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本以为李增枝是不忿兄长战死,一时激愤才来告状,当时也没当回事。
生气之余,他也能理解弟失兄长的痛苦。
本想着等他消消气,然后再好生安抚一番,这件事就算这么过去了。
可哪里想到,李增枝这一跪,就足足跪了一天一夜。
“他还在宫外跪着呢?”
“回皇爷的话,李都督还在承天门外。”
黄俨偷偷打量一眼朱棣的神色,见他依旧面无表情,才惴惴的继续说道:
“李都督这一天一夜滴水未进,奴婢担心他万一熬出个好歹来,到时候百官又得说皇爷的不是。”
朱棣斜睨他一眼,淡淡哼了一声:“出去吧。”
“是,奴婢遵旨。”
黄俨退出去后,空荡荡的武英殿,只剩下朱棣落寞的身影。
以前苏谨还在的时候,凡事都还有个能商量的人,朱棣在他的面前,也从没把自己当做皇帝。
和苏谨相处的时候,反倒是更像燕王多一些。
但这次苏谨偷偷溜去援朝战场,朱棣除了生气以外,心里也渐渐有了微妙的变化。
忌。
这个忌,不是忌妒,是忌惮。
以往苏谨在的时候,很多事情都被他顺嘴就解决了,朱棣也从不用多操什么心。
他的心里,更多的是做着一统寰宇,王道天下的美梦。
但随着苏谨离开,身边没了这件‘趁手兵器’,朱棣处理很多政务的时候,忽然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开始变得束手束脚。
随着对很多事情觉得有些难以把控,他就愈发将手中的权利看的更重。
终究,随着皇位坐的越来越稳,当年那个燕王,迟早会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
随之新生的,则是寂坐在武英殿的这位永乐大帝。
苏谨不在的这段日子,朱棣除了要关注援朝战事外,对大明内部的一些人和事,也准备开始着手清理。
譬如,还有一个月即将到来的永乐二年正旦,他就有一件大事要做。
可没想到,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李景隆却出事了。
这一下就打乱了朱棣的计划,让他有些烦躁。
李景隆战死,朱棣本在犹豫这个曹国公的爵位,是让其弟李增枝继承,还是交给李景隆这一脉继续承继。
其实这件事也不着急,毕竟不管是李增枝还是李景隆一脉,至少要等到三年丧期守孝期满,才能继承。
但李增枝现在闹了这一出,朱棣生气之余,就是更加火大。
哔啵作响的烛火,映着朱棣的脸色阴晴不定。
他已经开始怀疑,李增枝只是被人推出来的傀儡,所谓闹宫,不过是波涛惊岸的序曲。
其人其事,背后到底有什么人,且...
朱棣的瞳孔忽然一缩,目光变得无比冷峻,“且让子弹先飞一会吧,哼!”
永乐二年十一月廿二十二,寅时。
英国本土还有三个多时辰,就将迈入新的一年,但对于大明本土来说,只不过是一个平常的日子。
但这个平常的日子,却暗流涌动。
负责纠察官员礼仪的纠仪御史,看着眼前一位位面色肃然的大佬,一时间大气都不敢出。
即便是有几位仪态略有不妥,也统统装作没有看到,悄悄躲在一边。
从洪武朝活下来的这位老御史,凭借多年的经验敏锐感觉到,今天恐怕有大事要发生。
时辰到,宫门开启。
文武分作两边,从奉天门左右鱼贯而入,秩序井然。
故意落后两步的李仕鲁,和任亨泰对视一眼,相互露出苦笑,无奈叹了口气,并肩而入。
今天会有什么事发生,显然两人事前已略有耳闻,只是无能为力。
李仕鲁这个都御史,虽然名义上是都察院的一把手,但在朱棣的刻意分权之下,他目前的职权只能督查军队之事。
而都察院左都御史刘观,才是真正盯着文官稽查的主事官。
刘观虽说是李仕鲁的下级,但在公务处置上却各管一摊,互不统属。
尤其是在御史风闻奏事、纠察不法、弹劾百官的问题上,李仕鲁想插手也插不进去,徒呼荷荷。
至于任亨泰这个大理寺卿,现在也说不上什么话。
他只能等御史弹劾,皇帝下令查判之后,才能进行审问、查案、狱断,现在也出不上什么力。
朱棣本就是武将出身,登基之后对百官的仪态仪态要求,本就马马虎虎。
以往上朝的时候,大部分官员都是说说笑笑的进宫,兴致来了还能互换一下早点,垫垫肚子。
但今日的气氛却十分压抑,无论是走在前面的几部天官,还是品级较低的下属官员,都沉着脸不说话。
“百官觐见~~~~!”
