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门城楼之上,灯火辉煌,恍若琼楼玉宇。
巨大的鳌山灯棚就在下方不远处,飞龙彩凤、仙人楼阁在万千灯烛的映照下流光溢彩,将宣德门前的大广场映照得亮如白昼。
官家赵祯端坐于特设的御座之上,身披厚重的紫貂裘氅衣,抵御着城楼高处凛冽的寒风。
他清癯的面容在璀璨灯火下更显苍白,眉宇间带着挥之不去的倦色,但此刻却带着温和的笑意。
内侍省右班副都知邓宣言垂手侍立在他身侧稍后一步,如同一个影子。
福康公主赵徽柔身着华美的宫装,外罩一件银狐裘斗篷,侍立在父皇身旁,她清丽的脸庞被灯火映照得明艳动人。
“鳌山灯彩今年更胜往年,万民仰瞻天颜,共享升平。”
赵祯微微颔首,目光缓缓扫过下方如星河般流淌的人潮、琳琅满目的灯棚、欢声笑语的黎庶。
这太平盛世的画卷,是他毕生心力所系。
然而,当他的目光习惯性地掠过金水河畔时,却猛地定住了!
在那片相对开阔的河岸空地上,一个前所未见的巨大白色球状物,正以一种缓慢却坚定的姿态,挣脱地面的束缚,冉冉升起!
它不像寻常灯球那般小巧精致,更像是一轮从凡尘升起的、巨大而朦胧的素月!
球体下方,吊篮里跳跃的火焰,以及火光映照出的人影,虽然离得很远,但依旧清晰可见。
几条粗壮的绳索还从地面延伸上来,如同束缚着这只奇异巨兽的缰绳。
“那是何物?”
赵祯的声音带着惊异,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紧紧锁定那缓缓爬升的巨球。
城楼上在官家周围陪观的宗室、勋贵、重臣们也纷纷注意到了这奇景,惊疑不定的议论声嗡嗡响起。
赵徽柔也循着父皇的目光望去,当她看清那悬浮于灯火人海之上的巨大白球时,清澈的眼眸瞬间睁大,樱唇微启,发出一声低呼。
吊篮那里面似乎还有人影晃动?人竟能凭借这东西升空?
“包卿何在?”
赵祯的目光依旧锁定着那奇物,开口道。
“臣在!”
城楼陪观官员队列中,一个身着紫袍、面容刚毅肃穆的老者立刻越众而出,躬身行礼,正是权知开封府包拯。
他方才也注意到了那奇物,心中正自惊疑。
——那位置,正是他批给陆北顾等人燃放“大号孔明灯”之处!
可眼前这能载人的庞然巨物,远非他想象中那孩童嬉戏之物的模样!
“包卿,那金水河畔升起之物,是何名堂?”
赵祯的目光终于从热气球上收回,落在包拯身上,带着探询之意。
靠近鳌山的这些放灯位置,都是必须有开封府衙的批文才能获取的,所以问包拯准没错。
包拯心头也是一凛。
他确实批了条子,但当时只道是寻常放大的孔明灯,拴绳稳妥即可,何曾想到竟能载人升空?这已大大超出了他批复时的预期。
“回禀官家。”包拯的声音依旧沉稳,但语速比平时快了不少,显露出他内心的波澜,“那位置确系臣所批,乃四川举子陆北顾、关中举子张载、钱塘举子沈括三人,为应和元宵佳节,申请燃放一盏特制‘大号孔明灯’,臣见其言明绳索牵引,确保稳妥,便允其所请。”
他顿了一顿,抬头望向那已升至数丈高的热气球,眉头紧锁:“然此物之巨,竟能载人,实出臣之所料!臣即刻命人详查!”
