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辟珠记 第 209 章

小说:大唐辟珠记 作者:饭卡 更新时间:2025-03-31 20:57:59 源网站:平板电子书
  紧闭的门窗之内,轰的一声巨响炸开,仿若天崩地裂,又如雷霆万钧,直震得屋瓦颤颤,簌簌落灰。谁能料到,女巫与疫鬼的战斗竟这般惊心动魄,围观坊民闻之色变,吓得魂不附体,胆小些的更是扭头便逃。

  俄而,门吱呀一声打开,一股刺鼻的硫黄气味扑面而出,周青阳安然无恙,全身而退。她反手将门关上,立刻命屋主将提前准备好的浸湿破布塞进门窗缝隙,将整座屋子封得严丝合缝。

  她掸了掸身上的火药颗粒,朗声对众人说:“莫慌,这只疫鬼已被我除掉,封屋三日,尽除邪气。”围观者皆以敬畏的神情注视着她,四下里鸦雀无声,一时无人敢搭话。

  周青阳清楚平民百姓家资微薄,如果让他们焚烧衣物家什,无异于要他们的命。于是借口驱鬼,在有病患离世的室内燃放爆竹,以硫黄熏蒸居处,彻底祛除疫气。

  此时烟花仍是东西二都有钱人家的时髦玩意儿,河北民间闻所未闻,单单听到那震耳欲聋的巨响就吓得瑟瑟发抖。

  周青阳反复叮嘱众人,饮水食物务必煮沸方可食用,否则疫鬼会在里面下毒。

  韩筠见识过周青阳的神妙医术,诚心诚意邀请她投入昭义军麾下,出任军医。

  周青阳脸色一变,毫不犹豫一口回绝:“我救一个兵,他转头多杀数人,这杀孽要怎么算?”说完扬长而去,不给主将半分面子。

  韩筠心道此人必是公主的随从,又猜测或许因有这等高人异士在,公主才能“死而复生”,心中感慨非常。

  经过周青阳一番施为,消灭病源、祛除疫气,瘟疫还未来得及扩散,便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宝珠又在中丘县盘桓了两三日,确认病故者不再增多,才收拾行囊再次踏上旅途。

  韩都头将城中储备的盐与薪拿出来,紧急赈济给敦业坊。并命人将《热水方》与《盐汤方》刻碑,立在县衙前空阔处,以惠及更多百姓。

  这等善举自然引得民间一片赞誉,说书演戏的伶人纷纷将“爆竹驱疫鬼”的奇事与“韩竹”联系到一起,在《错金枝》后掀起了一轮新的戏说。再加上官吏们故意奉承吹嘘,没过多久,女巫灭疫的功绩便被移花接木,算到了本地长官韩筠的头上,越传越远,越传越神,连他本人都阻拦不住。

  宝珠听了女冠男戴的街头议论,不禁义愤填膺,为青阳道人抱不平。

  周青阳本人却毫不在乎,她骑着青驴,洒脱一笑:“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我们当年下山,并不是图这些虚名。如今归隐,更不稀罕这等一文不值的东西。”

  她看向杨行简,眼中透着几分疑惑:“那姓韩的不是你指使来帮忙的么,怎么不见你抢着去跟上司邀功?”

  杨行简心道他一介京官,若非公主在此,哪里指挥得动藩镇军将。况且上司就在身边,实话是不可能说的。于是他故作淡泊,说道:“扶危济困、救患分灾乃是名士本分,浮名薄利身外之物,没什么好争的。”

  听着这些谈论,宝珠陷入了沉默。沽名钓誉是贬词,可她内心深处,却隐隐盼着被人记住,期望被刻在石碑上纪念,甚至奢想青史留名。她不愿默默无闻被人遗忘,或是在戏文中当个衬托主角的花瓶。

  这念头太过荒唐,连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毕竟她在法理上已经是个死人了。

  拿着公验,一行人顺利进入成德,距离幽州越来越近。

  过了许久,宝珠突然想起街头巷尾的传闻。民间新年元日,爆竹驱鬼是常见的习俗,把竹子放在火中燃烧,发出毕剥声响。

  而周青阳所用爆竹发出的声音,可比普通竹节大千百倍。宝珠好奇地向她询问:“那爆竹里头,可是填了火药?”

