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的线缆规划,可没有那么简单。
如果直接乱拉乱接,肯定是不行的。
这些年来,长安城的迅猛发展,让大家意识到了一件事情,任何新生的事物,在长安,都必将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普及。
就如同现在,假设只简单的架设一些小电线杆,给几家工厂用。
倘若未来沿线的居民都要用电了,怎么办?到时候,海量的电线搅在一起,就算是资深电工都不敢去碰线,每一次出现乱接电线需要修理,都直接随机带走一位幸运电工?
那肯定是不行的。
现在的电灯只能点五百个小时,万一明天电灯能点一千五,甚至五千个小时呢?
那哪家哪户不用电?
谁晚上无聊躺在床上,谁就知道光的作用。
这几年煤油普及的速度快到吓人,整个长安,晚上就没有入夜就睡觉的,要么是蜡烛,要么是煤油灯,而且还有人家使用比较进阶的,高科技的,亮度超高的气化油灯。
如果电灯能使用了,必然是千家万户都要用的。
所以,要建立第一个民用发电厂,并且架设线路,一直到股票交易中心,那就不是开玩笑的,肯定是要搞成规模的。
而研究院除了电能研究之外的研究员,听说之后,也是激动了起来。
反正那边设计建设电厂和线路需要几个月时间。
自己的技术,为什么不到时候展现一下?
反正有几个月准备时间,到时候附带着展览一下如何?
这段时间,这电能展示会,这场刘彻钦点的晚宴,就逐渐被加入的项目填充成了大汉博览会。
现在设计的流程是,从中午开始展览,整个场地放置各种厉害的发明。
而在晚上入夜时,点亮电灯,开始夜宴。
为此,不只是研究院,还有长安的各个私人研究所,个个衙门、贵族、富商赞助的研究所,全部都动了起来,大量的东西选送。
这件事情,霍海安排给了黄霸。
黄霸接手这件事情,当然意味着……六年义务制教育的讨论已经进入了尾声。
黄霸在报纸上,在议院,在朝堂,舌战群儒。
就如同当年的霍海一样。
压的几乎所有有异议的人,都抬不起头。
当然,霍海不是要把反对者一直压死。
而是双方都在拉锯,在拉锯中,一条一条的达成共识。
最终,共识也基本达成了。
大汉拿到了一条前世全球其他国家都没有搞到过的特权。
那就是,任何高科技,有专利,商用必须申请专利拥有者授权。
如果不授权,禁止使用。
但!
大汉的官方机构和学校,可以对专利进行研究,进行教学。
目前,专利法的迭代已经成了一种常态,比如有人发明了可以点亮五百小时的电灯,如果电灯结构产生了百分之十以上的变化,那就是全新的技术。
如果外观发生了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变化,那就是全新的外观技术。
如果是核心功能有了百分之五以上的变化,那就是全新的核心技术。
所以,如果大汉官方机构拿到了专利研究权,就意味着,大汉官方只要想,就可以把任何私人的技术转化成自己的技术。
当然了,需要组织人马投入研究。
这一点是博弈的结果。
霍海要避免有私人手握重量级专利,然后反过来钳制朝廷。
当然,霍海也要避免,有官员看上私人专利,随便夺取。
现在这个模式下,就算有人想要,那也要真枪实弹的找人研究。
这个专利鉴定有严格鉴定,也有严格规定和分类。
就算出现了少量的以权谋私的现象,也不会大规模发生。
可能部分脑子不清醒的商人,觉得这种模式他们会吃亏,却不知道,霍海都把他们保护的护送到姥姥家了。
再说回来,任何一个技术,在一个更新迭代周期内,足够用来赚大钱了。
如果是特殊情况,比如这个技术一直在迭代,但因为工艺或者材料的问题,不能大规模生产,那这种情况发明人自然知道只迭代而不申请专利,或者拿过时设计去占坑。
这样的情况毕竟是少数,霍海只能考虑到平衡大部分情况。
讨论如火如荼,大家也很懵逼。
一个六年制义务教育,怎么最后讨论到了专利法上面了。
但没办法,新时代就是这样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最终,刘彻让黄霸和霍光联合起草新的六年制义务教育法案。
其中,规定大汉元狩五年之前的十三州,全部采用六年制义务教育法案。所有孩子必须读六年书。
如果家长拒不执行,那任何朝、政、市、工单位不得聘用这违法的家长。
而元封三年之前划入大汉十三州的,全部采用至少是四年制义务教育。
处罚条件如上的同时,还添加了一条,如果拒不执行,那各地地管组织,不得租便宜地给违规人使用,并且要对其征收农业税。
要知道,到现在为止,刘彻正在和霍海商量,把农业税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增加朝粮缴纳。
这个粮食,是必须要留一手的,为的是避免出现有些地方发生大灾害时,而朝廷手里没粮救灾导致粮价暴涨的情况。
只要朝廷手里有粮,粮价就比较容易控制,用不着每次一遇到事情就动刀子动枪。
刀子和枪动多了,感受到威胁的奸商,只会隐藏的更深,叛逆的更厉害。
在这个区域内的人,基本上是比较穷的,主要集中在原本滇国和百越几国加上卫满朝鲜和三韩区域的人口。
他们如果不送孩子去读书,就拿不到霍海和刘彻的便宜地种,也必须缴纳别人不用缴纳的高额农业税。
而其他人只需要给百分之几的粮食产量的租金,加百分之一二的朝粮。
只要不是傻子,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这两个档位的六年和四年之间,差距其实就是中学的差距。
实际上这个六年制义务教育的教育水平,是等于前世的初高中也读完的水平,只是广度一样大,但深度没那么深,知识丰富程度筹不够九年十二年,所以才是六年。
而基础的四年,就等于前世的六年小学。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个就是中央之国地理范围内,但并不在十三州范围内的区域。
这些区域,主要是西域,漠南漠北,青藏高原。
这些地方,住在有些地方,要送孩子去上学,有困难。
所以,这些地方推行四年义务教育,但并没有处罚,并不强制,只是各郡县要加大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尽量规劝所有小孩入学。
如果不入学,不允许入汉籍。
这看似比其他两个地方的处罚轻得多,看似不痛不痒。
实则,最为严厉。
因为如果不加入汉籍,那就不能有汉姓,那出门就是低人一头。
没有汉籍,就没法去务工。
这些地方几乎没法种田种粮,必须要打工才能活人,如果不打工,那岂不是死路一条?
