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思索间,一道身影出现在他的身侧,将他面前的茶杯拿起。

  烛光一遮,长孙无忌顿时回神。

  他抬头一看,是张阿难。

  “司空,茶凉了。”张阿难将凉了的茶杯拿起,换了一只新的茶杯,提起茶壶倒了一杯,然后才躬身退下。

  “谢过张监!”长孙无忌很客气的点头。

  张阿难是秦王府时期的老人了,这些年在先帝和皇帝的身边一直执掌百骑司,甚至还有一些连长孙无忌都不知道的力量。

  转过身,长孙无忌看向李承乾道:“陛下想用高句丽来彻底取代河北,的确是妙招,毕竟终归来讲,东岛是外人,但陛下,也正是因为如此,光是高句丽有近两百万百姓,河北的负担压在他们身上,臣恐那边不会太安定。”

  “难道舅舅以为,朕只要宽厚的对待高句丽百姓,他们就会安定吗?”李承乾摇摇头,说道:“他们身为高句丽人太久了,大唐想要彻底统治他们,不好好的杀些人是不行的,这样正好让河北的百姓过去,以他们为骨干杀人,河北百姓的怨气正好发泄出去。”

  “府兵!”长孙无忌点点头,皇帝说了,日后要加大河北府兵的招募,然后驻扎东岛。

  “大唐开国三十五年了,一切制度已经成了惯性。”李承乾抬起头,叹声说道:“舅舅,朕想过对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朕发现这并不容易,尤其是里外有战的时候,所以只能在一些细节地方缝缝补补,希望能有生效。”

  李承乾是真的深入的思索过如今大唐运行的制度。

  从开国到现在,从武德,到贞观,到现在的永惟,天下是在逐渐走向盛世的。

  这说明如今的制度哪怕是有瑕疵,但也还没有走到需要彻底颠覆的地步,所以他需要的不是彻底对体制做大手术,而是查找这个体制的不足和缺陷,然后进行弥补,让它能够在巅峰走的更长,爬的更高。

  直到将来它从巅峰滑落的时候,再对他进行大手术的改革。

  而不是现在胡乱的进行大手术,然后导致局势反噬,乃至于他自己都收拾不了的地步。

  所以,现在他要做的,就是消除隐患,进行枝节上的修改。

  如今的大唐,刚刚从贞观年间过来,绝大多数朝臣心中都有一种维持贞观盛世,甚至将整个盛世推向更好的理念。

  现在这个时候真的没必要折腾太多。

  维持这个向上的势头,进行约束和修改,清除一些未来可能会造成巨大问题的隐患,让盛世更加的昌盛,更加的持久,这才是一个成熟的皇帝应该做的。

  李承乾现在也在逐渐的成熟。

  当然,想要做到这一点也很不容易,尤其是在还有外敌的情况下。

  ……

  “陛下想的是对的。”长孙无忌有些赞叹的点头。

  他其实最怕的也是皇帝做大幅度的变革,那样怕是连他都未必控制的住。

  “所以朕明年去趟河北,在接大军回来的时候,免了河北一年的租税,让河北百姓缓一个气。”“然后宣布百姓迁移到菟州,可免三年赋税。”

  只免租税,而其他不变。

  这是这几年试行比较合适的安抚百姓的方法。

  稍微停顿,李承乾继续说道:“菟州刚入大唐,朕也打算免三年赋税,如此加一起就是六年。”

  免六年的赋税,这足够吸引相当多的人前往菟州了。

  “陛下仁德。”长孙无际想了想,说道:“可是陛下刚刚免了河北的租税,河北百姓不会轻易背井离乡去菟州吧,这种情况,恐怕更多的是会被河北的世家占了便宜。”

  李承乾点点头,长孙无忌说的是对的。

  大唐苛政以待河北,但实际上朝中真正的帮手,正是河北的当地世家。

  所以,当朝中有好的政策和制度落在河北的时候,第一个发现利用,享受其中利益的也正是河北世家。

  “舅舅说的没错,朕也想过这一点。”李承乾看向长孙无忌,摇摇头道:“但是舅舅,若是河北的世家都不愿意去菟州,不愿意去高句丽,百济和新罗,那么河北当地的百姓又怎么会能愿意?”

