分紧张而微微颤抖,系着腰间的玄玉带扣时,动作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这位新皇。
最后,是佩剑。
七星龙渊。
顾怀伸出手,指尖拂过那冰冷的剑柄,停顿了一瞬,昨日紧握传国玉玺时那沉甸甸的、跨越千年的窒息感似乎还残留在掌心,他沉默地将这柄悬于腰侧--按道理来说,早起上朝的帝王实在没什么必要佩剑,就算是以武功取得天下的皇帝,也只会用轻巧未开刃的仪剑来彰显自己的武德,像顾怀这样时刻佩剑,彷佛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自己些什么的皇帝,或许从三皇五帝以来,也是头一个。
“陛下,时辰快到了。”沐恩躬着身子,低声说。
顾怀没应声,只是走到巨大的落地铜镜前,镜中人一身玄黑,面容冷峻,眉宇间那道因多年征伐而刻下的锐利线条,在龙袍的映衬下更显深刻,也平添了几分难以言喻的孤峭与沉郁,腰间的龙渊剑锈迹斑驳,与崭新威严的龙袍形成一种刺眼的对比,却又奇异地融合出一种铁血而沧桑的帝王威仪,他静静地看着镜中的自己,那双深潭般的眸子里,倒映着烛火,也倒映着无边空旷的殿宇,没有登基的意气风发,只有一种被命运推至绝顶、俯瞰深渊的冰冷审视。
半晌,他转身。
“走。”
......
卯时正,太极殿。
这座象征着帝国最高权力核心的崭新殿堂,在经过数轮的整修与扩建后,已经拥有了足以配得上作为如今这个帝国权力中心的体量,穹顶高阔,巨大的金丝楠木柱撑起一片令人窒息的肃穆空间,殿内早已被无数宫灯映照得通明透亮,金碧辉煌。
钟鸣三响,百官入殿。
黑压压的冠冕袍服分列两班,鸦雀无声,每一个官员都垂手肃立,头颅微低,目光死死盯着脚下打磨得光可鉴人的金砖地面,仿佛要将那冰冷的纹路刻进心里,空气沉重得如同凝固的水银,每一次呼吸都带着小心翼翼的滞涩感,连殿外呼啸的北风似乎都识趣地收敛了声响。
昨日太庙那山呼海啸的“万岁”声犹在耳畔,今日站在这象征着权力巅峰的紫宸殿上,面对那位以玄黑龙袍和锈迹帝剑宣告登基的新皇,百官心头翻涌的却是更为复杂的情绪--敬畏、忐忑、揣测、艳羡、失落,还有一丝对新朝气象的茫然。
“呜--”
皇帝上朝的雅乐在太极殿内响起,殿内百官身躯齐齐一震,头垂得更低,脊背绷得笔直。
陛下--临朝--!!!”
沐恩立于丹陛一侧,用尽全力发出尖利悠长的唱喏,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激起阵阵回音。
所有人的心脏仿佛在这一刻被无形的手攥紧,目光,无数道或明或暗、或敬畏或窥探的目光,如同实质的箭矢,瞬间聚焦向那丹陛之上、垂落的明黄色珠帘。
珠帘微动。
一只穿着玄色龙纹厚底朝靴的脚,沉稳地踏出珠帘的阴影,踩在冰冷的御座台基之上。
顾怀的身影完全显露出来,玄色龙袍在无数宫灯的映照下,仿佛吞噬着所有视线,唯有袍身上那条盘踞的金龙,随着他的步伐在幽暗中起伏游动,腰间的七星龙渊,剑鞘上的斑驳锈迹在辉煌灯火下无所遁形,如同凝固的烽烟与血痕,无声诉说着他踏过的尸山血海,他面无表情,缓缓扫过下方那片俯首的冠冕海洋,那目光并不锐利逼人,却带着一种沉重的压力,仿佛能看透每一个低垂头颅下翻腾的心思。
窒息!
绝对的窒息感瞬间攫住了整个太极殿!
