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过了不到半个月,皇权交替带来的动荡就几乎消失。

  至少民间已经完全恢复了正常。

  对于百姓来说,他们除了接到通知,十月初八前后不允许举行丧葬,就没有别的感觉了。

  当然了,名字带有“标”字的除外。

  避讳制度,必须改名字。

  不过朱标是个不想多事之人,就下旨单名叫标的改名即可,双字带标字的无需更名。

  地名之类带标字的也无需更改。

  本来这算是一项新皇仁政,却让老朱尴尬了好几天。

  为啥?

  因为老朱那会要求,不论单双字,只要有重的都要改。

  不光名字要避讳,他还给自己起了个表字,也要避讳。

  比如,他的表字是国瑞,带国和瑞字的都要避讳。

  冯胜原名冯国胜,就是因为避讳改了名。

  他还给自己的父亲取名叫朱世珍,连这个名字都要一起避讳。

  本来这还没啥,因为避讳没有一個固定的规矩,怎么避讳全看皇帝的意思。

  有的皇帝甚至要求,诸子百家的典籍都要避讳。

  比如道可道非恒道,因为避讳汉文帝刘恒的名字,被改成了道可道非常道。

  此类事情不胜枚举,和他们比起来,老朱的避讳要求其实不算苛刻。

  然而朱标这一下却把他给衬托出来了。

  关键他还啥都不能说,不说只是尴尬一下,说了那就真成丢人了。

  所以老朱只能自己郁闷,朱标来请安,他都没给好脸色。

  避讳只是一件小事,真正的大事是几日后朱标的又一道旨意。

  着晋王、燕王开府建牙,自设官职、自募僚属。

  这一下群臣和炸开了锅一般。

  新皇这是糊涂了啊,你这么搞不是要让两位塞王建国中之国吗?

  不只是文官反对,就连勋贵都有些躁动了。

  朱标不得不向群臣解释,两位亲王将来是要分封的。

  只是现在大明离不开他们,封国的事情不得不推后。

  允许他们开府建牙,是对他们的补偿。

  将来封国了,有现成的官僚团队可以使用,能省去很多麻烦。

  即便如此,群臣依然不愿意罢休。

  话虽如此,如果两位亲王尾大不掉,不愿意就藩怎么办?

  群臣或许有私心,但他们的意见确实是站得住脚的。

  确实不能排除这种可能。

  最终经过一番拉扯,双方各退一步。

  允许两位亲王开府建牙,但对规模进行了限制。

  且等五年后两位亲王世子学有所成,就给他们封国,让世子前去治理。

  对于五年期限,朱棣那边好说,反正他的封国肯定先放在锡兰岛上。

  地是现成的,只要移民过去就行了。

  麻烦的是朱棡,碎叶川还被帖木儿帝国占据,中间还隔着广阔的西域。

  且大明的主要敌人是北元,抽不出太多兵力用在西域方向。

  五年时间可不好办。

  就连自信如朱棡,也不敢说五年内能从帖木儿那边啃下一块地。

  不过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折中的法子多的是。

  陈景恪指着地图,说道:“可以拿下高昌旧地,对晋王来说毫无难度,五年内完全可以做到。”

  “此地远离大明腹心,先将封国放在这里,群臣不会有意见。”

  朱棡目光紧紧盯着地图,说道:

  “控制此地的是东察合台汗国,去年为帖木儿所败实力大损。”

  “这也是年初我军攻打哈密王,他们坐视不理的原因。”

  “给我两三年时间治理河西积蓄力量,高昌旧地一战可下。”

  朱标微微颔首,说道:“三弟有把握就好,朝廷会全力助你夺取此地。”

  陈景恪自然也不怀疑这一点,如果是完整的察合台汗国,确实挺棘手的。

  可现在只是分裂后的东察合台汗国,还刚刚被帖木儿打败,连可汗都被杀了。

  大明想打败他们拿下高昌旧地,可以说轻而易举。

  “打下这里容易,治理很难。”

  “自唐以后,汉人就失去了对高昌的统治,这里已经见不到汉人踪迹。”

  “当地的生产也遭到全面的破坏。”

