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俄罗斯早已没有冬天的寒冷,反而因为南方只有不算宽阔的高加索山脉能稍稍阻隔,导致从阿拉伯来的热风直灌全境,以至于热浪滚滚。冬寒夏热,正如同俄国人总爱走极端一样。
不过喀山的位置却还不错,至少伏尔加河吹来的凉风总能让人心旷神怡。额尔德木图的西哨亲卫已在喀山正门前列好了阵。他胯下的乌珠穆沁宝驹似乎感应到了战斗即将来临,不耐烦地刨着蹄铁,铁掌与地面的摩擦差点迸出火星,映得甲胄上的饕餮纹愈发狰狞。
城头的沙俄守军昨日还时不时指着城外的明军叫嚣,此刻却踪影全无,唯有几面褪色的双头鹰旗在风中无精打采地耷拉着。
“世子,斯特罗加诺夫的密使送来消息,”伊勒都齐扯开牛皮水袋,灌了一口马奶酒,“阿列克谢的私军已从南门撤离,带走了所有火器与粮秣,现在南门这边已经空了……剩下一些人虽然打着他家的旗号,其实都是临时招募的普通百姓,被他骗着在此等死呢。”
额尔德木图摩挲着马刀刀柄上的“书与剑”刻纹——这是师相高务实亲赐的佩刀,刀鞘上还刻着一句《六韬》里的箴言。他抬头望向喀山克里姆林宫的洋葱头穹顶(注:喀山的宫殿确实也叫克里姆林),东正教的十字架在阳光下闪着冷光,而不远处的库尔沙里夫清Z寺宣礼塔,此刻正传来阿訇压抑的晨祷声。
“攻开城门!”他突然暴喝,声如滚雷惊起城头寒鸦。亲卫们推着包铁撞木前行,却发现厚重的橡木城门早已虚掩,门闩处缠着新鲜的马鬃——这是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约定的“放水”暗号。
踏入城门的瞬间,额尔德木图的马蹄碾碎了半枚冻僵的黑麦面包,也不知是不是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私兵撤离时不慎遗落的——毕竟喀山城中此刻应该十分缺粮才对。
街道两侧的鞑靼居民缩在毛皮屋内,门缝里透出恐惧的目光,却有几个戴缠头的老者突然跪地,用突厥语高呼:“金帐汗的子孙回来了!”
额尔德木图抬手制止了亲卫的呵斥,翻身下马,解下绣着金线的红披风,露出内衬的明制山文甲,寒光闪烁。
“传令下去,”他傲然道,“明军不犯百姓,不干涉信仰,东正教堂与清Z寺皆可自由礼拜,若有士兵毁坏各教圣像,斩立决。”
街角突然冲出几个鞑靼少年,向他抛掷鼠尾草——这是迎接征服者的古老仪式。额尔德木图顺手接过,却看见少年们腰间别着的不是弯刀,而是斯特罗加诺夫商队贩卖的铁制餐刀。他心中暗笑:阿列克谢的“放水”果然彻底,连民间兵器都提前替换成了钝器。
喀山克里姆林宫前的广场上,残余的沙俄守军正在焚烧军旗。百余名留着大胡子的射击军背靠背组成圆阵,火绳枪的持有者大多忍不住发抖——这没什么好奇怪的,敌军数万,己方勉强过百,这样的力量对比之下,有几个人敢说自己能毫不畏惧呢?
