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清远首先开口,他神色自若,声音宏亮:“殿下,小人以为,所谓‘仁’,便是体察百姓疾苦,恤民之难。以仁治天下,当以安百姓为先,兴教化为后。治国之道,民为根本,若百姓安居乐业,则天下自可久安。”
台下士子纷纷点头,显然对杨清远的观点颇为认同。
但紧接着,又有一名士子站出来反驳:“杨兄所言固然不错,但小人以为,仅仅安百姓之身,未必能长治久安。‘仁’更应当是正其德,立其法,教化百姓,使之明理守规,方能真正实现治天下之道。”
“仁者爱人,难道教化不也是为了百姓着想?”
“但教化过于苛刻,是否会反而生怨?”
士子们你来我往,辩论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台下观众屏气凝神,生怕错过一句精彩的发言。
朱标站在高台上,眉宇间透着欣慰。他微微侧头,对站在一旁的朱瀚低声说道:“皇叔,这些士子的才学确实不凡,今日算是开了眼界。”
朱瀚微微一笑,语气中带着几分宽慰:“标儿,这才是大明的未来。你要记住,真正的治国之道,不仅在朝堂之上,更在这些年轻人之中。他们的智慧,才是你的力量。”
辩论即将结束时,台下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原来,有一名自称“乡野之人”的中年男子硬闯进广场。他衣衫褴褛,脸上带着风尘之色,大声喊道:“殿下,小人不懂诗文,但想问一句,读书人满腹经纶,可曾真正为百姓着想?”
此言一出,台下一片哗然,士子们交头接耳,不知如何应对。朱标皱了皱眉,沉声问道:“这位乡亲,你有话尽管说。今日大会,便是为听取天下民声。”
那男子拱手一礼,声音激动:“殿下,小人家乡遭了水患,许多乡邻无家可归。可朝廷派来的官员却只顾读书赋诗,从未关心我们的疾苦!小人斗胆问一句,这些士子是否真能为百姓谋福?”
场面一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朱标身上。
朱标沉吟片刻,走到台前,目光直视那男子,语气沉稳:“乡亲,本宫理解你的心情,也承认朝廷之中,确有不尽责者。但你要知道,今日在此的士子,皆是抱负远大之人。他们也许尚未有机会施展抱负,但他们的初心,正是为百姓解忧。”
男子低下头,似乎有些动容,却仍不甘心:“殿下说得好听,可谁能保证他们真的能做到?”
朱标沉声道:“本宫能保证。今日在此,本宫承诺,凡被选拔之人,必将接受严格考核。若有一日他们违背初心,本宫绝不姑息!”
台下一片肃然,士子们也纷纷起身齐声道:“我等必不负殿下所托,誓为百姓谋福!”
那男子眼眶微红,缓缓跪地:“谢殿下明鉴!若真如此,百姓必感恩不尽。”
朱标走下台,亲手将男子扶起,语气温和却充满力量:“天下百姓是大明的根基。本宫今日在此立誓,必为百姓开太平之世!”
此言一出,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士子们纷纷跪地行礼:“殿下仁德,我等愿追随左右!”
夕阳西下,士子荐举大会圆满结束。朱标与朱瀚并肩站在高台上,望着逐渐散去的人群。
“皇叔,”朱标低声说道,“今日见识了天下才俊,也感受到了百姓的期望。深知,太子的责任,远比想象中要重。”
朱瀚微微颔首,目光深远:“标儿,责任虽重,但你有这份觉悟,便是天下之幸。记住,治国之道,不在于权谋,而在于民心。”
夜色浓重,月光被厚厚的乌云遮掩,街道上一片寂静,只有偶尔的犬吠声在远处回荡。朱棣一袭黑衣,面色阴沉地坐在府邸正厅的主座上。烛火在风中摇曳,将他的身影映在墙上,显得格外狰狞。
厅中,几名世家子弟和亲信幕僚齐聚,个个屏息凝神,生怕一个疏忽惹得这位燕王震怒。
“今日的士子荐举大会,你们都看到了吧?”朱棣的声音低沉,目光如刀,逐一扫过众人。
最靠近朱棣的一名世家子弟率先开口,小心翼翼地说道:“殿下,太子殿下这次的动作确实不小。许多名门世家都派人去观礼,还有一些士子直接表明愿追随太子的心意。他这样一来,恐怕会将更多资源集中到自己手中。”
朱棣闻言,冷笑一声,语气中带着浓浓的不屑:“集中资源?哼,他朱标以为靠几句冠冕堂皇的话就能笼络人心,实在是异想天开。他在这些士子身上寄予厚望,却未曾想过,这些人能否撑起他那副雄心。”
一名穿着华丽的年轻子弟忍不住问道:“殿下的意思是,这些士子不过是虚有其表?”
