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协律郎 0089 科举诸科

小说:大唐协律郎 作者:衣冠正伦 更新时间:2025-04-09 12:13:37 源网站:平板电子书
  张岱回到家,意外的发现王元宝还待在这里,丁青入前小声奏报这家伙是去而复返。

  张岱闻言后便微微点头,看来这家伙已经把钩咬得挺牢了。

  “请问公子日间所言将有钱事输往长安者,是否便是岐王、惠文家事?若当真能将此事付予在下,一定全心竭力将事办妥,并且当中缗利不取,若短分毫,割肉以偿!此意至诚,恳请公子能为转告贵人!”

  来到侧堂坐定,王元宝当即便急不可耐的开口说道:“无论此事成否,在下亦必铭记公子厚恩!洛南几座园业,市中几处邸店,公子使奴尽取无妨。非以俗物玷污清声,厚于赡馈,欲助公子怡神养志而已。”

  听到王元宝这么说,张岱也觉得他的确是一个精明之人,很快就能想到这一节。

  如果没有高力士这一茬,直接收一个策划和中介服务费对张岱而言倒也不错。毕竟在没有更大利益可图的情况下,张岱也不愿过早的跟一些惹不起的大人物产生什么纠葛。

  可是现在既然有了更好的愿景,而且这样的机会也并非时常会出现,就算后边还有薛王和宁王排队等死,人家死不死在洛阳还两说,自己跟人家也不熟,所以自然要把这个机会当中的潜力挖掘到最大。

  “王二倒也不必急于馈赠,我今谋计因与惠文家人情义深厚、欲助家事。之所以将事告你,是因你经商诚信、兼具资力。得利多少,我并不在意。你既肯与事,当然是好,但后续事务章程、必须依我之计。”

  窍门点破也就不出奇,张岱现在手中最大的筹码就是岐王家这一客户所拥有的巨大的广告示范效应,只有顺利的给岐王家提供这一服务,才能让两京权豪富户相信有这样的财力和信誉,从而也尝试效仿。

  正因如此,张岱绝不可能轻易将主动权交出去,他拉谁入伙就能成就谁,王元宝固然有钱,但有钱人不只他一个。

  王元宝就算动用身后王毛仲的关系,也很难将岐王家给挖走,王毛仲再势大,敢在岐王尸骨未寒之际便威逼其遗孤?

  “这、这……好吧,只是请问公子,我当如何配合行事?”

  王元宝对此早有预计,倒也并不强求,张岱第一次到柜坊便讲过类似的思路,此番也并非一时兴起,必然不肯轻易让出主动权。

  而他当下最重要还是借这一事业盘活在东都的投资,所以能不能掌握主动权也是其次。就算这张公子只是借他搭桥造势,但这对他而言也是一个极佳的展示财力的机会。

  “你先安排一批明算事员,与惠文家文吏一同盘计浮财的多少,核定价格,造册为证。之后我会安排场地,将这些计点过的钱帛存入,几家一同驻守,务必确保分寸无失!

  而后送葬队伍起行,你则先去西京将等量钱帛交付,再同回东都,开库取钱!”

  张岱先将基本流程讲述一番,王元宝听完后先是略作沉吟,然后皱眉道:“几家?”

  “不错,你不会以为只你我俩便可运作此事罢?你背后若有谁需请示,可以先往征询问计。一旦事情开始,你若中途告退,这决不可!”

  王元宝当然不会退,只是他还想确定一下张岱身后有谁,毕竟这么大笔钱帛的往来,真要某一方不靠谱,与他而言不啻于灭顶之灾。虽然他的后台很强硬,但也不是他能随意调使的。

  “事关重大,的确是应当聚集权势、资财壮大者相与共事。但如果涉员太多、人各有计,会不会杂乱无章、事不能行?”

  他虽然深为张岱的计谋叹服,但对方毕竟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哪怕是宰相的孙子,年龄、阅历终究是短板,更何况张说刚刚致仕,如果纠集太多人事入内,不只不好控制,而且还容易坏事。

  张岱也知眼下很难一股脑的将股权、融资等各种概念灌输给他并使其理解和接受,于是便又对王元宝说道:“你如果担心人多口杂,事可逐步推进。

  东都之钱在库,西京之钱付予惠文家后,王二你便可在长安收纳储户补你垫付的资财,东都库钱出尽之后,再两下核计各出本钱多少、抽利多少……”

  王元宝也听明白了,无论什么方案,他先出钱垫资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他能加入进来的前提。

  如果东西两京同时开展业务,他必然还要追加投资,但如果先开启西京的吸储、在东都支取,他就能先逐步将自己垫付的本钱收回,降低自身的风险。

  虽然张岱没有正面回应他的问题,但却又提供给他一个更加保险的方案。

  王元宝想了想后便也点头答应下来,这件事本身就是合作双赢,而他也并非没有后台。而且这件事利润前景极佳,如果对方真的动了歹念,他背后之人也绝不会坐视不理。

  随着共事的意向敲定后,王元宝又主动讲起之前韦坚的事情来:“日前因见公子结怨于韦员外,在下确是心生忧惧,不敢轻易涉此权贵纷争。但今得公子授以妙计,活我资业,自然也没有什么可作隐瞒的。