多谢了阿列克谢战前透露的消息,额尔德木图知道这里面为首的是喀山督军米哈伊尔波扎尔斯基——沙俄此时官制、军制都很混乱,“督军”听起来气派,其实手底下有多少人完全不确定,有时候能指挥数千,有时候手下也就百来人。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此人也是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的姻亲之一。
只不过,战前阿列克谢曾经悄悄试探过他,而他表示“为沙皇陛下尽忠是我的义务”。
“督军阁下,”额尔德木图通过翻译对他说道,“贵主困守莫斯科不肯来援,你又何必血染圣土?”说着,他指向教堂尖顶,“大明皇帝陛下准许东正教徒保留十字架,正如他准许鞑靼人保留礼拜毯一样——我天朝海纳百川,从不限制任何人的信仰,只要他们切实遵守大明律法即可。”
米哈伊尔的火绳枪“当啷”落地。他看见明军阵中走出几个戴白帽的鞑靼长者——正是喀山伊教领袖巴图尔哈只,此人幼年时曾遇伊凡雷帝屠城,当时的他只能躲进地窖,此刻却举着《古蓝经》走向额尔德木图。
“以珍珠之名,”巴图尔的胡须一抖一抖的,“我们欢迎打破枷锁的雄鹰。”他身后跟着二十名手持铜灯的毛拉,灯油在风中明明灭灭,映得额尔德木图甲胄上的徽记与花纹忽隐忽现。
明军入城的脚步声自然也惊动了教堂内的修士。白发苍苍的大祭司基里尔抱着圣像冲出,却在看见额尔德木图向他颔首时怔住——这位征服者面色淡然,面对他这个“异教徒”毫无杀气,反而微微露出笑容。
“神父,”额尔德木图摸出一枚银制十字架,示意翻译传达他的意思,“大明摄政首辅说,上帝与安啦同在,皆护佑良善之人。”
趁神父正在发愣,他走上前去将十字架挂在基里尔颈间,继续用和善的语气说道,“即日起,教堂一切制度照旧,修士仍可自由行医传教。”
广场西侧突然传来骚动,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的商队正满载货物撤离,领头的车夫向额尔德木图暗递眼色——这是约定的“安全撤离”信号。他望着车队扬起的尘雾,知道阿列克谢已带着伪造的“明军布防图”西逃莫斯科,那些所谓“战利品”箱底,甚至藏着高务实亲拟的书信。
当暮色染白宣礼塔尖时,额尔德木图登上喀山克里姆林宫城墙。脚下的伏尔加河正在流淌,浪花撞击着桥墩,发出阵阵涛声。他摸出怀中的密信,高务实代笔的朱批在月光下清晰可见:“既然斯特罗加诺夫家族有此雄心,可留阿列克谢一命,为我在莫斯科之棋子。”
转身时,他看见巴图尔哈只正在向鞑靼百姓展示明军分发的铁犁——犁头铸着“京华”二字。其实因为路途着实遥远,这次他带来的铁犁并不多,但数量不是问题,态度才是。
远处的清Z寺传来晚祷声,与教堂的钟声诡异地和谐共鸣,仿佛在为这座历经血火的古城,奏响新的文明乐章。
夜幕降临前,最后一支斯特罗加诺夫商队消失在城西之外的森林边缘。阿列克谢斯特罗加诺夫在马车上抚摸着伪造的箭伤,嘴角勾起冷笑——他知道,当莫斯科收到“喀山陷落”的战报时,自己“力战突围”的英雄形象,已随着商队携带的“明军暴行录”——实则是斯特罗加诺夫家族自导自演的屠杀场景——深深刻入沙俄贵族的恐惧之中。
而在喀山城内,额尔德木图的亲卫正在拆除城头的双头鹰旗,取而代之的是一面巨大的九斿白纛,旗中央却用金线绣着硕大的一个“明”字——这并不是他以往的旗帜,而是高务实特别叮嘱的。
俄罗斯人也好,鞑靼人也罢,他们并不认识大明的旗帜,但蒙古人的九斿白纛,他们不仅认识,而且记忆犹新。
不出十日,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橡木议事厅内,松脂火把将伪德米特里一世的影子投在石墙上,宛如扭曲的怪兽。这位自称伊凡四世幼子的沙皇正用银叉切割鹿肉,波兰式羽饰帽上的宝石在油脂火光中闪烁,与他身上的东正教十字勋章格格不入。[注:波兰信天主教,俄国信东正教。]
“尊贵的陛下,”波军统帅扬扎莫伊斯基的声音冷冷响起,“您那位斯特罗加诺夫家的狗终于回来了。”他的目光扫过议事厅门口,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的三千哥萨克私军正浑身血污地跪在地上,盔甲上个个都混着凝固的血痂。
阿列克谢斯特罗加诺夫被两名波兰卫兵架着撞开木门,长披风拖在地上,露出内里撕裂的锁子甲——那道从肩甲划到腰际的“刀伤”是他连夜用羊血涂抹的。
“陛下,”他咳出“血沫”,指尖指向随从扛着的木箱,“鞑靼人带着明国的魔鬼火器而来……”
伪德米特里一世的刀叉“当啷”落地,眼中闪过一丝慌乱。木箱打开的瞬间,议事厅内响起倒吸冷气的声音:三具俄军尸体横陈其中,胸甲中间被火铳洞穿的弹孔明白无误地述说着打穿它的火器是如此威力巨大,更加触目惊心的是,这弹孔不止与胸甲当面,连背面也被贯穿。
“那些由明国首相高务实派来的蒙古骑兵,”阿列克谢挣扎着爬向沙皇,额间撞在地砖上磕出血痕,“他们带着能在零下四十度击发的燧发枪,还有能把城墙轰成粉末的青铜炮!”