大魏的朝会,顾怀不是没有参加过,虽然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征战,而且爵位升得实在太快,导致没有经历过大部分人进入朝堂,位列朝班时的忐忑紧张,但当初,他也是作为站在文武官员队列里的一员,来参加这主导着整个帝国走向的朝会的。
然而此刻,他却是以另一种身份,另一种入场方式,站到了百官面前。
直到这一刻,一些哪怕亲眼目睹了禅让大典,也犹然不愿意承认,大魏的皇帝已经换了个人的官员,也只能看着那道身影走到龙椅前,一手按在龙椅那光滑却透着寒气的扶手上,一手自然地搭在龙渊剑柄上,沉默片刻后转身坐下,然后连呼吸都停滞了几分。
那玄衣如墨的身影,那腰悬锈剑的沉默,那扫视时无形的威压...完全没有任何初登帝位的局促与不安,有的,只是习惯。
就好像有些江山和责任,已经扛得太熟练了一样。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之声骤然炸响!如同积蓄已久的洪水冲破堤坝,声浪排山倒海,冲撞着高大的殿柱和厚重的穹顶,震得琉璃瓦似乎都在嗡嗡作响,百官不用跪拜,只需躬身,从龙椅望下去,只见无数身影俯首,无数翻涌的思绪、心思,都被掩埋在了这山呼的万岁声下。
“平身。”
顾怀微微抬手,虚虚一按,然后撑住侧脸,让朝会自然地进入了流程。
如果有当初辽廷的官员在此,似乎便能感叹出声,这一刻的顾怀...与那位棋差一着的辽帝,真的太像了。
“谢陛下!”又是一阵衣袍摩擦、环佩轻响的窸窣声,百官依序起身,垂手肃立,殿内恢复了那种令人屏息的寂静,只剩下无数道目光,聚焦在丹陛之上那玄色的身影上。
沐恩立于丹陛一侧,展开一份明黄卷轴,尖细的声音在寂静的大殿中回荡: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初承大宝,仰赖天地眷佑,祖宗庇荫,并念诸臣戮力同心,共襄国是。值此新朝肇基,万象更新之际,特行封赏,以彰勋劳,以励来兹!”
新皇登基后的封赏开始了。
“咨尔杨溥,乃三朝元老,国之柱石。秉性忠贞,德高望重。先帝在时,辅弼帷幄,功在社稷;朕于潜邸,亦多蒙教诲,受益良深。然卿年事已高,积劳成疾,屡次恳请骸骨归乡。朕虽心实难舍,然体恤老臣,不忍强留。特晋为太师,赐金万两,锦缎千匹,准予告老还乡,颐养天年。望卿归乡后,善加珍摄,福寿绵长。钦此!”
杨溥已经告老还乡,这其实更像是恩旨,对朝堂的权利格局并无什么影响,更何况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杨溥与这位新帝的关系,这份极尽恩荣却无实权的恩旨,合乎所有人的预料,百官连眼皮都未多抬一下。。
“咨尔李仁,”沐恩的声音再次响起,“忠心体国,勤勉王事,学识渊博,老成谋国。自入阁以来,夙夜匪懈,协理阴阳,于国事多有裨益。特晋为文华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师衔,领内阁首辅大臣,总揽机务,辅弼朕躬。望卿恪尽职守,不负朕托。钦此!”
来了!真正的重头戏!
殿内仿佛被投入了一块无形的巨石,死寂的空气泛起涟漪,无数道目光,或震惊、或嫉妒、或难以置信、或鄙夷不屑,瞬间聚焦在李仁那微微佝偻的身影上。是他?那个在旧朝内阁中素以“和光同尘”、“明哲保身”闻名的李仁?那个在靖王崛起过程中紧紧依附、被视为“墙头草”、“老油条”的李仁?竟然是他,登上了文官集团的巅峰——内阁首辅?!
杨溥告老,卢何任北平行省枢密院主使,内阁首辅的位置,会落到谁身上?事实上在今天这道旨意念出来之前,不少人都觉得,以顾怀过往的性格,李仁这种在内阁一混就是几十年的老油条,怎么也不可能真正握实首辅的权柄,如今代行首辅职责,说不定过两天就得被贬回乡--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还真是他?那个在旧朝内阁中素以“和光同尘”、“明哲保身”闻名的李仁?
许多自诩清流、才干卓著或出身显赫的官员,心中瞬间涌起强烈的酸涩与不忿--没天理了!
首辅!内阁首辅!几乎就相当于大魏的丞相,这个投机者,这个在旧朝末期给杨溥打杂的人,今日竟一步登天,站在了文官集团的巅峰!怎能不让人眼红心热?
