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瑄会在未来几年里物色一名有勇气者,学习航海、水文知识,与学者、科学家一起,向茫茫大海发起挑战。

  智慧宫的中外学者听到李瑄的话后,内心震惊不已。

  他们只是在议论天地到底是圆的还是方的。

  以为是一场辩论。

  一直以来,这样的话题只能是辩论,不切实际。

  而至尊却提出尝试,以一艘船只出海,探索天地的尽头。

  这和送死有什么区别?

  未知才是最恐惧的。

  或许至尊说得不错,如果天地是球形,从东面出发,会从西面归来。

  至尊改进指南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于茫茫大海辨别方向。

  假如世界不是球形,而是一块陆地,海洋的尽头,就是天地的尽头。

  只是他们疑惑,这片陆地,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

  实际上,不论是华夏,还是波斯民族,亦或者西方。

  但凡是一个古老的民族,都有学者猜测过世界是一个球形,而且还是一个在转动的球形。

  原因很简单,太阳与月亮,不断循环,此起彼落。

  如果否定这种说法,就是否定只有一个太阳与月亮。

  但这种超前的概念说出,又令人天方夜谭。

  不在此道者,不会信服。

  从未有如李瑄这样的皇帝,亲自参与辩经,用实际行动去求证。

  笑话坐井观天,许多人却是坐井观天,而不自知。

  “启奏至尊,草民想验证天地如何?见证大千。如有机会,草民愿意渡船入海,跨过扶桑,走进苍茫,不见天边,誓不归还。”

  一名三十余岁,穿着黑色圆领长袍的男子,向李瑄拱手请缨道。

  他不是想表现自己,而是真想求证这个猜测。

  特别是李瑄说出这番话后,心中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哪怕知道东入大海,会是一条不归之路。

  “九死一生,你还敢去吗?”

  李瑄沉声询问。

  “为得真理,万死不悔!”

  男子铿锵有力地回答。

  “郎君叫什么名字?”

  看此人有志向,李瑄询问他的名字。

  在坐的汉人学者,都是有来历。不是科举各科及第者,就是出自名师。

  “回至尊,草民名郭在涛。”

  郭在涛向李瑄回答道。

  他曾明经及第,并出师于天文大家张彪。

  张彪的老师为大名鼎鼎的一行和尚。

  开元年间,一行和尚在丽正书院为事,在科学一道,无人可比拟。

  “勇气可嘉!等待航海敲定,再选拔有志者。”

