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查阅账册的同时,杨思义这才开口解释道:“皇孙殿下,这是大明官员,今年该发的年终奖,最终统计出来的结果。”
随手翻了几页后,朱雄英这才疑惑道:“可是统计的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还是这个数字与事实不符?”
杨思义连忙道:“皇孙殿下,这上面的数字没有任何的问题。”
冷汗不断顺着杨思义的脸颊上滑落,时不时还艰难的吞咽一口口水。
要不是金额过于巨大,自己也不会主动前来叨扰皇孙殿下。
这个回答,着实让朱雄英感到愕然。
不解道:“既然没有问题,杨尚书来此的目的是?”
听到这样的话语,杨思义的老脸顿时如同吃了死苍蝇一般难看。
只能硬着头皮开口道:“皇孙殿下,下官以为,百官们为朝廷全心全意效力,发放年终奖更是无可厚非。
但账册上的数字,实在是过于巨大,所以臣此番前来,只是想向殿下确认一下,是否要按照账册上内容进行?”
如此话语,再结合账册上的内容,朱雄英也终于弄清楚杨思义来此的目的了。
户部尚书这个掌管大明钱袋子的男人,之所以会专门到自己面前跑一趟。
恐怕也正是因为这上亿两的纹银,一个任谁看了都会觉得心疼的数字。
只是他们永远也无法意识到,现在的朝廷,坐拥海外的银矿,以及皇家银行在背后做支撑。
按照以往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这上亿两的数字,属实有些让人难以接受。
但皇孙朱雄英却知道,因为自己提出来的赏罚制度。
最终结果计算出来这样的一个数字,完全是合情合理。
在一条鞭法及考成法的实施下,如今的朝廷,可谓是一手萝卜,一手大棒,将朝廷的官员们,治理的服服帖帖。
谁都不敢轻易伸手,心中更加清楚,只要自己能够完成这个年度的考成法,自己便可以拿到巨额的奖励。
一个两个官员为了奖励奋斗不可怕,可怕的是大明境内所有行省的官员们都闷头奋斗。
如此一来,得到年终奖资格的官员何止千万,所有官员都在努力工作。
一个人拿到奖励的金额并不大,但汇总后,那个数字实在是难以接受。
对此,朱雄英并不以为意,反而感到十分的欣慰。
庞大的数字下,说明如今的大明官员,已经没有胆子去贪污,去收贿赂。
当然,不是说官员们没有胆子去贪污受贿,而是他们在位时,的的确确为百姓们做事了,这一点毋庸置疑。
还有,能够得到年终奖越多的官员,那就说明他们为百姓们做的好事越多,对于朝廷来说,自然也就越需要他们。
如今想要发放这些奖励,数字看似庞大无比。
只是实际上,朝廷所能够得到的好处,远远要超过发放下去的奖励。
所以,朱雄英非但觉得账册没有任何的问题,反而觉得这种赏罚制度,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随即合上账册道:“既然没有问题,那就按照记录发放即可!
本皇孙既然定下这样的制度,自然就要执行~!”
见皇孙殿下都这样说了,杨思义悬着的一颗心,这才缓缓落下。
毕竟这个数字实在是过于庞大,没有得到殿下的首肯,户部自然不敢轻易做主。
……
杨思义捧着账册出了御书房,冬日的暖阳洒在金砖地面上,却没让他紧绷的神经松快半分。
方才皇孙殿下那句“按制度执行”说得轻描淡写,可那近亿两白银的数字,仍在他脑子里嗡嗡作响。
回到户部,他当即召集各司主事,拍着案几道:“都打起精神来!皇孙殿下有旨,年终奖按账册足额发放,三日内必须把银子分到各省布政司,再由他们逐人派发,谁也不许延误!”
消息像长了翅膀,半天就传遍了京城官场。
翰林院编修李东阳刚写完一篇贺岁赋,就听见同僚们在廊下议论,起初还以为是谣传。
直到下午吏部送来考核结果,他看着自己名下“考成优等,赏银八百两”的字样,手里的狼毫笔“啪嗒”掉在宣纸上,晕开一大团墨渍。
“八百两?”
