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朱标在朝堂宣布大分封计划的时候,群臣出乎意料的平静。

  没有惊讶,没有讨论,也没有反对声,似乎大家早就知道了这一切。

  朱标高高在上,大家看不清他的脸色。

  只能隐约看到,面色非常的平静,似乎也早就料到了这一切一般。

  陈景恪心下了然,事情到了这一步,其实已经相当于是明牌了。

  只要不傻都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太上皇以大分封换取了勋贵集团对变革的支持。

  之前的种种疑惑全都有了答案。

  勋贵集团不是愚忠,也不是大公无私,而是有更大的利益在前面等着他们。

  去年报纸上引导舆论的那几篇文章,很明显是为大分封造势。

  如果是以前,群臣肯定会反对。

  这么大的事情,太上皇怎么能自己就决定了呢?

  况且,分封异性诸侯都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大明怎么能开历史的倒车?

  但经历了那么多事情,尤其是不久前才刚刚发生的勋贵大清洗,让群臣开始冷静思考这个问题。

  当然,他们不冷静也不行。

  太上皇承诺,当今皇上提前那么久开始做铺垫,无不说明大分封势在必行。

  太上皇的性格大家都懂,和他唱反调没有任何意义。

  与其反对,还不如思考一下怎么补救。

  仔细想想,或许大分封还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对大明本土来说,解决了勋贵集团的隐患。

  对外来说,诸侯王能起到‘尊王攘夷’的作用。

  还能更加有效的教化蛮夷,最终实现大华夏理想。

  多的不说,大分封制度只要能让大明国祚,延续四百年就足够了。

  至于什么万世不灭的王朝……

  嘴上说说就行了,你还真信呢?

  能延续四百年,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以后……相信后人的智慧吧。

  更何况,几百年后四周全都是华夏一份子,肉就是烂也是烂在锅里,不会便宜了外人。

  如此,群臣完成了自我说服。

  当朱标宣布大分封计划,他们非常平静的接受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无条件接受,接着就有人站出来提出了几条限值。

  “为大明计,要确定哪些土地可以分,哪些土地不能分。”

  “且必须将此规定写入大明律和《皇明祖训》。”

  此条建议正中朱标下怀,他当即就让人拿出一幅神州(亚洲)地图。

  现场和群臣商议,哪里需要被列为不封之地。

  最终确定,北到北海,西到伊丽水(伊犁河谷),西南以高原为界,南方以中南半岛为界。

  朱崖岛、澎湖列岛、淡马锡等等,也同样是不封之地。

  东边的边界线没这么划分,实在是没几个适合生存的大型岛屿,默认这一整片地域为不封之地。

  东北方向,以鸭绿江为界限,半岛属于朝鲜王国。

  其余岛屿包括耽罗岛(济州岛)、对马岛等等,全都直属于朝廷所有。

  至于朝鲜王国的同化计划,目前条件并不成熟,还需要慢慢执行。

  只能说,等以后看情况再说吧。

  至于更远的苦叶岛、虾夷岛等,将来会分封给诸侯王。

  这个所谓不封之地,其实只是大致的轮廓,并没有如前世那般,精细到一厘一毫。

  而且这个边界线,是数年前陈景恪就画好的,现在只是借着朱标的嘴说出来。

  说实话,对于这个地盘,老朱和朱标都觉得有点大了。

  别的不说,北海那种苦寒之地,想要实现统治实在太难,还不如分封出去。

  包括西域、高原,这种贫瘠之地有啥用?

  分封出去干干净净。

  陈景恪用两个理由说服了他们:

  “其一战略价值,高原是西南门户,又是神州最大的水源地……”

  “当年大唐何等强盛,唯独在吐蕃面前吃了瘪,就是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西域是扼守西方的通道,是大明的路上咽喉。”

  “大明作为天朝上国,岂有将咽喉置于人手的道理?”

  “事关国家安危,纵使亲王亦不可信任。”

  本来他以为,老朱听到这话会很生气,哪知道并没有。

  老朱非常支持这个决定。

  “打铁还需自身硬,岂能将命脉交给别人,这些地方必须朝廷直接掌控。”

  “但你为何如此执着于北海?”