三声鞭响,百官重新整好衣冠,眼神一凛,鱼贯而入奉天殿。
“臣等祝圣躬安。”
“朕躬安。”
朱棣面色如水,看不出喜怒,高坐于龙案之后,眼神无波的视线,在殿内逡巡。
眼神从百官脸上挨个扫过,看到那些或坚定、或畏缩、或狡黠的表情之后,对心中的猜想愈发笃定。
“今年国内风调雨顺,年产大增,朕心感上天怜悯,故于正旦日祭祖之后,于奉天殿宴群臣,以感诸卿辛劳,太常寺要早做准备。”
太常寺卿上前一步:“臣遵旨。”
“臣等叩谢陛下圣恩。”
“嗯,很好。”
说着朱棣将头转向角落里的朱有炖:“朕前些日子下旨,令各地藩王进京朝贺,此事办的怎么样了?”
靖难之役,南京城破之日,朱有炖虽然被苏谨狠狠揍了一顿,但他这个宗人令,朱棣却没给他免了,让他继续干着。
毕竟一来他是自己亲弟弟,老五朱橚的嫡长子,血浓于水;
二来嘛,苏谨揍过也揍过了,毕竟没啥生死大仇,打完他那一顿,这事也就算翻篇了。
“就是老爹当年不知咋想的,给你取名叫‘猪油炖’?谨弟可没少拿这名字笑话我。”
朱棣暗暗吐槽一句,却忘了他还有个叫‘猪鞭’的弟弟...
虽然那字不念‘鞭’。
“回陛下。”
朱有炖听到皇帝四叔CUe到自己,赶紧上前:“各地藩王大部奉诏,陆陆续续已经到京,一时没到的,也都在路上,只是...只是...”
“只是什么?”
朱棣面色一冷:“据实奏报。”
“是。”
朱有炖生怕惹皇帝四叔不开心,拿自己撒气,小心的答道:“十七叔说他重病在床,难以奉召,特上奏请罪。”
生气之余,他也能理解弟失兄长的痛苦。
本想着等他消消气,然后再好生安抚一番,这件事就算这么过去了。
可哪里想到,李增枝这一跪,就足足跪了一天一夜。
“他还在宫外跪着呢?”
“回皇爷的话,李都督还在承天门外。”
黄俨偷偷打量一眼朱棣的神色,见他依旧面无表情,才惴惴的继续说道:
“李都督这一天一夜滴水未进,奴婢担心他万一熬出个好歹来,到时候百官又得说皇爷的不是。”
朱棣斜睨他一眼,淡淡哼了一声:“出去吧。”
“是,奴婢遵旨。”
黄俨退出去后,空荡荡的武英殿,只剩下朱棣落寞的身影。
以前苏谨还在的时候,凡事都还有个能商量的人,朱棣在他的面前,也从没把自己当做皇帝。
和苏谨相处的时候,反倒是更像燕王多一些。
但这次苏谨偷偷溜去援朝战场,朱棣除了生气以外,心里也渐渐有了微妙的变化。
忌。
这个忌,不是忌妒,是忌惮。
以往苏谨在的时候,很多事情都被他顺嘴就解决了,朱棣也从不用多操什么心。
他的心里,更多的是做着一统寰宇,王道天下的美梦。
但随着苏谨离开,身边没了这件‘趁手兵器’,朱棣处理很多政务的时候,忽然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开始变得束手束脚。
随着对很多事情觉得有些难以把控,他就愈发将手中的权利看的更重。
终究,随着皇位坐的越来越稳,当年那个燕王,迟早会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
随之新生的,则是寂坐在武英殿的这位永乐大帝。
苏谨不在的这段日子,朱棣除了要关注援朝战事外,对大明内部的一些人和事,也准备开始着手清理。
譬如,还有一个月即将到来的永乐二年正旦,他就有一件大事要做。
可没想到,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李景隆却出事了。
这一下就打乱了朱棣的计划,让他有些烦躁。
李景隆战死,朱棣本在犹豫这个曹国公的爵位,是让其弟李增枝继承,还是交给李景隆这一脉继续承继。
其实这件事也不着急,毕竟不管是李增枝还是李景隆一脉,至少要等到三年丧期守孝期满,才能继承。
但李增枝现在闹了这一出,朱棣生气之余,就是更加火大。
哔啵作响的烛火,映着朱棣的脸色阴晴不定。
他已经开始怀疑,李增枝只是被人推出来的傀儡,所谓闹宫,不过是波涛惊岸的序曲。
其人其事,背后到底有什么人,且...