  长孙无忌一愣,随即缓缓点头。

  世家的带头作用不容忽视。

  “所以,一开始让河北世家得益便得益吧,找个铁面无私的,在菟州设出规矩,让世家不要太过得益就好。”稍微停顿,李承乾说道:“朕想,第一年的时候,河北的百姓到菟州的应该不多,但到三年的时候,百姓应该就会急了。”

  “为何?”长孙无忌有些不解的抬头。

  “菟州免赋三年,朕可以改成三年之内,但凡迁移到菟州的,依旧可以享受菟州的土地免赋三年之策。”李承乾轻轻笑笑,说道:“但三年之后,再到菟州的,就只能够享受人到菟州的三年免赋政策了。”

  土地有三年的免赋政策,人有三年的免赋政策,加起来就是六年。

  但晚了一步,三年到头,那么就只有三年了。

  “百姓啊,总是图着占便宜的。”李承乾摇摇头,叹声说道:“只要消息从菟州传回河北,那么三年快到头的时候,百姓就会因为没有占到这三年免赋政策而着急,这样自然就会有人迁移到菟州去了。”

  长孙无忌顿时忍不住的拱手道:“陛下英明,臣钦佩万分。”

  “到了菟州,安定下来,从容收拾,和当地人融为一体,然后成为府兵,正好三国灭亡,河北人往南压制,这样整个循环就能建立起来。”李承乾目光朝着东北方看了一眼,说道:“而且如果不出意外,越是往后,到菟州的河北人会越来越多。”

  “这是为何?”长孙无忌下意识的问道。

  “舅舅,河北的负担虽然比较重,但实际从刘黑闼武德三年谋反以来,河北已经承平三十年,人口繁多。”李承乾想了想,道:“这几年因为战事,河北压力颇重,百姓虽不至于怨声载道,但也是苦不堪言,所以明年朕免租税一年,他们就能轻松一些,可是过几年,甚至越往后,压力重来,这样反而不好接受,前往安东便是他们最好的出路了。”

  很多事情就是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子孙后代想想。

  很多事情堆叠在一起,人们的心思就不难想了。

  “这样将来的安东诸州,基本都会以河北人作为官员主干,高句丽降臣为辅,加上府兵,镇压不法,同时调和内外矛盾,渐渐的,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就会彻底的融入大唐。”李承乾说完,轻轻笑了。

  东岛三国,加上辽东,人口加起来有三百万,有大唐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将这些人全部融入大唐,大唐的强盛也就有了更多的底蕴和资本。

  想到这里,李承乾看向长孙无忌,说道:“舅舅,治理东岛虽然不太容易,但实际上也没有多难,高句丽和新罗百济,这些年一直有个最根本的隐患,没有解决。”

  “请陛下示下!”长孙无忌神色认真起来。

  “是奴隶。”李承乾轻轻冷笑一声,说道:“多年以来,虽然受中原影响,高句丽在逐渐的将奴隶转为平民,但是平民依旧还有分好几等,而且在战事,这个过程早就被停了下来,我们需要做的不多。”

  李承乾故意停顿了下来,看向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微微摇头。

  李承乾笑了:“河北人,当河北人广泛的存在在东岛三国的时候,我们每年只需要留下一个进士名额给东岛的河北百姓,然后同时快速的推动东岛的奴隶从奴隶转为平民,同时告诉他们,他们将来也有机会中进士,舅舅,你说他们会怎样?”

  “他们会疯了的。”长孙无忌喃喃的点头,随后他回过神来,看向李承乾道:“陛下,但那是进士啊!”