他忽然扯开死者衣襟,露出心口的空洞,凄厉中带着惊恐,“他们要重建金帐汗国,让俄罗斯人永世为奴!”
扬扎莫伊斯基冷冷地看着他表演,忽然用马靴狠狠踩住死者手边的羊皮地图。地图上,乌拉尔山以西的俄罗斯沙皇国疆域被朱砂涂红,以拉丁语标注着“大明威西总督区”。
波兰统帅来不及思考为什么明军会用拉丁语标识地图,但脸色铁青的他知道,近来莫斯科城中流传着斯特罗加诺夫家族与明国暗中交易的传说,但眼前的证据太过逼真,却又由不得自己不信。
“阁下的商队,”他用剑尖挑起阿列克谢的下巴,“不是在西伯利亚贩卖貂皮吗?何时改行当起了战士?”
阿列克谢惨笑,从怀里掏出一封染血的密信——那是他穷尽心力找到懂汉语的鞑靼人,仿照高务实笔迹伪造的信函,“明国与奥斯曼人正在商议结盟,打算从东、南两路包围波兰(波立联邦)!他们已经约定,一旦成功,波兰归奥斯曼,立陶宛归明国!”
信末的“高务实印”在火光下泛着朱砂的暗红,阿列克谢动情深色地道,“明军一路西来所向披靡,甚至没把奥斯曼人放在眼里。那前线的明将竟然说,等他先拿下莫斯科,下一个就是克拉科夫(波兰旧都),到时候要奥斯曼人向明国皇帝上表称臣,才肯把克拉科夫赐给奥斯曼苏丹。”
阿列克谢的话实在过于惊悚,扬扎莫伊斯基实在不敢想象——奥斯曼人作为欧洲公敌(法兰西:你们看我做什么?),实力之强势毫无疑问的,如今这些蒙古人再次降临欧洲,口气居然大到连奥斯曼人也不放在眼里?
不过他仔细一想,奥斯曼人曾经被东方那个瘸子打得差点亡国,而那个瘸子也不过是蒙古人的女婿,现在蒙古人正主回来了,口气大点……似乎也理所当然?
他正思索着,议事厅的木门突然被撞开,一名浑身臭汗的斥候连滚带爬地进来:“报——鞑靼联军已经过了下诺夫哥罗德,前锋正朝苏兹达尔进发(即今俄联邦弗拉基米尔州,在莫斯科以东不远)!”
伪德米特里一世浑身颤抖,口中荷荷有声,却听不出他到底想说什么。他望向扬扎莫伊斯基,只见这位名声显赫的波兰统帅正手按剑柄,羽饰帽下的眼神阴晴不定。
作为波兰扶植的傀儡,伪德米特里一世比谁都清楚,若明军真的扶持鞑靼人复辟金帐汗国,自己的皇位将一文不值。
“陛下,”阿列克谢趁机膝行向前,“我的三千私军必将拼死保护着您……只是,明国这次带来了五万火枪骑兵!他们的战马披着精钢鳞甲,枪声响如雷鸣——”他指向窗外,哥萨克们正抬头朝这边望来,“那些火器,比您给我们的波兰火绳枪装填更快、威力更大!”
扬扎莫伊斯基忽然踢开尸体,冷冷地下令给自己身后的副官:“集结翼骑兵。”说到此处,他忽然转身对沙皇说,“苏兹达尔如果丢失,俄罗斯沙皇国便无一日安全……我们必须在奥卡河平原迎击鞑靼人。”
——
感谢书友“初次登录”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书友20190610001410803”、“梵泽”、“我是廖振新”、“mailman”、“o尚书令”的月票支持,谢谢!