朱棣摇了摇头,目光中多了几分算计:“不,他们中确实有几个才华横溢之辈,但越是这样的人,越难为朱标所用。这些读书人目高于顶,自恃清高,若不能完全折服他们,反倒会成为他的负担。”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点头,附和道:“殿下高见!”
幕僚中,一位年长者眉头微蹙,低声问道:“殿下,那我们接下来该如何行事?是否需要立即打压这些新任士子?”
朱棣抬手止住他的话,缓缓站起身,双手负于身后,目光深沉地望向窗外:“不急,急躁是最愚蠢的手段。朱标最大的弱点在于他的急功近利。你们想想,他匆忙推举士子上位,难道真的能确保每一个人都能胜任?”
一名世家子弟顿时恍然大悟,试探着问道:“殿下的意思是,等这些士子初上任时,我们抓住他们的疏漏,适时施压?”
朱棣满意地点头:“没错,初出茅庐的士子,多半沉浸在自以为是的书本知识里,真正接触实际事务时,难免会出错。而这些错,就是我们翻盘的机会。”
众人眼前一亮,纷纷称赞朱棣的策略。
年长的幕僚上前一步,谨慎地问道:“殿下,那具体该如何推动这些士子的失误?我们是否需要安排人手进入其中,引导他们犯错?”
朱棣冷笑一声,摇了摇头:“不必动用太多资源,他们的失误,往往来自于自身的能力不足和经验欠缺。你们需要做的,是稳住各世家,让他们在暗中观察。至于推动,那不过是稍加点拨而已。”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比如,若有人治理地方不力,你们便将问题传到民间,添油加醋一番;若有人徇私舞弊,则将证据递交朝堂。本王要让朱标明白,举贤授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想用这些士子巩固地位,那本王便让这些士子成为他最大的麻烦。”
另一名年轻的世家子弟抱拳说道:“殿下英明!太子虽然在士林中赢得了一些声望,但许多世家并未完全臣服。若我们从中施压,必定能让他顾此失彼。”
朱棣满意地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冷意:“你们要记住,胜者从来不是靠一时的风头,而是靠稳扎稳打的布局。朱标的每一步都走得急躁,我要做的,就是让他的每一步都陷入泥沼。”
幕僚们纷纷表示赞同,一人低声问道:“殿下,若太子发现我们的手段,会否反击?”
朱棣大笑一声,眼中满是自信:“他会反击,但他的反击只会让更多人看清他的弱点。记住,我们是暗中布局,他是光明行事。光明之下的每一处阴影,都会被无限放大。”
会议结束后,朱棣独自坐在主位上,目光沉静如水。窗外的月光洒在他的脸上,映出几分冷峻的轮廓。
“朱标啊朱标,你以为自己一步步走得稳妥,却不知道每一步都在为我铺路。”他低声自语,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等到你发现时,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朱瀚独自站在书房的窗前,望着远处灯火通明的宫殿,手中捧着一卷刚刚送来的奏折。烛光摇曳,映出他微微皱起的眉头。
他缓缓展开卷轴,熟练地扫过内容,眉头皱得更紧了些:“朱棣这小子,还真是步步紧逼。”
一旁的随侍上前,低声问道:“王爷,这些世家子弟的动向,是否需要属下再多加留意?”