但这一条通过,是最简单,就连霍光带领的群体,都没有在这一条浪费任何口水。
很简单的道理。
没有接受过义务制教育,就等于没接受过大汉爱国教育。
没接受过大汉爱国教育,又是新加入大汉的领土上的人,你凭什么说自己是汉人?
不是汉人,就不允许入汉籍。这不是很符合逻辑么?
所以,实际上,笼统的六年制义务教育,在具体执行上,分成了三个档次。
也比较符合各地的实际情况。
在整个长江以南,目前人口稀少,如果所有人都必须读书到十六岁才能慢慢开始找工作,那实在是有点和现在的生活脱节太巨大了。
因为这个区域目前这个阶段,十二岁几乎就都结婚了,十三四岁孩子都抱在手里了。
十六岁才开始学习工作,十七八岁都学不出徒,怎么生活?
而且这个区域瘴气各方面厉害,人均预期寿命比北方差很多,在医疗卫生提起来之前,本来就能活三四十,结果半辈子都在读书,那肯定是不合适的。
减少两年也对。
还有百越这边本来就工匠气浓郁,很多人家里有家传手艺,入学是帮他们把自己的收益继承的更好,而不是把现在的家业给放弃了。
举个例子,如果不认识字的铁匠,是打不了武器的,只能打农具,因为他每次打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就算感觉再厉害的大师,出品也不稳定。
而认字的铁匠,懂那些科学道理后,就算是再菜,就算是敏感度和细节不如那个大师,顶峰作品不如大师,但至少每一炉出来都能保证是次顶级作品。
这样两个人,到底谁混得好?
谁对大汉更有益?
更不用说大师本来就是万里挑一,而认字的铁匠,随便批量化生产。
铁匠是这样,船工,陶瓷手艺人,这些都是一回事。
整个长江沿岸急需大发展,所以义务教育才需要辐射这一区域,但因地制宜,所以才是四年。
至于长江沿岸的非故百越国人,那些老扬州人,那可就必须六年义务教育了。
多学两年,才能保证本地的人能尽量在社会地位上占据主流,不被挤走。
在滇国,那边情况也一样,滇人现在大量聚集在成都通往天竺的新公路上,这条路也被命名为茶马道。
这条茶马道上,需要太多人力了,读六年不现实。
黄霸接了这个活儿后,并没有再锋芒毕露的再继续去抢夺主动权,而是主动把起草法案的主笔让给了霍光。
第一是霍光在朝堂地位比黄霸高。
第二是霍光在议会地位比黄霸高。
第三是霍光是霍海的弟弟。
第四,黄霸很清楚,自己跳出去和霍光斗,自己根本不是霍光一合之敌,人家霍光翻手就能用点小手段把自己这种小人物给斗死。自己之所以一直占据上风,是因为自己背靠霍海。
现在是出成果的时候了,自己已经捡大便宜赢了,没必要再吃干抹净了。
霍光也不客气,双方很有默契的开始撰写法案。
说实话,斗嘴,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黄霸,还能在有目的性放水的霍光那儿捡到便宜。
论写文书,整个大司农府衙那些人合起来,都不是霍光的一合之敌。
黄霸看霍光写法案,都感觉自己在看的不是法案,而是艺术。
各种事情,本来是有目的有原因有需要达成的结果的。
霍光总是能把不是那么适合写出来的目的和需要达成的结果给隐藏掉,然后写上正大光明的理由和原因。
或是通过描述,把同一件事情,不好的事情,写的非常好。
比如,朝廷希望扬州本地人能比现在搬过去的东瓯人多读两年书,达到本地人占据统治地位,能多生点孩子,平衡人口比例。
霍光就把这条写成了,希望地方上能够保护东欧人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古老的工艺技术,鼓励当地人在读书的同时也能继承这些技术,所以允许其少读两年书。
黄霸不由得感叹,这些词儿都是谁发明的你说。
怎么这么牛批。
霍光的优点就是,什么东西到了他耳朵里,他就能变成自己的。
这些都是霍海说过的,但霍海不一定会在这个地方用出来,但霍光总是能把适合的东西安排在适合的地方。
法案越是推进,黄霸就越是知道,自己跟霍光斗,就跟蚍蜉撼树一样。
自己看树在动,还以为是自己的威势,就算是风吹,自己好歹有点用。
但实际上,就是纯风吹,自己就是个多余的。
自己之所以那么看重自己,觉得自己有功,是因为自己的视角太小了,才看得见自己这个蚍蜉。
在霍光这样的人物眼中,压根看不见任何蚍蜉,霍光甚至在寻找风,和风一起摇摆,一起律动,一起适应,在这天地间日子还长着呢。
这边的文书制定。
那边,北方的终局之战也要来临了。
十六年前,一名青年一举攻破龙城,成为整个历史上第三名将的成就。
却因为自己的侄儿疯狂崛起,两颗太阳在一起,就显得没那么耀眼了。
于是韩白卫霍的说法也逐渐有了多种多样的版本。
十六年后,青年已经褪去了当年的稚嫩,不再手持钢剑,而是抓着一把鞭子,遥看远处龙城。
当初,无意之中找到龙城后,卫青发了疯一样的进攻,最终攻破龙城。
留下了大汉在匈奴的第一场胜仗。
此时卫青早就不心急了。
六年前卫青就有机会完成自己年少时暗自许下的心愿。
但是,卫青忍着没动手。
因为当时需要一个发展的草原,而不是一个毁灭后群龙无首混乱的草原。
大汉一步一步的消化拿下的土地,拿下的人口,一直到现在。
此时,卫青身前放着一张普通的小桌子,这不是什么大司马大将军特制办公桌。
而是往北往西做生意的青年们最喜欢带的便携式卷桌。
卫青坐的,就是一把普通的交椅。
现在整个草原上活动的汉人,都喜欢带一套这样的装备。
用马车拉着。
有人统计过,六年前,大汉占领草原之前,整个匈奴有二十万辆马车。
现在草原上的马车数量是八十三万辆。
每一辆马车几乎都拖着这样一套装备。
卫青跟自己新选的护卫说:“十六年前,我第一次打到这儿时,就在这个地方,蹲在这里,狠狠地咬了一口这个。”
卫青从怀里掏出了一坨东西。
护卫用尽平生见识,都没认出来这是什么鬼东西。
卫青:“你当然不认识,现在你们每顿吃的是牛肉罐头,吃的是水果罐头,吃的是猪肉羊肉罐头,还吃热喷喷的大米饭,最次都是吃的面条。”