李东阳反复摩挲着文书上的朱印,喉咙发紧。
他去年刚入翰林院,年俸不过四十五两,如今一笔年终奖就抵得上十八年俸禄。
想起去年冬天家里还靠典当妻子的陪嫁度日,如今竟能攒下银子给母亲治病、给弟弟求学,眼眶不由得热了。
类似的场景在京城各处上演。
兵部主事陈敬之拿着沉甸甸的一千二百两银子,直奔西市的粮店。
往年这个时候,粮价总被商户炒得居高不下,今年却因北方粮食通过铁路源源不断运到江南,再转输京师,小米价比去年降了三成。
他一口气买了五十石粮食,让伙计送到城郊的义仓,那是他去年响应皇孙号召,联合几位官员开办的,专门接济流民。
粮店老板一边算账,一边笑着说:“陈大人,您这又是做好事啊!
今年这日子好过了,来买粮的百姓都敢多称两斤肉了。
我这粮店的生意比去年好上四倍,连带着隔壁肉铺都天天杀猪到天黑!”
陈敬之笑着点头,心里却清楚,这好日子的根源在哪。
他想起上个月去通州视察铁路,看着一列列满载煤炭、粮食的火车呼啸而过,车头的蒸汽机冒着白烟,比骡马快了不知多少倍。
那时他就明白,皇孙殿下要的不只是一时的粮价平稳,而是让整个大明的气血都活起来。
而在京西煤矿,矿工们的热闹劲儿丝毫不输官场。
年终评功的红榜贴在矿场门口,王大拿的名字赫然在列。
他这一年出煤量比旁人多三成,还救过两个陷在矿洞里的工友,稳稳评上了“功勋矿工”。
拿着那张能以一千五百两低价购买碎股的凭证,王大拿攥着衣角,手都在抖。
老张拍着他的肩膀,羡慕道:“大拿,你这下可是真成股东了!明年分红就能拿一百五十两,比你三个月工钱还多!”
王大拿嘿嘿笑着,眼睛却看向矿场旁边的学堂。
他儿子小石头正在里面读书,穿着新发的棉袄,手里拿着纸笔,再也不用像他小时候那样,跟着爹娘在地里刨食。
学堂门口的牌子上写着“免费入学,包教识字算术”,旁边的医馆更是热闹,有矿工得了风寒,进去抓药不用花一文钱。
就连坐诊的老大夫都说,这辈子没见过这样体恤百姓的官。
王大拿望着学堂的窗户,声音里满是干劲,坚定道:“俺得再好好干,明年争取让俺媳妇也来矿上的纺织厂做工。
俺儿子说了,将来要考功名,跟着殿下做事,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此时的皇宫深院之中,朱元璋正看着锦衣卫送来的奏报,嘴角的笑意就没停过。
奏报里写着,各省官员拿到年终奖后,有的修水利,有的补道路,有的给百姓减免杂役,连以往最拖沓的云南布政司,都主动上书说要修一条从昆明到大理的铁路支线。
朱元璋把奏报递给徐达,显摆道:“你看看,这银子花出去,比朕派十个御史去催办还管用。
以前朕总怕官员们拿着银子不作为,现在倒好,他们自己比谁都急着做事,就为了明年还能拿这份奖励。”
徐达接过奏报,仔细看了几页,也忍不住赞叹:“殿下这法子太高明了。
官员们有了奔头,百姓们得了实惠,商户们也能跟着赚钱。
如今整个大明就像一台上了油的机器,越转越顺。
臣听说,连江南的盐商们都在商量,要捐钱修苏州到杭州的铁路,说这样运盐更方便,还能顺便带些丝绸茶叶去北方卖。”
朱元璋哈哈大笑,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交易所的方向。
那里依旧车水马龙,勋贵、商人、甚至小商贩都在里面交易股份,连宫里的老太监都偷偷托人买了几两股京西煤矿的碎股。
他忽然想起几年前,自己还在为国库空虚发愁,连打仗的粮草都要精打细算,如今却能拿出近亿两给官员发年终奖,还能修铁路、开煤矿、派船队去南洋。
朱元璋轻声感叹,眼神里满是欣慰之色道:“这就是大孙要的大明啊!
不仅有饭吃,还有奔头,连银子都能生银子。
朕这辈子打了无数仗,就是为了这个,现在终于看到了。”
随手翻了几页后,朱雄英这才疑惑道:“可是统计的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还是这个数字与事实不符?”