不过喀山的位置却还不错,至少伏尔加河吹来的凉风总能让人心旷神怡。额尔德木图的西哨亲卫已在喀山正门前列好了阵。他胯下的乌珠穆沁宝驹似乎感应到了战斗即将来临,不耐烦地刨着蹄铁,铁掌与地面的摩擦差点迸出火星,映得甲胄上的饕餮纹愈发狰狞。
城头的沙俄守军昨日还时不时指着城外的明军叫嚣,此刻却踪影全无,唯有几面褪色的双头鹰旗在风中无精打采地耷拉着。
“世子,斯特罗加诺夫的密使送来消息,”伊勒都齐扯开牛皮水袋,灌了一口马奶酒,“阿列克谢的私军已从南门撤离,带走了所有火器与粮秣,现在南门这边已经空了……剩下一些人虽然打着他家的旗号,其实都是临时招募的普通百姓,被他骗着在此等死呢。”
额尔德木图摩挲着马刀刀柄上的“书与剑”刻纹——这是师相高务实亲赐的佩刀,刀鞘上还刻着一句《六韬》里的箴言。他抬头望向喀山克里姆林宫的洋葱头穹顶(注:喀山的宫殿确实也叫克里姆林),东正教的十字架在阳光下闪着冷光,而不远处的库尔沙里夫清Z寺宣礼塔,此刻正传来阿訇压抑的晨祷声。
“攻开城门!”他突然暴喝,声如滚雷惊起城头寒鸦。亲卫们推着包铁撞木前行,却发现厚重的橡木城门早已虚掩,门闩处缠着新鲜的马鬃——这是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约定的“放水”暗号。
踏入城门的瞬间,额尔德木图的马蹄碾碎了半枚冻僵的黑麦面包,也不知是不是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私兵撤离时不慎遗落的——毕竟喀山城中此刻应该十分缺粮才对。
街道两侧的鞑靼居民缩在毛皮屋内,门缝里透出恐惧的目光,却有几个戴缠头的老者突然跪地,用突厥语高呼:“金帐汗的子孙回来了!”
额尔德木图抬手制止了亲卫的呵斥,翻身下马,解下绣着金线的红披风,露出内衬的明制山文甲,寒光闪烁。
“传令下去,”他傲然道,“明军不犯百姓,不干涉信仰,东正教堂与清Z寺皆可自由礼拜,若有士兵毁坏各教圣像,斩立决。”
街角突然冲出几个鞑靼少年,向他抛掷鼠尾草——这是迎接征服者的古老仪式。额尔德木图顺手接过,却看见少年们腰间别着的不是弯刀,而是斯特罗加诺夫商队贩卖的铁制餐刀。他心中暗笑:阿列克谢的“放水”果然彻底,连民间兵器都提前替换成了钝器。
喀山克里姆林宫前的广场上,残余的沙俄守军正在焚烧军旗。百余名留着大胡子的射击军背靠背组成圆阵,火绳枪的持有者大多忍不住发抖——这没什么好奇怪的,敌军数万,己方勉强过百,这样的力量对比之下,有几个人敢说自己能毫不畏惧呢?
