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思远就开始专往树林深处跑。
越往里走,灌木丛越深,藤蔓越多。
机器人不停地摔跤,又站起来接着追。
杨思远却越跑越快,直到跑出树林,一路狂奔而去。
杨守拙那边的警报又响了。
杨守拙叹气,给李文军打了个电话:“机器人又被她甩了。你的东西到底行不行啊。不是吹得天花乱坠吗?这都几次了。”
李文军从没这么吃瘪过:“我再改改。”
他一搜定位,发现那个机器人这会儿站在树林外一动不动。
大概是把人弄丢了,它也不知道该去哪里好了。
这树林子里没有监控,李文军只能把机器人召回,查机器人上的实时录像。
如果说第一次找到了机器人的短处还能说是瞎蒙的,那这一次就是精准反侦察了。
真是厉害。
不过服务型机器人为了确保使用者的安全,不能像全地形机器人一样配备各种锋利的工具,遇神杀神遇佛杀佛。
不过这都不是问题。一个能攀爬陡峭岩壁,上蹿下跳的机器人,找出解决办法只是时间问题。
再说以后复杂的地形多的去了,比如流沙,淤泥,地陷,洞穴。
每次都要他来给机器人增加设备才能解决,那怎么体现人工智能?!
他又把董庆军叫来,说:“你给这个人形机器人和机器狗都加上气味追踪功能。”
董庆军:“气味追踪?这个能实现吗?毕竟这是个机器,又不像人,长了个鼻子。”
李文军:“可以的,跟气味探测器原理相似,都是用传感器,把气味分子转化为电信号。再发大加强。只是气味追踪要求的传感器灵敏度更高,所以要研发能够检测低浓度气味分子的传感器。还要又学习气味的能力。其实就是模仿动物鼻子的能力。你要做到,机器人能像狗一样准确找到藏匿的特定物品,就算成功了。”
董庆军很兴奋:“听上去很好玩。”
李文军:“嗯,这个做好了,可以用来排查危险物质和因素,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筛查,感染源污染源追踪和监测,甚至是食品检测领域。”
李文军说的那几点,“文军实业”都有现成的元件设备,所以只要给机器人加上就可以了。
还没到下晚自习,那个人形机器人就改造好了,被送到了教室门口等着杨思远。
杨思远次日早上故技重施。
机器人又跟丢了。
董庆军总结了一下,应该是树林中气味太杂。松脂的气味本来就很浓烈,再加上各种动物、花果和腐烂东西的气味。
其实还是传感器的精度不够高。
他深感受辱,求助于研究院。
研究院听说他们研发这么久,集无数项最先进成果于一身的机器人竟然被一个小女娃娃给打败了,也很生气,召集各个所领导开会。
材料所说应该用纳米材料气味传感器,再结合多种传感器,进行反复校验。
IT部门说,算法太落后,应该加上卷积神经网络,让机器从大量的气味数据中自动学习气味的特征和模式,提高气味识别的准确性和追踪的效率。
几个研究所花了几天对机器人升级,再次派给了杨思远。
这一次杨思远自己虽然能甩掉机器人,机器人最后还是能找来。
再往后,在树林里都甩不掉机器人了。
因为机器人经过两三次,已经更新了策略。学习到了在树枝和树干间跳跃,远比穿过灌木要快的策略。
这场追与逃的闹剧现在已经演变成,找人形机器人与使用者的攻防战了。
孩子们兴奋得不行,都帮杨思远出主意,下一次怎么摆脱机器人。
本来不太熟的同学们,迅速团结在一起,还吸引了其他班甚至各个年级的“能人巧匠”。
下课后都聚在各种实验室里面讨论,弄来元件,自己做设备。
大人们也都等着杨思远再出招。
有老师问顾展颜问要不要干涉。
顾展颜回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总逼着他们学物理,学化学和数学。现在他们为了对付机器人,连编程,电子、机械都学上了,还锻炼了头脑和动手能力,多好了,不要阻止,只要求他们上课不能弄,不能扰乱正常的上课秩序。”
李文军还要求所有成年人只可远观,不可插手,以免干扰了“测试”结果的真实性。
其实,这更像是新生一代跟老一代的技术对抗。
虽然李谨言没有出面,可是却一直在指导杨思远,提供各种元件。
早上机器人跟着杨思远出门,走路姿势极其怪异,之前稳如泰山,敏捷灵活,今天却像个老头子,一步三晃。
杨思远都不用想什么别的招,就轻易甩开了机器人。
董庆军大受打击,把机器人收回来,然后蹲在地上盯着机器人一动不动。
他的员工怕他受刺激过度,干什么傻事,忙叫人悄悄打电话给李文军。
李文军过来把机器人的实时监控打开一看,哭笑不得。
原来杨思远给机器人下了个命令,要它充满电就在家里绕圈,绕到没电,再接着充电,如此反复。
就这样折腾了几个晚上。
他们知道机器人机械结构复杂,各部件在频繁运动中容易出现磨损、松动等问题。
可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为了机器人叫它执行这样高强度、长时间,单一动作任务。
说到底还是不舍得。
整晚整晚折腾后,腿部几个固定部位的电机、齿轮、关节持续发热,磨损严重,才会出现那样怪异的姿势。
所以不是机器人不想跟上杨思远,而是真的跟不上。
李文军拍了拍董庆军的肩膀:“这个不是你的问题,是机械制造的问题。零件的精度和强度都不够。开会,叫他们来好好谈谈。”
机械厂厂长叫苦不迭:今天这顿骂是免不了了。
李文军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高精机床的研发上。
而且他们现在也确实从落后到了领先。
加上李文军这里的材料,铸造工艺,芯片,等等相关上游行业都是行业顶尖,所以机器人的零件,要是他们都做不好,那世界上也没有几个企业能做好了。
越往里走,灌木丛越深,藤蔓越多。
机器人不停地摔跤,又站起来接着追。
杨思远却越跑越快,直到跑出树林,一路狂奔而去。
杨守拙那边的警报又响了。
杨守拙叹气,给李文军打了个电话:“机器人又被她甩了。你的东西到底行不行啊。不是吹得天花乱坠吗?这都几次了。”
李文军从没这么吃瘪过:“我再改改。”
他一搜定位,发现那个机器人这会儿站在树林外一动不动。
大概是把人弄丢了,它也不知道该去哪里好了。
这树林子里没有监控,李文军只能把机器人召回,查机器人上的实时录像。
如果说第一次找到了机器人的短处还能说是瞎蒙的,那这一次就是精准反侦察了。
真是厉害。
不过服务型机器人为了确保使用者的安全,不能像全地形机器人一样配备各种锋利的工具,遇神杀神遇佛杀佛。
不过这都不是问题。一个能攀爬陡峭岩壁,上蹿下跳的机器人,找出解决办法只是时间问题。
再说以后复杂的地形多的去了,比如流沙,淤泥,地陷,洞穴。
每次都要他来给机器人增加设备才能解决,那怎么体现人工智能?!
