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走进银号总铺时,崔明正在核对最后一本账册。

  “殿下。”

  崔明起身时带倒了砚台,墨汁在账册上晕开个黑团,他慌忙用衣袖去擦,

  “臣这就收拾......”

  “不必了。”

  李福按住他的手,指尖触到账册上熟悉的朱批。

  那是他当年逐笔核对的军饷记录,每笔数字旁都标着“西州军”“泾阳守”。

  “这些账册,你比我熟。”

  他从袖中掏出一枚铜印,印面刻着“大唐银号总领”,边角已被磨得光滑。

  “这是父皇亲赐的印信,往后银号的事,你全权做主。”

  崔明的手抖得厉害,接过铜印时差点掉在地上:

  “殿下......臣何德何能......”

  “你有一颗不贪的心。”

  李福笑了,目光扫过墙上的银号章程,那是魏征当年亲笔所书,

  “三年前你顶着崔家压力,把贪墨的族叔送进刑部,这份胆气,比账本上的数字可靠。”

  崔明满脸泪水,对着李福深深一揖:

  “臣定不负殿下所托,银号的每一文钱,都用在明处,记在账上!”

  李福拍了拍他的肩膀,转身时瞥见案上的新稻种账本。

  那是他昨晚熬夜核完的,最后一页写着“江南新稻,西州试种,亩产增益三成”。

  他没有带走,只是轻声道:

  “让西州分铺的人盯紧些,别让士族抢了农户的好地。”

  走出银号时,东宫的内侍已在门口等候。

  东宫的议事厅里,房玄龄已带着几位老臣等候。

  案上摊着漕运淤塞的卷宗,江南的粮船在淮河滞留半月,户部与工部互相推诿,竟没人敢牵头督办。

  这是李承乾特意给李福的第一道题,说是“储君理事,当从最难处着手”。

  “太子殿下,”

  房玄龄指着舆图上的淤塞段,

  “淮河沙淤已有十年,历任官员都只敢小修小补,皆因沿岸士族占了滩涂,动土就要拆他们的庄园。”

  工部尚书跟着叹气说道:

  “去年臣请旨清淤,刚动了三户人家的码头,崔家就联合江南士族告到御前,说臣‘扰民误农’,最后只得作罢。”

  李福的指尖划过“崔家庄园”的标记,想起银号账册里的记录。

  崔家在淮河沿岸有十二座粮仓,半数建在违规占有的滩涂上,每年借着漕运不畅哄抬粮价,获利不下十万贯。

  “江南的商户,可有怨言?”

  李福忽然问道。

  房玄龄一愣,随即答道:

  “怨声载道。

  粮船滞留,他们的丝绸茶叶运不出去,损失惨重,不少人已联名递了诉状。”

  “那就好办了。”

  李福的目光亮起来,

  “让银号给商户放贷,利息减半,但有个条件。

  他们得派船帮着清淤,工钱由银号垫付,将来从贷款里抵扣。”

  工部尚书眼睛一亮:

  “商户的船多,熟悉水道,比官府的役夫管用!

  可士族那边......”

  “士族的庄园,若占了河道,按市价赎回。”

  李福的语气平静,

  “银号出这笔钱,但要在他们的田契上注明‘官赎’,往后再敢违规占地,加倍罚没。”

  房玄龄抚着胡须笑了:

  “殿下这招,既解了漕运之困,又给商户行了方便,还没直接与士族翻脸,高!”

  李福却皱起眉继续说道:

  “只是治标。

  要想根治,还得立规矩。

  淮河沿岸三丈内,不许私建庄园粮仓,由工部与银号联合巡查,违规者,银号停贷,官府追责。”

  他提笔在卷宗上写下“立规为先,恩威并施”,字迹比在银号时更显沉稳。

  老臣们交换眼神,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欣慰。

  这位新太子,果然没辜负陛下的期许。

  议事过半,内侍匆匆来报:

  “殿下,崔尚书在殿外求见,说有要事启奏。”

  崔雄走进来时,脸上堆着不自然的笑容,手里捧着个锦盒:

  “太子殿下,这是江南士族给您备的贺礼,一点心意。”

  锦盒打开,里面是颗鸽卵大的夜明珠,在晨光中泛着幽光。

  李福认得这珠子。

  银号的账册记着,去年吐蕃贵族用三颗这样的珠子,从崔家换了三千石粮食,转手就卖给了突厥。

  “崔尚书的心意,孤心领了。”

  李福合上锦盒,退了回去,

  “只是父皇教导,储君当以节俭为本,这珠子太贵重,还是留给江南的百姓换粮吧。”

  崔雄的笑容僵在脸上:

  “殿下是嫌礼物轻了?”

