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两军陷入僵持之中时,一份战报让隋帝大惊失色,这封战报来自何处,战报上又说了什么能让隋帝杨广大惊失色?
这封战报是隋朝的水军总管来护儿发来的,报告说隋朝水军攻击平壤城不利,隋军大败。
其实隋帝杨广之所以能有建立秦皇汉武那样的自信,除了他的一百多万陆军外,还有一支非常强大的水军。隋朝的水军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首先是战船非常的高大,具体可以参照隋帝巡幸江都时的龙舟。其次是当时隋军的战船上都有司南——就是古代的指南针,这是当时的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隋朝水军主要是由江淮的水军组成的,士兵们都是在江南水乡长大,从小对水性非常熟悉,对船只的驾驭能力也非常的强。而水军的统帅是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和副总管周法尚,也都是隋朝非常著名的将军。
有这样强大的一支水军,当辽东打得正热闹时,在高丽的后方突然来上那么一下子,一定够高丽人受的。
来护儿和周法尚带领水军乘坐着庞大的战船从海上进军,浩浩荡荡,直取高丽。他们从浿水(就是现在朝鲜的大同江)登陆,进入高丽,正如开始设想的,几乎没有什么抵抗。
在行进到距离平壤城约六十里的地方他们遇到了高丽军队,两军交战,不费吹灰之力,隋军轻松打败高丽军。
高丽水军不过如此而已。打了大胜仗,来护儿就有点儿轻敌。毕竟高丽正在辽东抵抗隋军的百万大军,后方的兵力实在不会太多了。于是他不顾副总管周法尚的劝阻,带领了四万精兵——算是水军陆战队,直逼平壤城。
来护儿骑在马上,骄傲地望着眼前这座孤城。平壤城就在眼前,敌人已经没有什么抵抗能力,要进入平壤就是探囊取物。千秋之功,将由我来完成。
但是在平壤城下,有一支高丽军队已经摆开了阵势,他们要为保卫平壤城而战。
来护儿没有犹豫,他指挥军队发起了攻击,双方展开一场血战。
其实战斗并不激烈,高丽军队几乎是一触即溃,纷纷逃入城中。
来护儿大喜,因为他们逃进去的时候都没有来得及关城门,这可是个大便宜。于是隋军尾随而入,顺利攻进了平壤城。
一进入城中,高丽军队竟然逃得无影无踪。大街上到处都是他们仓皇逃窜时散落下的财物。既然敌人都已经没影了,这些东西就是战利品,发财的时候到了,隋军不再有什么纪律,开始纷纷抢劫财物。于是阵型乱了,纪律也没有了,大家乱作一团,都在做着自己的发财梦。
忽然,响起了一通战鼓声,这是进攻的信号。
大家正在发财,是谁还要发动进攻呢?隋军一片茫然。
这时四面八方突然杀出来无数的高丽士兵,原来敲击战鼓,发动进攻的是他们。他们从各个隐蔽的地方冲出来,手持武器猛烈攻击隋军。而此时的隋军已经是一盘散沙,没有队形,没有统一的指挥,各自为战,不能有效抵抗,更多的人不知所措,纷纷逃跑,隋军顿时大败,没命地往城外跑,来护儿也随着败军赶忙逃跑出城,可是城外的隋军也遭到了埋伏着的高丽军队的乘胜攻击。隋军走投无路,只好向他们上岸的地方——浿水逃去。
战场上军队的主动与被动是经常互换的,并不只取决于双方参战人数的多少。有时候主客形势几乎就在分秒之间,就会急剧转换,战争就是这么奇妙。
原来高丽军队在交战失利后,领教了隋军的厉害,知道干不过人家,于是耍起了阴谋诡计,才设计了这样一个陷阱。
当来护儿逃到水军驻扎地的时候,四万大军只剩下了几千人。他们得到了周法尚率领的水军的接应,幸好,周法尚的军队部伍整齐,防守严密,他们非常及时地掩护和接应了来护儿的败军。高丽军队一看对方不好惹,才撤退了回去。
经过这一次的惨败,隋朝水军损失惨重,再也没有能力对高丽军队反击,只好在来护儿的带领下驻扎在海边,向隋帝杨广报告战败的消息,等待着杨广的最高指示。
隋军知道了水军战败的消息都极为震惊,纷纷注视着隋帝杨广,连口大气也不敢出。
然而隋帝杨广异常的镇定,并没有显示出太大的失望。
就算没有水军的接应我也照样能灭亡高丽,要知道我有一百多万人马。我要凭自己的力量打出一片天地出来。小小的辽东城能奈我何?
