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的建议?

  众人表情都严肃起来。

  朱樉的奏报是半个月前送到的,对于他的战果,大家反响平平。

  最多就是喊一句秦王英勇善战,然后惋惜他误入歧途。

  主要是离的太远了,缺少代入感。

  就连内阁成员,都很少有人能理解这一战的意义。

  也不怪他们,帝国计划现在只有几个人知道,不理解也是很正常的。

  但知道这份计划的人,都非常兴奋。

  这是立足之战,打赢这一仗秦国才算是在安西立住脚。

  同样,这也是帝国计划的关键一战,赢了就可以事半功倍。

  陈景恪在兴奋之余,还多了一份惊讶。

  朱樉这能力太强了吧。

  那可是帖木儿啊。

  五倍的兵力差距,野战中正面击败帖木儿,太出人意料了。

  虽然陈景恪一直坚信,大明可以打败帖木儿。

  但对方毕竟是安西霸主,他内心还是很重视对方的。

  没想到朱樉一出手就玩的这么大。

  什么才是战斗民族?

  这才是真正的战斗民族。

  如果我们的祖先战斗力不强,是如何从一个小部落称霸黄河流域,然后建立天朝上国的?

  考古学家在襄阳发掘出一条四千多年前的长城,就是南方部落用来应对华夏扩张的。

  最终结果不说大家也都懂。

  反正就是,这块土地上的一切统统都融入了华夏,大家成了一家人。

  秦汉隋唐,哪个不是战斗力拉满。

  然后带宋把脸丢尽了。

  现在,大明终于又找回了当年的自信以及战斗力。

  对于弟弟的求援,朱标没有丝毫犹豫,全部予以满足,并且还发大手一挥翻倍给。

  不过对于他提出的,朱棡出兵拿下西域的的建议,大家则陷入了犹豫。

  休养生息是第一個五年计划的主基调。

  大明内部变革不断,也需要时间让大家适应新制度。

  此时开启大战,大家还是持谨慎态度的。

  况且大明也并非就真的无战事了。

  云南那边的蛮夷叛复不定,若非沐英苦心经营,恐怕早就生出乱子了。

  即便如此,朝廷也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治理。

  然后就是草原,蚕食计划前年就已经开始了。

  以水泥堡垒为据点,一点点占领草原之地,压缩北元的生存空间。

  这一项计划,牵制了大明太多的精力。

  首先是水泥的制作,以古代的生产力水平,这玩意儿的造价太高了。

  为了满足需求,朝廷开了好几处水泥厂,工人的死亡率高的可怕。

  不过没人心疼,就连陈景恪都无所谓。

  因为这些工厂里的员工,并不是大明百姓。

  大多数都是从日本和虾夷弄来的奴隶,还有一小部分是从别的地方抓来的。

  大明明面上禁止奴隶贸易,禁止使用奴隶,连奴仆都必须是合同制的。

  然而私底下购买使用奴隶一直都是常态。

  陈景恪也没有反对这一点,有些工作注定了很危险。

  死别人和死自己人,该选哪个他很清楚。

  他更清楚,自己是华夏人,只需要对华夏负责就足够了。

  世界?