  “朕明白。”李承乾平静下来,反问道:“舅舅,按照朝制,是不是普通农家子弟,也可以参与科举?”

  长孙无忌一愣,随即缓缓点头道:“是的,《选举令》有规,士农工商,工商贱籍,不得科举,农家子弟属良人,可科举。”

  话虽然是这么说的,但科举耗费极大,一般的寒门子弟,很可能一辈子都只能担负一次进京科举的费用,更别说是普通的农家子弟了。

  而且,参与科举是一回事,中举又是另外一回事。

  行卷,往来,宴会,普通农家子弟哪懂这个。

  农家如此,工商就更不可能了。

  此外,大唐还有数以百万计的奴隶。

  是的,大唐也有奴隶,不过这些奴隶多数是罪犯,战俘,他国无身份之人等等,都是贱籍。

  大唐的奴隶总数占总人口的一成多,不到两成。

  其中尤其以皇帝,皇室,世家手中的奴隶最多。

  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奴隶,每个人身上都必须要有身契。

  若是没有身契,那么便是行走都很困难,只能躲在深山老林之中。

  运气好,碰到官府开山纳民,或许能够转为地方良家。

  当然,这种事情,一般发生在开国时期,或者边远州县。

  还有,就是刚刚纳入大唐的敌国之境。

  就比如东*突厥诸部,高昌,还有眼下的菟州,将来的高句丽三国。

  “奴隶转为平民,便已经足够那些高句丽奴隶倾向大唐了,若是还能让他们看到一场能够跨越阶层,成为官吏的美梦,朕相信,那些人会更加的对大唐死心塌地的。”李承乾笑笑,目光带着一丝期待。

  长孙无忌想了想,说道:“可是陛下,你刚才说的,是在东岛的河北移民。”

  “当然!”李承乾笑了,说道:“科举哪里是那么容易中的,便是一般的寒门子弟都极难,更别说是高句丽人,所以十年之内,能够有一个刻意培养出来的高句丽本地人便俺已经是极好的了……那终究是一场梦。”

  “是!”长孙无忌完全的平静了下来。

  “这样,若是用个二十年的时间,能彻底的消灭那些三国遗族,东岛彻底安定,不再反复,东岛之事便算是彻底成了。”李承乾说着说着,神色严肃起来。

  “复国之辈啊!”长孙无忌点点头,说道:“陛下说的对,以河北人作为骨干,以当地人作为枝叶,的确能够最大程度的加快三国之地融入大唐的速度,同时还能够解决河北的问题。”

  说到河北的问题,长孙无忌才忍不住的笑了起来。

  李承乾的计划,最大的好处,在于他们将河北的压力和怨气都转移了出去,而大唐收获了一个完全晴朗的河北。

  “还是需要慢慢努力经营的。”李承乾抬眼看了一下已经彻底黑了的天色,说道:“耽误舅舅良久,时间也不早了,朕就不留舅舅在宫中用膳了……三日之后,朕祭祀嵩山,平穰城破的事情,朕终究要亲自祭告上苍,还有父皇。”

  “是!”长孙无忌肃然躬身。

  “张监,你送送舅舅吧。”李承乾转身看向一侧的张阿难。

  “喏!”张阿难立刻拱手。

  ……

  寂静的宫道上,张阿难提着灯笼走在前面。

  长孙无忌跟着走在后面,原本有些兴奋的神色平静了下来。

  他忍不住的回头看了一眼贞观殿的方向,眉头微皱。

  今日和皇帝一席言谈,理清楚了未来的东岛治理诸事,但长孙无忌总感觉李承乾的心里有很多东西没有说出来。

  今日他们谈的,不过是皇帝心中丘壑的冰山一角而已。

  就比如长孙无忌今日听到皇帝在提及对官员赏赐时的异样,他感觉皇帝未来的一年里,会有很多事情要做。

  皇帝心有猛虎啊!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最新章节,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