朱瀚摆了摆手,将奏折放下,转身坐到书案前:“不用了。这些消息已经足够。我倒要看看,朱棣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
随侍迟疑了一下,又低声补充道:“不过,殿下近日在士子荐举大会上的表现,的确赢得了许多士林清流的拥护。但也正因为如此,有不少世家似乎在暗中与燕王接触。”
朱瀚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寒意,抬手示意随侍退下。他缓缓闭上眼,开始在脑海中盘算着局势。
翌日清晨,太子府内。朱标早早便召集了一众幕僚商议近日的局势。他站在地图前,手指轻点着几个关键地点,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近日以来,士子们的安排逐渐步入正轨,但四弟那边的动作却愈发频繁。昨日又有消息传来,几家世家子弟正与他密会,似乎有意拉拢。”
一名年轻的幕僚拱手说道:“殿下不必忧心。世家本就擅长左右逢源,既然他们选择与燕王接触,未必是真的背离殿下。”
朱标摇了摇头,语气凝重:“不,这不是简单的逢源之举。四弟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他想通过世家来牵制我们。若不加以应对,接下来他只会更加肆无忌惮。”
这时,朱瀚不紧不慢地从屏风后走了出来,嘴角挂着一抹淡淡的笑意:“标儿,你的担忧不无道理,但也不必太过焦虑。”
朱标连忙起身行礼:“皇叔,您怎么来了?”
朱瀚摆了摆手,坐到一旁,语气中透着些许轻松:“你以为我只是来看热闹的?不,我是来给你出主意的。”
朱标露出一丝期待的神色:“皇叔请赐教。”
朱瀚轻咳了一声,环顾四周,随后问道:“标儿,这些天士子荐举大会之后,你可曾与那些新晋士子们多加接触?”
朱标微微一愣,随即点头道:“是的,我安排了不少事务让他们参与,但考虑到他们初入仕途,并未过多打扰。”
朱瀚摇了摇头,语气变得严肃:“这是你的第一个疏漏。这些人虽才华横溢,但刚入朝堂,难免会心浮气躁。若你不及时稳住他们,反倒可能让他们成为他人手中的棋子。”
朱标一惊,连忙说道:“皇叔所言极是,那依您的意思,该如何做?”
朱瀚目光微沉,缓缓说道:“很简单。把他们召集起来,不是开会,而是找个机会与他们面对面交心。你需要让他们明白,你朱标不仅是太子,更是愿意与他们并肩作战的同道中人。”
红灯高悬,映得庭院内一片金碧辉煌,流水潺潺间点缀着数盏莲花灯,隐约散发着清幽的光晕。
士子们身着整洁的长袍,三五成群地漫步于庭院中,低声交谈,彼此交流着学问与见闻。
一名年轻的士子站在假山旁,望着四周的景致,感慨道:“殿下如此用心,竟在这府中布置了如此雅致的宴席,可见对我等何其重视。”
旁边一位年长的士子微微颔首,抚须笑道:“不仅如此,听闻今晚还有诗词与书画的比试,殿下这般重视才学,实在是我等之幸。”
这时,侍从高声宣道:“太子殿下驾到!”
众士子齐齐回头,只见朱标一袭宽袍大袖,缓步走入庭院。他面带温和笑意,目光扫过众人,语气亲切却不失威严:“诸位学士,今日能得以与众位才俊同聚,是本宫的荣幸。你们都是天下英才,为大明的未来注入了无限希望。今晚,不谈功名利禄,只论学问才艺,各位尽可畅所欲言。”
一众士子连忙行礼,高呼:“殿下仁德,我等感激不尽!”
朱标笑着抬手:“今日无须多礼,都随意些。本宫只是与你们一同分享学问与乐趣。”
宴席正式开始,长案上已摆满了佳肴美酒。朱标举起酒杯,朗声道:“诸位才俊,既然今日以才学为主,不如先来一场诗词比试,以抒胸臆,如何?”
