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穆一时没有说话,张辅看出他有些为难,神念电转,惊骇问道:“显穆,你不会是想朝廷派一大将永镇安南吧?

  这绝不可行!”

  说罢他起身在屋中踱步走了几圈后,又低声道:“这个想法尤其不能上书陛下那里,特别是迁都在即,否则你我两家必遭祸殃。”

  无怪乎张辅反应这么大。

  为什么云南能有沐国公府永镇,而且效果很不错的情况下,明朝廷却不思在安南效仿呢?

  封建这种原始的制度,现代人能想到的,难道古代这些人尖子就想不到吗?

  其实原因很简单,云南能永镇公府,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很特殊。

  云南本身就非常的不稳定,东北方向的贵州是在永乐年间才刚刚设立布政司的,到处都是世袭的土司,时不时叛乱,又因为横断山脉,朝廷实际上难以用兵控制;东边的广西号称十万大山,汉人人口只占据十分之一;西边和南边表面上是宣慰司,但实际上和外邦没有区别,同样到处都是山脉,难以统治。

  历史上沐国公府两百年都在不断的平乱,仅仅维持统治就颇为艰难。

  而且云南的维持统治,一靠迁徙了汉人军户过来,二靠北边已经成熟了两千年的拥有大量汉人人口的四川,保证了中原王朝能时刻居高临下控制云南。

  说白了,云南已经失去了汉人政权割据的土壤,即便如此,朝廷尚且担心过云南割据。

  安南比云南形势更不稳定,相邻的云南和广西完全不足以控制这里,称之为孤悬域外,毫不为过。

  如果把一个汉人大将镇守在这里,稍有异心,吞并中南半岛,那将会出现一个远比黎朝强大的割据政权!

  既有山川河流作为抵御北边的屏障,又有肥沃的土壤作为产粮区,还有来自中原的技术、人口。

  这个政权甚至拥有汉人的宣称。

  在朝廷现在迁都北平,抬北压南的态势下,一旦有变,半壁江山都可能有失!

  现代人总有种肉烂在锅里的想法,可对于一个中央集权专制的国家而言,天无二日、地无二主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朝廷宁愿丢掉安南,也不会往这里世镇一个极大可能会割据的王府或者公府。

  即便朱棣有超迈汉唐的志向,但底线本就是不容触碰的,即便是乾隆那种对领土有巨大渴求的皇帝,也没有想过在中南半岛这里世镇王公。

  让中南半岛保持蛮夷、落后、分裂、虚弱的状态,才是对中原王朝最安全的选择。

  见到张辅的反应,李显穆就知道父亲所说的最稳妥的办法是不可能成行了。

  他当即改变主意,轻声道:“伯父误会了,那等大逆之言,小侄怎么可能上秉陛下呢,那岂不是置你我两家于死地嘛。”

  张辅神色缓和下来,刚才真的是吓了他一跳,没好气道:“我就说你这孩子,也不像是那冒失的性子,怎么会提出那等僭越的建议,你是怎么想的,说来看看。”

  李显穆先问,“伯父觉得将其土民,屠杀殆尽可能成行否?”

  “断无可能!”

  张辅斩钉截铁的说道,“不要说屠杀殆尽,屠十之一二都不可能。

  自古以来行军打仗被屠杀的,总是河北、山东、河南、黄淮、江南地区的百姓。

  为何如此,因为大城聚集,如同囚牢,城外广阔,阡陌交通,一望无际,所以逃无可逃、避无可避,只能引颈就戮。

  可你什么时候听说过有人在云贵、福建、两广、湖广、巴县、太行山、陇西这种地方屠杀过,山林、河流、草原、沙漠,这些不仅仅是军事屏障,也是朝廷大军不会长久停留之地。

  大军一来,土民便躲,又不能分军,不消几次,大军便疲乏,再待瘴气一至,只能退兵,否则皆死无葬身之地,不是我吹嘘,如今安南之乱,数遍朝廷能率军平定的,不超过三指之数。”

  郡县稳不住、封建不可能、土民又杀不光、灭不尽,这简直是一根筋、两头堵,好像除了放弃别无他法,张辅深深皱起了眉,被李显穆这么一说,就连平定安南的喜悦都没了几分。

  “伯父莫急,小侄心中已然有成算,方才您所说的那些恰好可以写一片《安南论》呈递给陛下,您是平定安南最大的功臣,陛下一定会重视。”

  李显穆伸手指向安南堪舆图中的一处,“伯父,若是我大明在这里修建一处港口,而后筑城、驻军,又当会如何呢?”

  李显穆所指的正是后世越南的海防港,位于北部湾北部,在海南岛西北方向,这是越南北部最大的深水港。

  张辅闻言顿时一惊,作为大将,他本能的研判着,“若是在这里筑城而后驻扎卫所的话,有军事直接调兵,且能够从海上供给粮草。

  不对!”

