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微微一笑,抬手示意:“请。”

  那士子略作思索,随即昂首吟道:

  “长风卷尽九州雨,万里江山起新晴。愿借吾辈三尺笔,书就盛世永流名。”

  此诗一出,庭院内响起一片赞叹之声。另一名年长士子抚掌笑道:“好!此诗气势恢宏,胸怀天下,果然不凡。”

  朱标点头称赞:“好一个‘书就盛世永流名’,当真有大才。此诗正符合本宫今日的意境。”

  紧接着,又有士子站起,朗声吟道:

  “明月当空映丹心,笔下山河万古存。愿将白发换青史,清风细雨润乾坤。”

  诗句一落,全场一片静默,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朱标忍不住起身,连连点头:“好诗!这句‘愿将白发换青史’,真是令人动容。”

  一时间,士子们纷纷踊跃参与,各展所长。朱标全程神情专注,对每一首诗都细心点评,既不吝赞美,也偶尔提出改进之处。他的言辞之中透着谦和与智慧,让人如沐春风。

  诗词比试告一段落后,朱标笑着说道:“诸位不仅才思敏捷,想来书画之艺也一定不俗。不如今日再来一场即兴挥毫。”

  早已准备好的宣纸与笔墨被端上桌案,几名士子纷纷提笔,挥毫泼墨。一名年轻的士子专注地钩勒着一幅《春山图》,寥寥数笔,山峦重叠、松柏苍翠跃然纸上。

  朱标站在他身后,目光中透着赞许:“果然是大家风范。此图意境深远,笔法遒劲。小兄弟,不知师从何人?”

  那士子连忙放下笔,恭敬地拱手说道:“回殿下,小人自幼随家父学画,偶得小成,惭愧不敢称家。”

  朱标笑着点头:“你谦虚了,此画已足以见功力。”

  另一边,一名士子则专注于书法。他一气呵成,写下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治国安民”。朱标细细端详,问道:“你为何选择这四个字?”

  那士子低头答道:“殿下,这四字乃天下大义。治国则需贤君,安民则靠能臣。我等身为士子,当以此为己任。”

  此言一出,朱标眼中多了一分郑重,他点头说道:“说得好。本宫今日见诸位才学如此卓越,心中甚慰。你们既有才华,更有大义,他日定能为大明添砖加瓦。”

  一名年轻士子端着酒杯,来到朱标面前,恭敬地拱手说道:“殿下,小人斗胆,特来敬酒一杯。今日能蒙殿下垂爱,实在是三生有幸。”

  朱标微微一笑,端起酒杯,温和地说道:“今日你们能来,本宫才是三生有幸。来,与本宫同饮此杯。”

  两人一饮而尽,士子眼中闪过激动之色:“殿下若有驱使之处,小人甘愿肝脑涂地,不敢有丝毫怠慢。”

  朱标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道:“不必说得如此沉重。今日你们尽展才华,已足以证明自己。只需记住一句话:以天下为己任,才是士人的真本分。”

  士子郑重地点头:“谨记殿下教诲。”

  不远处,几名士子围着一张棋盘正激烈地对弈。一人落下一子,脸上满是得意:“这一步已定胜局,君可认输?”

  对手微微一笑,未答话,却指尖轻轻捻起一枚棋子,“啪”的一声落下,原本占优的棋势瞬间逆转。围观的众人纷纷发出惊叹:“妙哉!妙哉!这一手转危为安,当真高明!”

  朱标远远望见,不由得被吸引,缓步走了过去,笑着问道:“胜负可已分出?”