  周青阳微微颔首。

  宝珠愈发来了兴致,追问道:“那东西究竟是什么原料所造,竟能有如斯威力?”

  周青阳脸色一沉,语气生硬地反问:“你打听这干什么?”

  宝珠瞥了一眼她的义肢,不紧不慢说:“我在你家院子里看到一尊破丹炉,想要破坏那么厚的青铜器皿,恐非人力所能为。这一路走来,我只见过执火力士罗头陀摆弄这些东西,想必与道长有些渊源。”

  周青阳见她如此敏锐,颇为欣赏,便如实相告:“硫黄熏蒸用于驱除疫气、瘴气功效显著。多年前,我研究硫黄伏火法时,无意间配出一个丹方,当时就炸飞了一只脚。这东西既能着火,又是药物,所以我命名它为‘火药’。”

  宝珠闻言一愣,没想到这神奇丹方竟是周青阳所创,且初衷是为了救死扶伤,甚至为此付出了肢体代价。青阳道人不仅是良医,又身兼巫祝与方士的本领,其博学多识与陈师古不分伯仲。

  周青阳顿了顿,又神色凝重地补上一句:“至于配方,天机不可泄漏。”她心中隐隐有种预感,倘若这丹方流传出去,日后因此伤亡的人,恐怕会比她一生救治的患者多得多。

  韦训在旁插嘴:“这么说,师父的火药方子,是从师伯这里抄走的。”

  周青阳颇有些悔意:“当时他无所事事,晃到我这儿学医,觉得有趣,便拿走当玩具耍了。”她瞥了一眼韦训,心道当时师弟比这孩子还小几岁,仍是顽童心性。谁能料想多年后,天纵之才竟落得发疯自毁的下场。

  因在中丘县成功压制了瘟疫,一行人都觉得意气风发。进入成德镇后,不自觉对疾病与环境格外关注。

  这一日刚在旅店落脚,便听见外面传来喧喧嚷嚷的人声。十三郎跑出去看热闹,回来向宝珠报告:附近有个孝子,因母亲生病,要割股奉亲,四邻八舍都赶去观看。

  杨行简感慨:“腿上割去一大块肉,稍不留意伤口溃烂,一条腿就废了,这孝行虽感人肺腑,却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相悖,有违天和。”

  宝珠问周青阳:“我一直纳闷,人的血肉当真能治病吗?”

  这个话题让周青阳出神思索了片刻,她缓缓说道:“也不能说完全没用。穷病、痨病,快饿死的人,吃点肉总归是没错的。”

  宝珠傻眼:“这么说,人肉能治的病,去市上割块羊肉、猪肉不也一样?”

  周青阳冷笑:“道理是这样,可那样就没有割股奉亲的噱头了。”

  十三郎在旁说道:“既然师伯在此,何不上门瞧瞧,若能治好他母亲的病,那人也就不用犯险割肉了。”

  周青阳断然拒绝:“去个屁。医不叩门,我何苦自讨没趣,坏了人家的喜事。”

  宝珠奇道:“母亲染病,儿子割肉,这算哪门子喜事?”

  周青阳没好气地解释:“割股奉亲是官府旌表的孝行,他这一刀下去是一时之痛,可是能换来一生蠲免赋税徭役的好处。要是腿废了,就不用当兵了,这不是喜事是什么?所以要高声宣扬出去,让四邻八舍做个见证。我若去把母亲的病治好了,她儿子日后要葬身战场,当妈的说不定会跳起来跟我拼命。这种事我碰见多少次了,才不去触这个霉头。”

  一番话说来,宝珠、杨行简和十三郎目瞪口呆。

  宝珠喃喃道:“民间盛行割股奉亲,竟是为了这个缘由?赋税徭役竟然逼得百姓自残的地步。”

  周青阳道:“赋税徭役还能忍,起码人活着。北方藩镇战事频繁,时不时征兵,人有残疾未必不是好事。这叫‘福手’‘福足’,倒比四肢健全的人活得长久。”

