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激起千层浪。
心学刚诞生的时候,的确是以理学分支名义而存在的,毕竟心学只从表面上来看,的确是有相像之处,那时也不可能和理学竞争。
而如今时移势迁。
杨荣说心学诞生于理学批判之中,那心学越成功,则理学越失败,双方成了不死不休的竞争关系。
奉天殿前的气氛顿时为之大变。
心学理学的卫道者且不言,即便是那些作壁上观的官员,也为之惊惧,甚至就连朱棣都不由坐直了身子,凝重的皱起了眉头。
“杨子荣,你……”蹇义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听到了什么。
自理学占据了汉民族意识形态以来,还从来没有任何人敢说批判二字。
“你何等狂妄,就算是李忠文公在世时,也不曾说批判二字!”
在千百人前,杨荣朗声大笑道:“创出心学的不正是李忠文公吗?批判心学的不正是李忠文公吗?
李忠文公乃是大德的圣人,自然不会如此攻讦朱子,可你竟然以此来说李忠文公不批判理学,可笑、可笑。”
杨荣话音方才落下,不等众人震惊他的胆大,便听到朝臣列中竟然响起了阵阵“啪啪”之声,清脆响亮,好似巴掌声音,又略有些区别。
众人将目光向声音的来源看过去,竟然是不少朝臣在用笏板击掌,顿时眼神一凝,在朝廷上做出这种举动就是喝彩!
再一看,这些人几乎皆是以心学入仕或者平日里就推崇心学的朝臣,他们或许属于不同的派系,或许和杨荣并不相熟,可在这时,他们齐声为杨荣喝彩。
为心学而鼓动!
有些大势走到某一步的时候,是谁都控制不住的,比如心学和理学的争斗,是注定的,就算是李显穆想要停下也不可能。
朱棣扫视向李显穆,见李显穆脸上也是一幅略有吃惊而转瞬又安宁的神色。
顿时知道偃旗息鼓了数年的大道争锋,又要开始了!
上一次是由理学掀起的风暴,而这一次则是由心学掀起。
蹇义被杨荣气到了,二人同样是太子党,当初还差点一起下了狱,算是有一份革命友情,可此时杨荣可真是不给面子。
“李副宪也觉得心学是从批判理学中而生的吗?”
蹇义郑重的向李显穆问道。
他问的不是一个问题,而是战争的邀约,李显穆,你真的要和理学全面开战吗?
这场由杨荣擅自挑动的争端,你难道就放任吗?
李显穆回答他,是的。
“是。”李显穆从容而有礼的回答,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整片奉天殿前的广场中,所有人都能够听到他的声音,如同天上飘荡的云彩,“心学是从批判理学中而生的。
父亲生前就说过理学有十过,这十过让整座天下变得人不人、鬼不鬼,在理学诞生之前,汉人不是现在这副模样。”
“好了!”
不等李显穆说完,上首的朱棣突然打断了他,蹇义脸色显出笑意来,理学之势大,依旧不是心学所能够比拟的,陛下定然有所定夺!
李显穆却并不慌张,而是安静的闭上了嘴,等待着皇帝的定夺,在永乐朝,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任何人和势力都要屈从于皇权之下。
朱棣眼见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自己,却陷入了沉思之中。
他知道李显穆一向不做无把握之事,心学势力已经这么大了吗?
朱棣自然不会忌惮心学势大。
虽然儒家在后期有宗教化的倾向,可毕竟不是真的宗教,没有在教内一言九鼎的教宗,儒教中的至高神也不是孔子,而是昊天,孔子更像是先知的角色,主持儒教祭祀的是皇帝、天子。
朱棣刚才打断李显穆,是担心理学和心学争斗的太厉害。
自古以来朝堂上一开始争斗,朝政就必然受到影响。
从秦朝开始,大一统的帝国思想一向是统一的,像是现在这样明确有两个思想在主导帝国的大脑,反而很少见。
之前心学和理学没有撕破脸,还能勉强和睦相处下去,如今彻底撕破脸对立起来,那就不能共存了。
言不出一必生乱。
朱高炽也想到了这一点,深深皱起了眉头,因为围绕在他身边的太子党大多是心学干将,所以他个人是偏向心学党的,但诸如蹇义等人,以及普天之下无数理学士子,让他亦不能一纸禁令断绝理学的上升之途。
他不动声色的望向了父皇朱棣,便见父皇眉宇间也满是凝重之色,怕是也不知道如何去选择。
朱瞻基束着手,对于此事,他认为静观其变即可,任由民间自己发展,等到一方势大,朝廷再给予认证就可以了。
正如心学能名列大明科举官方教材,不也是因为心学势力渐大吗?
