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天……
这一下子不止是百姓们,连商人们都麻了。
双眼直勾勾的盯着刘老三,眼中满是不可思议之色。
他们现在才明白之前为什么而给他们讲商船从杭州到北京经过哪些关卡,收取哪些商税了,原来是要将钞关的权力授予商人。
自古以来,将钞关的权力授予商人,这可算是第一次了。
大明水系发达吗?还算是不错的,横竖都有大江大河,但也仅限于沿海的布政司。
中部、西部、北部、西南等地就享受不到水运的便利,还是以陆运为主。
一旦海贸彻底的发展了起来,数千上万的商船在海外各大洲航行之后,大明境内该有多少行商?
侯馆的吃喝拉撒、喂养牲口这都是银子,商贩们去县城卖山货和在自己门口的侯馆卖哪个更合算?
当然是在家门口的侯馆了,去县城一来一回都得时间,时间就是成本,有这个时间又能做出不少了,且过往客商又多,代表着机会大,给侯馆一点摊位费怎么了?
如果算上商人下乡收购消耗的时间,承建一条官道就是有四个地方的收费,虽然每一个都不算高,但架不住人多。
商事竞争激烈,海贸风险又极大,承建官道倒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虽然来银子慢了些,但胜在安全、细水长流。
更重要的是与朝廷进行了捆绑,这才是最大的收益,哪怕不溃太多都行。
商人们会拒绝吗?肯定不会拒绝。
事实也是如此,现场的商人们已经开始动脑筋了,若不是还想听听接下来还有没有干货他们早就跑了。
“钞关的税收乃是国之根本,怎可交予商人?”
“为什么不行?又不是永远交给商人,没听见有时间期限吗?时间一到,钞关重新由朝廷掌控,朝廷还白得了一条官道,商人也挣到银子了,两全其美呀!”
“可、可……这么做了,朝廷的税收怎么办?哪来的银子修桥铺路……不对,是兴修水利、修建学校等等民生、惠民工程?”
“傻不傻,朝廷只是给了陆路的,又不是将所有的都给商人,城池内的商铺坐商的商税、港口海贸的商税、互市内的商税以及还地于民的银子等等,这些还不够吗?”
“够是够,可总觉得有些怪怪的,商人们不会多收吗?”
“第一,他们敢吗?过往客商那么多,能瞒的住吗?敢闹幺蛾子就要看看自己的脖子硬不硬了,。
其次,虽然是官道和钞关,但这么一搞也算是商事的一种了,是商事就会有竞争。
例如从洛阳去南京,可以直接南下经南阳到襄阳,顺长江南下,也可以经许昌、亳州、淮南、滁州,更可以经鹰城(平顶山)、汝宁、阜阳、淮南等等。
道路又不是唯一的,钞关收费高了商人换条道就行了、侯馆的吃喝拉撒贵了、味道不好,那就不吃呗,总之就是逼着商人们做好。”
“你这么一说倒是有道理,可……不对,这到最后了,银子不是还都进入了商人的口袋中吗?百姓们依旧是没有银子呀。”
“蠢,修一条百里的高标准的官道至少十万两银子,府与府之间相距差不多三百里,这得三十万两银子。
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百姓参与进来吧,短则三五个月,长则一两年都是可能的,大明有多少州府、县城?需要多长时间?
商人经商的确是赚到银子了,但必须得将赚到的银子拿出来修路,如此商人们就不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银子。
直接参与或间接带动的百姓们手中有银子了就会流通起来,诸如修房子、吃点好的、买的家用的,这就能带动更多的行业,进而整个大明的各行各业都参与其中。
只要各行各业都循环了,与商人们汇聚的银子达到了一个平衡的状态,这就足够了。”
“能达到平衡吗?”