  “不。”

  李福的目光落在他身上,

  “本王是嫌这珠子沾了血。

  吐蕃人用它换粮,是为了打西州。

  士族用它送礼,是为了护着违规的庄园。

  崔尚书觉得,这样的珠子,配进东宫吗?”

  崔雄的脸瞬间涨成猪肝色,捧着锦盒的手微微发颤:

  “殿下......老臣不知......”

  “现在知道也不晚。”

  李福翻开漕运卷宗,指着崔家庄园的标记,

  “淮河清淤,崔家的十二座粮仓,得拆七座。

  银号会按市价补偿,足够再建三座合规的,剩下的钱,不如捐给江南的学堂,也算积德行善。”

  崔雄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被房玄龄用眼色制止。

  房玄龄慢悠悠地开口说道:

  “崔尚书,太子殿下已是网开一面。

  去年清淤,那三户人家可是连补偿都没有的。”

  崔雄终究没敢再争,对着李福拱了拱手,灰溜溜地退了出去。

  议事厅里恢复安静,房玄龄望着崔雄的背影,对李福说道:

  “殿下这一手,既敲了士族,又给了台阶,比当年魏相的硬顶,更显圆融。”

  李福却摇头说道:

  “不是圆融,是不想把事做绝。

  银号的账本告诉我们,士族里也有明事理的,逼得太急,反而会抱团对抗。”

  他拿起笔,在“官赎”二字旁添了行小字,

  “补偿款分三年付清,每年与他们的田赋抵扣,让他们慢慢接受。”

  老臣们纷纷点头,心里愈发认可这位新太子。

  他不仅懂民生,更懂制衡,知道什么时候该紧,什么时候该松。

  午时,李福去太极殿向李承乾复命。

  李承乾正在看西州的军报,李禄的铁骑刚击溃一股突厥残部,缴获的战马清单上,每匹都标着“赠予西州商户,抵偿去年借粮”。

  “禄儿倒是学乖了。”

  李承乾笑着递过军报,

  “知道用战马抵粮,比抢商户的体面。”

  “是父皇教得好。”

  李福接过军报,目光落在“商户联名谢恩”的字样上,

  “就像淮河的事,逼得太紧,商户和士族都得反。

  给条活路,他们反而会帮着朝廷做事。”

  李承乾看着他,突然问道:

  “银号交给崔明,舍得吗?

  那可是你一手建起来的。”

  “舍得。”

  李福的语气笃定,

  “银号是大唐的银号,不是太子的私产。

  崔明能守住账本,比我守着更重要。”

  他顿了顿,补充道,

  “儿臣今日才明白,父皇让儿臣管银号,不是要儿臣当账房先生,是要儿臣看懂。

  江山的账本,比银号的账本更复杂,也更重。”

  李承乾拿起案上的核桃,这是他常用来练手劲的,此刻却递给李福:

  “试试。”

  李福接过核桃,指尖用力,外壳“咔嚓”裂开。

  果仁饱满,带着清甜味。

  “这核桃,得砸开壳才能吃。”

  李承乾的声音意味深长,

  “治天下也一样,光有仁厚不够,还得有砸开硬壳的力气。

  淮河的事,你做得不错,既有仁心,又有手段。”

  李福将果仁分成两半,递一半给父亲:

  “儿臣还有很多要学的。

  比如如何平衡士族与寒门,如何让武将们放心......”

  “慢慢学。”

  李承乾接过果仁,放进嘴里,

  “父皇给你三年时间,把东宫的差事理顺。

  三年后,这太极殿的账本,就该交给你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八岁逛青楼,父皇你也在啊,大唐:八岁逛青楼,父皇你也在啊最新章节,大唐:八岁逛青楼,父皇你也在啊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