“你们见都没见过这种小米煮熟又晒干后就是这样。”
“本来应该是泡开吃的,但是打起仗来,就吞了。”
护卫就要尝试。
卫青:“记得别嚼,冲水生吞吧。”
护卫:“大将军,您别瞧不起人,咱什么没吃过……”
“圪垯~”
护卫不嘴硬了,捂着腮帮子揉搓。
卫青笑了笑,又看向了龙城。
还真让霍海那小子把说过的话都给实现了。
没有一次性灭掉单于庭,而是慢慢消化,等今天即将毁灭龙城时,已经得到了一个富庶的草原。
现在的草原,光是九原一个地方,养殖的牛羊,比以前整个草原都多。
光是那些羊产的羊毛,都比以前整个草原值钱。
而漠南,虽然没有那么大规模的牧场,却合起来一共有四倍这样的产业规模。
与此同时,整个漠南还每年出产数十万头羊,这些羊在漠南养大后,直接送到河东的几个郡灌玉米大麦小麦。
虽然不能像牛灌那么多,但育肥后再往南送,就值钱了。
而漠南养殖的牛,做成各种各样的器具,光是卖给前来西进探索的青年们,就足够养整个帝国三军了。
而漠北,能源,各种珍惜皮草,也是搞的风生水起。
最关键是,南方产业越来越大,越来越缺人,而北方单于庭不停地给供给人。
没有给他们太大的压力,这几年,让那一代小孩都长大了,这些人长大后,慢慢的都被大汉吞下了。
所以漠南不缺工人。
而如今,是时候拿下龙城了。
因为一条南方的铁路,通过漠南一个煤产区,正在北上,要通往北方雪原一个石油产地。
要经过龙城。
龙城太碍眼了。
对于大汉的战略来说,龙城已经无足轻重了。
但对于卫青个人而言,这里还有历史级意义。
从自己接下这个活儿开始,有始有终。
卫青感觉,自己完成了这一次征服后,就可以往后退了。
至于霍去病,就不会跟自己一样,被一个小小匈奴困其一生了。
他的舞台还要到更远的地方。
卫青又一次接到了伊稚斜单于投降的降书。
不许。
不许投降。
伊稚斜单于是有投降的机会的,七年前,那一战开始前。
那一战之前没投,他就失去了投降的资格。
现在,匈奴人被叫做大汉人,草原大汉人。
又怎么会有一个投降的匈奴王存在于世界上呢?
卫青都还记得上次遇到韩王,韩王也不敢认自己是韩王了,问他匈奴,他说什么匈奴,没听说过,只听说过北方草原上迷路的战国后裔们。
遇到浑邪王,浑邪说我早就是大汉侯爷了。
伊稚斜投晚了,这下不能投了。
旁边的呼噜噜的声音,提醒卫青,牛肉罐头煮好了。
除了牛肉罐头,还有个鱼罐头。
卫青也不是傻子,十几年前吃晒干的小米米饭,十几年后还故意吃苦?
吃上牛肉罐头,卫青继续卡着时间。
卡的时间和十六年前破龙城是同一天。
十六年前破龙城只是个意外,十六年后,这成了常态。
准确的说是大汉对漠南漠北完全掌握,从此以后这里不再会有敌人了。
如果谁这么拎不清,那他可以找伊稚斜托梦问问。
秋风吹着还有点冷,卫青紧了紧衣服,把牛肉罐头端在桌上,吃了一坨后,暖和多了。
旁边的将士们等着立功,等着发财,等着信号。
卫青往前摆了两下指头。
示意是时候了。
两旁的人对视了一眼,想要确定是不是发动信号。
但那最前面跑得快的,还管你是不是信号,直接开冲。
卫青吞下牛肉,手指继续往前指点:“这个不错,这个不错,这新开发的红烧牛肉罐头……”
“嗯?人呢?”
护卫:“大将军,您不是让他们冲吗?”
卫青打开怀表看了一眼,跟记忆中还差半小时呢,当初虽然不记得具体是几点,但记得是在落日前两小时的样子。
不过卫青释然一笑。
算了,兴许是自己记错了呢。
这些兔崽子,他们是看不懂信号吗?他们分明就是憋不住了。
不久之后,常惠回来了,十分兴奋。
他抓了个活的,单于。
上一次打完封侯,一开始大家都没被封侯,就常惠被封了关内侯。
常慧高兴麻了。
后来等其他人封的时候,常慧才知道,是自己的功绩太少了,不够集中表功上台亮相的,所以提前封了。
这一次,常慧卯足了劲儿,要来个大的。
卫青没想到自己罐头没吃完呢,就结束了。
伊稚斜站的直挺挺的,十分不符。
自古以来,草原上打输了,就是被南方的皇帝封侯,怎么到了自己这儿,不一样了?
卫青:“给你两个选择,现在就死在这儿,还是你想以普通人的身份,换个地方活着。”
伊稚斜:“是你,是你害了我。”
卫青:“何出此言。”
伊稚斜:“我是最丢人的单于,都怪你!”
卫青拍出一把刀,放在桌子上:“你要是不服,那其他,我跟你单挑。”
伊稚斜看向了刀,最终没有拿起。
幸亏他没拿,因为卫青裤兜里放了把左轮儿。
……
从朝会回来,霍海心满意足。
匈奴,终究是彻底毁灭了。
不,准确的说是,大汉中央之国范围内,匈奴毁灭了。
匈奴小王子,此时正跟疯狗一样攻打安息。
他的目的不是攻打安息,他是想要在安息组织足够的军队,去攻打罗马。
在安息,匈奴小王子得到了罗马的消息后,就盯上了罗马,他认为,只有跑去罗马,才不会被大汉追着打。
但,安息的人不让他过去,不让他兼并部落。
匈奴小王子是大汉的说法,在中亚这片大地上,他可叫做大夏单于。
这家伙发了疯一样攻打着安息,安息另外一面已经被罗马攻打了,本来就准备好了打仗,哪知道来了个两面夹击。
这一两面夹击,整个安息的人都失去了左右摇摆的资格,反而铁板一块,坚强的扛着匈奴小王子和罗马马略的夹击。
不过这跟大汉没关系。
大汉这边确定境内匈奴反动势力全部消散。
大将军卫青攻破龙城,匈奴最后的残部投降大汉,匈奴伊稚斜单于死在了战乱之中。
一切都结束了。
霍海在朝堂上也是狠狠地夸奖了卫青,说卫青功劳前所未有,战斗力之强还在韩白之上,当之无愧是有史以来华夏第一帅。
卫青才不吃这一套,但他也明白霍海这么吹嘘自己,是为了撇清。
霍海不想在匈奴战事中再吃福利了,再吃下去功高盖主了。
别的功劳,特别是文治方面可以随便吃,毕竟有前人例子在,武功方面的功劳,霍海吃的很谨慎。
此战之后,卫青的封邑达到了恐怖的三万六千户。
曹襄屌不屌?双倍万户侯。
卫青呢?三点六倍。
就算写诗说‘粪土当年万户侯’但也不好粪土当年三点六倍万户侯吧?