  李瑄点了点头,他没有轻易承诺,只是记住郭在涛这个名字。

  他会留心郭在涛的学问与创作。

  大航海可不是谁都可以进行的,李瑄没有多少机会去试验。

  现在齐鲁省的第一代新式楼船已经完成建造。

  集大唐在造船方面的能工巧匠,发挥大唐造船工艺的巅峰,李瑄又对船体、风范进行改良。

  现新建筑的船只,负责齐鲁省到渤海都护府的粮食运输,适应航行的同时,找出楼船的缺点,继续进行改造,争取建造出第二代更大、更合适的楼船,能乘风破浪,不畏风暴。

  关于天地方圆,李瑄不再多说。

  浅尝辄止,以后学者们再探讨。

  接下来,李瑄又向学者们讲一个故事。

  基本的力学故事。

  速度和加速度、重力和自由落体、相对论、惯性、弹丸等运动原理。

  这些是后世最基本的知识,也十分容易做出试验,但却是物理的开端。

  李瑄将这些告诉学者们。

  然后提出后世的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动力、牛顿第三定律。

  并在一张纸上列举公式。

  以后学者们可以以此验证。

  物理在这个时代不受重视,学者们除了文史,最喜欢的就是天文。

  但李瑄的身份,意味着他有巨大的话语权。

  他的一言一行,被无数人奉为圭臬。

  他开创基础物理,以及牛顿三大定律,足以是打开许多学者心中的钥匙。

  只要路引正确,许多人会顺着这方面去深入钻研。

  一切科学,从这里开始……

  更多的,李瑄暂且不说。

  每一个知识节点,都需要去酝酿。

  李瑄由衷地希望,智慧宫能进一步发展。

  他的三言两语,是时代的一大步,为学者们赢得无数时间。

  ……

  洛阳城外,大运河码头。

  上百艘船只靠在码头,一部分天策卫士卒,登上船只。

  李瑄也在万民相送下,携带妻女,登上龙舟。

  目标临淮郡。

  晨曦微露,宽阔的河面泛起粼粼波光。

  一艘非凡的御船破水前行,船头宛如仰天长啸的蛟龙,双目以琉璃镶嵌,炯炯有神,龙须飘动,尽显威严。

  整艘船只长十几丈,重修以后,十分大气。

  这是李隆基的常备船只,而李隆基却从未上过一次。

  让李瑄领略一番。

  在船只上,能观赏两岸的风俗人情,秀美风景。

  李瑄南行的时候,有大臣建议暂时切断大运河,只作为皇帝的航道,避免心怀不轨者。

  但被李瑄拒绝。

  这条商贸最繁华的航道,哪怕只停十天半月,都会对商贸造成巨大损失。

  蝴蝶效应下,可能会使一些商贩破产、百姓蒙受损失。

  大运河,说是百万漕工衣食所系,也毫不为过。

  百艘船只排列正式行驶,上千名禁军骑马南下。

  向洛阳而来的船只都注意到这番场景。

  “大唐玄龙旗!还有金叶旗,三角锦兽旗,那是什么?”

  一艘船只上的船员指着前方震撼询问。

  这些大型的船只,不可能是商队。

  特别是中间的船只,壮丽庞大,豪华气派,令人望而生畏。

  “难道……”

  “这是至尊的旌旗啊……是至尊要顺着大运河南巡……”

  有见识者推测出皇帝要南巡。

  实际上,也惟有这一个解释。

  除了皇帝,哪个达官贵人敢如此大阵仗?

  洛阳是王旌之地,消息很快就会传至长安。

  大运河宽敞,一般的船只,一定要远离皇帝的龙舟。

  若故意靠近,恐会被当成刺客。

  “见至尊南巡,是我等此行之幸,满船丝绸,不足道也……”

  有的商人非常激动。

  那可是至尊!万古以来,最英明的皇帝。

  最起码商人是这么认为的,士农工商,在商人地位越来越低的时代,取消市籍,让商人不再被嘲讽。

  即便商人的税率提高,他们也心甘情愿。

  谁不想有尊严的活着呢?

  “万岁!”

  “万岁!”

  每一艘从龙船旁驶过的船只,都会高呼万岁,以表示对至尊的敬重。

  而且两岸乡里,无数百姓在大运河旁观看龙舟南下。

  李瑄身穿常服,在龙船的甲板上,看着这一切,听着这一切,心潮澎湃。

  “夫君,您南巡的动静,惊到了商民。”

  裴灵溪陪李瑄在甲板上,向李瑄说笑道。

  三十多岁的裴灵溪雍容华贵,她依旧美丽动人,特别是眉眼,如少女时一般。

  他们夫妻多年,始终如初。

  皇帝的身份,并没有对他们的夫妻关系带来隔阂。

  这是李瑄的品德所致。

  裴灵溪认为自己是古往今来,最幸福的皇后。

  夫君能赢得苍生爱戴,裴灵溪发自内心地高兴。

  “上一个顺着大运河南下的皇帝是隋炀帝。他入江都,再也未回到洛阳。”

  李瑄见裴灵溪说队伍阵势大,他说出这番话,非常不合时宜。

  “隋炀帝怎么能与夫君比较呢?”

  裴灵溪觉得这话不吉利。

  大唐人都知道,隋炀帝是暴君、昏君,大唐取而代之,是顺应天道。

  “联想到这些故事,我才能清醒、自勉,才能贯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崇高理念。”

  李瑄缓缓回答道。

  国家和社稷,都可以改变更换,唯有百姓是不可更换的。

  隋炀帝第一次下江南,竟然出动了五千多艘船。

  出港时,从第一艘船开拔,到最后一艘船离港,花了近两个月时间。

  浩浩荡荡的船队,一字排开,前后数百里,那真是叫一眼望不到边。

  随从加上各类杂役,差不多有十余万人;所到之处,地方官吏带着五百里范围内百姓,给船队提供粮食、肉食、日常所需,每天送餐及补充消耗资质的百姓有数万名。

  真是折腾百姓啊!