  对不起,华夏打造好了,才有能力考虑世界的问题。

  明面上禁止奴隶贸易,不允许随意抓捕奴役无辜土著,只针对特定族群,已经是他最大的仁慈了。

  嗯,哪个族群会被针对,大家都懂。

  总之就是,为了在草原上修堡垒,生产水泥以及其他材料,投入的资源太多了。

  堡垒修筑好之后,还要搞其他的一些配套设施,还要驻扎部队,这些都需要海量的资源支撑。

  其次,也速迭儿也不傻,自然不会坐以待毙,频繁的对堡垒发起的进攻。

  现在的北部边境摩擦不断,双方已经进入了拉锯战状态。

  虽然总体上大明占据优势,堡垒修的一天比一天多,大半个漠南都被掌控。

  但这种拉锯战最消耗国力,大明投入的资源也是无法计算的。

  朱棡那边也同样没消停过。

  他时不时的就从河西走廊出兵,攻击瓦剌等部落,持续不断地消耗对方的实力。

  而且他的任务不只是战略安全方面的,还有地方建设。

  河西走廊经过无序开发,已经大面积荒漠化。

  必须趁小冰河期到来前,尽可能的恢复植被。

  植树造林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真的是千难万难。

  只能说,带宋和元朝留下的窟窿太大,气候留给大明的时间又太少。

  大明必须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争分夺秒的去填窟窿。

  在陈景恪的引导下,这几年大明各方面百花齐放。

  赚的钱是多,可花钱的地方更多啊,朝廷其实一直都不富裕。

  不过还好的是,经过三年的轻徭薄赋,民间已经渐渐恢复了一些元气。

  好不容易得来的大好局面,没有人愿意轻易破坏。

  谁都不知道,开启西域战线之后会是什么结果。

  如果战事顺利还好,万一打成拉锯战,对大明来说就是灾难性的。

  所以能不开战,尽量不要开战。

  如果非打不可,也要尽可能的将战争延后。

  这是大家的共识。

  就算是耿光这样因支持改革进入内阁的人,都认为短期内不应该开战。

  至于陈景恪……休养生息计划就是他提出来的,自然也倾向于不打。

  不过……

  “我们不能死板的应对问题,虽然休养生息是大计,但机会真的送到眼前了,也不能就这样视而不见。”

  他以这句话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如果机会真的合适,该打还是要打的。

  闻言,邱广安将原本准备的话咽回去,改口说道:

  “户部做过预算,大明可以在不影响民生的情况下,发动一场中等规模的战役。”

  众人将目光看向徐达,这里就他最了解战争了。

  徐达有些轻蔑的说道:“以前不了解帖木儿的实力,我们一直将其视为同等对手,现在看吗……”

  说到这里,他顿了一下没有将这话说完,但意思大家都懂。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秦王将他拉出来遛了一圈,发现他就是个骡子。

  “而且现在他们内忧外患,无力兼顾西域……”

  “仅凭察合台汗国,非晋王一合之敌。”

  “就算战事不顺,规模最多也就是一场中等规模的战役。”

  此言一出,众人就知道最终结果了。

  不过有些流程还是要走的,陈景恪继续说道:

  “其实诸位不用担心,收复西域至少也要等到两年后去了。”

  接着他解释道:“根据秦王的情报,帖木儿刚刚才结束了和钦察汗国的五年战争,实力消耗巨大。”

  “与秦王一战又损兵折将,这次平息内部动荡,对国力也是极大的消耗。”

  “他最少要用两年时间恢复实力,才能发动下一场战争。”

  为啥帖木儿两年就能恢复实力,发动下一场战争。

  国力更占优势的大明,却要用五年来休养生息呢?

  原因很简单,帖木儿对臣民是单方面掠夺,内部建设基本等于零。

  下面人只要有口吃的就行,其他的根本就不管,自然能更快的收集资源发动战争。

  大明不一样,要搞内部建设,要搞吏治,要改善民生……

  就算发动战争,也要尽可能的减少对百姓的影响。

  所以,大明才需要更长的时间恢复元气。

  但这并不意味着,大明就只能这么做。

  如果情况逼到那个地步了,大明一样可以搞竭泽而渔式的经济政策。

  然后全年无休的打二十年三十年乃至五十年。

  只不过,目前没必要这么做而已。

  陈景恪继续说道:“我推测,帖木儿和钦察汗国的战争,会在两年后开启。”

  “到那时我们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结束了,正好出兵收复西域。”

  两年后?

  听到这个时间,耿光等人的表情立即变得轻松起来。

  反倒是朱雄英很是不满的道:“为何要两年后?现在帖木儿陷入内乱,也无力兼顾西域。”

  “现在出兵将西域打下来,等两年后他和钦察汗国交战,我们还能渔翁得利。”

  朱元璋摇摇头说道:“不成不成,现在将西域打下来,帖木儿就会面临你二叔三叔两面夹击。”

  “他又不傻,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和硬着头皮和钦察汗国开战。”

  “所以,我们必须要为他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徐达点点头,说道:“陛下所言甚是,我们必须要让帖木儿相信,他的后方是安全的……”