“臣--!臣李仁--”就算早已知道会是这个结果,但巨大的狂喜仍瞬间冲垮了李仁的理智防线,他猛地跪倒在地,声音哽咽,带着哭腔:“叩谢陛下天恩!陛下知遇之恩,臣万死难报!臣必当肝脑涂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陛下隆恩于万一!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官看着这一幕,目瞪口呆。
说句实话,大魏--不对,前魏百年国史,不是没出现过唯唯诺诺混日子的首辅,但无论再怎么说,像李仁这样,初登首辅之位就毫无读书人气节卑躬屈膝表忠心的。
那还真是头一个。
怎么,顾怀作为新帝登基,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原本作为制衡皇权存在的内阁?内阁首辅都在朝堂上旗帜鲜明地朝着新帝下跪,那其余阁老...朝堂百官...
然而顾怀却显然不打算探询一下百官繁杂的心思,他的目光甚至并未在李仁身上过多停留,就转向武将班列。
那里,李易一身素色军服,身姿挺拔如松,眉宇间那道疤痕在殿内光线下显得格外深刻,眼神沉静,不卑不亢。
“李易。”
“末将在!”李易跨步出列,甲叶微响,抱拳躬身。
卿坐镇中京,隔绝草原,如国之砥柱,功在社稷,”顾怀的声音里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度,“晋尔为镇军将军,加太子少保,仍总督中京道及北境边务,提督军务,节制诸军,拱卫北疆。”
镇军将军不是大魏武职的终点,但“总督中京道及北境边务,提督军务,节制诸军”的权柄,已然是北境军方,不,应该是大魏军方的首位人物,这既是对李易沉稳持重、坐镇国门能力的最大肯定,也在向百官昭示,草原的威胁远未解除,而龙椅上的新帝也从未把覆灭辽国当成北方战事的结束。
“末将李易,谢陛下隆恩!必当恪尽职守,保境安民,不负圣望!”
接下来便是一众追随顾怀北伐的将领,升官的升官,晋爵的晋爵,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应该算是新朝的“从龙之臣”,因为北境军功集团才是毫无保留地拥戴着顾怀,是顾怀掌控兵权、震慑四方的基石,顾怀登上帝位,这每一次封赏,都在强化着北境军功集团在朝堂上的分量。
顾怀的目光又落到文官队列中的沈拓身上。
这位御史,严格来说和顾怀的交集并不多,甚至于可以说,在当初京城保卫战落幕后,沈拓写出那份《顺民伐辽安国疏》之前,他在朝堂上甚至都不怎么引人注意,所以无论是谁都没想到居然会是他首倡北伐,从此掀开了魏辽国战的新篇章--而在那之后,这位御史素以刚直闻名,在朝中也算清流中坚,杨溥更是将他视为未来朝堂里不可或缺的官员,一番培养,便能是顾怀登基之后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朝堂中坚人才。
“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沈拓。”
“臣在!”沈拓应声出列。
“晋卿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掌风宪,肃纲纪,朕望卿持身以正,秉公执法,为百官之镜,肃清吏治,以正朝纲。”
“臣沈拓,领旨谢恩!必不负陛下重托,以风骨报国,以赤心谏君!”
这道任命,让不少清流官员精神一振,眼中燃起希望--新帝登基,并未一味任用私人,仍看重风宪清流,或许...新朝吏治可期?
封赏并未结束,原兵部尚书周廷玉加太子少傅,入阁参赞机务,兵部侍郎任彬擢升兵部尚书,原河北幕府司法署署长邬弘方提刑部左侍郎,原河北幕府农政署署长郑功任户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入阁...一道道旨意,将新朝的权力格局清晰地雕琢出来,玄黑龙袍下的顾怀,沉默而精准地落子。
幕府并入朝廷的进程,终于随着顾怀登上帝位而完成,而一众追随顾怀已久的臣子,也终于可以在朝堂上大展拳脚--最难得的是,顾怀在安置亲信、分润权力的同时,并没有一味信任亲近之人,反而是对一些素来清廉、政务能力出众的旧朝老臣也颇为器重,这倒是让许多担忧新帝年轻,会不会将整个朝堂大换血的官员们暗松了一口气。
总算,总算是没出当年迁都时那样的事来...如今在场的人可有不少还记得,这位新帝当初提起屠刀时,到底有多可怕。
一份份旨意就这样展开又念完,最后,当又一份旨意就此展开,沐恩猛地一愣,然后就下意识地看向了龙椅上的顾怀。
“不要看朕,”顾怀淡淡地说,“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