  她喝了口茶,神色冷漠地说:“人世间的病,十有八九是医术治不了的。”

  除了与朝廷相抗,藩镇之间也互相攻伐,内部更是常有骄兵悍将哗变。内忧外患之下,一镇节度使常态下就要维持五六万重兵。供养如此庞大的军队,民间负担可想而知。

  此前杨行简数次明示暗示,以高官厚禄诱惑,盛邀青阳道人一同前往幽州,她却始终不为所动。宝珠反复咀嚼这句话,胃里沉甸甸仿佛吞了一剂铅丸。

  又是四五日艰苦跋涉,一行人终于来到天下九塞之一的井陉关。

  这是太行山脉中的一条隘道,犹如一条蜿蜒曲折的巨蟒,扼守沟通晋冀两地的咽喉,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见证了无数硝烟烽火、成王败寇。

  宝珠常在史书中读到这关塞的威名,如今亲身踏入险峻异常的山道,但见绵河裂谷而出,两侧石壁如斧劈刀削。过往旅客到此,只能排成一行,鱼贯而行才能过关。果然如同史记所述: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

  周青阳骑在青驴上,见此壮美奇观,忽地引吭长啸。她内力雄浑,豪壮之音在山道中盘旋升腾,九转回荡。然而幽谷回声,无人应答,恰似仙鹤独鸣,空灵寂寞。

  宝珠觉得这声音太过寂寥,一股悲凉之气。待啸声渐渐沉寂之后,她突发奇想,也跟着喊了两声:“我是宝珠!我是宝珠!我想留名!”

  谷中传来阵阵回音:“我是宝珠!我是宝珠!我想留名!”

  十三郎咯咯笑了起来,跟着凑热闹大喊:“我是善缘!我是善缘!我想当主持!”

  二人的声音充满纯真喜悦,冲淡了周青阳啸声的孤寂。她不禁嘴角上扬,露出一丝笑意,指点宝珠如何运气发声,能让声音更响亮,更悠远。

  几个人争先恐后仰着头朝山谷喊了起来,连杨行简也抛开了矜持,高声喊出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发迹愿心。唯有韦训默默立于一旁,悄悄望着宝珠,他的心愿无法宣之于口。

  众人且歌且行,眼看即将走出关隘最狭窄处,突然一股极为浓烈的恶臭扑面而来。周青阳与韦训脸色骤变,然而那恶臭的源头正位于旅人必经之路上,无法绕行。

  只见道旁一处石台上,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码放着不知几百几千颗腐烂人头,下层的头颅烂得面目全非,上面的依稀还能看出尸主生前面貌,形成一座散发死亡气息的小丘。宝珠顿时骇然失色,浑身寒毛直竖。

  十三郎出身残阳院,平日对死尸见怪不怪,但这般仿佛来自地狱深渊的恐怖场景,也是平生头一次见,惊声问道:“这是什么?!”

  “京观。”周青阳神色冷峻,“此疾乃人间不治之症。”

  杨行简愣了许久才缓过神来,用书中的内容向宝珠解释:“这是战争过后,胜利一方用败者的尸体堆积而成的土丘,用以炫耀战功。井陉关是天险要塞,成德军故意在此堆砌京观,是为了展示武力,威慑敌人。”

  尸臭浓烈到令人窒息,刚才山谷回声游戏带来的兴奋一扫而空,众人都不愿再往那骨肉之丘上多瞧一眼,加快脚步,匆匆离开。

  周青阳的计划是进入太行山脉遁世隐居,井陉关便是她此行的终点。到了分道扬镳的时刻,杨行简在一处空地停下牛车,拿出干粮分给众人,权当是歇息。

  韦训走上前,对周青阳道:“已送你抵达约定之处,该把那丹方给我了。”

  周青阳沉默了片刻,对他说:“再往山中送师伯一程吧,那方子很长,需要一点时间才能交代清楚。”

  她抬起下巴指了指宝珠等人歇息的地方,说道:“此处空旷,视野开阔,来往之人都能看得清楚,你能及时赶回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辟珠记,大唐辟珠记最新章节,大唐辟珠记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