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自负的雄鹰终究没能跪下来,于是大明的皇帝挽着弓,迎着草原上橙红如海的夕阳,射出了那一箭,哀鸣啼叫,雄鹰坠地。

  瓦剌仓皇流散。

  这是朱棣的第二次北征,他用事实证明了,大明军团在野战中,依旧是无敌的。

  大军南归。

  回到京城时,时间定格在永乐十一年七月。

  论功行赏,数月前满怀笑意的户部尚书夏原吉哭丧着脸,拿出大笔大笔的钱粮布帛赏赐给士卒。

  朱棣心情大好,在奉天殿中设宴,广邀京城四品以上官员,又于太庙告祭先祖神灵,李显穆知道皇帝其实是想向先帝夸耀功绩。

  “爹啊,你看儿子把大明治理的多好,建文帝那废物能比得上儿子吗?大哥怕是也不如我吧。”

  八月金秋,顺天府乡试云集了北直隶以及各省在京城考试的考生,足有上万人,向着举人之位冲击。

  李显穆的门槛简直要被踏破,如天上星辰般繁多的心学士子前来拜访他。

  虽然李显穆并没有在学术上有任何彰显,不是当世大儒,但他是李忠文公选定的继承人,且为心学的弘扬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士林中也渐渐有了些声望。

  不过李显穆将这些学子面见的请求通通婉拒,言称“我此番担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不宜在考前见诸生,以免有舞弊之嫌疑”。

  这番话传出后,这股风潮才渐渐消散。

  心学已经踏上了光明之路,谁都知道李显穆是最大得利者。

  既然如此,就不必再上蹿下跳,招摇的惹人厌恶。

  李显穆按部就班的主持永乐十一年的乡试,未出什么岔子,经过永乐十年的心学理学之争,今年乡试有大约两成的学子都选取了心学,尤其是浙江、北直隶这些心学已经颇有势力的省中,选择心学的学子远超想象。

  这实际在事实上说明了一件事,心学从理学改良颠覆而来,远比理学更优越,更得人心,有识之士都能看得出来,按照这种速度下去,若理学没有改良,依旧是现在这种模式,可能五十年后,就会被心学按着打了。

  李祺和李显穆都不知道,王艮在浙江收了一个很对脾性的弟子,叫做于谦,王艮认为于谦能够传承他的衣钵,也必然会成为心学的干将之一。

  于谦参加了永乐十二年的浙江乡试,并被录取,在浙江,类似于谦这样的有志青年,加入心学的很多,这些人大多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能摒弃门户、地域之见。

  虽然没有形成现代有党章的政党,但心学持弥合南北、天下一家的理念,还是能得到彻底贯彻的。

  在各省乡试结果出来后,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竟然向李显穆送来了一封信,是衍圣公。

  李显穆握着信只觉哭笑不得,而后缓缓收起笑意,深深沉思着,他当然知道衍圣公为什么来信,因为心学前途大好,他父亲李祺的地位必然再度升高,李氏又同时握着政治权力,成为了儒门的顶梁柱。

  衍圣公府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地位,和儒生是脱不开干系的,无论儒生心里怎么想,可表面上他们都尊崇孔圣人以及圣人后裔,因为孔圣人是他们对抗皇帝的工具。

  李显穆沉默许久给衍圣公回了信,信中大大称赞了孔圣人万世师表的地位和贡献,甚至引用了天不生夫子,万古如长夜的南宋诗句,如此作为原因很简单,现在心学或者李氏还代替不了孔子的地位。

  乡试后的京城愈发热闹,因为紧锣密鼓的开始准备会试,诸省的举人都赴京准备参加永乐十二年三月的会试。

  即便朝廷还没有颁布,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会试主考官必然还是礼部右侍郎李显穆。

  原礼部左侍郎郑欢如愿晋升礼部尚书,这实际上属于越级提拔,因为礼部尚书实权虽然属于下三部,但名义上是六部之首,按照惯例,礼部左侍郎会先到其他六部中迁转一下,比如工部尚书或者刑部尚书,而后再升任礼部尚书。