杨思义连忙道:“皇孙殿下,这上面的数字没有任何的问题。”
冷汗不断顺着杨思义的脸颊上滑落,时不时还艰难的吞咽一口口水。
要不是金额过于巨大,自己也不会主动前来叨扰皇孙殿下。
这个回答,着实让朱雄英感到愕然。
不解道:“既然没有问题,杨尚书来此的目的是?”
听到这样的话语,杨思义的老脸顿时如同吃了死苍蝇一般难看。
只能硬着头皮开口道:“皇孙殿下,下官以为,百官们为朝廷全心全意效力,发放年终奖更是无可厚非。
但账册上的数字,实在是过于巨大,所以臣此番前来,只是想向殿下确认一下,是否要按照账册上内容进行?”
如此话语,再结合账册上的内容,朱雄英也终于弄清楚杨思义来此的目的了。
户部尚书这个掌管大明钱袋子的男人,之所以会专门到自己面前跑一趟。
恐怕也正是因为这上亿两的纹银,一个任谁看了都会觉得心疼的数字。
只是他们永远也无法意识到,现在的朝廷,坐拥海外的银矿,以及皇家银行在背后做支撑。
按照以往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这上亿两的数字,属实有些让人难以接受。
但皇孙朱雄英却知道,因为自己提出来的赏罚制度。
最终结果计算出来这样的一个数字,完全是合情合理。
在一条鞭法及考成法的实施下,如今的朝廷,可谓是一手萝卜,一手大棒,将朝廷的官员们,治理的服服帖帖。
谁都不敢轻易伸手,心中更加清楚,只要自己能够完成这个年度的考成法,自己便可以拿到巨额的奖励。
一个两个官员为了奖励奋斗不可怕,可怕的是大明境内所有行省的官员们都闷头奋斗。
如此一来,得到年终奖资格的官员何止千万,所有官员都在努力工作。
一个人拿到奖励的金额并不大,但汇总后,那个数字实在是难以接受。
对此,朱雄英并不以为意,反而感到十分的欣慰。
庞大的数字下,说明如今的大明官员,已经没有胆子去贪污,去收贿赂。
当然,不是说官员们没有胆子去贪污受贿,而是他们在位时,的的确确为百姓们做事了,这一点毋庸置疑。
还有,能够得到年终奖越多的官员,那就说明他们为百姓们做的好事越多,对于朝廷来说,自然也就越需要他们。
如今想要发放这些奖励,数字看似庞大无比。
只是实际上,朝廷所能够得到的好处,远远要超过发放下去的奖励。
所以,朱雄英非但觉得账册没有任何的问题,反而觉得这种赏罚制度,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随即合上账册道:“既然没有问题,那就按照记录发放即可!
本皇孙既然定下这样的制度,自然就要执行~!”
见皇孙殿下都这样说了,杨思义悬着的一颗心,这才缓缓落下。
毕竟这个数字实在是过于庞大,没有得到殿下的首肯,户部自然不敢轻易做主。
……
杨思义捧着账册出了御书房,冬日的暖阳洒在金砖地面上,却没让他紧绷的神经松快半分。
方才皇孙殿下那句“按制度执行”说得轻描淡写,可那近亿两白银的数字,仍在他脑子里嗡嗡作响。
回到户部,他当即召集各司主事,拍着案几道:“都打起精神来!皇孙殿下有旨,年终奖按账册足额发放,三日内必须把银子分到各省布政司,再由他们逐人派发,谁也不许延误!”
消息像长了翅膀,半天就传遍了京城官场。
翰林院编修李东阳刚写完一篇贺岁赋,就听见同僚们在廊下议论,起初还以为是谣传。
直到下午吏部送来考核结果,他看着自己名下“考成优等,赏银八百两”的字样,手里的狼毫笔“啪嗒”掉在宣纸上,晕开一大团墨渍。
“八百两?”