他下了一道命令,宇文述和于仲文等九位大将军分九路带领大军共计三十多万人向高丽纵深腹地发起进攻,最后要在鸭绿江的西岸九路大军完成集结。
这三十万士兵,九路大军过去,看你们还怎么抵抗!
按说命令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和缺点,关键是看领导要你怎样执行了。这一次,隋帝杨广又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为了能发动比较持久的攻势,隋帝杨广命令士兵必须携带一百天的给养。一个士兵每天如果吃一斤粮食的话,那一百天就要吃一百斤粮食。另外还要携带马匹的饲料,自己的刀枪武器,衣服铠甲,帐篷,火具,还要许多战场必用的器械等等,这样算下来,每个士兵携带的物资重量竟然达到了三百多斤。
每个人要带着这么多东西,这么重的物资,怎么能拿得动?就算你有天生的神力,可是每天行军走上三十里路就可以把人给累死累垮了,还能打战吗?可是隋帝杨广可不管你吃不吃得消,反正我的命令就是这样的,你们谁也别想违抗。为了防止士兵们抛弃自己的给养,他又下令:士兵们如果敢遗弃粮食,一经发现,立即处斩。
可是要了命了,这还让人活吗?既然要活下去,不想被累死,也不想被杀头,就得想办法。
事实证明: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武器是不能丢掉的,太显眼的东西,很容易让人看到的,看来能丢弃的就只有粮食了。说的是不让遗弃粮食,可是你说不让遗弃就不遗弃了吗?只不过是不让你看见就行了么!于是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士兵们就在自己的帐篷里挖个坑,把自己的粮食偷偷埋起来。这样自己身上的负重就轻了许多,如果有人问,就说是自己饿疯了,饭量大,吃的多了,所以剩下来的就少了。
一两个人这样做了,大家也都有样学样。
由于粮食被丢弃的多,隋军没有行进多久就有点吃紧了。为了能坚持下去,大家只好省着点吃,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吃不饱。
当隋军到达鸭绿江边的时候,高丽的将军乙支文德假装成使者去探看隋军的虚实。当他进入隋军大营的时候,他看到的隋军士兵们一个个都是吃不饱而有气无力的样子。
宇文述和于仲文知道了来人就是高丽主将乙支文德的时候,就要把他抓起来,可是慰抚使尚书右丞刘士龙坚决不让,因为对方现在的身份是使者,这是有违“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信条的。
乙支文德结结实实做了一回侦察兵,被放走了。
乙支文德前脚刚刚走出隋军的大营,于仲文后脚就后悔了,他派出人马去追,可是乙支文德已经走出了隋军大营这座虎穴,小命差一点儿丢掉,怎么肯再回去?他快马加鞭,用最快的速度渡过鸭绿江,平安地返回了高丽。
失去了乙支文德,宇文述非常失望,而且大军粮草已经没有了,所以坚决要撤军回去。可是于仲文坚决反对。他慷慨陈词:“陛下以十万之众付与我等,今天只是遇到小股敌人,我们就退回去,怎么有脸去见皇帝陛下?”