汉书中说卫青三万户,史记克扣了几千户,但总之,现在卫青超过了三万户,世所罕见的达到了三万六。
三万六这个封邑,已经超过一个小型王国了,已经不再是侯可以说明的了。
所以,刘彻封卫青为,汗国公,这个汗国,是汗马的汗,也就是大宛。
卫青的封邑要往外挪动。
原本的大宛被拆分成了好几个,其中几个留白,最大那片,留给了卫青。
这让朝堂其他人都意识到,时代变了。
以后万户侯可能不是那么难了。
而封国,距离大汉核心越来越远了。
这证明,大汉的雄心越来越大。
没有人觉得卫青是去了什么偏远地带,因为刘彻亲口承诺,一旦凑够了资金,攻克了技术,就要修建一条通往大宛的铁路。
至少要通到葱岭下,未来有机会一定要通大宛。
只要有铁路在,这点距离算什么?
你别看成都比大宛距离长安近,但要是有了铁路,两拨人同时出发,大宛人都在长安吃饱喝足逛上了,搞不好成都的商队还在爬秦岭呢。
匈奴毁灭后,霍海也是松了一口气,回到了家。
至少,历史真正的彻底的改变了。
以自己的策略,以后不会有什么草原民族了,更不会有南北双帝国模式来贯穿华夏历史了。
这件事情做成后,彻底的完成了安内,接下来是对外了。
霍海正感叹着呢,看到了一个干瘦,有点英武气,有点像是在草原上待过的不认识的老头,从旁边走过去。
霍海询问:“那人是谁啊?新来的?”
没穿霍府的仆人统一服装,看起来不像啊。
旁边的人小声:“那位是赵夕娘子的爷爷。”
霍海有两个夫人,一个是长公主,一个是翁主,但实际上霍海身边还一直跟着一个匈奴公主赵夕。
赵夕是右谷蠡王的女儿。
当初霍海在呼市的长城关卡一眼就看出了赵夕的不凡,最终确定赵夕的身份。
后来,赵夕一直住在霍家,只是她永远都不可能有一个身份。
霍海虽然没去碰过赵夕,但实际上在霍府,所有人都当赵夕是霍海的妾室对待,只是没有名分的妾室,不能称作夫人而已。
霍海思索了一下。
赵夕她爹是右谷蠡王,右谷蠡王她爹是伊稚斜单于。
赵夕的爷爷?
霍海瞪眼:“他怎么来的?!”
蒋不疑不知道赵夕是谁,但知道赵夕她爷爷怎么来的:“是大将军送过来的,大将军说是顺道接了赵夫人的爷爷过来。”
……
赵夕看到自己的爷爷,不敢置信。
伊稚斜也不知道怎么和这个多年没见过的孙女说话,甚至自己都不认识她,只知道她叫赵夕。
“你在长安过得还好吧?”
赵夕只能点了点头:“我在霍府生活,虽然名义上是大司农的妾室,但并没有名分,大司农也从来不来我这儿。”
伊稚斜还没来得及叹气。
门就被推开了。
霍海走了进来。
伊稚斜微眯眼睛:你还说大司农不来你这儿!
赵夕更是愣住了。
赵夕现在,实际上干的是刺绣老师的活儿,教霍府的女眷和女仆人们刺绣。
霍海的确从来都不来这儿。
之所以给这个身份,只是让府里不明情况的人不要欺负赵夕而已。
今天霍海过来,完全超出了赵夕的预料。
马上,赵夕就反应了过来,随即跪在地上:“大司农!请不要……不要杀我爷爷。”
伊稚斜也明白了,霍海是真不来,今天来不是为了自己的孙女,是为了自己。
霍海看了看赵夕:“我就过来看看而已,我又不是什么杀人魔。”
伊稚斜知道霍海是谁,伊稚斜认知中,霍海就是个恐怖的杀人魔,他居然说自己不是杀人魔!
霍海:“你要让你爷爷住在霍府?还是我给你一套房子,让他住过去?”
赵夕:“我自己有钱,我买一套就行……”
霍海打断:“我给他一套好了。”
霍海打量了一下末代单于,摆了摆头。
按道理,要不是来长安,他最多一年就得病死,来了长安是他失去了,还是他得到了,真不好说清楚。
很快蒋不疑就安排好了一切。
等送伊稚斜走的时候,霍海只跟他说了一句话:“要想自己过得好,要想以前的族人过得好,最好不要见他们中的任何人。”
长安现在到处都是以前的匈奴人,只是大家都有了新的身份,他们任何人都不适合再见伊稚斜。
刘彻不知道伊稚斜来了长安吗?
他见谁,就是送去了鬼门关的门票啊。
伊稚斜也是打量着霍海,最终认定自己报不了仇了,随即笑道:“长安很好,早知道长安这么好,我早来了。再说了我早就想来了,是你不同意,你舅舅说的。”
走之前,伊稚斜笑了笑,他是个男人,他太明白了。
也许当初霍海见到赵夕后,赵夕还是个丫头片子,霍海什么都没做。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后,再次看到就又不一样了。
伊稚斜也看过大汉现在的最新研究成果。
这桥搭的,谁说单于的血脉,不会留下去呢?自己来对时候了。
————
新书已发,书名《文娱版三国》是以目前的《大汉有活爹》世界观继续下去,三百年后来到行星级科技的三国时期,发生的故事。
我看大家写书都是管杀不管埋,穿越历史,书完本后好不容易搭建的世界观就结束了。新书我尝试贯穿式改变的历史架空,俗称续集,或者称为第二部曲?写的是一个音乐、武戏天才,在祖师爷霍海【帮助】下,在一个不一样的汉末三国的……开挂人生。
如果直接乱拉乱接,肯定是不行的。
这些年来,长安城的迅猛发展,让大家意识到了一件事情,任何新生的事物,在长安,都必将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普及。
就如同现在,假设只简单的架设一些小电线杆,给几家工厂用。
倘若未来沿线的居民都要用电了,怎么办?到时候,海量的电线搅在一起,就算是资深电工都不敢去碰线,每一次出现乱接电线需要修理,都直接随机带走一位幸运电工?