多谢了阿列克谢战前透露的消息,额尔德木图知道这里面为首的是喀山督军米哈伊尔波扎尔斯基——沙俄此时官制、军制都很混乱,“督军”听起来气派,其实手底下有多少人完全不确定,有时候能指挥数千,有时候手下也就百来人。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此人也是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的姻亲之一。
只不过,战前阿列克谢曾经悄悄试探过他,而他表示“为沙皇陛下尽忠是我的义务”。
“督军阁下,”额尔德木图通过翻译对他说道,“贵主困守莫斯科不肯来援,你又何必血染圣土?”说着,他指向教堂尖顶,“大明皇帝陛下准许东正教徒保留十字架,正如他准许鞑靼人保留礼拜毯一样——我天朝海纳百川,从不限制任何人的信仰,只要他们切实遵守大明律法即可。”
米哈伊尔的火绳枪“当啷”落地。他看见明军阵中走出几个戴白帽的鞑靼长者——正是喀山伊教领袖巴图尔哈只,此人幼年时曾遇伊凡雷帝屠城,当时的他只能躲进地窖,此刻却举着《古蓝经》走向额尔德木图。
“以珍珠之名,”巴图尔的胡须一抖一抖的,“我们欢迎打破枷锁的雄鹰。”他身后跟着二十名手持铜灯的毛拉,灯油在风中明明灭灭,映得额尔德木图甲胄上的徽记与花纹忽隐忽现。
明军入城的脚步声自然也惊动了教堂内的修士。白发苍苍的大祭司基里尔抱着圣像冲出,却在看见额尔德木图向他颔首时怔住——这位征服者面色淡然,面对他这个“异教徒”毫无杀气,反而微微露出笑容。
“神父,”额尔德木图摸出一枚银制十字架,示意翻译传达他的意思,“大明摄政首辅说,上帝与安啦同在,皆护佑良善之人。”
趁神父正在发愣,他走上前去将十字架挂在基里尔颈间,继续用和善的语气说道,“即日起,教堂一切制度照旧,修士仍可自由行医传教。”
广场西侧突然传来骚动,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的商队正满载货物撤离,领头的车夫向额尔德木图暗递眼色——这是约定的“安全撤离”信号。他望着车队扬起的尘雾,知道阿列克谢已带着伪造的“明军布防图”西逃莫斯科,那些所谓“战利品”箱底,甚至藏着高务实亲拟的书信。
当暮色染白宣礼塔尖时,额尔德木图登上喀山克里姆林宫城墙。脚下的伏尔加河正在流淌,浪花撞击着桥墩,发出阵阵涛声。他摸出怀中的密信,高务实代笔的朱批在月光下清晰可见:“既然斯特罗加诺夫家族有此雄心,可留阿列克谢一命,为我在莫斯科之棋子。”
转身时,他看见巴图尔哈只正在向鞑靼百姓展示明军分发的铁犁——犁头铸着“京华”二字。其实因为路途着实遥远,这次他带来的铁犁并不多,但数量不是问题,态度才是。
远处的清Z寺传来晚祷声,与教堂的钟声诡异地和谐共鸣,仿佛在为这座历经血火的古城,奏响新的文明乐章。
夜幕降临前,最后一支斯特罗加诺夫商队消失在城西之外的森林边缘。阿列克谢斯特罗加诺夫在马车上抚摸着伪造的箭伤,嘴角勾起冷笑——他知道,当莫斯科收到“喀山陷落”的战报时,自己“力战突围”的英雄形象,已随着商队携带的“明军暴行录”——实则是斯特罗加诺夫家族自导自演的屠杀场景——深深刻入沙俄贵族的恐惧之中。
而在喀山城内,额尔德木图的亲卫正在拆除城头的双头鹰旗,取而代之的是一面巨大的九斿白纛,旗中央却用金线绣着硕大的一个“明”字——这并不是他以往的旗帜,而是高务实特别叮嘱的。
俄罗斯人也好,鞑靼人也罢,他们并不认识大明的旗帜,但蒙古人的九斿白纛,他们不仅认识,而且记忆犹新。
不出十日,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橡木议事厅内,松脂火把将伪德米特里一世的影子投在石墙上,宛如扭曲的怪兽。这位自称伊凡四世幼子的沙皇正用银叉切割鹿肉,波兰式羽饰帽上的宝石在油脂火光中闪烁,与他身上的东正教十字勋章格格不入。[注:波兰信天主教,俄国信东正教。]
“尊贵的陛下,”波军统帅扬扎莫伊斯基的声音冷冷响起,“您那位斯特罗加诺夫家的狗终于回来了。”他的目光扫过议事厅门口,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的三千哥萨克私军正浑身血污地跪在地上,盔甲上个个都混着凝固的血痂。
阿列克谢斯特罗加诺夫被两名波兰卫兵架着撞开木门,长披风拖在地上,露出内里撕裂的锁子甲——那道从肩甲划到腰际的“刀伤”是他连夜用羊血涂抹的。
“陛下,”他咳出“血沫”,指尖指向随从扛着的木箱,“鞑靼人带着明国的魔鬼火器而来……”
伪德米特里一世的刀叉“当啷”落地,眼中闪过一丝慌乱。木箱打开的瞬间,议事厅内响起倒吸冷气的声音:三具俄军尸体横陈其中,胸甲中间被火铳洞穿的弹孔明白无误地述说着打穿它的火器是如此威力巨大,更加触目惊心的是,这弹孔不止与胸甲当面,连背面也被贯穿。
“那些由明国首相高务实派来的蒙古骑兵,”阿列克谢挣扎着爬向沙皇,额间撞在地砖上磕出血痕,“他们带着能在零下四十度击发的燧发枪,还有能把城墙轰成粉末的青铜炮!”