  李显穆并没有填补礼部左侍郎的空缺,朝廷将户部右侍郎调任礼部左侍郎。

  当这道任命下来后,官场上的聪明人就知道李显穆在礼部待的时间不会长了,很可能在会试和殿试结束后,就会被调出礼部。

  京城小道消息中流传着,李显穆进礼部一是带着任务去整胡英,二是改革如今的科举制度,现在这两项任务都完成了,自然便到了离开的时候。

  实际上是李显穆觉得他在礼部中已经发挥不出太大作用了,毕竟短时间内也不能再制造一场心、理之争的动乱出来,于是在北征大军返回朝廷后,向皇帝请求调任。

  朱棣只略作考虑就同意了。

  时间匆匆而行,很快京城中就落满了寂寥的秋叶,冬日在无人知晓间便落下,直到寒风刮过,皑皑白雪落满了京城,才恍然,寒冬真的到了。

  又是新年至!

  永乐十二年大年初一,李氏祭祖,族长李显穆带着一众李氏子孙于祠堂中为祖宗上香。

  【系统版本更新结束,当前版本2.0.2(永乐天下),请接收。】

  【李氏家族的声望和家族等级,将不仅仅计算族长以及嫡系子弟,而是涵盖更广义的李氏。】

  当李祺接受着香火供奉,觉得自己身体都凝实几分时,系统再次传来了更新的声音。

  “更广义的李氏。”

  李祺目光落下,带着无限的感慨,终于等到了这一日,虽然依旧没有突破只有李氏嫡系才能算作子弟的规定。

  也就是说一旦李氏嫡系断绝后,家族就算灭绝。

  但这条更新的内容却解决了困扰李氏实力最大的人口问题,李祺将目光投向外间的李芳和李茂,还有他们二人的孩子,未来这些孩子成长起来后,都将是李氏的中坚力量,甚至以后不必局限于嫡子,庶子也会是力量的来源,李氏的实力必将快速的膨胀起来。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多团结才力量大。

  李氏若是一直走孤臣路线,那就没有任何抵御风险的力量,皇帝什么时候再来一次抄家灭族都没有还手之力。

  虽然李氏不能做皇帝,但却可以成为影子皇帝,建立一个深层政府,控制一切。

  甚至通过立宪斗争,把皇权彻底关住,只有限制住皇帝,李氏才能长长久久的存在下去。

  随着李氏族人的祭拜,李祺能感受到香火在蓬勃的增长,他能感觉到自己和族长李显穆的联系多了一丝丝。

  感受最深的是李显穆,当他跪在宗祠中时,和从前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他能清晰的感受到,一道似有似无的视线落在自己身上,他强行压抑着心中的激动,主持着此次祭祀。

  待主持完后,李显穆一年留在宗祠中,开始祈求属于永乐十二年大年初一的讯息。

  这一次他所得到的讯息仅仅是条蓝色的,这也是李祺第一次知道,原来并不是每一次都有紫色信息,甚至就连蓝色信息也仅仅只有三条。

  【十六年山东旱】

  这是此次李显穆得到的信息,只一看,他便深深皱起了眉头,能让父亲不惜浪费一年一次的机会,来亲自提点的信息,恐怕不仅仅是普通大旱那么简单。

  无论如何,总是要先做好准备,李显穆再次叩了首,便离开宗祠,思索着怎么能合理的不引起他人怀疑的去应对山东大旱。

  大多数人都以为李显穆必然十分重视今科会试,毕竟这是他第一次担任主考官,并且心学第一次在科举层面上登堂入室,众人猜测他必然要大肆彰显。

  甚至就连皇帝也将他召进宫中,暗示嘱咐他要好好准备,但不要太过火。

  事实却并不是如此。

  有些事在确定的那一刻就已经结束了。

  心学破冰就已经足够,更多的东西,李显穆并不追求现在去做,虽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但那是因为李显穆要做的事太多,落实到每一件事上,他还是很审慎的。