台下一片响应之声。一名年轻士子首先站起,拱手说道:“殿下,小人愿领风骚,献丑一首。”
台下士子纷纷点头,显然对杨清远的观点颇为认同。
但紧接着,又有一名士子站出来反驳:“杨兄所言固然不错,但小人以为,仅仅安百姓之身,未必能长治久安。‘仁’更应当是正其德,立其法,教化百姓,使之明理守规,方能真正实现治天下之道。”
“仁者爱人,难道教化不也是为了百姓着想?”
“但教化过于苛刻,是否会反而生怨?”
士子们你来我往,辩论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台下观众屏气凝神,生怕错过一句精彩的发言。
朱标站在高台上,眉宇间透着欣慰。他微微侧头,对站在一旁的朱瀚低声说道:“皇叔,这些士子的才学确实不凡,今日算是开了眼界。”
朱瀚微微一笑,语气中带着几分宽慰:“标儿,这才是大明的未来。你要记住,真正的治国之道,不仅在朝堂之上,更在这些年轻人之中。他们的智慧,才是你的力量。”
辩论即将结束时,台下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原来,有一名自称“乡野之人”的中年男子硬闯进广场。他衣衫褴褛,脸上带着风尘之色,大声喊道:“殿下,小人不懂诗文,但想问一句,读书人满腹经纶,可曾真正为百姓着想?”
此言一出,台下一片哗然,士子们交头接耳,不知如何应对。朱标皱了皱眉,沉声问道:“这位乡亲,你有话尽管说。今日大会,便是为听取天下民声。”
那男子拱手一礼,声音激动:“殿下,小人家乡遭了水患,许多乡邻无家可归。可朝廷派来的官员却只顾读书赋诗,从未关心我们的疾苦!小人斗胆问一句,这些士子是否真能为百姓谋福?”
场面一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朱标身上。
朱标沉吟片刻,走到台前,目光直视那男子,语气沉稳:“乡亲,本宫理解你的心情,也承认朝廷之中,确有不尽责者。但你要知道,今日在此的士子,皆是抱负远大之人。他们也许尚未有机会施展抱负,但他们的初心,正是为百姓解忧。”
男子低下头,似乎有些动容,却仍不甘心:“殿下说得好听,可谁能保证他们真的能做到?”
朱标沉声道:“本宫能保证。今日在此,本宫承诺,凡被选拔之人,必将接受严格考核。若有一日他们违背初心,本宫绝不姑息!”
台下一片肃然,士子们也纷纷起身齐声道:“我等必不负殿下所托,誓为百姓谋福!”
那男子眼眶微红,缓缓跪地:“谢殿下明鉴!若真如此,百姓必感恩不尽。”
朱标走下台,亲手将男子扶起,语气温和却充满力量:“天下百姓是大明的根基。本宫今日在此立誓,必为百姓开太平之世!”
此言一出,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士子们纷纷跪地行礼:“殿下仁德,我等愿追随左右!”
夕阳西下,士子荐举大会圆满结束。朱标与朱瀚并肩站在高台上,望着逐渐散去的人群。
“皇叔,”朱标低声说道,“今日见识了天下才俊,也感受到了百姓的期望。深知,太子的责任,远比想象中要重。”
朱瀚微微颔首,目光深远:“标儿,责任虽重,但你有这份觉悟,便是天下之幸。记住,治国之道,不在于权谋,而在于民心。”
夜色浓重,月光被厚厚的乌云遮掩,街道上一片寂静,只有偶尔的犬吠声在远处回荡。朱棣一袭黑衣,面色阴沉地坐在府邸正厅的主座上。烛火在风中摇曳,将他的身影映在墙上,显得格外狰狞。
厅中,几名世家子弟和亲信幕僚齐聚,个个屏息凝神,生怕一个疏忽惹得这位燕王震怒。
“今日的士子荐举大会,你们都看到了吧?”朱棣的声音低沉,目光如刀,逐一扫过众人。
最靠近朱棣的一名世家子弟率先开口,小心翼翼地说道:“殿下,太子殿下这次的动作确实不小。许多名门世家都派人去观礼,还有一些士子直接表明愿追随太子的心意。他这样一来,恐怕会将更多资源集中到自己手中。”
朱棣闻言,冷笑一声,语气中带着浓浓的不屑:“集中资源?哼,他朱标以为靠几句冠冕堂皇的话就能笼络人心,实在是异想天开。他在这些士子身上寄予厚望,却未曾想过,这些人能否撑起他那副雄心。”
一名穿着华丽的年轻子弟忍不住问道:“殿下的意思是,这些士子不过是虚有其表?”