“不知道,官道的这个事儿是以十年打底的,长则三十年。
任何的矛盾拉长到三十年的时间中,就会变得缓和许多,三十年时间足够朝廷来完善太多的漏洞,时间会抹平一切。
其实吧,只要限制商人出海经商,那么这个问题就没有了。
可海外诸国也在不断的发展,一味的封闭禁海不是长久之策,大明需要通过海贸和基础建设让银子彻底的流通起来,藏富于民。”
“对,就是这个道理!”
一直没有出声的李秀才接过了话:“我曾听过一个理论,一两银子只要流通的足够快,那么大明所有百姓都有一两银子。
张三拿一两银子去李四家买了一石米,李四拿着这一两银子去王五的布行买了一匹布,王五则是拿这一两银子去陈六的书店买了几套笔墨纸砚,陈六拿一两银子去百姓家中购买造纸所用的原材料……
一两银子最终回到了百姓手中,但所经手的每个人都用这一两银子办了事儿。
不管是应对大灾也好,还是改善百姓的生活,都需要银子,直接发银子肯定不行,唯有银子流通起来才能解决问题。”
……
“都散了,都散了,聚集在一起做什么?”
“看完告示了赶紧离开,不要聚集!”
“大热天的不热是不是,生意还不要做了?午饭还要不要做的?都散开!”
“一天天的瞎操心啥,你们想到的朝廷想不到吗?”
……
就在百姓们还在问的时候,一群衙役走了过来,扯着嗓子喊着,让围观的百姓们散开。
平时开个玩笑倒也没啥,可现在这个场合,而且还是如此多的衙役一起那就是公差了,不照做容易定个聚众闹事儿的罪那就玩大了。
百姓们虽然还有遗憾,但也只能散去,可依旧是三三两两的边走边谈论着。
而身为主角的刘老三和李秀才的两人在拒绝了小商小贩的邀请后脱离了群众,随着人流消失不见了。
一刻钟之后,一条偏僻的胡同的小院中,两人竟然一前一后的出现了,而且两人一见面就相视而笑,哪有之前争论的脸红脖子粗。
这一幕若是让刚刚街上的百姓看到肯定会大吃一惊的。
这一下子不止是百姓们,连商人们都麻了。
双眼直勾勾的盯着刘老三,眼中满是不可思议之色。
他们现在才明白之前为什么而给他们讲商船从杭州到北京经过哪些关卡,收取哪些商税了,原来是要将钞关的权力授予商人。
自古以来,将钞关的权力授予商人,这可算是第一次了。
大明水系发达吗?还算是不错的,横竖都有大江大河,但也仅限于沿海的布政司。
中部、西部、北部、西南等地就享受不到水运的便利,还是以陆运为主。
一旦海贸彻底的发展了起来,数千上万的商船在海外各大洲航行之后,大明境内该有多少行商?
侯馆的吃喝拉撒、喂养牲口这都是银子,商贩们去县城卖山货和在自己门口的侯馆卖哪个更合算?
当然是在家门口的侯馆了,去县城一来一回都得时间,时间就是成本,有这个时间又能做出不少了,且过往客商又多,代表着机会大,给侯馆一点摊位费怎么了?
如果算上商人下乡收购消耗的时间,承建一条官道就是有四个地方的收费,虽然每一个都不算高,但架不住人多。
商事竞争激烈,海贸风险又极大,承建官道倒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虽然来银子慢了些,但胜在安全、细水长流。
更重要的是与朝廷进行了捆绑,这才是最大的收益,哪怕不溃太多都行。
商人们会拒绝吗?肯定不会拒绝。
事实也是如此,现场的商人们已经开始动脑筋了,若不是还想听听接下来还有没有干货他们早就跑了。
“钞关的税收乃是国之根本,怎可交予商人?”
“为什么不行?又不是永远交给商人,没听见有时间期限吗?时间一到,钞关重新由朝廷掌控,朝廷还白得了一条官道,商人也挣到银子了,两全其美呀!”
“可、可……这么做了,朝廷的税收怎么办?哪来的银子修桥铺路……不对,是兴修水利、修建学校等等民生、惠民工程?”