朱棣的瞳孔忽然一缩,目光变得无比冷峻,“且让子弹先飞一会吧,哼!”
永乐二年十一月廿二十二,寅时。
英国本土还有三个多时辰,就将迈入新的一年,但对于大明本土来说,只不过是一个平常的日子。
但这个平常的日子,却暗流涌动。
负责纠察官员礼仪的纠仪御史,看着眼前一位位面色肃然的大佬,一时间大气都不敢出。
即便是有几位仪态略有不妥,也统统装作没有看到,悄悄躲在一边。
从洪武朝活下来的这位老御史,凭借多年的经验敏锐感觉到,今天恐怕有大事要发生。
时辰到,宫门开启。
文武分作两边,从奉天门左右鱼贯而入,秩序井然。
故意落后两步的李仕鲁,和任亨泰对视一眼,相互露出苦笑,无奈叹了口气,并肩而入。
今天会有什么事发生,显然两人事前已略有耳闻,只是无能为力。
李仕鲁这个都御史,虽然名义上是都察院的一把手,但在朱棣的刻意分权之下,他目前的职权只能督查军队之事。
而都察院左都御史刘观,才是真正盯着文官稽查的主事官。
刘观虽说是李仕鲁的下级,但在公务处置上却各管一摊,互不统属。
尤其是在御史风闻奏事、纠察不法、弹劾百官的问题上,李仕鲁想插手也插不进去,徒呼荷荷。
至于任亨泰这个大理寺卿,现在也说不上什么话。
他只能等御史弹劾,皇帝下令查判之后,才能进行审问、查案、狱断,现在也出不上什么力。
朱棣本就是武将出身,登基之后对百官的仪态仪态要求,本就马马虎虎。
以往上朝的时候,大部分官员都是说说笑笑的进宫,兴致来了还能互换一下早点,垫垫肚子。
但今日的气氛却十分压抑,无论是走在前面的几部天官,还是品级较低的下属官员,都沉着脸不说话。
“百官觐见~~~~!”
三声鞭响,百官重新整好衣冠,眼神一凛,鱼贯而入奉天殿。
“臣等祝圣躬安。”
“朕躬安。”
朱棣面色如水,看不出喜怒,高坐于龙案之后,眼神无波的视线,在殿内逡巡。
眼神从百官脸上挨个扫过,看到那些或坚定、或畏缩、或狡黠的表情之后,对心中的猜想愈发笃定。
“今年国内风调雨顺,年产大增,朕心感上天怜悯,故于正旦日祭祖之后,于奉天殿宴群臣,以感诸卿辛劳,太常寺要早做准备。”
太常寺卿上前一步:“臣遵旨。”
“臣等叩谢陛下圣恩。”
“嗯,很好。”
说着朱棣将头转向角落里的朱有炖:“朕前些日子下旨,令各地藩王进京朝贺,此事办的怎么样了?”
靖难之役,南京城破之日,朱有炖虽然被苏谨狠狠揍了一顿,但他这个宗人令,朱棣却没给他免了,让他继续干着。
毕竟一来他是自己亲弟弟,老五朱橚的嫡长子,血浓于水;
二来嘛,苏谨揍过也揍过了,毕竟没啥生死大仇,打完他那一顿,这事也就算翻篇了。
“就是老爹当年不知咋想的,给你取名叫‘猪油炖’?谨弟可没少拿这名字笑话我。”
朱棣暗暗吐槽一句,却忘了他还有个叫‘猪鞭’的弟弟...
虽然那字不念‘鞭’。
“回陛下。”
朱有炖听到皇帝四叔CUe到自己,赶紧上前:“各地藩王大部奉诏,陆陆续续已经到京,一时没到的,也都在路上,只是...只是...”
“只是什么?”
朱棣面色一冷:“据实奏报。”
“是。”
朱有炖生怕惹皇帝四叔不开心,拿自己撒气,小心的答道:“十七叔说他重病在床,难以奉召,特上奏请罪。”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我只想做一个小县令啊,大明:我只想做一个小县令啊最新章节,大明:我只想做一个小县令啊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我只想做一个小县令啊,大明:我只想做一个小县令啊最新章节,大明:我只想做一个小县令啊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