  最终会试在所有人震惊之中波澜不惊的度过,李显穆也并没有如同众人所想象的那样一定按照心学录取士子,只要写得好都能得到上佳的评语。

  反倒是殿试时,皇帝亲自点了些心学的试卷到前面,此举让更多人看到了如今的现实,当今圣上至少表面上是更喜欢心学的,至于原因,大概是因为李氏两代辅佐。

  在殿试结束后,李显穆新的任命也下来了,朝廷将他任命为工部左侍郎兼任顺天府尹,而后便是两道重要任务压了下来,他要负责为皇陵修建做最后封存以及扩建宫城和建造一处皇家园林,这都是一等一的大事。

  工部侍郎很简单,但顺天府尹就很微妙。

  众所周知,大明朝有十五个省级单位,即所谓两京一十三省,十三个省的主官衙门都是布政使司,但南北直隶则没有布政使司,更没有后世清朝的直隶总督。

  南北直隶是直接由六部所管辖,比如税收直接就户部负责,户部十三个清吏司分别负责一部分府县,司法由刑部负责,以此类推。

  所以南北直隶的知府上面是没有省级单位上司的,其中应天府尹和顺天府尹则高人一等,隐隐半担任了省级的角色。

  这个职位给了李显穆,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毕竟李显穆已经是正三品侍郎,若是将他外放,担任从二品的布政使,表面上是升了一级,但实际上京官本就高一级,从二品的布政使进京担任侍郎属于升职。

  而且朱棣也并不希望李显穆真的长时间离开京城,于是选择了顺天府尹这个职位。

  李显穆对此不置可否,他心中有另外一个想法,但却不好明言,那就是北直隶巡抚。

  在朝廷任命下来后,李显穆却并没有去赴任,而是转而忙着人生大事。

  他那个从永乐元年就定了亲的未婚妻,在永乐十二年终于及笄了,二人的婚事自然也早早提上了日程。

  朱棣既是李显穆的舅舅,又是张婉的姑父,这等亲上加亲的身份,他慷慨的让李显穆去准备婚事,等到婚事后再上任即可。

  张婉的及笄礼举办的很是盛大,她是大明第一勋贵英国公张辅的嫡长女,亲姑姑是受宠的张贵妃,未来夫君是如今大明最显耀、前途最好的李显穆。

  她从一生下来就没有吃过苦,往后的日子也已经能看到一辈子顺遂,这辈子吃过最苦的可能就是药。

  生得好、嫁得好,女子一生两次投胎的机会,她都抽到了最上等的签运。

  满京城的贵女没有不羡慕她的好命的,甚至张婉自己都觉得自己命好,这些年来每每自省,所行所为是否能配得上如今的荣耀。

  倒是养出了个温婉贤淑的性子。

  谁又能知道,历史上她难产而死,十几岁的年纪就香消玉殒呢?

  这一世嫁到李氏,扭转命运对她而言也算是一桩幸事。

  英国公张辅子嗣不昌盛,嫡子身体不好,膝下只有几个女儿,都很受宠,尤其是嫡长女张婉,一场女子的及笄礼,纵然想要低调,可因为皇帝都派人送了礼来,想低调也低调不了,竟然引来了半个京城的权贵。

  这盛况什么让张辅感觉不到兴奋,眼底深深隐隐有一丝忧愁。

  李显穆自然要随母亲前来参加未婚妻的及笄礼,察觉到岳父的担忧,却不知如何安慰。

  大明军方第一人的英国公,加上未来注定会成为大明文官第一人的李显穆。

  皇帝的每一次抬举,都像是催命的利刃。

  “显穆,待你和婉儿成婚后,我就渐渐退居二线了,除非陛下亲自宣召,兵权我渐渐让出去,总不能挡了你的路。”

  翁婿二人沉默了会儿,张辅突然说出了这句话。

  李显穆微微叹口气,哪里有那么简单,以他的猜测来看,皇帝根本就没忌惮他们翁婿二人。

  至少现在是没有忌惮的。

  张辅想要卸下担子是不可能的。

  李显穆将猜测说出,张辅也幽幽叹了口气,他又何尝不知呢?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世家五百年,大明世家五百年最新章节,大明世家五百年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