“傻不傻,朝廷只是给了陆路的,又不是将所有的都给商人,城池内的商铺坐商的商税、港口海贸的商税、互市内的商税以及还地于民的银子等等,这些还不够吗?”
“够是够,可总觉得有些怪怪的,商人们不会多收吗?”
“第一,他们敢吗?过往客商那么多,能瞒的住吗?敢闹幺蛾子就要看看自己的脖子硬不硬了,。
其次,虽然是官道和钞关,但这么一搞也算是商事的一种了,是商事就会有竞争。
例如从洛阳去南京,可以直接南下经南阳到襄阳,顺长江南下,也可以经许昌、亳州、淮南、滁州,更可以经鹰城(平顶山)、汝宁、阜阳、淮南等等。
道路又不是唯一的,钞关收费高了商人换条道就行了、侯馆的吃喝拉撒贵了、味道不好,那就不吃呗,总之就是逼着商人们做好。”
“你这么一说倒是有道理,可……不对,这到最后了,银子不是还都进入了商人的口袋中吗?百姓们依旧是没有银子呀。”
“蠢,修一条百里的高标准的官道至少十万两银子,府与府之间相距差不多三百里,这得三十万两银子。
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百姓参与进来吧,短则三五个月,长则一两年都是可能的,大明有多少州府、县城?需要多长时间?
商人经商的确是赚到银子了,但必须得将赚到的银子拿出来修路,如此商人们就不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银子。
直接参与或间接带动的百姓们手中有银子了就会流通起来,诸如修房子、吃点好的、买的家用的,这就能带动更多的行业,进而整个大明的各行各业都参与其中。
只要各行各业都循环了,与商人们汇聚的银子达到了一个平衡的状态,这就足够了。”
“能达到平衡吗?”
“不知道,官道的这个事儿是以十年打底的,长则三十年。
任何的矛盾拉长到三十年的时间中,就会变得缓和许多,三十年时间足够朝廷来完善太多的漏洞,时间会抹平一切。
其实吧,只要限制商人出海经商,那么这个问题就没有了。
可海外诸国也在不断的发展,一味的封闭禁海不是长久之策,大明需要通过海贸和基础建设让银子彻底的流通起来,藏富于民。”
“对,就是这个道理!”
一直没有出声的李秀才接过了话:“我曾听过一个理论,一两银子只要流通的足够快,那么大明所有百姓都有一两银子。
张三拿一两银子去李四家买了一石米,李四拿着这一两银子去王五的布行买了一匹布,王五则是拿这一两银子去陈六的书店买了几套笔墨纸砚,陈六拿一两银子去百姓家中购买造纸所用的原材料……
一两银子最终回到了百姓手中,但所经手的每个人都用这一两银子办了事儿。
不管是应对大灾也好,还是改善百姓的生活,都需要银子,直接发银子肯定不行,唯有银子流通起来才能解决问题。”
……
“都散了,都散了,聚集在一起做什么?”
“看完告示了赶紧离开,不要聚集!”
“大热天的不热是不是,生意还不要做了?午饭还要不要做的?都散开!”
“一天天的瞎操心啥,你们想到的朝廷想不到吗?”
……
就在百姓们还在问的时候,一群衙役走了过来,扯着嗓子喊着,让围观的百姓们散开。
平时开个玩笑倒也没啥,可现在这个场合,而且还是如此多的衙役一起那就是公差了,不照做容易定个聚众闹事儿的罪那就玩大了。
百姓们虽然还有遗憾,但也只能散去,可依旧是三三两两的边走边谈论着。
而身为主角的刘老三和李秀才的两人在拒绝了小商小贩的邀请后脱离了群众,随着人流消失不见了。
一刻钟之后,一条偏僻的胡同的小院中,两人竟然一前一后的出现了,而且两人一见面就相视而笑,哪有之前争论的脸红脖子粗。
这一幕若是让刚刚街上的百姓看到肯定会大吃一惊的。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最新章节,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最新章节,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