那肯定是不行的。
现在的电灯只能点五百个小时,万一明天电灯能点一千五,甚至五千个小时呢?
那哪家哪户不用电?
谁晚上无聊躺在床上,谁就知道光的作用。
这几年煤油普及的速度快到吓人,整个长安,晚上就没有入夜就睡觉的,要么是蜡烛,要么是煤油灯,而且还有人家使用比较进阶的,高科技的,亮度超高的气化油灯。
如果电灯能使用了,必然是千家万户都要用的。
所以,要建立第一个民用发电厂,并且架设线路,一直到股票交易中心,那就不是开玩笑的,肯定是要搞成规模的。
而研究院除了电能研究之外的研究员,听说之后,也是激动了起来。
反正那边设计建设电厂和线路需要几个月时间。
自己的技术,为什么不到时候展现一下?
反正有几个月准备时间,到时候附带着展览一下如何?
这段时间,这电能展示会,这场刘彻钦点的晚宴,就逐渐被加入的项目填充成了大汉博览会。
现在设计的流程是,从中午开始展览,整个场地放置各种厉害的发明。
而在晚上入夜时,点亮电灯,开始夜宴。
为此,不只是研究院,还有长安的各个私人研究所,个个衙门、贵族、富商赞助的研究所,全部都动了起来,大量的东西选送。
这件事情,霍海安排给了黄霸。
黄霸接手这件事情,当然意味着……六年义务制教育的讨论已经进入了尾声。
黄霸在报纸上,在议院,在朝堂,舌战群儒。
就如同当年的霍海一样。
压的几乎所有有异议的人,都抬不起头。
当然,霍海不是要把反对者一直压死。
而是双方都在拉锯,在拉锯中,一条一条的达成共识。
最终,共识也基本达成了。
大汉拿到了一条前世全球其他国家都没有搞到过的特权。
那就是,任何高科技,有专利,商用必须申请专利拥有者授权。
如果不授权,禁止使用。
但!
大汉的官方机构和学校,可以对专利进行研究,进行教学。
目前,专利法的迭代已经成了一种常态,比如有人发明了可以点亮五百小时的电灯,如果电灯结构产生了百分之十以上的变化,那就是全新的技术。
如果外观发生了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变化,那就是全新的外观技术。
如果是核心功能有了百分之五以上的变化,那就是全新的核心技术。
所以,如果大汉官方机构拿到了专利研究权,就意味着,大汉官方只要想,就可以把任何私人的技术转化成自己的技术。
当然了,需要组织人马投入研究。
这一点是博弈的结果。
霍海要避免有私人手握重量级专利,然后反过来钳制朝廷。
当然,霍海也要避免,有官员看上私人专利,随便夺取。
现在这个模式下,就算有人想要,那也要真枪实弹的找人研究。
这个专利鉴定有严格鉴定,也有严格规定和分类。
就算出现了少量的以权谋私的现象,也不会大规模发生。
可能部分脑子不清醒的商人,觉得这种模式他们会吃亏,却不知道,霍海都把他们保护的护送到姥姥家了。
再说回来,任何一个技术,在一个更新迭代周期内,足够用来赚大钱了。
如果是特殊情况,比如这个技术一直在迭代,但因为工艺或者材料的问题,不能大规模生产,那这种情况发明人自然知道只迭代而不申请专利,或者拿过时设计去占坑。
这样的情况毕竟是少数,霍海只能考虑到平衡大部分情况。
讨论如火如荼,大家也很懵逼。
一个六年制义务教育,怎么最后讨论到了专利法上面了。
但没办法,新时代就是这样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最终,刘彻让黄霸和霍光联合起草新的六年制义务教育法案。
其中,规定大汉元狩五年之前的十三州,全部采用六年制义务教育法案。所有孩子必须读六年书。
如果家长拒不执行,那任何朝、政、市、工单位不得聘用这违法的家长。
而元封三年之前划入大汉十三州的,全部采用至少是四年制义务教育。
处罚条件如上的同时,还添加了一条,如果拒不执行,那各地地管组织,不得租便宜地给违规人使用,并且要对其征收农业税。
要知道,到现在为止,刘彻正在和霍海商量,把农业税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增加朝粮缴纳。
这个粮食,是必须要留一手的,为的是避免出现有些地方发生大灾害时,而朝廷手里没粮救灾导致粮价暴涨的情况。
只要朝廷手里有粮,粮价就比较容易控制,用不着每次一遇到事情就动刀子动枪。
刀子和枪动多了,感受到威胁的奸商,只会隐藏的更深,叛逆的更厉害。
在这个区域内的人,基本上是比较穷的,主要集中在原本滇国和百越几国加上卫满朝鲜和三韩区域的人口。
他们如果不送孩子去读书,就拿不到霍海和刘彻的便宜地种,也必须缴纳别人不用缴纳的高额农业税。
而其他人只需要给百分之几的粮食产量的租金,加百分之一二的朝粮。
只要不是傻子,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这两个档位的六年和四年之间,差距其实就是中学的差距。
实际上这个六年制义务教育的教育水平,是等于前世的初高中也读完的水平,只是广度一样大,但深度没那么深,知识丰富程度筹不够九年十二年,所以才是六年。
而基础的四年,就等于前世的六年小学。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个就是中央之国地理范围内,但并不在十三州范围内的区域。
这些区域,主要是西域,漠南漠北,青藏高原。
这些地方,住在有些地方,要送孩子去上学,有困难。
所以,这些地方推行四年义务教育,但并没有处罚,并不强制,只是各郡县要加大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尽量规劝所有小孩入学。
如果不入学,不允许入汉籍。
这看似比其他两个地方的处罚轻得多,看似不痛不痒。
实则,最为严厉。
因为如果不加入汉籍,那就不能有汉姓,那出门就是低人一头。
没有汉籍,就没法去务工。
这些地方几乎没法种田种粮,必须要打工才能活人,如果不打工,那岂不是死路一条?