  张辅突然反应过来,直直盯着李显穆,“你在打下西洋的船队主意?”

  李显穆毫不掩饰点点头,“那么庞大的船队,数百艘宝船,两三万人仅仅在海上做些生意也太浪费了。

  若是用来驻守海上沟通内外,才算是真正物尽其用。”

  张辅又仔仔细细的看了许久,才缓缓说道:“看来你思考这件事很久了,若是现在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去说服陛下,你有几成把握。”

  李显穆沉吟许久,“六成!”

  实际上连六成都没有,有些观念对于现代人来说是理所当然,可在这个时代却是难以改变的根深蒂固。

  不要觉得下西洋就代表大明有海权意识。

  “六成啊。”

  张辅有些焦虑的在书房中踱步,喃喃自语道:“六成有些低了。”

  李显穆突然插嘴道:“安南再叛乱几次,成功几率会更高的。”

  张辅豁然转头望向李显穆,他脸上的表情很精彩,因为他对这句话不知道该做出什么表情。

  安南叛乱说说容易,可那是要死人的。

  可李显穆的表情却很平静。

  “伯父,这世上从来都没有理所当然的事情。

  不经历失败的苦痛,就会侥幸于暂时的成功,不到山穷水尽的那一刻,人就会得过且过,只有快要失去的时候,才会紧紧抓住最后的稻草。”

  李显穆一字一句的说道:“安南的局势越差,这一策被认可的可能性就越高,这不就是显而易见的现实吗?”

  张辅仔仔细细的打量着李显穆,他好像第一次认识李显穆一样,良久才带着未尽之意道:“显穆,我本来以为你和李忠文公是一样的人,现在看来,你们是完全不一样人啊!”

  “父亲生前说他是假圣人,我是真圣人。”

  李显穆脸上扬起一丝诚挚的笑意,“我觉得父亲每句话都颇有道理,可唯独这句话,父亲说的不对。

  而且大错特错。

  我从来没有见过像父亲那样,真正以天下为己任且平等对待万民的人,无论是高官权贵,还是贩夫走卒,在父亲的眼中皆无不同。

  而我,不提也罢。

  他才是那个真圣人,我才是那个假圣人。”

  李显穆明明在笑,张辅却从他的瞳眸中感受不到一丝笑意,只有黑暗幽深,以及森森寒意,仿佛有无尽的漩涡,要将人吸入其中。

  “哈哈哈。”

  张辅突然笑出声来,“假圣人好啊,你若真是个圣人,我反而要担心你的未来了,这个世道,圣人可不容易活下去,李忠文公简直是个奇迹。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安南之事,我会旁敲侧击、潜移默化的向陛下灌输。

  若是再有安南叛乱,我会向陛下请求海路并进,让朝廷看到海路对控制安南的必要性。”

  李显穆躬身拱手作揖道:“待日后此大事成就,伯父必将名留青史,而立下安万世之功者也,千百年后,安南必将处处皆立‘张公祠’,祭祀伯父开拓安南之功。”

  那等煊赫场面纵然张辅亦心驰神往。

  心绪平复后才喟然叹道:“此番你力主迁都,且在金銮殿上仗言恢弘,一时之意气倒是纵横,但得罪的人亦是不少,接下来对你的攻讦怕是不会少。

  况且你竟然入了东宫,深度参与进了夺嫡之争中,汉王可不是好相与的。

  即便他暂时不动你,你身边的那些人,诸如陈英、解缙、王艮等人,怕是要遭殃了。”

  李显穆沉默了一瞬,而后才缓缓说道:“入东宫乃是身不由己,太子殿下亲自问了,总不能拒绝。

  至于诸友人,便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说起夺嫡之事,纵然是李显穆也只有悲观,在当今皇帝这般强势的君主之下,即便是太子也护不住他的东宫属臣,更不用说他区区李显穆。

  天将傍晚时,李显穆自英国公府离开。

  “安南之事急不来,但有英国公这位当朝重臣时时放在心上,应当是没有大问题了。”

  李显穆坐在马车上琢磨着,“那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迁往北京后,如何控制江南之事。

  李时勉等人说的经济问题,确实牵连着巨大的利益,接下来朝廷之上必然又酝酿着巨大的利益之争,必须要造作大案才是。”

  ————

  永乐六年春,横置已久的迁都之议终于以永乐皇帝的完全胜利而告终,随之而爆发了江南七大案中的“迁都案”,近千名官员、士子在这场大案中或赴于黄泉、或革除功名,这是自“元史案”后,朝廷第二次有意识的打击江南士族,江南诸士哀称“朝廷有意与世家有力者为难,以威劫江南人也”,据北而压南的政治态势初步形成,北京逐渐成为明朝唯一的政治中心。——《永乐江南大案见闻录》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世家五百年,大明世家五百年最新章节,大明世家五百年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