李东阳反复摩挲着文书上的朱印,喉咙发紧。
他去年刚入翰林院,年俸不过四十五两,如今一笔年终奖就抵得上十八年俸禄。
想起去年冬天家里还靠典当妻子的陪嫁度日,如今竟能攒下银子给母亲治病、给弟弟求学,眼眶不由得热了。
类似的场景在京城各处上演。
兵部主事陈敬之拿着沉甸甸的一千二百两银子,直奔西市的粮店。
往年这个时候,粮价总被商户炒得居高不下,今年却因北方粮食通过铁路源源不断运到江南,再转输京师,小米价比去年降了三成。
他一口气买了五十石粮食,让伙计送到城郊的义仓,那是他去年响应皇孙号召,联合几位官员开办的,专门接济流民。
粮店老板一边算账,一边笑着说:“陈大人,您这又是做好事啊!
今年这日子好过了,来买粮的百姓都敢多称两斤肉了。
我这粮店的生意比去年好上四倍,连带着隔壁肉铺都天天杀猪到天黑!”
陈敬之笑着点头,心里却清楚,这好日子的根源在哪。
他想起上个月去通州视察铁路,看着一列列满载煤炭、粮食的火车呼啸而过,车头的蒸汽机冒着白烟,比骡马快了不知多少倍。
那时他就明白,皇孙殿下要的不只是一时的粮价平稳,而是让整个大明的气血都活起来。
而在京西煤矿,矿工们的热闹劲儿丝毫不输官场。
年终评功的红榜贴在矿场门口,王大拿的名字赫然在列。
他这一年出煤量比旁人多三成,还救过两个陷在矿洞里的工友,稳稳评上了“功勋矿工”。
拿着那张能以一千五百两低价购买碎股的凭证,王大拿攥着衣角,手都在抖。
老张拍着他的肩膀,羡慕道:“大拿,你这下可是真成股东了!明年分红就能拿一百五十两,比你三个月工钱还多!”
王大拿嘿嘿笑着,眼睛却看向矿场旁边的学堂。
他儿子小石头正在里面读书,穿着新发的棉袄,手里拿着纸笔,再也不用像他小时候那样,跟着爹娘在地里刨食。
学堂门口的牌子上写着“免费入学,包教识字算术”,旁边的医馆更是热闹,有矿工得了风寒,进去抓药不用花一文钱。
就连坐诊的老大夫都说,这辈子没见过这样体恤百姓的官。
王大拿望着学堂的窗户,声音里满是干劲,坚定道:“俺得再好好干,明年争取让俺媳妇也来矿上的纺织厂做工。
俺儿子说了,将来要考功名,跟着殿下做事,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此时的皇宫深院之中,朱元璋正看着锦衣卫送来的奏报,嘴角的笑意就没停过。
奏报里写着,各省官员拿到年终奖后,有的修水利,有的补道路,有的给百姓减免杂役,连以往最拖沓的云南布政司,都主动上书说要修一条从昆明到大理的铁路支线。
朱元璋把奏报递给徐达,显摆道:“你看看,这银子花出去,比朕派十个御史去催办还管用。
以前朕总怕官员们拿着银子不作为,现在倒好,他们自己比谁都急着做事,就为了明年还能拿这份奖励。”
徐达接过奏报,仔细看了几页,也忍不住赞叹:“殿下这法子太高明了。
官员们有了奔头,百姓们得了实惠,商户们也能跟着赚钱。
如今整个大明就像一台上了油的机器,越转越顺。
臣听说,连江南的盐商们都在商量,要捐钱修苏州到杭州的铁路,说这样运盐更方便,还能顺便带些丝绸茶叶去北方卖。”
朱元璋哈哈大笑,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交易所的方向。
那里依旧车水马龙,勋贵、商人、甚至小商贩都在里面交易股份,连宫里的老太监都偷偷托人买了几两股京西煤矿的碎股。
他忽然想起几年前,自己还在为国库空虚发愁,连打仗的粮草都要精打细算,如今却能拿出近亿两给官员发年终奖,还能修铁路、开煤矿、派船队去南洋。
朱元璋轻声感叹,眼神里满是欣慰之色道:“这就是大孙要的大明啊!
不仅有饭吃,还有奔头,连银子都能生银子。
朕这辈子打了无数仗,就是为了这个,现在终于看到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七岁熊孩子,老朱求我登基,大明:七岁熊孩子,老朱求我登基最新章节,大明:七岁熊孩子,老朱求我登基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七岁熊孩子,老朱求我登基,大明:七岁熊孩子,老朱求我登基最新章节,大明:七岁熊孩子,老朱求我登基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