但这一条通过,是最简单,就连霍光带领的群体,都没有在这一条浪费任何口水。
很简单的道理。
没有接受过义务制教育,就等于没接受过大汉爱国教育。
没接受过大汉爱国教育,又是新加入大汉的领土上的人,你凭什么说自己是汉人?
不是汉人,就不允许入汉籍。这不是很符合逻辑么?
所以,实际上,笼统的六年制义务教育,在具体执行上,分成了三个档次。
也比较符合各地的实际情况。
在整个长江以南,目前人口稀少,如果所有人都必须读书到十六岁才能慢慢开始找工作,那实在是有点和现在的生活脱节太巨大了。
因为这个区域目前这个阶段,十二岁几乎就都结婚了,十三四岁孩子都抱在手里了。
十六岁才开始学习工作,十七八岁都学不出徒,怎么生活?
而且这个区域瘴气各方面厉害,人均预期寿命比北方差很多,在医疗卫生提起来之前,本来就能活三四十,结果半辈子都在读书,那肯定是不合适的。
减少两年也对。
还有百越这边本来就工匠气浓郁,很多人家里有家传手艺,入学是帮他们把自己的收益继承的更好,而不是把现在的家业给放弃了。
举个例子,如果不认识字的铁匠,是打不了武器的,只能打农具,因为他每次打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就算感觉再厉害的大师,出品也不稳定。
而认字的铁匠,懂那些科学道理后,就算是再菜,就算是敏感度和细节不如那个大师,顶峰作品不如大师,但至少每一炉出来都能保证是次顶级作品。
这样两个人,到底谁混得好?
谁对大汉更有益?
更不用说大师本来就是万里挑一,而认字的铁匠,随便批量化生产。
铁匠是这样,船工,陶瓷手艺人,这些都是一回事。
整个长江沿岸急需大发展,所以义务教育才需要辐射这一区域,但因地制宜,所以才是四年。
至于长江沿岸的非故百越国人,那些老扬州人,那可就必须六年义务教育了。
多学两年,才能保证本地的人能尽量在社会地位上占据主流,不被挤走。
在滇国,那边情况也一样,滇人现在大量聚集在成都通往天竺的新公路上,这条路也被命名为茶马道。
这条茶马道上,需要太多人力了,读六年不现实。
黄霸接了这个活儿后,并没有再锋芒毕露的再继续去抢夺主动权,而是主动把起草法案的主笔让给了霍光。
第一是霍光在朝堂地位比黄霸高。
第二是霍光在议会地位比黄霸高。
第三是霍光是霍海的弟弟。
第四,黄霸很清楚,自己跳出去和霍光斗,自己根本不是霍光一合之敌,人家霍光翻手就能用点小手段把自己这种小人物给斗死。自己之所以一直占据上风,是因为自己背靠霍海。
现在是出成果的时候了,自己已经捡大便宜赢了,没必要再吃干抹净了。
霍光也不客气,双方很有默契的开始撰写法案。
说实话,斗嘴,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黄霸,还能在有目的性放水的霍光那儿捡到便宜。
论写文书,整个大司农府衙那些人合起来,都不是霍光的一合之敌。
黄霸看霍光写法案,都感觉自己在看的不是法案,而是艺术。
各种事情,本来是有目的有原因有需要达成的结果的。
霍光总是能把不是那么适合写出来的目的和需要达成的结果给隐藏掉,然后写上正大光明的理由和原因。
或是通过描述,把同一件事情,不好的事情,写的非常好。
比如,朝廷希望扬州本地人能比现在搬过去的东瓯人多读两年书,达到本地人占据统治地位,能多生点孩子,平衡人口比例。
霍光就把这条写成了,希望地方上能够保护东欧人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古老的工艺技术,鼓励当地人在读书的同时也能继承这些技术,所以允许其少读两年书。
黄霸不由得感叹,这些词儿都是谁发明的你说。
怎么这么牛批。
霍光的优点就是,什么东西到了他耳朵里,他就能变成自己的。
这些都是霍海说过的,但霍海不一定会在这个地方用出来,但霍光总是能把适合的东西安排在适合的地方。
法案越是推进,黄霸就越是知道,自己跟霍光斗,就跟蚍蜉撼树一样。
自己看树在动,还以为是自己的威势,就算是风吹,自己好歹有点用。
但实际上,就是纯风吹,自己就是个多余的。
自己之所以那么看重自己,觉得自己有功,是因为自己的视角太小了,才看得见自己这个蚍蜉。
在霍光这样的人物眼中,压根看不见任何蚍蜉,霍光甚至在寻找风,和风一起摇摆,一起律动,一起适应,在这天地间日子还长着呢。
这边的文书制定。
那边,北方的终局之战也要来临了。
十六年前,一名青年一举攻破龙城,成为整个历史上第三名将的成就。
却因为自己的侄儿疯狂崛起,两颗太阳在一起,就显得没那么耀眼了。
于是韩白卫霍的说法也逐渐有了多种多样的版本。
十六年后,青年已经褪去了当年的稚嫩,不再手持钢剑,而是抓着一把鞭子,遥看远处龙城。
当初,无意之中找到龙城后,卫青发了疯一样的进攻,最终攻破龙城。
留下了大汉在匈奴的第一场胜仗。
此时卫青早就不心急了。
六年前卫青就有机会完成自己年少时暗自许下的心愿。
但是,卫青忍着没动手。
因为当时需要一个发展的草原,而不是一个毁灭后群龙无首混乱的草原。
大汉一步一步的消化拿下的土地,拿下的人口,一直到现在。
此时,卫青身前放着一张普通的小桌子,这不是什么大司马大将军特制办公桌。
而是往北往西做生意的青年们最喜欢带的便携式卷桌。
卫青坐的,就是一把普通的交椅。
现在整个草原上活动的汉人,都喜欢带一套这样的装备。
用马车拉着。
有人统计过,六年前,大汉占领草原之前,整个匈奴有二十万辆马车。
现在草原上的马车数量是八十三万辆。
每一辆马车几乎都拖着这样一套装备。
卫青跟自己新选的护卫说:“十六年前,我第一次打到这儿时,就在这个地方,蹲在这里,狠狠地咬了一口这个。”
卫青从怀里掏出了一坨东西。
护卫用尽平生见识,都没认出来这是什么鬼东西。
卫青:“你当然不认识,现在你们每顿吃的是牛肉罐头,吃的是水果罐头,吃的是猪肉羊肉罐头,还吃热喷喷的大米饭,最次都是吃的面条。”