朱棣摇了摇头,目光中多了几分算计:“不,他们中确实有几个才华横溢之辈,但越是这样的人,越难为朱标所用。这些读书人目高于顶,自恃清高,若不能完全折服他们,反倒会成为他的负担。”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点头,附和道:“殿下高见!”
幕僚中,一位年长者眉头微蹙,低声问道:“殿下,那我们接下来该如何行事?是否需要立即打压这些新任士子?”
朱棣抬手止住他的话,缓缓站起身,双手负于身后,目光深沉地望向窗外:“不急,急躁是最愚蠢的手段。朱标最大的弱点在于他的急功近利。你们想想,他匆忙推举士子上位,难道真的能确保每一个人都能胜任?”
一名世家子弟顿时恍然大悟,试探着问道:“殿下的意思是,等这些士子初上任时,我们抓住他们的疏漏,适时施压?”
朱棣满意地点头:“没错,初出茅庐的士子,多半沉浸在自以为是的书本知识里,真正接触实际事务时,难免会出错。而这些错,就是我们翻盘的机会。”
众人眼前一亮,纷纷称赞朱棣的策略。
年长的幕僚上前一步,谨慎地问道:“殿下,那具体该如何推动这些士子的失误?我们是否需要安排人手进入其中,引导他们犯错?”
朱棣冷笑一声,摇了摇头:“不必动用太多资源,他们的失误,往往来自于自身的能力不足和经验欠缺。你们需要做的,是稳住各世家,让他们在暗中观察。至于推动,那不过是稍加点拨而已。”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比如,若有人治理地方不力,你们便将问题传到民间,添油加醋一番;若有人徇私舞弊,则将证据递交朝堂。本王要让朱标明白,举贤授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想用这些士子巩固地位,那本王便让这些士子成为他最大的麻烦。”
另一名年轻的世家子弟抱拳说道:“殿下英明!太子虽然在士林中赢得了一些声望,但许多世家并未完全臣服。若我们从中施压,必定能让他顾此失彼。”
朱棣满意地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冷意:“你们要记住,胜者从来不是靠一时的风头,而是靠稳扎稳打的布局。朱标的每一步都走得急躁,我要做的,就是让他的每一步都陷入泥沼。”
幕僚们纷纷表示赞同,一人低声问道:“殿下,若太子发现我们的手段,会否反击?”
朱棣大笑一声,眼中满是自信:“他会反击,但他的反击只会让更多人看清他的弱点。记住,我们是暗中布局,他是光明行事。光明之下的每一处阴影,都会被无限放大。”
会议结束后,朱棣独自坐在主位上,目光沉静如水。窗外的月光洒在他的脸上,映出几分冷峻的轮廓。
“朱标啊朱标,你以为自己一步步走得稳妥,却不知道每一步都在为我铺路。”他低声自语,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等到你发现时,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朱瀚独自站在书房的窗前,望着远处灯火通明的宫殿,手中捧着一卷刚刚送来的奏折。烛光摇曳,映出他微微皱起的眉头。
他缓缓展开卷轴,熟练地扫过内容,眉头皱得更紧了些:“朱棣这小子,还真是步步紧逼。”
一旁的随侍上前,低声问道:“王爷,这些世家子弟的动向,是否需要属下再多加留意?”