  陈景恪顿了一下,说道:“为了水,北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宝库。”

  “未来有一天,我们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许就能修建一条从北海到中原的运河。”

  “以北海之水,缓解北方的旱情。”

  这……

  听到这个计划,老朱和朱标下意识的看了一眼地图。

  北海到中原的运河?你闹呢?

  陈景恪知道,目前来看这个计划确实天方夜谭。

  就如南水北调一样,古代谁会相信能完成这样宏伟的工程?

  总不能说我是穿越者吧。

  实在想不到更合适的理由,他索性就耍起了无赖:

  “这是我对未来的期许。”

  “将来我们的生产力达到了,子孙想要修建一条运河,发现北海被分封出去了。”

  “他们肯定会很无奈。”

  “我不想被子孙指着脊梁骨骂。”

  见他都如此说了,老朱和朱标也就没在说什么。

  不封就不封吧。

  反正北海那地儿的环境太过恶劣,也确实不适合建立封国。

  直接掌握在朝廷手里,也不算什么大问题。

  大不了就当成羁縻地。

  我没有办法实现有效统治,别人也别想占。

  谁占了我就打谁。

  把敌人打跑了我再撤走。

  还能起到练兵的效果,想必军方会很喜欢这个局面。

  想到这里,老朱心中一动,说道:

  “着呀,北海必须要留着。”

  朱标有些摸不着头脑,问道:“您想到什么了?”

  老朱说道:“你想啊,未来周边全都是藩属国,大明的军队不就没事儿干了?”

  “国无外敌者,国恒亡。”

  “一支军队长时间不打仗,就会变成花架子。”

  “况且军功爵制,不打仗哪来的军功?将士们也不会答应。”

  “必须要留出一个方向,给军队练手。”

  “北海就不错,苦寒之地不适合建立封国。”

  “大明可以在那里建立一座军镇,将各军轮流抽调过去驻守。”

  朱标也高兴的道:“好主意,经常活跃在那里的罗刹人,实力也不算强,最适合用来磨练军队。”

  陈景恪不禁眼前一亮,老朱果然不愧是老朱啊。

  玩敌养寇的把戏,运用的如此娴熟。

  “可以在北海建立一座军事重镇,围绕军镇进行发展。”

  “等时机成熟,就划分郡县派遣流官进行治理。”

  于是事情就此定下,北海这个苦寒之地也成了不封之地。

  群臣并不知道这一点,他们对这个不封之地的范围,既满意又有些头疼。

  满意的地方在于,如此分封确实将‘尊王攘夷’属性发挥到极致。

  藩属国纵使发展起来,也很难对大明本土造成直接威胁。

  头疼的地方在于,不封之地的范围太大了。

  他们和老朱、朱标有着相似的想法。

  伊丽水留下还情有可原,毕竟是通往西域的咽喉,可高原和北海有啥用?

  不过朱标也有借口来敷衍他们:

  “高原是吐蕃藩司之地,朝廷怎能随意分封?”

  “至于北海,苦寒之地将谁封过去都无异于流放,大明岂能苛待有功之臣?”

  这个理由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高原上的藩司好不容易才臣服,不能因为分封将人家给逼反了。

  只要他们老老实实的,就当他们不存在吧。

  至于北海……算了,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听过无数遍。

  将心比心,谁也不想去那地儿。

  这两个地方解决,剩下的就不是问题了。

  群臣集体通过了这项决议。

  之后朱元璋亲自出面,将不封之地写在了皇明祖训里。

  刑部也将这幅地图,写在了大明律里面。

  除了不封之地,群臣还提出了另外一个条件。

  藩属国的世子,必须来大明接受教导。

  这也正合朱标的意,于是顺水推舟,让藩属国世子在大明进学。

  诸侯王的子嗣,未在大明学习过的,不得继承国主之位。

  至于学习什么,教材其实也是早就准备好的。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根本法、货币等等,也一并在朝堂上提出。

