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带着朱文垚回了老家,朱允熥一时间还有那么些不适应。

  其实不只是朱允熥有些不太习惯,徐妙锦也有些不太习惯。毕竟这段时间,基本上她都是跟着朱允熥在西宫用膳。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朱允熥要是确定不歇在乾清宫,徐妙锦就直接回坤宁宫了。这好像成为了帝后应该有的样子,而不是每天都会见到。

  这些算起来也就是改变了,有老朱和朱文垚在宫里,那就是一家四代人在一起。虽然缺了朱标和常氏,好歹也是有着家的味道。

  下朝后的朱允熥回到了武英殿处理政事,也难得的召集了六部尚书。

  “朕此前就在思索,太上皇一向用政刚猛。”朱允熥就说出了自己心里的一些想法,“只不过朕也以为德维善政,政在养民。”

  一时间武英殿鸦雀无声,六部尚书面面相觑,甚至有那么一些忐忑了,他们都不明白当今天子到底是什么样的意思。

  老朱在位的时候一直都是严刑峻法,这一点大家都心里有数。很多人因此战战兢兢,可是也都明白有些时候就应该是乱世用重典,这样才好矫正一些风气。

  单纯就以往的表现来看,当今天子确实比洪武皇帝要宽仁一些,但是这样的宽仁也是非常有限的,大明目前来看依然是采取着严刑峻法。

  最主要的是太上皇这才刚刚回凤阳,当今天子就要去改变太上皇的一些政策,这是不是太早了一些啊?

  虽然以前的朱允熥多少也是稍微改变了一下老朱的政策,但是基本上也都是打着擦边球,更是没有对一些根本性的政策进行调整。

  而现在直接改变施政的一些理念,这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六部尚书现在都不敢轻易开口。

  朱允熥也忍不住笑了起来,“怎么,觉得朕是打算趁着太上皇不在京城,这就是在做些小动作了?”

  六部尚书齐齐跪下,连忙开口,“臣等不敢。”

  这只是套话了,其实六部尚书是真的不敢开口,这件事情实在是太大了,大到了即使他们看似是到了文官的最顶端了,可是也不敢在这样的事情上建言献策。

  他们心里头其实多少也是有些怀疑,这搞不好还真的是当今天子趁着太上皇不在京城想要做些动作,毕竟现在看似是没人能制得住当今天子了。

  朱允熥有些哑然失笑,不过也能充分的理解六部尚书心里的担忧。

  说到底就是老朱的威望实在是太高了,即使朱允熥现在坐在龙椅上,即使他看似是大权在握的样子,可是谁都明白大明到底是谁说的才真正算数。

  或许有一天朱允熥可以一言而决,做到真正的口含天宪等等。但是现阶段来看,只有太上皇不反对的时候,承康皇帝才可以做到独断乾行。

  这就是事实,朱允熥心里清楚。百官也心里清楚,只是他们根本不敢表现出来罢了。

  看着这几个重臣不敢多说什么,朱允熥也不勉强,“你们回去再仔细想想,朕觉得一直严刑峻法不好,只是也不好过于宽纵,这里头的分寸你们先衡量。”