  棋局中的一人连忙起身行礼:“殿下,方才小人险些落败,多亏灵机一动才挽回局势。”

  朱标饶有兴致地看向棋盘:“你们的对弈倒是颇有深意。治国之道,亦如这棋局,局势千变万化,稍有不慎便可能满盘皆输。”

  另一名士子恭敬说道:“殿下说得极是。小人虽不敢妄谈治国,但这棋局倒让我深刻体会到,谋略与布局乃成事之关键。”

  朱标点头:“不错。下棋如此,为政更是如此。今日见你们棋艺精湛,心思缜密,足以见得你们的学问并非纸上谈兵。”

  宴席间,忽有侍从上前低声禀报:“殿下,有一名不速之客请求见您,自称是乡间学子,特来投呈一幅字画。”

  朱标略显意外,随即温和地说道:“今日是为士子聚会而设,既然是学子,便请他进来。”

  不多时,一名身形瘦弱的青年低头走入庭院,他的衣着虽不华贵,却整洁干净。他双手捧着一卷画轴,神情略带局促:“小人王子安,家居乡野,听闻太子殿下广邀士子,特地赶来献丑。”

  朱标注视着他,轻声说道:“既然来了,便是客人。子安,不必拘束。你手中的字画,可否让本宫一观?”

  王子安急忙上前,将画轴呈上:“还请殿下指正。”

  朱标接过画卷,缓缓展开,只见一幅《秋江夜泊图》跃然纸上,江面平静,渔舟横卧,月色如水,点点灯火映衬得意境深远。

  朱标看了片刻,忍不住赞道:“好画!此画虽寥寥数笔,却尽显山水之意,且气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子安,你的才艺果然不凡。”

  王子安激动地跪地叩首:“殿下谬赞,小人不过是乡野愚才,岂敢妄称不凡。”

  朱标亲自将他扶起,语气温和:“子安,你不必妄自菲薄。才华不分出身,只要你愿意,本宫便会为你铺路。”

  王子安眼眶微红,连连拱手:“谢殿下垂爱,子安定不负所托!”

  正当宴会达到高潮时,侍从送上了一张古琴和一支玉箫。朱标笑着说道:“方才诸位皆展现了才华,今日不如让本宫也抛砖引玉,献上一曲。”

  众士子连忙起身行礼:“殿下风雅,实乃我等之幸!”

  朱标轻抚琴弦,调试了一下音色,随后缓缓弹奏起来。一曲《高山流水》在庭院中回荡,琴音悠扬婉转,仿佛将人带入一片清幽的山林中。

  就在众人沉醉之时,忽听一阵箫声响起,与琴音交织而成,宛若一场天籁之音。众人回头望去,只见朱瀚手持玉箫,站在庭院一角,微微一笑:“标儿,你这琴音虽好,却少了些韵味,本王便来凑个热闹。”

  琴箫和鸣,乐声直入人心,众士子无不为之折服,纷纷感叹:“殿下与王爷果然是文武双全,令人敬佩。”

  宴会接近尾声,朱标亲自送别众士子。他站在庭院门口,看着一批又一批才俊离去,心中充满希望。

  “殿下,今日之会必定会传为佳话。”一名侍从低声说道。

  朱标微微一笑,目光坚定:“希望如此。这些人是大明的未来,也是本宫的倚仗。他们的才华若能为天下所用,必能开创盛世。”

  朱瀚从后方走来,目光幽深:“标儿,你今日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但你要记住,这些士子虽有才华,却未必个个忠诚。他们是你的助力,也是你的试金石。”

  朱标点头:“皇叔放心,明白。真正的才俊,不仅需有才,还需有德。”

  夜色如墨,朱棣独自坐在书房中,手中握着一卷刚送来的密信,烛火映照下,他的神色深沉。

  “太子宴请士子,琴箫和鸣,真是风雅得很。”朱棣冷笑一声,将密信放在案几上,眼中闪过一丝阴沉。

  身旁的幕僚低声说道:“殿下,太子此举不过是笼络人心,难以持久。不过,若让这些士子真的心向太子,未来可就更难扳回局势。”

  朱棣目光冷冽,低声说道:“这些人不过是些乳臭未干的书生,真以为能改变天下大势?本王要做的,就是让他们看清太子的真面目。”

  幕僚迟疑了一下,轻声问道:“殿下打算如何行事?”

  朱棣站起身,走到窗边,目光深邃地望着夜空:“太子心急着拉拢人心,却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这些士子大多出身寒门,初入官场,最怕的是什么?”

  幕僚一怔,随后恍然:“是错失仕途!”