他忽然扯开死者衣襟,露出心口的空洞,凄厉中带着惊恐,“他们要重建金帐汗国,让俄罗斯人永世为奴!”
扬扎莫伊斯基冷冷地看着他表演,忽然用马靴狠狠踩住死者手边的羊皮地图。地图上,乌拉尔山以西的俄罗斯沙皇国疆域被朱砂涂红,以拉丁语标注着“大明威西总督区”。
波兰统帅来不及思考为什么明军会用拉丁语标识地图,但脸色铁青的他知道,近来莫斯科城中流传着斯特罗加诺夫家族与明国暗中交易的传说,但眼前的证据太过逼真,却又由不得自己不信。
“阁下的商队,”他用剑尖挑起阿列克谢的下巴,“不是在西伯利亚贩卖貂皮吗?何时改行当起了战士?”
阿列克谢惨笑,从怀里掏出一封染血的密信——那是他穷尽心力找到懂汉语的鞑靼人,仿照高务实笔迹伪造的信函,“明国与奥斯曼人正在商议结盟,打算从东、南两路包围波兰(波立联邦)!他们已经约定,一旦成功,波兰归奥斯曼,立陶宛归明国!”
信末的“高务实印”在火光下泛着朱砂的暗红,阿列克谢动情深色地道,“明军一路西来所向披靡,甚至没把奥斯曼人放在眼里。那前线的明将竟然说,等他先拿下莫斯科,下一个就是克拉科夫(波兰旧都),到时候要奥斯曼人向明国皇帝上表称臣,才肯把克拉科夫赐给奥斯曼苏丹。”
阿列克谢的话实在过于惊悚,扬扎莫伊斯基实在不敢想象——奥斯曼人作为欧洲公敌(法兰西:你们看我做什么?),实力之强势毫无疑问的,如今这些蒙古人再次降临欧洲,口气居然大到连奥斯曼人也不放在眼里?
不过他仔细一想,奥斯曼人曾经被东方那个瘸子打得差点亡国,而那个瘸子也不过是蒙古人的女婿,现在蒙古人正主回来了,口气大点……似乎也理所当然?
他正思索着,议事厅的木门突然被撞开,一名浑身臭汗的斥候连滚带爬地进来:“报——鞑靼联军已经过了下诺夫哥罗德,前锋正朝苏兹达尔进发(即今俄联邦弗拉基米尔州,在莫斯科以东不远)!”
伪德米特里一世浑身颤抖,口中荷荷有声,却听不出他到底想说什么。他望向扬扎莫伊斯基,只见这位名声显赫的波兰统帅正手按剑柄,羽饰帽下的眼神阴晴不定。
作为波兰扶植的傀儡,伪德米特里一世比谁都清楚,若明军真的扶持鞑靼人复辟金帐汗国,自己的皇位将一文不值。
“陛下,”阿列克谢趁机膝行向前,“我的三千私军必将拼死保护着您……只是,明国这次带来了五万火枪骑兵!他们的战马披着精钢鳞甲,枪声响如雷鸣——”他指向窗外,哥萨克们正抬头朝这边望来,“那些火器,比您给我们的波兰火绳枪装填更快、威力更大!”
扬扎莫伊斯基忽然踢开尸体,冷冷地下令给自己身后的副官:“集结翼骑兵。”说到此处,他忽然转身对沙皇说,“苏兹达尔如果丢失,俄罗斯沙皇国便无一日安全……我们必须在奥卡河平原迎击鞑靼人。”
——
感谢书友“初次登录”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书友20190610001410803”、“梵泽”、“我是廖振新”、“mailman”、“o尚书令”的月票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