  六部尚书都松了口气,只要皇帝不是要求他们立刻表态就行,回去再慢慢的琢磨之后,说不定就可以想出来一个比较好的应对之策了。

  现在六部尚书最为担心的事情不是其他,就是担心当今天子在逼他们表态、在逼他们站队。

  甚至仔细想一想最近发生的事情,他们甚至会怀疑当今天子和太上皇有了巨大的矛盾,这一切其实都已经体现出来了。

  比如说太上皇一意孤行的回乡,当今天子根本就不阻拦,这很有可能就是出现了巨大的矛盾,只是宫闱之内的事情外面的人没办法知道而已。

  洪武皇帝主张严刑峻法,他一直都是坚持乱世用重典,所以在乱世结束之后社会的秩序在较快的速度稳定下来了。

  洪武皇帝的严苛也起到了效果,虽然偶尔还是会有一些贪官污吏出现。不过实事求是的来说,现在的吏治是相对比较清明,主要就是很多的贪官污吏被吓唬到了。

  这些都是看到了效果的,好像继续坚持下去肯定没有坏处,说不定可以让吏治继续保持清明。

  可是如今的天子认为需要稍微的放松一下政策了,毕竟如今实在是太高压了。一直都是处在最为紧绷的状态显然也不是好事,说不定崩的过紧什么时候就断了弦。

  这些也都是有可能出现的事情,这些也确实就是朱允熥担心的事情。

  一直采取高压的政策,这显然不合适,但是他肯定也不会因此一下子宽松无比,要不然有些人势必是有恃无恐,那就是得不偿失了。

  找到其中的平衡非常重要,毕竟老朱已经打好了基础,在这么一个比较稳固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变动,这对于朱允熥来说也是应该做的事情了。

  等到六部尚书离开,朱允熥笑着问道,“他们几个是不是给吓着了?”

  道衍实话实说,“回陛下,臣以为诸位尚书大人们确实有些心惊。”

  夏原吉也不隐瞒自己的观点,“陛下提及此般大事,不要说尚书大人们了,就算是臣也心中惊诧,不免会多想。”

  听到这两位‘秘书’这么说,朱允熥也确实忍不住笑了起来,好像还真的就是这么回事。

  道衍就继续说道,“本就有不少人在揣测太上皇陛下回帝乡之事,现在陛下提及更改太上皇陛下钦定的执政之策,他们肯定想的更多。”

  朱允熥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只是他也懒得多说什么。主要就是因为有些人就是喜欢有事没事的瞎揣测,有些过度的解读反而是误了事。

  在朱允熥看来,只要不是太出格,自然也就没什么可说的。有些时候想的多一点,也未必就是什么坏事情。

  朱允熥看着道衍,认真问道,“我要是改一改,你觉得这件事情如何?”

  道衍仔细想了想,说道,“太上皇陛下以严猛治国,以重典驭臣下,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臣以为这么做自然是好的,好些事情臣等都心里清楚。”

  在老朱看来元末就是朝廷暗弱,威福下移。具体的表现就是纲纪败坏,官吏骄恣,从而致使元朝倾覆。

  所以在施行一些政策的时候,也确实需要下猛药,要不然真的无力改变自元朝开始就已经根深蒂固的吏治腐败等,这里面的一系列思维惯性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朱允熥随即笑了笑,“你们也觉得朕是要以宽松之策治理天下?”

  道衍立刻回答说道,“回陛下,臣并非如此认为。”

  夏原吉也是想都不想的回答说道,“回陛下,臣以为陛下施政宽仁,也仅是相较于前些年稍微宽松点。”

  这不是道衍和夏原吉在拍马屁,他们也从来都不认为朱允熥是什么仁善的皇帝,当今天子的一些做法几乎是延续了洪武皇帝。

  也就是因为洪武皇帝实在是太严苛了,所以这才显得当今天子看似是比较宽仁的一个人。

  听到自己的这两位大秘这么说,朱允熥也笑了起来。还是身边的人更加了解他,他们说的这些自然也就是事实了。

  其实很多的事情也都是有目共睹的,朱允熥根本就没有任何要宽松起来的趋势,此前不管是红仓案还是太仓案,这都是在整顿着吏治,这也是新皇登基重点关注的施政方针。

  或许也可以说是因为出现了这么两桩大案当今天子才整肃吏治,这好似是被动的选择一般。

  那当今天子上任后就在推进着让从元朝或者其余各方势力接收的基层官员离开官场,这就是近乎一棍子打翻一船人的意思了。

  这不只是单纯的需要大明自己培养的官员来治理地方了,这也是对吏治的持续整顿,这一切看起来也都是承康皇帝需要在任上需要持续做的事情。

  朱允熥随即笑着问道,“那你们觉得我要是宽松一些,百官们会如何?”