“你们见都没见过这种小米煮熟又晒干后就是这样。”
“本来应该是泡开吃的,但是打起仗来,就吞了。”
护卫就要尝试。
卫青:“记得别嚼,冲水生吞吧。”
护卫:“大将军,您别瞧不起人,咱什么没吃过……”
“圪垯~”
护卫不嘴硬了,捂着腮帮子揉搓。
卫青笑了笑,又看向了龙城。
还真让霍海那小子把说过的话都给实现了。
没有一次性灭掉单于庭,而是慢慢消化,等今天即将毁灭龙城时,已经得到了一个富庶的草原。
现在的草原,光是九原一个地方,养殖的牛羊,比以前整个草原都多。
光是那些羊产的羊毛,都比以前整个草原值钱。
而漠南,虽然没有那么大规模的牧场,却合起来一共有四倍这样的产业规模。
与此同时,整个漠南还每年出产数十万头羊,这些羊在漠南养大后,直接送到河东的几个郡灌玉米大麦小麦。
虽然不能像牛灌那么多,但育肥后再往南送,就值钱了。
而漠南养殖的牛,做成各种各样的器具,光是卖给前来西进探索的青年们,就足够养整个帝国三军了。
而漠北,能源,各种珍惜皮草,也是搞的风生水起。
最关键是,南方产业越来越大,越来越缺人,而北方单于庭不停地给供给人。
没有给他们太大的压力,这几年,让那一代小孩都长大了,这些人长大后,慢慢的都被大汉吞下了。
所以漠南不缺工人。
而如今,是时候拿下龙城了。
因为一条南方的铁路,通过漠南一个煤产区,正在北上,要通往北方雪原一个石油产地。
要经过龙城。
龙城太碍眼了。
对于大汉的战略来说,龙城已经无足轻重了。
但对于卫青个人而言,这里还有历史级意义。
从自己接下这个活儿开始,有始有终。
卫青感觉,自己完成了这一次征服后,就可以往后退了。
至于霍去病,就不会跟自己一样,被一个小小匈奴困其一生了。
他的舞台还要到更远的地方。
卫青又一次接到了伊稚斜单于投降的降书。
不许。
不许投降。
伊稚斜单于是有投降的机会的,七年前,那一战开始前。
那一战之前没投,他就失去了投降的资格。
现在,匈奴人被叫做大汉人,草原大汉人。
又怎么会有一个投降的匈奴王存在于世界上呢?
卫青都还记得上次遇到韩王,韩王也不敢认自己是韩王了,问他匈奴,他说什么匈奴,没听说过,只听说过北方草原上迷路的战国后裔们。
遇到浑邪王,浑邪说我早就是大汉侯爷了。
伊稚斜投晚了,这下不能投了。
旁边的呼噜噜的声音,提醒卫青,牛肉罐头煮好了。
除了牛肉罐头,还有个鱼罐头。
卫青也不是傻子,十几年前吃晒干的小米米饭,十几年后还故意吃苦?
吃上牛肉罐头,卫青继续卡着时间。
卡的时间和十六年前破龙城是同一天。
十六年前破龙城只是个意外,十六年后,这成了常态。
准确的说是大汉对漠南漠北完全掌握,从此以后这里不再会有敌人了。
如果谁这么拎不清,那他可以找伊稚斜托梦问问。
秋风吹着还有点冷,卫青紧了紧衣服,把牛肉罐头端在桌上,吃了一坨后,暖和多了。
旁边的将士们等着立功,等着发财,等着信号。
卫青往前摆了两下指头。
示意是时候了。
两旁的人对视了一眼,想要确定是不是发动信号。
但那最前面跑得快的,还管你是不是信号,直接开冲。
卫青吞下牛肉,手指继续往前指点:“这个不错,这个不错,这新开发的红烧牛肉罐头……”
“嗯?人呢?”
护卫:“大将军,您不是让他们冲吗?”
卫青打开怀表看了一眼,跟记忆中还差半小时呢,当初虽然不记得具体是几点,但记得是在落日前两小时的样子。
不过卫青释然一笑。
算了,兴许是自己记错了呢。
这些兔崽子,他们是看不懂信号吗?他们分明就是憋不住了。
不久之后,常惠回来了,十分兴奋。
他抓了个活的,单于。
上一次打完封侯,一开始大家都没被封侯,就常惠被封了关内侯。
常慧高兴麻了。
后来等其他人封的时候,常慧才知道,是自己的功绩太少了,不够集中表功上台亮相的,所以提前封了。
这一次,常慧卯足了劲儿,要来个大的。
卫青没想到自己罐头没吃完呢,就结束了。
伊稚斜站的直挺挺的,十分不符。
自古以来,草原上打输了,就是被南方的皇帝封侯,怎么到了自己这儿,不一样了?
卫青:“给你两个选择,现在就死在这儿,还是你想以普通人的身份,换个地方活着。”
伊稚斜:“是你,是你害了我。”
卫青:“何出此言。”
伊稚斜:“我是最丢人的单于,都怪你!”
卫青拍出一把刀,放在桌子上:“你要是不服,那其他,我跟你单挑。”
伊稚斜看向了刀,最终没有拿起。
幸亏他没拿,因为卫青裤兜里放了把左轮儿。
……
从朝会回来,霍海心满意足。
匈奴,终究是彻底毁灭了。
不,准确的说是,大汉中央之国范围内,匈奴毁灭了。
匈奴小王子,此时正跟疯狗一样攻打安息。
他的目的不是攻打安息,他是想要在安息组织足够的军队,去攻打罗马。
在安息,匈奴小王子得到了罗马的消息后,就盯上了罗马,他认为,只有跑去罗马,才不会被大汉追着打。
但,安息的人不让他过去,不让他兼并部落。
匈奴小王子是大汉的说法,在中亚这片大地上,他可叫做大夏单于。
这家伙发了疯一样攻打着安息,安息另外一面已经被罗马攻打了,本来就准备好了打仗,哪知道来了个两面夹击。
这一两面夹击,整个安息的人都失去了左右摇摆的资格,反而铁板一块,坚强的扛着匈奴小王子和罗马马略的夹击。
不过这跟大汉没关系。
大汉这边确定境内匈奴反动势力全部消散。
大将军卫青攻破龙城,匈奴最后的残部投降大汉,匈奴伊稚斜单于死在了战乱之中。
一切都结束了。
霍海在朝堂上也是狠狠地夸奖了卫青,说卫青功劳前所未有,战斗力之强还在韩白之上,当之无愧是有史以来华夏第一帅。
卫青才不吃这一套,但他也明白霍海这么吹嘘自己,是为了撇清。
霍海不想在匈奴战事中再吃福利了,再吃下去功高盖主了。
别的功劳,特别是文治方面可以随便吃,毕竟有前人例子在,武功方面的功劳,霍海吃的很谨慎。
此战之后,卫青的封邑达到了恐怖的三万六千户。
曹襄屌不屌?双倍万户侯。
卫青呢?三点六倍。
就算写诗说‘粪土当年万户侯’但也不好粪土当年三点六倍万户侯吧?