  所以李瑄南巡的时候,尽量从简。

  他南巡是为视察民生,不似隋炀帝一样,留恋江都美好。

  “夫君是圣哲,妾身当全力支持。”

  能随李瑄出行,一路观赏风景,裴灵溪已心满意足。

  她不过是一个小女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治理好后宫,不给夫君增添烦心事。

  与裴灵溪温存一会儿,姜月瑶、霜儿、长离三女,带着两个小女儿,到达甲板上。

  走路还不太稳当的小女儿,叫着阿爷的模样,让李瑄开怀地笑了。

  相比于在马车上赶路,于大船之上,欣赏风光,无比地惬意。

  她们也期待江南的风华,看一看传说中的长江,还有那诗中的江南水乡。

  船只行驶,遇码头会停下。

  一般会留在码头过夜,日出再行。

  李瑄又不赶时间。

  每到一码头,地方官吏就来拜见。

  李瑄只是象征性地问一下地方的民事。

  他的目的不是淮水以北的区域,不会具体去视察。

  于十月,李瑄到达临淮,在这个紧邻淮水的郡停下,进行休整。

  李瑄也打算在临淮郡视察一番。

  内卫着便衣,在迎接李瑄的人群中戒备。

  李瑄让廖峥嵘派遣锦衣卫,打探临淮郡的情况。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地方官吏干得怎么样,治下百姓一清二楚。

  许多时候,一地百姓皆对地方官吏道路以目,然朝廷却不知情。

  大唐幅员辽阔,官吏们勾结在一起,欺上瞒下太容易了。

  越是离皇帝远的地方,这种情况就越可能发生。

  长安距离淮水一带较远,距离江南更远。

  这次李瑄下江南非常突然,没有向行省通知。

  九月决定,九月出发。

  等李瑄顺着大运河南下的时候,通过商队船只,大运河沿岸的郡县,才知道至尊在南巡。

  地方官吏肃然,卖力整顿郡县,生怕李瑄在某个渡口停下,杀向自己所在的衙门。

  临淮郡虽在淮水以北,却属于淮南省。

  现临淮太守为常铉,今年四十余岁。

  随行的官吏告诉李瑄,常铉考核颇优。

  对李瑄来说,这并不能说明什么,现任上的太守,就没有考核差的。

  即便如此,每年都要杀几个太守,还要免职一些。

  “臣临淮太守常铉,恭迎至尊大驾光临,吾皇万岁……”

  “恭迎皇后和诸位娘子……”

  临淮码头,常铉整理衣冠,带着临淮的官吏,向李瑄拜道。

  随后,官吏们皆齐拜。

  “免礼!”

  李瑄抬手示意。

  他穿着简单的秋季常服,但在臣子们众星捧月下,再明显不过。

  而且常铉在长安见过李瑄。

  码头外有县兵、捕快守护。

  得知李瑄前来,百姓们携老扶幼,从临淮各地赶来。

  普通百姓都想一睹龙颜,沾一点喜气。

  自大唐建立以来,皇帝老儿在淮南百姓眼中,只是一个称呼。

  从未有皇帝到达过此地。

  更别说还是李瑄这个兼大诗人、大英雄为一身的皇帝。

  淮南百姓用的曲辕犁,是李瑄发明的,改进的水车,出自李瑄之手。

  新种的棉花,蔬菜,都由李瑄从域外引进。

  孩童们口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诗句,朗朗上口。

  安禄山叛乱,听说要打淮南,百姓心惊。

  除贱为良,百姓得到耕地的那一日,痛哭流涕。

  这种皇帝,谁不想一见?

  别说不是农忙时节,就是农忙,临淮郡临淮县的百姓都会前来迎接。

  “至尊不辞辛苦,亲临临淮,实乃我等之幸,百姓之福。”

  作为太守,常铉上前再表敬意。

  虽舟车劳顿,但皇帝的车马,禁军的战马,都要从船只上运下来,这些临淮郡无法安排。

  “登基五载,方有时间到达临淮。朕只是随便看看,尔等一如之前即可。”

  李瑄随意说一句。

  “臣等遵旨!”

  至尊的性格,下面的官吏大概清楚。

  能干出除贱为良,杀得人头滚滚,李瑄到后,谁敢懈怠?

  “常太守,临淮郡现多少人口?”

  李瑄吩咐裴灵溪等女,自己在附近游玩,等待车马下船。

  他则带着随从官吏,和常铉一起,在大运河通济渠连接淮水之处观察,看着大运河平缓的水流接连淮水,向常铉询问道。

  “回至尊,临淮有四万七千零七十二户,共二十八万七千三百人。”

  常铉向李瑄回答,如数家珍。

  临淮郡人口不少,但也只是相对的。

  曾经的临淮郡属于河南道,在河南道中,除了齐鲁的那几个偏僻郡。临淮郡可以竞争倒数第一。

  华北平原,自古以来,都是华夏最富庶的地方。

  从地形上看,临淮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天将军,大唐天将军最新章节,大唐天将军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