朱瀚摆了摆手,将奏折放下,转身坐到书案前:“不用了。这些消息已经足够。我倒要看看,朱棣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
随侍迟疑了一下,又低声补充道:“不过,殿下近日在士子荐举大会上的表现,的确赢得了许多士林清流的拥护。但也正因为如此,有不少世家似乎在暗中与燕王接触。”
朱瀚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寒意,抬手示意随侍退下。他缓缓闭上眼,开始在脑海中盘算着局势。
翌日清晨,太子府内。朱标早早便召集了一众幕僚商议近日的局势。他站在地图前,手指轻点着几个关键地点,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近日以来,士子们的安排逐渐步入正轨,但四弟那边的动作却愈发频繁。昨日又有消息传来,几家世家子弟正与他密会,似乎有意拉拢。”
一名年轻的幕僚拱手说道:“殿下不必忧心。世家本就擅长左右逢源,既然他们选择与燕王接触,未必是真的背离殿下。”
朱标摇了摇头,语气凝重:“不,这不是简单的逢源之举。四弟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他想通过世家来牵制我们。若不加以应对,接下来他只会更加肆无忌惮。”
这时,朱瀚不紧不慢地从屏风后走了出来,嘴角挂着一抹淡淡的笑意:“标儿,你的担忧不无道理,但也不必太过焦虑。”
朱标连忙起身行礼:“皇叔,您怎么来了?”
朱瀚摆了摆手,坐到一旁,语气中透着些许轻松:“你以为我只是来看热闹的?不,我是来给你出主意的。”
朱标露出一丝期待的神色:“皇叔请赐教。”
朱瀚轻咳了一声,环顾四周,随后问道:“标儿,这些天士子荐举大会之后,你可曾与那些新晋士子们多加接触?”
朱标微微一愣,随即点头道:“是的,我安排了不少事务让他们参与,但考虑到他们初入仕途,并未过多打扰。”
朱瀚摇了摇头,语气变得严肃:“这是你的第一个疏漏。这些人虽才华横溢,但刚入朝堂,难免会心浮气躁。若你不及时稳住他们,反倒可能让他们成为他人手中的棋子。”
朱标一惊,连忙说道:“皇叔所言极是,那依您的意思,该如何做?”
朱瀚目光微沉,缓缓说道:“很简单。把他们召集起来,不是开会,而是找个机会与他们面对面交心。你需要让他们明白,你朱标不仅是太子,更是愿意与他们并肩作战的同道中人。”
红灯高悬,映得庭院内一片金碧辉煌,流水潺潺间点缀着数盏莲花灯,隐约散发着清幽的光晕。
士子们身着整洁的长袍,三五成群地漫步于庭院中,低声交谈,彼此交流着学问与见闻。
一名年轻的士子站在假山旁,望着四周的景致,感慨道:“殿下如此用心,竟在这府中布置了如此雅致的宴席,可见对我等何其重视。”
旁边一位年长的士子微微颔首,抚须笑道:“不仅如此,听闻今晚还有诗词与书画的比试,殿下这般重视才学,实在是我等之幸。”
这时,侍从高声宣道:“太子殿下驾到!”
众士子齐齐回头,只见朱标一袭宽袍大袖,缓步走入庭院。他面带温和笑意,目光扫过众人,语气亲切却不失威严:“诸位学士,今日能得以与众位才俊同聚,是本宫的荣幸。你们都是天下英才,为大明的未来注入了无限希望。今晚,不谈功名利禄,只论学问才艺,各位尽可畅所欲言。”
一众士子连忙行礼,高呼:“殿下仁德,我等感激不尽!”
朱标笑着抬手:“今日无须多礼,都随意些。本宫只是与你们一同分享学问与乐趣。”
宴席正式开始,长案上已摆满了佳肴美酒。朱标举起酒杯,朗声道:“诸位才俊,既然今日以才学为主,不如先来一场诗词比试,以抒胸臆,如何?”
台下一片响应之声。一名年轻士子首先站起,拱手说道:“殿下,小人愿领风骚,献丑一首。”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最新章节,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最新章节,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