  “为了尽快搜刮资源,帖木儿很可能会加大对察合台汗国资源的掠夺。”

  “这必然会削弱察合台的实力,我们出兵会更容易获胜。”

  “而且过度压榨,也会引起百姓的不满。”

  “等我们出兵的时候,很可能只需要一两场胜利,就会出现百姓喜迎王师的局面。”

  还是那句话,此时的百姓没有什么族群概念。

  大明统治他们,还是察合台大汗统治他们,对他们来说都行。

  谁对他们好,他们就跟着谁。

  帖木儿要吸察合台汗国的血,察合台大汗只能拼命压榨百姓。

  西域百姓活不下去,自然会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如果真出现这种局面,大明后续治理西域就要简单许多。

  这个道理并不复杂,朱雄英自然也懂,只能失望的收回了立即出兵的念头。

  这时,陈景恪再次开口道:“不过……虽然现在不适合动西域,却是动天竺的绝佳时机。”

  朱雄英眼睛一亮,追问道:“快说说,为何适合动天竺?”

  其他人也都向他看来,不是正在说安西和西域吗,怎么突然就扯到天竺去了?

  徐达则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陈景恪解释道:“经过三年的准备,燕王府的实力已经很强,有能力发动这场战争。”

  “燕王世子学有所成,也足以去主持大局了。”

  “还有道衍大师辅佐,收拾天竺不在话下。”

  “帖木儿得知我们在攻打天竺,就会更加放心的和钦察汗国开战……”

  耿光质疑道:“燕王府的实力我不怀疑,但天竺亦是大国,恐怕不好打吧。”

  “而且我们是外来之人,他们的百姓会接受我们的统治吗?”

  陈景恪笑道:“如果是别的国家确实不好打,但天竺例外……”

  这个国家的战斗力不提也罢,华夏对他们的战绩,堪称战史奇迹。

  古有一人灭他们一国,今有四名战士击败他们两个精锐营。

  并且还留下了一句名言: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

  听听这话说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人数占优势呢。

  而且天竺采用的是种姓制度……

  “他们的统治阶层婆罗门、刹帝利,全都是外来的雅利安人。”

  “就连第三等吠舍,也就是平民,都是雅利安人。”

  “占人口大多数的本地土著,只能作为底层也就是第四等的首陀罗……”

  “只能从事伺候人的低贱行业。”

  “在首陀罗之下,还有个第五等,属于贱民级别,连当奴隶的资格都没有……”

  “燕王府击败他们之后,暂时不要大刀阔斧的改革,先用种姓制度稳定政权。”

  击败他们之后继续使用种姓制度,明人自然是高种姓。

  在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基层的百姓是不会在乎谁当国王的。

  维持旧制度,更有利于燕国的统治。

  等时机成熟再进行改革,彻底废除天竺文化,废除种姓制之类的。

  至于为什么不留着种姓制度……

  陈景恪的目的是推广华夏文化,不把天竺文化废除,过个几十上百年燕王府就会被对方给同化。

  到那个时候乐子就大了。

  况且,种姓制度绝不是什么好东西,不把它废了,万一传入大明也很麻烦。

  “我以为,燕王府可以在三到五年内拿下天竺全境,并建立稳固的统治。”

  “到时候晋王也已经拿下西域,秦王在安西也有了足够的实力……”

  “大明可以从三个方向同时发力,拿下整个安西。”

  “到那时,大明将再也不用担心来自陆地上的敌人了。”

  听完这个计划,耿光等人面面相觑。

  他们又不蠢,到了这会儿岂能不明白,朝廷对西域早就有了全盘计划。

  秦王去安西也不是流放,而是为了实现整个战略下的一步棋。

  而且眼看着这步棋又走对了。

  就算他们不懂军事,也知道朱樉在安西立足的战略意义。

  再拿下天竺,真就三方包夹,帖木儿插翅难飞。

  这计划一看就是出自陈伴读之手啊。

  如羚羊挂角,不到答案揭晓的那一天,外人根本就看不出来。

  朱雄英兴奋的道:“好,这个计划实在太好了,马上给四叔下旨,让他出兵天竺。”

  朱元璋也不禁颔首,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确实是打天竺的好时机。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最新章节,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