按说此时宇文述的建议在正确的,没有军粮的军队是根本不能持久的。
然而当初九路大军进发之时,隋帝杨广曾交待:如果遇到争议,一切指挥都要听从于仲文。既然如此,宇文述也只好听从于仲文了。
宇文述和于仲文率军渡过鸭绿江前去攻击高丽军队。
乙支文德已经知道隋军缺粮,士兵们吃不饱,是不可能持久进攻的。为了把隋军拖垮,他带领军队假装败退,引诱隋军深入。隋军果然上了当,看到高丽军队一触即溃,于是奋力向前追赶,一天之内连打了七场战斗,七战七捷。当然了,只是高丽人假装败退的,隋军虽然胜利,却并没有太大的斩获和缴获的物资。在胜利的诱惑下,隋军不顾肚子的饥饿步步进逼,一直渡过萨水,追到离平壤城三十里的地方,这才依靠山势扎住了营寨。
经过几天的急行军,乙支文德知道隋军此时已经是强弩之末,不可能发动攻击了。
战场形势开始发生逆转,高丽人知道机会就要来了,胜利就要属于他们了。但是他们知道隋军的实力还是很强大的,为了避免困兽之斗,乙支文德又耍了一个手腕,他并没有在这个时候去攻击隋军,而是派遣使者再次去投降。他们告诉宇文述说:“你们的攻势太强了,我们已经决定投降了。等你们的军队向回撤退的时候,我们要和我们的国王高元到你们皇帝的行宫去投降。”
宇文述此时已经是没有办法了。向前去,军队已经没有了粮食,士兵们都挨着饿,根本不可能再去攻击城墙高大坚固、防御工事一应俱全的平壤城。如果那样做,到时候不要人家高丽人动手,自己的手下自己就会饿死或者哗变了。唯一的选择只有撤退,况且此时高丽人已经投降来了,自己也算有了面子和撤退的理由。
那就撤退吧!
可是身经百战的宇文述还是保持了一个将军应该有的谨慎。这撤退的时候,隋军摆着整齐的方阵向后有秩序地撤退。可是他们很快发现在他们的四周出现了高丽人的军队。
这些高丽军队不断地骚扰着撤退中的隋军,好在隋军的阵型很严密,一边抵抗敌人的骚扰一边撤退,高丽军队多次的骚扰并没有对隋军造成太大的伤害。
七月,隋军来到了萨水边。萨水,一条并不太有名的河流。从此将变得让很多人记住了它的名字,也让很多的人终身难忘,刻骨铭心。就在不久前,隋军刚刚从这条河上渡过去追击高丽军队,现在他们有撤退到了这条河边。但其中的许多人已经不可能再次渡过这条河流了,他们并没有领到返程的船票,却走向了奈何桥。
此时已经进入秋季,河水变得非常的迅猛。就在这条河边,战争开始发生了大的转折。就在隋军撤退过河刚刚渡过了一半人马的时候,高丽的军队突然从背后发动了攻击。
高丽人的攻击非常的猛烈,更糟糕的是此时的隋军正忙于撤退过河,队伍也正是混乱的时候,已经完全没有了抵抗的决心和战斗的意志。既然已经有许多的人渡过河的对岸了,我们还是抓紧时间赶紧过河逃命吧!
其实这就是巧妙地利用人们想活命、不想被别人利用为他人挡枪的心理而采取的一种战术。这在兵法上是很有名的所谓“击敌于半渡”的战法。
隋军发生溃乱,再也不能禁止,也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于是隋朝士兵们纷纷没命地逃窜,战争变成了一场大屠杀,就连左屯卫大将军辛世雄也在沙场战死。从萨水到鸭绿江边距离四百五十里路,隋军一天一夜竟然跑到了鸭绿江边。如果不是打了败仗逃跑,这样的行军速度实在让人惊叹和震惊,估计要载入世界军事史册而名垂千古了。
这是一场惨败,也是一场人间惨剧。
开始九路大军渡过辽水的时候,一共是三十万五千人,可是经过这次惨败等到他们撤退到辽东城下的时候,三十万五千人马仅仅剩下了两千七百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比率?也就意味着每一百五十名士兵才能有一名士兵活着回来。不仅如此,所有的物资,器械也全部丢弃得干干净净,算是无私地救济了远方的偏远小国高丽一把。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迢远。
广袤的辽东大地上,横七竖八,到处都是战死的隋军将士的尸体。他们僵卧于异域他乡的土地,漏骨荒野,无人收葬。想他们生前,习武从戎,报效国家。士卒儿郎,尽是九州豪杰;官僚将校,皆为四海英雄。或为流矢所中,魂掩泉台;或为刀剑所伤,魄归长夜。可怜他们直落个他乡之鬼,徒为异域之魂,不能受骨肉之蒸尝,领家人之祭祀。呜呼哀哉!
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
三十多万战死的英灵,三十多万户破碎的家庭,一百多万失去亲人悲痛欲绝的大隋百姓。这就是远征高丽带来的恶果。
隋帝杨广下令班师,至此第一次远征高丽的战争以隋朝的全面失败而告终。
远征高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束稻草,敲响了大隋的丧钟!