朱棣和朱瞻基爷孙两人性格像,想法也一样,沉吟了几息后,朱棣高声道:“心学、理学的孰是孰非,不在今日朝会的讨论范围之内,方才卿家所言,朕都听在耳中心里,朱子是儒门不世出的圣贤,这毋庸置疑,列入十哲乃是合情合理,纵然不满三不朽,朕金口玉言,亲册朱子入庙,以正视听!”
“圣上英明!”
吏部尚书蹇义几乎立刻跪在地上谢恩,面上带着一丝得色,即便是百般阻挠又如何,朱子不可能不入庙,阻拦此事,简直是螳臂当车之举。
可李显穆面上却没有挫败之色,反而眼中生出一丝笑意。
朱熹怎么可能不入文庙十哲呢?
那岂不是把整个大明读书人的脸吊起来打,奉为圭臬的四书章句集注,号称孔孟程朱的朱子,没进十哲?
那做这一出又为何呢?
李显穆自上朝会以来,第一次卸下了从容的神色,他跨出列中,向皇帝行礼而后高声道:“陛下,臣有奏。”
“有何奏?”
“朱子列入十哲,诚乃可喜可贺之事,先父李忠文公,创立心学,且不言是否胜于理学,至少也能与之平齐,立言之功,不下朱子,且先父兼具德行功业,于当世无暇,臣请陛下恩准,先父李忠文公入文庙十哲!”
图穷匕见!
当李显穆说出这番话时,众人才猛然想起李显穆方才居然只提了诸葛、韩、范、文四人,根本就没提李祺,而众人也觉得李祺必然进十哲,根本就没有细想这件事!
而现在李显穆说出这番话,简直是李显穆之心,路人皆知!
若真让李祺如此入十哲,那朱熹最拿得出手的立言也只能和李祺相当,再加上远不及李祺的立功立德,岂不是李祺永生永世都在文庙之中踩朱熹一头?
以后朱熹地位抬的越高,李祺地位就越高。
本来是想要让朱熹踩着李祺上位的,结果却反过来被踩了。
而且到了现在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李显穆根本就没想过真的把朱熹踢出十哲,他从一开始就想把朱熹纳入十哲之中。
因为心学是批判理学而生的,如果朱熹地位太低,那批判起来又有什么用?
李显穆是故意设下了陷阱,让蹇义或者某种为朱熹和理学发声的人和杨荣争斗起来。
最后促成皇帝亲自开口。
在确定朱熹入十哲后,再提李祺之事!
这些事说起来长,可实际上在脑海中不过是一瞬间的事。
蹇义心中恶寒大生,望着李显穆那张风流雅致的脸,心中却只有一句话在不断回荡。
李显穆怎么这么坏啊!
不仅蹇义,场中其他人的眼神和神情也都非常精彩,万万没想到,事情到了这个时候,竟然还能有这样的反转。
李显穆这番话的时节以及程度,简直无可挑剔,在皇帝刚刚金口玉言定下朱熹地位的时刻。
说,先父李祺有没有其他先贤强我不清楚,但一定比朱熹强。
蹇义等人简直是有口难言,难道要拉着李祺一起死吗?
不可能的!
皇帝是一定会把李祺捧进十哲之位的,一旦闹得过分,受到损失的只能是朱熹。
那些翰林学士想明白这一点后,心中生出了和蹇义几乎一模一样的想法——
这个李显穆怎么这么坏啊!
上首的朱棣爷孙三人,清清楚楚的看到了众人的神情,朱棣惊愕又好笑,朱高炽胖胖的脸憋着笑,朱瞻基更是毫不掩饰的赞扬道:“这就是老师常说的诱敌深入吧。”
朱棣无奈笑着摇摇头,而后还是站起身,向着所有人宣布了他最终的决定:“准!”
声震诸宫阙。
不知有多少人心碎,在这场心理之争中,先埋下了厚厚的阴霾。
————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多次明确记载的学术会议,诸如汉宣帝时期的石渠阁会议,讲解五经异同,再比如东汉时期的白虎观会议,这些学术会议大多确立了一段时间内的主流学术。
争论始终在,斗争也永不停歇,至明朝时期,曾被确立于王朝主流的理学迎来了宿命之敌心学的挑战,永乐十七年九月,文庙改选大朝会上,以李显穆、杨荣、郑欢等明朝廷高官为首的心学派士大夫,向理学派士大夫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由此拉开了明朝前中期学术之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文化史》
心学刚诞生的时候,的确是以理学分支名义而存在的,毕竟心学只从表面上来看,的确是有相像之处,那时也不可能和理学竞争。
而如今时移势迁。
杨荣说心学诞生于理学批判之中,那心学越成功,则理学越失败,双方成了不死不休的竞争关系。
奉天殿前的气氛顿时为之大变。
心学理学的卫道者且不言,即便是那些作壁上观的官员,也为之惊惧,甚至就连朱棣都不由坐直了身子,凝重的皱起了眉头。
“杨子荣,你……”蹇义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听到了什么。
自理学占据了汉民族意识形态以来,还从来没有任何人敢说批判二字。
“你何等狂妄,就算是李忠文公在世时,也不曾说批判二字!”