汉书中说卫青三万户,史记克扣了几千户,但总之,现在卫青超过了三万户,世所罕见的达到了三万六。
三万六这个封邑,已经超过一个小型王国了,已经不再是侯可以说明的了。
所以,刘彻封卫青为,汗国公,这个汗国,是汗马的汗,也就是大宛。
卫青的封邑要往外挪动。
原本的大宛被拆分成了好几个,其中几个留白,最大那片,留给了卫青。
这让朝堂其他人都意识到,时代变了。
以后万户侯可能不是那么难了。
而封国,距离大汉核心越来越远了。
这证明,大汉的雄心越来越大。
没有人觉得卫青是去了什么偏远地带,因为刘彻亲口承诺,一旦凑够了资金,攻克了技术,就要修建一条通往大宛的铁路。
至少要通到葱岭下,未来有机会一定要通大宛。
只要有铁路在,这点距离算什么?
你别看成都比大宛距离长安近,但要是有了铁路,两拨人同时出发,大宛人都在长安吃饱喝足逛上了,搞不好成都的商队还在爬秦岭呢。
匈奴毁灭后,霍海也是松了一口气,回到了家。
至少,历史真正的彻底的改变了。
以自己的策略,以后不会有什么草原民族了,更不会有南北双帝国模式来贯穿华夏历史了。
这件事情做成后,彻底的完成了安内,接下来是对外了。
霍海正感叹着呢,看到了一个干瘦,有点英武气,有点像是在草原上待过的不认识的老头,从旁边走过去。
霍海询问:“那人是谁啊?新来的?”
没穿霍府的仆人统一服装,看起来不像啊。
旁边的人小声:“那位是赵夕娘子的爷爷。”
霍海有两个夫人,一个是长公主,一个是翁主,但实际上霍海身边还一直跟着一个匈奴公主赵夕。
赵夕是右谷蠡王的女儿。
当初霍海在呼市的长城关卡一眼就看出了赵夕的不凡,最终确定赵夕的身份。
后来,赵夕一直住在霍家,只是她永远都不可能有一个身份。
霍海虽然没去碰过赵夕,但实际上在霍府,所有人都当赵夕是霍海的妾室对待,只是没有名分的妾室,不能称作夫人而已。
霍海思索了一下。
赵夕她爹是右谷蠡王,右谷蠡王她爹是伊稚斜单于。
赵夕的爷爷?
霍海瞪眼:“他怎么来的?!”
蒋不疑不知道赵夕是谁,但知道赵夕她爷爷怎么来的:“是大将军送过来的,大将军说是顺道接了赵夫人的爷爷过来。”
……
赵夕看到自己的爷爷,不敢置信。
伊稚斜也不知道怎么和这个多年没见过的孙女说话,甚至自己都不认识她,只知道她叫赵夕。
“你在长安过得还好吧?”
赵夕只能点了点头:“我在霍府生活,虽然名义上是大司农的妾室,但并没有名分,大司农也从来不来我这儿。”
伊稚斜还没来得及叹气。
门就被推开了。
霍海走了进来。
伊稚斜微眯眼睛:你还说大司农不来你这儿!
赵夕更是愣住了。
赵夕现在,实际上干的是刺绣老师的活儿,教霍府的女眷和女仆人们刺绣。
霍海的确从来都不来这儿。
之所以给这个身份,只是让府里不明情况的人不要欺负赵夕而已。
今天霍海过来,完全超出了赵夕的预料。
马上,赵夕就反应了过来,随即跪在地上:“大司农!请不要……不要杀我爷爷。”
伊稚斜也明白了,霍海是真不来,今天来不是为了自己的孙女,是为了自己。
霍海看了看赵夕:“我就过来看看而已,我又不是什么杀人魔。”
伊稚斜知道霍海是谁,伊稚斜认知中,霍海就是个恐怖的杀人魔,他居然说自己不是杀人魔!
霍海:“你要让你爷爷住在霍府?还是我给你一套房子,让他住过去?”
赵夕:“我自己有钱,我买一套就行……”
霍海打断:“我给他一套好了。”
霍海打量了一下末代单于,摆了摆头。
按道理,要不是来长安,他最多一年就得病死,来了长安是他失去了,还是他得到了,真不好说清楚。
很快蒋不疑就安排好了一切。
等送伊稚斜走的时候,霍海只跟他说了一句话:“要想自己过得好,要想以前的族人过得好,最好不要见他们中的任何人。”
长安现在到处都是以前的匈奴人,只是大家都有了新的身份,他们任何人都不适合再见伊稚斜。
刘彻不知道伊稚斜来了长安吗?
他见谁,就是送去了鬼门关的门票啊。
伊稚斜也是打量着霍海,最终认定自己报不了仇了,随即笑道:“长安很好,早知道长安这么好,我早来了。再说了我早就想来了,是你不同意,你舅舅说的。”
走之前,伊稚斜笑了笑,他是个男人,他太明白了。
也许当初霍海见到赵夕后,赵夕还是个丫头片子,霍海什么都没做。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后,再次看到就又不一样了。
伊稚斜也看过大汉现在的最新研究成果。
这桥搭的,谁说单于的血脉,不会留下去呢?自己来对时候了。
————
新书已发,书名《文娱版三国》是以目前的《大汉有活爹》世界观继续下去,三百年后来到行星级科技的三国时期,发生的故事。
我看大家写书都是管杀不管埋,穿越历史,书完本后好不容易搭建的世界观就结束了。新书我尝试贯穿式改变的历史架空,俗称续集,或者称为第二部曲?写的是一个音乐、武戏天才,在祖师爷霍海【帮助】下,在一个不一样的汉末三国的……开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