  “我们要重新移民,开垦农田,兴建水利设施……”

  “就算顺利,十年能有所成就算不错了。”

  “不过一旦将此地经营好,就有了一处攻打帖木儿汗国的桥头堡。”

  “等将来拿下碎叶川,朝廷正好可以派遣流官接管此地。”

  有些事情必须提前说清楚,高昌只是暂时借给你的,将来是要还回来的。

  这些话朱标不方便说,只能陈景恪来当这个坏人。

  其他人自然也明白这个意思,并不会因此就生气。

  朱棡嘴角浮起一丝笑容,说道:“十年又算的了什么,我还有半生时间可用。”

  “就算我完不成,还有济熺接班。”

  “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碎叶川终将是我晋国之地。”

  “到时晋国势力会全面撤出西域,将那里的土地移交给朝廷。”

  首次参与内部会议的朱济熺,激动的说道:

  “我一定会帮助父亲,早日完成立国大业。”

  老朱咧开嘴,高兴的说道:“好好好,不愧是咱的好儿子好孙子,有你们在,咱就放心了。”

  原本的朱济熺也是往文臣武将方向培养的,后来确立分封制度,就逐渐增加了君王教育。

  实际能力暂时还看不出来,但学业方面确实非常优秀。

  且因为从小就和朱雄英、朱高炽等人一起读书生活,兄弟感情甚笃。

  他和朱雄英的关系,类似于朱棡和朱标。

  包括朱元璋的几个年龄较小的儿子,蜀王朱椿、湘王朱柏、刚刚被封为宁王的朱权等等。

  都是朱雄英小团队成员,关系莫逆。

  所以,只要皇位顺利交替,就不怕晋国占着西域不肯归还。

  至少三代人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如果三代人还不能帮晋国立国,那大明干脆自我毁灭算了,也别想着什么帝国时代了。

  话题说到这里,陈景恪就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

  “鲁王、蜀王、湘王皆已学有所成,依照以前的规矩已经可以就藩。”

  “然分封制之后,一直未能为他们寻找到合适的封地,至今滞留凤阳练兵。”

  “接下来几年朝廷不会大行扩张,他们的封国可能要多年以后才能建立。”

  “总不能让几位亲王一直困在凤阳,这不合礼法,也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所以,我以为可以让他们去边疆之地担任总督。”

  “既可以帮助朝廷快速稳定边疆,又可以锻炼能力,两全其美。”

  老朱眉开眼笑,这个提议好啊。

  他下意识的就想开口答应下来,话到嘴边才反应过来,现在是朱标当皇帝。

  连忙闭上了嘴巴,将决策权交给儿子。

  朱标也同样很赞同这个提议,说道:“景恪这个提议好,只是就怕苦了几位弟弟。”

  老朱终于忍不住了,说道:“怕苦就别当藩王,你直接安排就是,他们谁有意见就来找咱。”

  闻言,朱标立即说道:“好,辽东和交趾虽已经收复多年,然人心不稳动乱不断,正好派三王前去治理。”

