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名大臣站了出来,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开元盛世、北宋仁宗、大明仁宣之治等等。

  足足争论了两刻钟的时间,各种史书记载随手拈来。

  从这一点来看,能站在皇极殿内的大臣个个都是真才实学。

  “诸位爱卿列举了很多,可在朕看来,诸位列举的只是国强或者只是民富,并没有两者同时出现。

  不是诸位没有想到,而是历史上就没有一个朝代或者说一个时期,同时是民富国强或者国强民富的。”

  说到这里,崇祯起身走到平台边缘:“先说说文景之治,民富是真的,但真的是国强吗?

  匈奴屡次袭扰,最终文景二帝以和亲方式稳定了边疆。

  偌大的天下,竟以牺牲女子婚姻为代价换取安宁,且还是我华夏女子嫁入仇敌,这叫国强吗?

  这是耻辱。

  再说说民富,的确还行,可财富的积累依靠的是无为而治,可以持续吗?不能,汉武帝后期因战争耗尽积蓄。”

  “汉武帝时期,国家的确强,北击匈奴,南灭百越,东并朝鲜,西通西域、西南夷,汉朝的版图得到极大地扩充,

  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势力,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又实行盐铁官营、币制改革。

  匈奴三十二次袭扰均被打退,甚至饮马瀚海封狼居胥,汉武帝更是喊出了‘寇可往,我亦可往’的豪言壮语。

  可民真的富吗?史书记载,长安有九市,听起来很繁华是不是?

  可《汉书·贡禹传》的记载‘自禹在位,数言得失,……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於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宜令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年二十乃算’,

  这段话总结出来就是婴儿刚一出生就要被父母以各种办法弄死,并且这种现象很普遍。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民富,为何会长期出现这这种情况?”

  “再说说宋朝吧,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民的确都很富有,但那只是被平均了而已,地租普遍是五五分成制,佃农要交纳五成的收成。

  朱熹的奏折中记载福建‘贫民无敌,终岁劳苦不得温饱’,手工业日均收入百文,而米价每石三贯,购买力有限。

  商税高达六成以上,最终转嫁给消费者。

  苏轼在奏折中说:‘浙中米价踊贵,民有流殍’。

  按照《宋史》、《梦粱录》以及诸多地方志的佐证,当时有八千万人口,皇室贵族只有千分之三的人口,占据了三成的财富且免税,

  富商士绅占了百分之三的人口,占据了六成的财富,

  平民百姓占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口,只占据了一成财富。

  泉州外商聚居区"蕃坊"极尽奢华,而福建路佃农暴动频发。

  国强吗?建国一百六十年就发生了靖康之耻,被迫南迁。

  每年一亿五千万贯的财政收入,军费之处占了六成,官俸占了两成,如此庞大的军费开支,战力却是弱的可怜,金兵南下时汴京禁军‘持杖不能上马’。

  而南宋为什么还能苟全一百五十年,因为他们给敌人交纳了岁币,占了财政收入的一成以上。

  到了南宋德祐二年,元军攻临安时,国库尚存金80万两,而流民遍野,何等的讽刺。

  朕刚才为什么问金朝攻击南宋,问题就是出在这里,庞大的军费无法转变成军队战力,他们的民富是被平均了,而不是真正的藏富于民。”

  ……

  “在诸位提到的诸多朝代和时期中,唐开元盛世或许勉强算的上,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商业、军事都是极其繁荣的。

  民富是真的富有,而不是平均,三十年人口增加一千五百万,这就是极强的证明了。

  但这只能说是相对其他几个朝代和时期,底层百姓依旧是以吃饱饭为最大的追求,杜甫的诗只能代表他所能看见的,还有更多他看不见的乡野农村。

  国强也是真的,府兵制保障军队战斗力,安西都护府控制中亚。但在安史之乱后,迅速衰落,这个时间点大唐才见过一百四十年不到。

  究其原因是奢靡之风盛行、潘镇割据、宦官专权等等,最重要的是财政过度依赖关中和贫富差距加大。前者是鸡蛋放在了一个篮子中,后者则是贫富不均衡。

  朕这么分析,诸位爱卿有什么想法吗?”

  群臣沉默,眼中满是思索之色。

  皇帝都引经论典了,还怎么反驳?

  历朝历代真的只是单一的国强或者民富。

  不待他们继续思索,崇祯继续道:“所以,不难看出,国强不等于民富,民富也不一定国强,民富与国强如同车之两轮,单独一个前进,都会让马车原地打转。

  只有同时动起来,且达到平衡点,才能让马车快速前进。

  危急时刻,国强主导,朕刚登基之时为什么大力杀伐,将大量财富和粮食汇聚太仓库,就是因为要练兵,一致对外。

  现在对外的战争基本结束了,四方即将安定,即将要进入和平发展时期,就需要民富驱动。

  这也是为什么朝廷明明有能力自己独自吃下海贸的这块肥肉却是让所有商人参与了进来,就是要藏富于民,而集体工坊目前来看却是能加快藏富于民的想法和深度。

  国家能力不等于治理效能,商业繁荣不等于普遍富裕,民富不等于国家强盛。

  朝廷要寻找国强和民富的平衡点,两个轮子一起走,藏富于民,市场繁荣,财政充裕,练兵强军,强军震慑,保障安宁,稳定商业发展,藏富于民。

  国强的不止是军队的战力,还有经济、文化、制度等对外部的影响力;

  民富富的不止是吃饱穿暖有余钱,还有思想、精神、道德上的富足。”

  群臣这一刻心中无比的震撼,头皮都在发麻,鸡皮疙瘩起了一身;

  他们实在无法想象,如此深奥的、看透本质的问题是出自年仅二十余岁的青年,皇帝怎么会如此的人间清醒?

  可随即个个眉头都皱了起来,此事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何其难?历朝历代的名臣无数,就没有人看出来吗?

  似乎是看出了群臣心中所想,崇祯却轻笑了正准备出声解释的时候,袁可立突然出声:“此事说易不易,说难不难,且陛下也已经开始布局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最新章节,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