在千百人前,杨荣朗声大笑道:“创出心学的不正是李忠文公吗?批判心学的不正是李忠文公吗?
李忠文公乃是大德的圣人,自然不会如此攻讦朱子,可你竟然以此来说李忠文公不批判理学,可笑、可笑。”
杨荣话音方才落下,不等众人震惊他的胆大,便听到朝臣列中竟然响起了阵阵“啪啪”之声,清脆响亮,好似巴掌声音,又略有些区别。
众人将目光向声音的来源看过去,竟然是不少朝臣在用笏板击掌,顿时眼神一凝,在朝廷上做出这种举动就是喝彩!
再一看,这些人几乎皆是以心学入仕或者平日里就推崇心学的朝臣,他们或许属于不同的派系,或许和杨荣并不相熟,可在这时,他们齐声为杨荣喝彩。
为心学而鼓动!
有些大势走到某一步的时候,是谁都控制不住的,比如心学和理学的争斗,是注定的,就算是李显穆想要停下也不可能。
朱棣扫视向李显穆,见李显穆脸上也是一幅略有吃惊而转瞬又安宁的神色。
顿时知道偃旗息鼓了数年的大道争锋,又要开始了!
上一次是由理学掀起的风暴,而这一次则是由心学掀起。
蹇义被杨荣气到了,二人同样是太子党,当初还差点一起下了狱,算是有一份革命友情,可此时杨荣可真是不给面子。
“李副宪也觉得心学是从批判理学中而生的吗?”
蹇义郑重的向李显穆问道。
他问的不是一个问题,而是战争的邀约,李显穆,你真的要和理学全面开战吗?
这场由杨荣擅自挑动的争端,你难道就放任吗?
李显穆回答他,是的。
“是。”李显穆从容而有礼的回答,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整片奉天殿前的广场中,所有人都能够听到他的声音,如同天上飘荡的云彩,“心学是从批判理学中而生的。
父亲生前就说过理学有十过,这十过让整座天下变得人不人、鬼不鬼,在理学诞生之前,汉人不是现在这副模样。”
“好了!”
不等李显穆说完,上首的朱棣突然打断了他,蹇义脸色显出笑意来,理学之势大,依旧不是心学所能够比拟的,陛下定然有所定夺!
李显穆却并不慌张,而是安静的闭上了嘴,等待着皇帝的定夺,在永乐朝,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任何人和势力都要屈从于皇权之下。
朱棣眼见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自己,却陷入了沉思之中。
他知道李显穆一向不做无把握之事,心学势力已经这么大了吗?
朱棣自然不会忌惮心学势大。
虽然儒家在后期有宗教化的倾向,可毕竟不是真的宗教,没有在教内一言九鼎的教宗,儒教中的至高神也不是孔子,而是昊天,孔子更像是先知的角色,主持儒教祭祀的是皇帝、天子。
朱棣刚才打断李显穆,是担心理学和心学争斗的太厉害。
自古以来朝堂上一开始争斗,朝政就必然受到影响。
从秦朝开始,大一统的帝国思想一向是统一的,像是现在这样明确有两个思想在主导帝国的大脑,反而很少见。
之前心学和理学没有撕破脸,还能勉强和睦相处下去,如今彻底撕破脸对立起来,那就不能共存了。
言不出一必生乱。
朱高炽也想到了这一点,深深皱起了眉头,因为围绕在他身边的太子党大多是心学干将,所以他个人是偏向心学党的,但诸如蹇义等人,以及普天之下无数理学士子,让他亦不能一纸禁令断绝理学的上升之途。
他不动声色的望向了父皇朱棣,便见父皇眉宇间也满是凝重之色,怕是也不知道如何去选择。
朱瞻基束着手,对于此事,他认为静观其变即可,任由民间自己发展,等到一方势大,朝廷再给予认证就可以了。
正如心学能名列大明科举官方教材,不也是因为心学势力渐大吗?