  朱棣点点头,语气平静却透着冷意:“本王会让他们明白,跟着太子,未必是最好的选择。”

  太子府内,朱标与朱瀚对坐,桌上摆满了从宴会后整理的士子名录。朱标翻看着每一页,眉头微蹙。

  “皇叔,宴会后,许多士子主动递交了请愿书,表示愿意为朝廷效力。但总觉得,这其中有些人未必是真心。”朱标语气中带着一丝忧虑。

  朱瀚放下茶杯,目光淡然:“标儿,你要记住,士子的才华固然重要,但他们的忠诚更为关键。宴会不过是第一步,接下来,你要通过实际行动去筛选真正的人才。”

  朱标点头:“皇叔的意思是,让他们去试炼?”

  朱瀚微微一笑:“不错。朝廷事务繁杂,你可以挑选一些地方事务,让这些士子去处理。通过结果,便能看出他们的能力和态度。”

  朱标若有所思:“皇叔高见。那便挑选几位士子,让他们分别处理几个关键事务,看看他们能否担起重任。”

  朱瀚点点头,语气中多了一丝警告:“不过,标儿,你也要小心。你的动作越大,四弟越不会坐视不理。他一定会从中作梗。”

  朱标眉头微皱:“皇叔的意思是,四弟会插手这些事务?”

  朱瀚冷笑了一声:“插手未必,但他会暗中设下障碍,让你的人马出丑。你要做的,不仅是看清士子的能力,还要时刻提防四弟的阴谋。”

  驿站内,一间不起眼的小屋中,却聚集着几道身影。朱棣端坐主位,脸上看不出一丝表情,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低沉的声响。

  他面前站着李英以及几名心腹幕僚,个个屏息静气,等待着朱棣发话。

  “太子派了人去通州、顺天和南郊?”朱棣率先打破沉默,语气虽轻,却带着不容忽视的威压。

  李英拱手回答:“正是。殿下,太子的动作极快,似乎是想通过这次地方事务来树立他的威望。属下已经派人探查,他们派去的人,大多是刚参加士子荐举大会的寒门书生。”

  朱棣的嘴角微微扬起,却是带着几分冷笑:“寒门书生?太子倒是好心,连这样的年轻人都愿意信任。他真以为,这天下的事物,是读几本书就能理清的?”

  李英附和道:“殿下所言极是。这些士子经验不足,地方事务繁杂,恐怕还没入门,就要被搅得晕头转向了。”

  朱棣眯了眯眼,缓缓说道:“这正是本王要的效果。他们这些人下去之后,不会一帆风顺,地方上的士绅和乡绅,都知道本王的威望,他们会怎么做,本王不说,你也该明白。”

  李英眼中闪过一丝兴奋,试探性地问道:“殿下的意思是,利用这些士绅施加阻力?”

  朱棣轻轻点头,语气中多了一丝阴冷:“阻力倒不必太过明显,但凡事只需添上一点乱子,就够太子头疼了。让这些士子多碰些钉子,多出点洋相,让京中的百姓知道,他朱标选的人,也不过如此。”

  “殿下高明!”李英恭敬地弯下身,随即问道:“那属下是否需要派人暗中引导?”

  朱棣摆了摆手:“不必。这种事,不需要我们明着插手。地方上的士绅和乡绅,早就对太子推行的那些措施不满,他们自然会懂得如何做。我们只需观其变化,等待结果便好。”

  话音刚落,旁边的一名幕僚忍不住开口:“殿下,属下以为,太子这次的用意,恐怕不止是为了试炼士子。他是想通过这些人去笼络地方的民心。若我们坐视不理,是否会让他的势力更加稳固?”

  朱棣缓缓转过头,目光犀利地落在那人身上:“你以为本王是在坐视不理吗?”

  那幕僚一惊,连忙躬身赔罪:“属下不敢,属下愚钝,请殿下指点。”

  朱棣冷笑一声:“民心?太子一心想要民心,但他太过心急,反而容易留下破绽。本王让地方上制造些小麻烦,就是要让他明白,这天下之事,远不是他想象的那么简单。他的每一步,都将成为他的绊脚石。”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最新章节,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