这封战报是隋朝的水军总管来护儿发来的,报告说隋朝水军攻击平壤城不利,隋军大败。
其实隋帝杨广之所以能有建立秦皇汉武那样的自信,除了他的一百多万陆军外,还有一支非常强大的水军。隋朝的水军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首先是战船非常的高大,具体可以参照隋帝巡幸江都时的龙舟。其次是当时隋军的战船上都有司南——就是古代的指南针,这是当时的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隋朝水军主要是由江淮的水军组成的,士兵们都是在江南水乡长大,从小对水性非常熟悉,对船只的驾驭能力也非常的强。而水军的统帅是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和副总管周法尚,也都是隋朝非常著名的将军。
有这样强大的一支水军,当辽东打得正热闹时,在高丽的后方突然来上那么一下子,一定够高丽人受的。
来护儿和周法尚带领水军乘坐着庞大的战船从海上进军,浩浩荡荡,直取高丽。他们从浿水(就是现在朝鲜的大同江)登陆,进入高丽,正如开始设想的,几乎没有什么抵抗。
在行进到距离平壤城约六十里的地方他们遇到了高丽军队,两军交战,不费吹灰之力,隋军轻松打败高丽军。
高丽水军不过如此而已。打了大胜仗,来护儿就有点儿轻敌。毕竟高丽正在辽东抵抗隋军的百万大军,后方的兵力实在不会太多了。于是他不顾副总管周法尚的劝阻,带领了四万精兵——算是水军陆战队,直逼平壤城。
来护儿骑在马上,骄傲地望着眼前这座孤城。平壤城就在眼前,敌人已经没有什么抵抗能力,要进入平壤就是探囊取物。千秋之功,将由我来完成。
但是在平壤城下,有一支高丽军队已经摆开了阵势,他们要为保卫平壤城而战。
来护儿没有犹豫,他指挥军队发起了攻击,双方展开一场血战。
其实战斗并不激烈,高丽军队几乎是一触即溃,纷纷逃入城中。
来护儿大喜,因为他们逃进去的时候都没有来得及关城门,这可是个大便宜。于是隋军尾随而入,顺利攻进了平壤城。
一进入城中,高丽军队竟然逃得无影无踪。大街上到处都是他们仓皇逃窜时散落下的财物。既然敌人都已经没影了,这些东西就是战利品,发财的时候到了,隋军不再有什么纪律,开始纷纷抢劫财物。于是阵型乱了,纪律也没有了,大家乱作一团,都在做着自己的发财梦。
忽然,响起了一通战鼓声,这是进攻的信号。
大家正在发财,是谁还要发动进攻呢?隋军一片茫然。
这时四面八方突然杀出来无数的高丽士兵,原来敲击战鼓,发动进攻的是他们。他们从各个隐蔽的地方冲出来,手持武器猛烈攻击隋军。而此时的隋军已经是一盘散沙,没有队形,没有统一的指挥,各自为战,不能有效抵抗,更多的人不知所措,纷纷逃跑,隋军顿时大败,没命地往城外跑,来护儿也随着败军赶忙逃跑出城,可是城外的隋军也遭到了埋伏着的高丽军队的乘胜攻击。隋军走投无路,只好向他们上岸的地方——浿水逃去。
战场上军队的主动与被动是经常互换的,并不只取决于双方参战人数的多少。有时候主客形势几乎就在分秒之间,就会急剧转换,战争就是这么奇妙。
原来高丽军队在交战失利后,领教了隋军的厉害,知道干不过人家,于是耍起了阴谋诡计,才设计了这样一个陷阱。
当来护儿逃到水军驻扎地的时候,四万大军只剩下了几千人。他们得到了周法尚率领的水军的接应,幸好,周法尚的军队部伍整齐,防守严密,他们非常及时地掩护和接应了来护儿的败军。高丽军队一看对方不好惹,才撤退了回去。
经过这一次的惨败,隋朝水军损失惨重,再也没有能力对高丽军队反击,只好在来护儿的带领下驻扎在海边,向隋帝杨广报告战败的消息,等待着杨广的最高指示。
隋军知道了水军战败的消息都极为震惊,纷纷注视着隋帝杨广,连口大气也不敢出。
然而隋帝杨广异常的镇定,并没有显示出太大的失望。
就算没有水军的接应我也照样能灭亡高丽,要知道我有一百多万人马。我要凭自己的力量打出一片天地出来。小小的辽东城能奈我何?