“速去问明原委,回禀于朕。”
赵祯挥了挥手,目光又投向那悬空的巨球。
包拯领命,立刻转身,对侍立在不远处的开封府推官急促地吩咐了几句。
那官员神色一凛,躬身领命,顺着城楼侧面的步道快速向下奔去,匆匆点了两名衙役后,身影迅速消失在通往金水河畔的人潮与光影之中。
约莫一刻钟后,那名开封府推官带着满身寒气,略显急促地重新登上了城楼,快步走到包拯身边,低声汇报起来。
包拯凝神细听,面色几度变幻,从最初的惊愕,到凝重,再到恍然。
听完下属的汇报,包拯整了整衣冠,再次走到御座前,躬身行礼道。
“启禀官家,臣已查明此物名为‘热气球’,确系陆北顾、张载、沈括三人所制。其原理在于囊中燃烧炭火,热气充盈,轻者上升,囊外冷气重浊,向下挤压,冷热二气交感激荡,便生托举之力!三人言明,此物乃为验证张载所倡‘太虚即气’、‘气化流行’之宇宙本原学说,以回应佛门明教大师‘气本荒谬无凭’之诘。”
“热气球?”
此时,赵徽柔也轻声重复着这个新奇事物的名字。
而当她听到“陆北顾”三个字时,心中更是震动不已——是那个写《仲达论》的举子?
一个能写出那般犀利政论的人,竟也参与造出了这飞天之物,只为证明那虚无缥缈的“气”?
“喔这么说是学问之争?”
赵祯当然是知道明教大师最近在京中辩论的事情,只是具体的内容不甚了解。
如今一听,倒是颇感兴趣。
“明教大师何在?”
作为禅宗代表人物之一,今晚明教大师也受邀登上宣德门赏灯,故而就在不远处。
等到赵祯将其招了过来,仔仔细细地了解了一番之后,顿时觉得,这个事情还是挺有意思的。
“那大师以为此物可证否?”
明教大师看着热气球,只是说道:“清浊气之说确有道理,不过尚且难言可证。”
赵祯没再说什么,点点头,示意明教大师可以退下了。
随后,他陷入了沉思。
这是赵祯再次听到“陆北顾”这个名字了。
这个名字瞬间勾连起不久前垂拱殿中那份令他沉思良久的《仲达论》,以及他随后下达给武继隆的密查指令。
那篇剖析制度之弊的史论,与眼前这悬于天际、挑战常识的奇物,竟都关联着同一个名字。
“这年轻人.竟如此不循常理?”
赵祯暗暗思忖道。
邓宣言侍立一旁,将官家眼中的思虑尽收眼底。
他不动声色地垂首,心中已暗自记下此子已两度引动天听,一次以文,一次以器,其行其思,迥异常人。
巨大的鳌山灯棚就在下方不远处,飞龙彩凤、仙人楼阁在万千灯烛的映照下流光溢彩,将宣德门前的大广场映照得亮如白昼。
官家赵祯端坐于特设的御座之上,身披厚重的紫貂裘氅衣,抵御着城楼高处凛冽的寒风。
他清癯的面容在璀璨灯火下更显苍白,眉宇间带着挥之不去的倦色,但此刻却带着温和的笑意。
内侍省右班副都知邓宣言垂手侍立在他身侧稍后一步,如同一个影子。
福康公主赵徽柔身着华美的宫装,外罩一件银狐裘斗篷,侍立在父皇身旁,她清丽的脸庞被灯火映照得明艳动人。
“鳌山灯彩今年更胜往年,万民仰瞻天颜,共享升平。”
赵祯微微颔首,目光缓缓扫过下方如星河般流淌的人潮、琳琅满目的灯棚、欢声笑语的黎庶。
这太平盛世的画卷,是他毕生心力所系。
然而,当他的目光习惯性地掠过金水河畔时,却猛地定住了!
在那片相对开阔的河岸空地上,一个前所未见的巨大白色球状物,正以一种缓慢却坚定的姿态,挣脱地面的束缚,冉冉升起!
它不像寻常灯球那般小巧精致,更像是一轮从凡尘升起的、巨大而朦胧的素月!
球体下方,吊篮里跳跃的火焰,以及火光映照出的人影,虽然离得很远,但依旧清晰可见。
几条粗壮的绳索还从地面延伸上来,如同束缚着这只奇异巨兽的缰绳。
“那是何物?”
赵祯的声音带着惊异,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紧紧锁定那缓缓爬升的巨球。
城楼上在官家周围陪观的宗室、勋贵、重臣们也纷纷注意到了这奇景,惊疑不定的议论声嗡嗡响起。
赵徽柔也循着父皇的目光望去,当她看清那悬浮于灯火人海之上的巨大白球时,清澈的眼眸瞬间睁大,樱唇微启,发出一声低呼。
吊篮那里面似乎还有人影晃动?人竟能凭借这东西升空?