  群臣见皇帝准备的如此充分,就更加明白,这是早有预谋。

  这反而让他们放下心来。

  而且朱标拿出来的许多政策,都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按照这种规矩来建立藩属体系,对大明来说还真是一件好事。

  具体如何分封,朝会上并没有讨论。

  磨刀不误砍柴工,先把大方针确定,再把规章制度完善。

  之后再进行分封也不迟。

  不过朱标也明确表示了,第一步就是在南洋分封。

  五个亲王国,五个侯国,十个伯国。

  至于具体名额都有谁,等后续通知。

  退朝之后,大分封之事迅速传遍天下。

  朝野对此自然是议论纷纷,但得益于之前的宣传,反对的人并不多。

  大家对勋贵也是充满了羡慕。

  这可是实打实的诸侯王啊。

  能够建立宗庙,光宗耀祖莫过于此。

  刚刚经历过大清洗,惊魂未定的勋贵集团,听到这个消息后悬着的心都放回了肚子。

  大家都明白,大分封意味着清洗的结束,活下来的人都安全了。

  但这次的教训却足够刻骨铭心。

  剩下的勋贵都变得低调本分起来,在礼部和吏部的书院建成后,纷纷将自家子弟送进去学习。

  很多轮休的,自己也主动要求进去学习。

  对此老朱非常的满意,人呐,就得时不时敲打一下。

  对于广大将士们来说,大分封的消息无疑就是一记兴奋剂。

  还是最高剂量的那种。

  一个个眼珠子都红了,看谁都像敌人。

  因为内部重新稳定下来,朱标下令各军回到自己的防区。

  其实这条命令主要是下给朱棡和朱棣的。

  两人刚刚带兵回到防区,就被部下集体找上门。

  “兄弟们的大刀已经饥渴饥渴难耐了,打一仗吧。”

  朱棣二话不说,率十万大军向狼居胥山杀去。

  早就被打残了的北元也速迭儿,连夜率领余部逃窜,连沿途袭扰都不敢。

  要知道,没有了后勤的拖累,朱棣就干四件事,吃饭、睡觉、修碉堡、打北元。

  这些年北元实在是被打怕了。

  这次,他在狼居胥山洗劫了一番,又仿照霍去病进行祭天,之后施施然的班师回去了。

  另一边朱棡考虑的就比较多了。

  按照计划,最迟明年年初他就要出兵收复西域。

  在此之前,必须要解决河西走廊的安全问题。

  对河西威胁最大的,无疑就是斡亦剌(瓦剌)。

  斡亦剌很狡猾,自从北元溃败,他们表现的就很恭顺。

  尤其是前年,朱棡派人和他们进行了一次‘友好交流’。

  结果就是斡亦剌变得更加谦卑了。

  这些年大明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北元上,也没有怎么理会他们。

  这就给了斡亦剌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尤其是大量北元人为了躲避战乱,逃到斡亦剌寻求庇护。

  此消彼长之下,他们的实力增长非常迅速。

  人口和铁骑,就是一个势力的胆量。

  朱棡很清楚,强大起来的斡亦剌,内心里对大明并不是很恭顺。

  当然,他们也没胆量与大明为敌。

  他们更希望和大明平等相处,表面上我承认你是宗主国,然后大家互不干涉。

  朱棡可不是那种无脑之人,他很清楚历史上草原部族是如何壮大,如何威胁中原王朝的。

  弱小时候臣服,躲的远远的休养生息。

  然后抓住机会一跃成为草原霸主,紧接着就南下劫掠。

  在他看来,目前草原上最符合这个标准的势力,就是斡亦剌。

  既然你有威胁,那就不能留。

  不论是为了河西走廊的安全,还是为了未来大明的安全,都必须要将斡亦剌打残乃至消灭。

  所以,部下的将士们因为大分封战意高昂,他也顺水推舟宣布对斡亦剌开战。

  作为塞王,他是要有权力先斩后奏的。

  之后大军兵分三路,向着斡亦剌部杀去。

  ——

  这个世界是多线发展的,大明这边纷纷扰扰,外面也一样不消停。

  比如燕王府如期对次大陆发起了战争。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最新章节,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