  日前往拜韦员外,确是欲求引见源使君,但韦员外所言之事,却是某万不敢从。汴州地当漕运根本,南北脚直运资汇聚此间,当中有大利可图。韦员外欲使某入此经营,某虽商贾,但亦知守法,对此万不敢从……”

  张岱听到这里,心内顿时一动。他想起宇文融最后被政敌捶死,就是因为经济上出了问题,在汴州回造船脚运费当中贪赃巨万,使得那一时期的宇文融彻底丧失了皇帝的信任,继而被落井下石、流死岭南。

  韦坚是源乾曜的甥女婿,而包括宇文融在内,他们这些人也都托庇源乾曜的羽翼之下,彼此之间的事情自然也有相通之处。而且未来韦坚同样以擅长理财而受玄宗重用,可知是深受宇文融影响。

  通过王元宝的交代,张岱也知道了韦坚在这时已经将主意打到汴州漕运本钱上来,对此倒是可以保持一下关注,以期掌握更多的证据和讯息。

  他没有再向王元宝继续深入打听此事,只是默默记在心里。此时夜色已深,王元宝便也留宿这别业。

  而张岱不知是不是用脑过度的缘故,回到卧室后仍然觉得很亢奋、睡不着,于是便索性翻出他爷爷给他准备的那些课业阅读起来。

  对于卷入太监与北衙禁军的纠纷,张岱倒不怎么担心,随着他对世道的介入越来越深,必然要卷入各种人事纠纷中去,一动不动那是王八。

  不过随着卷入的人事越发复杂,他也需要提高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单单一个前宰相的孙子并不足以让他游刃有余的在这世道之内冲浪。

  眼下他爷爷在政治上处于一个弱势处境,所以张岱并不急于出仕做官,但也不意味着就不需要进行相关的筹备。他拒绝了皇帝的赐官,也不打算以挽郎出仕,真正想走的途径是科举。

  一个现代人跑到古代去科举,结果又不好好读书,天天寻隙滋事,这话说着似乎有点好笑。

  但是唐代的科举与后世所熟悉的明清科举流程本就大为不同,就这么说吧,到了开元年间还有官员在讨论帖经的必要性:我们是在为国举才、还是在挑背书匠?

  科举难不难,也要看情况而定。比如唐代科举秀才科因为太难,所以到后来便渐废。但实际上对于穿越者而言,秀才科是最简单的。

  因为秀才不考帖经与杂文,只考策问。穿越者大凡了解点唐代政治得失,会中译中的把观点用文言句式写出来,那就等着考官拍案称绝、高中秀才了。当然你要硬讲封建制度的劣根性,那就属于没事找抽型了。

  秀才科之所以难,就在于大部分当代人都欠缺一个宏观的视角与视野,难以在身边的人事当中提炼总结出一套有启发性和指导性的理论。

  张岱之前上书的漕运改革,如果留在科举策问当中,是绝对够得上高中秀才的标准,策问考的是思想与认知而非文采。

  不过现在秀才科已经停了,要考也只能考进士,至于对当下人比较简单的明经,对穿越者而言又成了地狱难度。

  唐代的科举进士科,有帖经、杂文与策问三场,杂文便是诗、赋各一篇。三场考试皆定去留,考完一场没考中就可以走了,三场考完还剩下来那就考中了。

  对张岱而言,最大的拦路虎就是帖经这一关。他虽然知识储备不少,但是对于四书五经也做不到倒背如流。当中一些名句或许耳熟能详,可要让他说在哪一篇哪一段,则就实在记不准了。

  因为思想和逻辑性、以及承载的信息太多,所以这些经书记忆起来难度更高,而且在后世生活中也没有太频繁的应用场景。背一篇《滕王阁序》,还能在景点免门票呢。

  科举有什么难处,都可以想办法克服。张岱之所以有这一想法,因为挽郎加进士的出身,足以让他的起跑线比旁人更往前许多,在进行授官的时候更有优势。

  而且唐代的进士并非考中便立即做官,需要经历两三年的守选,即等待两三年的时间才可以到吏部参加铨选获官。

  随着吏部选人增多,守选期还会进一步延长,到了中唐以后甚至有人哪怕中了进士中央也没官给他做,不得已到地方担任节度使的幕府官。

  有了进士出身,张岱就可以拥有更高的政治身份,并且不需要即刻便卷入到复杂的官场倾轧中来,可以等到更好的时机再选择解褐出仕,自由度要大得多。

  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有了进士、或者前进士这样一个社会身份,张岱在家庭生活中也能享有更大的自由。

  他又不能天天蹲家里煽风点火,他老子张均又是个耳根子软、没主见的货,说不定哪天又被郑氏忽悠起来搞什么骚操作、要来拿捏他。

  他成为一个预备役官员,而不再是单纯的儿子身份,也能让那俩货多点顾忌。

  “不知道今年有谁参加科举、主考官又是谁?抽空得打听一下!”

  张岱一边翻看着经籍,一边念叨着。

  科举通常在二三月举行,他来到这世界便忙着写墓志、然后又准备上访材料,对此倒是没怎么关注。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协律郎,大唐协律郎最新章节,大唐协律郎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