他下了一道命令,宇文述和于仲文等九位大将军分九路带领大军共计三十多万人向高丽纵深腹地发起进攻,最后要在鸭绿江的西岸九路大军完成集结。
这三十万士兵,九路大军过去,看你们还怎么抵抗!
按说命令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和缺点,关键是看领导要你怎样执行了。这一次,隋帝杨广又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为了能发动比较持久的攻势,隋帝杨广命令士兵必须携带一百天的给养。一个士兵每天如果吃一斤粮食的话,那一百天就要吃一百斤粮食。另外还要携带马匹的饲料,自己的刀枪武器,衣服铠甲,帐篷,火具,还要许多战场必用的器械等等,这样算下来,每个士兵携带的物资重量竟然达到了三百多斤。
每个人要带着这么多东西,这么重的物资,怎么能拿得动?就算你有天生的神力,可是每天行军走上三十里路就可以把人给累死累垮了,还能打战吗?可是隋帝杨广可不管你吃不吃得消,反正我的命令就是这样的,你们谁也别想违抗。为了防止士兵们抛弃自己的给养,他又下令:士兵们如果敢遗弃粮食,一经发现,立即处斩。
可是要了命了,这还让人活吗?既然要活下去,不想被累死,也不想被杀头,就得想办法。
事实证明: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武器是不能丢掉的,太显眼的东西,很容易让人看到的,看来能丢弃的就只有粮食了。说的是不让遗弃粮食,可是你说不让遗弃就不遗弃了吗?只不过是不让你看见就行了么!于是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士兵们就在自己的帐篷里挖个坑,把自己的粮食偷偷埋起来。这样自己身上的负重就轻了许多,如果有人问,就说是自己饿疯了,饭量大,吃的多了,所以剩下来的就少了。
一两个人这样做了,大家也都有样学样。
由于粮食被丢弃的多,隋军没有行进多久就有点吃紧了。为了能坚持下去,大家只好省着点吃,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吃不饱。
当隋军到达鸭绿江边的时候,高丽的将军乙支文德假装成使者去探看隋军的虚实。当他进入隋军大营的时候,他看到的隋军士兵们一个个都是吃不饱而有气无力的样子。
宇文述和于仲文知道了来人就是高丽主将乙支文德的时候,就要把他抓起来,可是慰抚使尚书右丞刘士龙坚决不让,因为对方现在的身份是使者,这是有违“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信条的。
乙支文德结结实实做了一回侦察兵,被放走了。
乙支文德前脚刚刚走出隋军的大营,于仲文后脚就后悔了,他派出人马去追,可是乙支文德已经走出了隋军大营这座虎穴,小命差一点儿丢掉,怎么肯再回去?他快马加鞭,用最快的速度渡过鸭绿江,平安地返回了高丽。
失去了乙支文德,宇文述非常失望,而且大军粮草已经没有了,所以坚决要撤军回去。可是于仲文坚决反对。他慷慨陈词:“陛下以十万之众付与我等,今天只是遇到小股敌人,我们就退回去,怎么有脸去见皇帝陛下?”
按说此时宇文述的建议在正确的,没有军粮的军队是根本不能持久的。
然而当初九路大军进发之时,隋帝杨广曾交待:如果遇到争议,一切指挥都要听从于仲文。既然如此,宇文述也只好听从于仲文了。
宇文述和于仲文率军渡过鸭绿江前去攻击高丽军队。
乙支文德已经知道隋军缺粮,士兵们吃不饱,是不可能持久进攻的。为了把隋军拖垮,他带领军队假装败退,引诱隋军深入。隋军果然上了当,看到高丽军队一触即溃,于是奋力向前追赶,一天之内连打了七场战斗,七战七捷。当然了,只是高丽人假装败退的,隋军虽然胜利,却并没有太大的斩获和缴获的物资。在胜利的诱惑下,隋军不顾肚子的饥饿步步进逼,一直渡过萨水,追到离平壤城三十里的地方,这才依靠山势扎住了营寨。
经过几天的急行军,乙支文德知道隋军此时已经是强弩之末,不可能发动攻击了。
战场形势开始发生逆转,高丽人知道机会就要来了,胜利就要属于他们了。但是他们知道隋军的实力还是很强大的,为了避免困兽之斗,乙支文德又耍了一个手腕,他并没有在这个时候去攻击隋军,而是派遣使者再次去投降。他们告诉宇文述说:“你们的攻势太强了,我们已经决定投降了。等你们的军队向回撤退的时候,我们要和我们的国王高元到你们皇帝的行宫去投降。”
宇文述此时已经是没有办法了。向前去,军队已经没有了粮食,士兵们都挨着饿,根本不可能再去攻击城墙高大坚固、防御工事一应俱全的平壤城。如果那样做,到时候不要人家高丽人动手,自己的手下自己就会饿死或者哗变了。唯一的选择只有撤退,况且此时高丽人已经投降来了,自己也算有了面子和撤退的理由。
那就撤退吧!