朱棣和朱瞻基爷孙两人性格像,想法也一样,沉吟了几息后,朱棣高声道:“心学、理学的孰是孰非,不在今日朝会的讨论范围之内,方才卿家所言,朕都听在耳中心里,朱子是儒门不世出的圣贤,这毋庸置疑,列入十哲乃是合情合理,纵然不满三不朽,朕金口玉言,亲册朱子入庙,以正视听!”
“圣上英明!”
吏部尚书蹇义几乎立刻跪在地上谢恩,面上带着一丝得色,即便是百般阻挠又如何,朱子不可能不入庙,阻拦此事,简直是螳臂当车之举。
可李显穆面上却没有挫败之色,反而眼中生出一丝笑意。
朱熹怎么可能不入文庙十哲呢?
那岂不是把整个大明读书人的脸吊起来打,奉为圭臬的四书章句集注,号称孔孟程朱的朱子,没进十哲?
那做这一出又为何呢?
李显穆自上朝会以来,第一次卸下了从容的神色,他跨出列中,向皇帝行礼而后高声道:“陛下,臣有奏。”
“有何奏?”
“朱子列入十哲,诚乃可喜可贺之事,先父李忠文公,创立心学,且不言是否胜于理学,至少也能与之平齐,立言之功,不下朱子,且先父兼具德行功业,于当世无暇,臣请陛下恩准,先父李忠文公入文庙十哲!”
图穷匕见!
当李显穆说出这番话时,众人才猛然想起李显穆方才居然只提了诸葛、韩、范、文四人,根本就没提李祺,而众人也觉得李祺必然进十哲,根本就没有细想这件事!
而现在李显穆说出这番话,简直是李显穆之心,路人皆知!
若真让李祺如此入十哲,那朱熹最拿得出手的立言也只能和李祺相当,再加上远不及李祺的立功立德,岂不是李祺永生永世都在文庙之中踩朱熹一头?
以后朱熹地位抬的越高,李祺地位就越高。
本来是想要让朱熹踩着李祺上位的,结果却反过来被踩了。
而且到了现在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李显穆根本就没想过真的把朱熹踢出十哲,他从一开始就想把朱熹纳入十哲之中。
因为心学是批判理学而生的,如果朱熹地位太低,那批判起来又有什么用?
李显穆是故意设下了陷阱,让蹇义或者某种为朱熹和理学发声的人和杨荣争斗起来。
最后促成皇帝亲自开口。
在确定朱熹入十哲后,再提李祺之事!
这些事说起来长,可实际上在脑海中不过是一瞬间的事。
蹇义心中恶寒大生,望着李显穆那张风流雅致的脸,心中却只有一句话在不断回荡。
李显穆怎么这么坏啊!
不仅蹇义,场中其他人的眼神和神情也都非常精彩,万万没想到,事情到了这个时候,竟然还能有这样的反转。
李显穆这番话的时节以及程度,简直无可挑剔,在皇帝刚刚金口玉言定下朱熹地位的时刻。
说,先父李祺有没有其他先贤强我不清楚,但一定比朱熹强。
蹇义等人简直是有口难言,难道要拉着李祺一起死吗?
不可能的!
皇帝是一定会把李祺捧进十哲之位的,一旦闹得过分,受到损失的只能是朱熹。
那些翰林学士想明白这一点后,心中生出了和蹇义几乎一模一样的想法——
这个李显穆怎么这么坏啊!
上首的朱棣爷孙三人,清清楚楚的看到了众人的神情,朱棣惊愕又好笑,朱高炽胖胖的脸憋着笑,朱瞻基更是毫不掩饰的赞扬道:“这就是老师常说的诱敌深入吧。”
朱棣无奈笑着摇摇头,而后还是站起身,向着所有人宣布了他最终的决定:“准!”
声震诸宫阙。
不知有多少人心碎,在这场心理之争中,先埋下了厚厚的阴霾。
————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多次明确记载的学术会议,诸如汉宣帝时期的石渠阁会议,讲解五经异同,再比如东汉时期的白虎观会议,这些学术会议大多确立了一段时间内的主流学术。
争论始终在,斗争也永不停歇,至明朝时期,曾被确立于王朝主流的理学迎来了宿命之敌心学的挑战,永乐十七年九月,文庙改选大朝会上,以李显穆、杨荣、郑欢等明朝廷高官为首的心学派士大夫,向理学派士大夫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由此拉开了明朝前中期学术之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文化史》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世家五百年,大明世家五百年最新章节,大明世家五百年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世家五百年,大明世家五百年最新章节,大明世家五百年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