  夏原吉就拍马屁说道,“陛下一向宽待百官,百官自然感恩。”

  这话好像也没什么问题,朱允熥相比起老朱,确实是对百官温和一些。而且这不是准备给中低阶的官员们涨薪么,这就是让不少官员激动的事情。

  这要是洪武皇帝,肯定不会想着主动给官员涨俸禄。就算是此前涨了一次,那也只是对高级官员进行有限的涨俸,中低层的官员日子依然不好过。

  道衍也说道,“陛下,臣以为可以稍有宽松。只是如果太过宽松,只怕是贪腐的风气再难抑制。”

  “朕现在最担心的也是这些,如此严刑峻法都难根绝贪腐,宽松之后定然更难。”朱允熥也有些无奈,“有人说效仿两宋高薪养廉,我看他们也没安好心。”

  道衍和夏原吉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他们也是当官的,自然也是希望官员的俸禄能够稍微的高一点,那符合他们的利益。

  但是他们也都明白朱允熥说的那些在理,北宋的官员们待遇确实是非常好。不只是在政治地位上,在经济利益上也是如此,北宋的官员俸禄等高的惊人。

  可是即使如此,也很难说真正的将贪腐的情况给遏制了,有些官员就是拿着高薪,可是依然会大肆贪腐、想要得到更多。

  说到底就是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有些人得到了很多之后,还想要得到更多。

  道衍随即开口说道,“陛下,臣以为整顿吏治就不该是一时的。”

  朱允熥认可的点头,他明白这个道理,“大和尚说的在理,吏治一直都是要盯着,这也只能是因时因地来考虑了,很难一劳永逸。”

  道衍和夏原吉也都是这样的观点,老朱时期的严刑峻法,确实是暂时的制住了贪腐的风气,让大明的吏治整体上来说相对比较清明。

  可是如果到了朱允熥手里,他如果放松了,或者是一个不留意,说不定此前的贪腐风气就要死灰复燃了。

  这些都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些也都是谁也不敢保证的事情,只能希望是历任统治者都要注意这方面的事情,也需要根据时局进行一些调整和改变。

  “既然朕今天也说了,有些事情就想法子改一改。”朱允熥就开口了,“吏治什么的暂且不说,有些刑法看着该废的就废掉。”

  道衍和夏原吉愣了一下,他们实在是没有想到朱允熥来了这么大的一个转弯,只是这一切看似好像也是无比的丝滑了。

  大家都下意识的以为当今天子是想要改变严刑峻法,是针对于吏治等方面的一些事情。

  可是现在再看看,大家只猜到了一半。因为当今天子真正想要改变的,可能就是一些比较严酷的刑罚了。

  老朱处置贪官根本不会手下留情,除了采取剥皮揎草之外,还有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等酷刑,这也确实震慑了一批官员,使他们行为大为收敛。

  不过这样的一些重刑,有些时候也会用在百姓身上。则重罪加重、法外用刑,在老朱统治时期也正常,断手、刖足、阉割为奴,这也不算是特别希奇的事情了。

  所以现在再看看,当今天子可能真正的用意就是省刑减狱,这看起来更像是避免老朱时期的一系列大肆株连了。

  真要是如此的话,对于一些人来说肯定是好事情了,对于一些百姓来说,这或许也是一个好事情,毕竟谁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牵连进大案。

  该罚的肯定还是要重罚,只是怎么样去罚、怎么样去维护朝廷的法纪,这就需要朱允熥多想一想了。

  毕竟早起的一些严刑峻法实在是太严苛了,所以有些改变看似也是有一些势在必行的意思了。

  道衍和夏原吉在这个时候不免会多想,他们相信这个消息传出去之后,百官们也会激烈的开始讨论起来这件事情的。

  再仔细想一想,这也是一个好事,严刑峻法不能一直用,一直兴大狱也不合适。

  省刑减狱,这也是为了天下大治啊!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我才是皇太孙,大明:我才是皇太孙最新章节,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