  之后,朱标任命鲁王朱檀为辽西总督,蜀王朱椿为辽东总督,湘王朱柏为交趾总督。

  对于这个认命,群臣倒是没有反对。

  辽东地区和交趾地区,都是新收复的,治理的一直都不太理想。

  让三位亲王过去坐镇,是符合规则的。

  只要不让他们开府建牙就可以。

  对于鲁王他们三人来说,这也是一件大喜事。

  在凤阳练兵两年,始终不提封国的事情,他们也不敢多问,心里别提多忐忑了。

  蜀王和湘王还好,他们是朱雄英的铁杆,知道很多东西。

  鲁王不同,他文质彬彬谦逊有礼,对谁都很客气。

  但也意味着对谁都比较疏远。

  朱雄英尝试过接触,没有得到回应,也就没在刻意拉拢。

  所以,他并未加入小圈子,也就无从得知很多信息。

  到了现在这种敏感时刻,也就更加的慌张,生怕自己的封国莫名其妙就没了。

  现在不管怎么说,总算是有了下文。

  虽然只是担任总督,并不是真正的分封,可权力也是非常大的。

  提拔几个自己的亲信,还可以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

  而且朝廷不可能让他们空手去,提前把亲王卫队给配齐了。

  每人五千八百人,正好是一个卫的兵力。

  此去正好把亲王卫队好好训练一下。

  现在每多积累一份实力,将来建立封国就能减少一分困难。

  当然了,他们心情好转还有个原因。

  晋王和燕王的封国一样推后了,这就说明朝廷不是针对他们,而是大政策暂时不准备扩张。

  再联想到五年后让两位塞王的势力撤出大明,也就是说差不多三五年左右大明就会再度扩张。

  楚王、朝鲜王他们已经分封。

  按照排序来说,晋王燕王周王之后,就轮到他们了。

  总之,三位亲王高高兴兴就接受了这个认命。

  区别是,蜀王和湘王特意去拜访了陈景恪,询问可有良法。

  陈景恪就告诉他们:“没什么特殊技巧可言,不外乎是分化拉拢。”

  “对反抗者要给予雷霆猛击,对臣服者要给予好处。”

  “教化工作也同等重要,这才是长久之道。”

  “具体如何施行教化,朝廷已经有成熟的章程,你们依照章程去做就可以了。”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特别注意的地方,那就是要将部落的首领和百姓区别看待。”

  蜀王朱椿不解的道:“哦,为何?”

  陈景恪解释道:“在大明没有对百姓展开教化之前,我汉人百姓对自己的身份尚且缺乏认同感,更何况是蛮夷百姓?”

  “他们并没有身份认同,只是跟随酋长讨生活罢了。”

  “酋长叛乱,他们分不清对错,只能被裹挟着一起叛乱。”

  “如果你们不加以分辨,全部予以打击,就是逼着蛮夷百姓一起造反。”

  “当然,如果对方已经觉醒群体意识,那就不要犹豫,尽快彻底摧毁对方。”

  外力会让对方觉醒群体意识,这是历史已经证明了的道理。

  想要治理地方,必须要想办法分化蛮夷首领和百姓的关系。

  “你们可以尝试引诱政策,以利益诱使蛮夷首领离开深山老林,去大城市享受舒服的日子。”

  “如此,他们和部民的关系会日渐疏远。”

  “我们再趁此机会,宣扬那些酋长在城市里如何花天酒地,那些部民心中就会生出怨愤。”

  “……”

  “还有,不要强调身份差别,伱强调身份的同时,就是在帮对方建立身份概念。”

  “一视同仁,大家都是华夏子民。”

  两位亲王听的咋舌不已,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花招。

  这陈伴读真是阴险啊。

  不过……我们喜欢。

  陈景恪自然不会只动嘴皮子,去找了张宇初和佛教的代表,让他们派遣僧道跟随两位亲王去做教化。

  “有两位亲王帮助,你们在那里的行动会更加顺利。”

  “尤其是交趾,自古就有信佛的传统,佛教在此地行动大为便利。”

  “道教也不要羡慕,这是佛教先贤留下的遗泽。”

  “你们现在开始行动,将来你们的后辈,也能享受你们的遗泽。”

  佛道两家已经被拿捏的死死的,自然不会拒绝。

  各家都派遣了五十名成员,前往两地传教。

  不是他们不想出动更多的人,而是时间太短,还没有培养出足够的符合传教标准的人才。

  他们又不敢用一般的人才糊弄陈景恪。

  更何况这次是佛道两教第一次大规模行动,也必须要做出成绩。

  否则朝廷会怎么想?

  所以,两教才临时突击培训了这五十个人。

  三位亲王并没有直接出发,毕竟马上就要过年了,怎么也要留他们过完新年再去赴任。

  而且亲王卫队之类的,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配齐的,一切都需要时间。

  解决了三位亲王的事情,陈景恪总算是松了口气。

  但他却并没有迎来清闲,朱标召集了自己的团队,将之前制定好的五年发展计划给拿了出来。

  “明年将会正式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现在需要对这个计划做最后的调整。”

  陈景恪作为计划的总设计师,自然要参与进来。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最新章节,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