可是身经百战的宇文述还是保持了一个将军应该有的谨慎。这撤退的时候,隋军摆着整齐的方阵向后有秩序地撤退。可是他们很快发现在他们的四周出现了高丽人的军队。
这些高丽军队不断地骚扰着撤退中的隋军,好在隋军的阵型很严密,一边抵抗敌人的骚扰一边撤退,高丽军队多次的骚扰并没有对隋军造成太大的伤害。
七月,隋军来到了萨水边。萨水,一条并不太有名的河流。从此将变得让很多人记住了它的名字,也让很多的人终身难忘,刻骨铭心。就在不久前,隋军刚刚从这条河上渡过去追击高丽军队,现在他们有撤退到了这条河边。但其中的许多人已经不可能再次渡过这条河流了,他们并没有领到返程的船票,却走向了奈何桥。
此时已经进入秋季,河水变得非常的迅猛。就在这条河边,战争开始发生了大的转折。就在隋军撤退过河刚刚渡过了一半人马的时候,高丽的军队突然从背后发动了攻击。
高丽人的攻击非常的猛烈,更糟糕的是此时的隋军正忙于撤退过河,队伍也正是混乱的时候,已经完全没有了抵抗的决心和战斗的意志。既然已经有许多的人渡过河的对岸了,我们还是抓紧时间赶紧过河逃命吧!
其实这就是巧妙地利用人们想活命、不想被别人利用为他人挡枪的心理而采取的一种战术。这在兵法上是很有名的所谓“击敌于半渡”的战法。
隋军发生溃乱,再也不能禁止,也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于是隋朝士兵们纷纷没命地逃窜,战争变成了一场大屠杀,就连左屯卫大将军辛世雄也在沙场战死。从萨水到鸭绿江边距离四百五十里路,隋军一天一夜竟然跑到了鸭绿江边。如果不是打了败仗逃跑,这样的行军速度实在让人惊叹和震惊,估计要载入世界军事史册而名垂千古了。
这是一场惨败,也是一场人间惨剧。
开始九路大军渡过辽水的时候,一共是三十万五千人,可是经过这次惨败等到他们撤退到辽东城下的时候,三十万五千人马仅仅剩下了两千七百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比率?也就意味着每一百五十名士兵才能有一名士兵活着回来。不仅如此,所有的物资,器械也全部丢弃得干干净净,算是无私地救济了远方的偏远小国高丽一把。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迢远。
广袤的辽东大地上,横七竖八,到处都是战死的隋军将士的尸体。他们僵卧于异域他乡的土地,漏骨荒野,无人收葬。想他们生前,习武从戎,报效国家。士卒儿郎,尽是九州豪杰;官僚将校,皆为四海英雄。或为流矢所中,魂掩泉台;或为刀剑所伤,魄归长夜。可怜他们直落个他乡之鬼,徒为异域之魂,不能受骨肉之蒸尝,领家人之祭祀。呜呼哀哉!
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
三十多万战死的英灵,三十多万户破碎的家庭,一百多万失去亲人悲痛欲绝的大隋百姓。这就是远征高丽带来的恶果。
隋帝杨广下令班师,至此第一次远征高丽的战争以隋朝的全面失败而告终。
远征高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束稻草,敲响了大隋的丧钟!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风云三百年,大唐风云三百年最新章节,大唐风云三百年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风云三百年,大唐风云三百年最新章节,大唐风云三百年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