“包卿何在?”
赵祯的目光依旧锁定着那奇物,开口道。
“臣在!”
城楼陪观官员队列中,一个身着紫袍、面容刚毅肃穆的老者立刻越众而出,躬身行礼,正是权知开封府包拯。
他方才也注意到了那奇物,心中正自惊疑。
——那位置,正是他批给陆北顾等人燃放“大号孔明灯”之处!
可眼前这能载人的庞然巨物,远非他想象中那孩童嬉戏之物的模样!
“包卿,那金水河畔升起之物,是何名堂?”
赵祯的目光终于从热气球上收回,落在包拯身上,带着探询之意。
靠近鳌山的这些放灯位置,都是必须有开封府衙的批文才能获取的,所以问包拯准没错。
包拯心头也是一凛。
他确实批了条子,但当时只道是寻常放大的孔明灯,拴绳稳妥即可,何曾想到竟能载人升空?这已大大超出了他批复时的预期。
“回禀官家。”包拯的声音依旧沉稳,但语速比平时快了不少,显露出他内心的波澜,“那位置确系臣所批,乃四川举子陆北顾、关中举子张载、钱塘举子沈括三人,为应和元宵佳节,申请燃放一盏特制‘大号孔明灯’,臣见其言明绳索牵引,确保稳妥,便允其所请。”
他顿了一顿,抬头望向那已升至数丈高的热气球,眉头紧锁:“然此物之巨,竟能载人,实出臣之所料!臣即刻命人详查!”
“速去问明原委,回禀于朕。”
赵祯挥了挥手,目光又投向那悬空的巨球。
包拯领命,立刻转身,对侍立在不远处的开封府推官急促地吩咐了几句。
那官员神色一凛,躬身领命,顺着城楼侧面的步道快速向下奔去,匆匆点了两名衙役后,身影迅速消失在通往金水河畔的人潮与光影之中。
约莫一刻钟后,那名开封府推官带着满身寒气,略显急促地重新登上了城楼,快步走到包拯身边,低声汇报起来。
包拯凝神细听,面色几度变幻,从最初的惊愕,到凝重,再到恍然。
听完下属的汇报,包拯整了整衣冠,再次走到御座前,躬身行礼道。
“启禀官家,臣已查明此物名为‘热气球’,确系陆北顾、张载、沈括三人所制。其原理在于囊中燃烧炭火,热气充盈,轻者上升,囊外冷气重浊,向下挤压,冷热二气交感激荡,便生托举之力!三人言明,此物乃为验证张载所倡‘太虚即气’、‘气化流行’之宇宙本原学说,以回应佛门明教大师‘气本荒谬无凭’之诘。”
“热气球?”
此时,赵徽柔也轻声重复着这个新奇事物的名字。
而当她听到“陆北顾”三个字时,心中更是震动不已——是那个写《仲达论》的举子?
一个能写出那般犀利政论的人,竟也参与造出了这飞天之物,只为证明那虚无缥缈的“气”?
“喔这么说是学问之争?”
赵祯当然是知道明教大师最近在京中辩论的事情,只是具体的内容不甚了解。
如今一听,倒是颇感兴趣。
“明教大师何在?”
作为禅宗代表人物之一,今晚明教大师也受邀登上宣德门赏灯,故而就在不远处。
等到赵祯将其招了过来,仔仔细细地了解了一番之后,顿时觉得,这个事情还是挺有意思的。
“那大师以为此物可证否?”
明教大师看着热气球,只是说道:“清浊气之说确有道理,不过尚且难言可证。”
赵祯没再说什么,点点头,示意明教大师可以退下了。
随后,他陷入了沉思。
这是赵祯再次听到“陆北顾”这个名字了。
这个名字瞬间勾连起不久前垂拱殿中那份令他沉思良久的《仲达论》,以及他随后下达给武继隆的密查指令。
那篇剖析制度之弊的史论,与眼前这悬于天际、挑战常识的奇物,竟都关联着同一个名字。
“这年轻人.竟如此不循常理?”
赵祯暗暗思忖道。
邓宣言侍立一旁,将官家眼中的思虑尽收眼底。
他不动声色地垂首,心中已暗自记下此子已两度引动天听,一次以文,一次以器,其行其思,迥异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