他又把董庆军叫来,说:“你给这个人形机器人和机器狗都加上气味追踪功能。”
董庆军:“气味追踪?这个能实现吗?毕竟这是个机器,又不像人,长了个鼻子。”
李文军:“可以的,跟气味探测器原理相似,都是用传感器,把气味分子转化为电信号。再发大加强。只是气味追踪要求的传感器灵敏度更高,所以要研发能够检测低浓度气味分子的传感器。还要又学习气味的能力。其实就是模仿动物鼻子的能力。你要做到,机器人能像狗一样准确找到藏匿的特定物品,就算成功了。”
董庆军很兴奋:“听上去很好玩。”
李文军:“嗯,这个做好了,可以用来排查危险物质和因素,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筛查,感染源污染源追踪和监测,甚至是食品检测领域。”
李文军说的那几点,“文军实业”都有现成的元件设备,所以只要给机器人加上就可以了。
还没到下晚自习,那个人形机器人就改造好了,被送到了教室门口等着杨思远。
杨思远次日早上故技重施。
机器人又跟丢了。
董庆军总结了一下,应该是树林中气味太杂。松脂的气味本来就很浓烈,再加上各种动物、花果和腐烂东西的气味。
其实还是传感器的精度不够高。
他深感受辱,求助于研究院。
研究院听说他们研发这么久,集无数项最先进成果于一身的机器人竟然被一个小女娃娃给打败了,也很生气,召集各个所领导开会。
材料所说应该用纳米材料气味传感器,再结合多种传感器,进行反复校验。
IT部门说,算法太落后,应该加上卷积神经网络,让机器从大量的气味数据中自动学习气味的特征和模式,提高气味识别的准确性和追踪的效率。
几个研究所花了几天对机器人升级,再次派给了杨思远。
这一次杨思远自己虽然能甩掉机器人,机器人最后还是能找来。
再往后,在树林里都甩不掉机器人了。
因为机器人经过两三次,已经更新了策略。学习到了在树枝和树干间跳跃,远比穿过灌木要快的策略。
这场追与逃的闹剧现在已经演变成,找人形机器人与使用者的攻防战了。
孩子们兴奋得不行,都帮杨思远出主意,下一次怎么摆脱机器人。
本来不太熟的同学们,迅速团结在一起,还吸引了其他班甚至各个年级的“能人巧匠”。
下课后都聚在各种实验室里面讨论,弄来元件,自己做设备。
大人们也都等着杨思远再出招。
有老师问顾展颜问要不要干涉。
顾展颜回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总逼着他们学物理,学化学和数学。现在他们为了对付机器人,连编程,电子、机械都学上了,还锻炼了头脑和动手能力,多好了,不要阻止,只要求他们上课不能弄,不能扰乱正常的上课秩序。”
李文军还要求所有成年人只可远观,不可插手,以免干扰了“测试”结果的真实性。
其实,这更像是新生一代跟老一代的技术对抗。
虽然李谨言没有出面,可是却一直在指导杨思远,提供各种元件。
早上机器人跟着杨思远出门,走路姿势极其怪异,之前稳如泰山,敏捷灵活,今天却像个老头子,一步三晃。
杨思远都不用想什么别的招,就轻易甩开了机器人。
董庆军大受打击,把机器人收回来,然后蹲在地上盯着机器人一动不动。
他的员工怕他受刺激过度,干什么傻事,忙叫人悄悄打电话给李文军。
李文军过来把机器人的实时监控打开一看,哭笑不得。
原来杨思远给机器人下了个命令,要它充满电就在家里绕圈,绕到没电,再接着充电,如此反复。
就这样折腾了几个晚上。
他们知道机器人机械结构复杂,各部件在频繁运动中容易出现磨损、松动等问题。
可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为了机器人叫它执行这样高强度、长时间,单一动作任务。
说到底还是不舍得。
整晚整晚折腾后,腿部几个固定部位的电机、齿轮、关节持续发热,磨损严重,才会出现那样怪异的姿势。
所以不是机器人不想跟上杨思远,而是真的跟不上。
李文军拍了拍董庆军的肩膀:“这个不是你的问题,是机械制造的问题。零件的精度和强度都不够。开会,叫他们来好好谈谈。”
机械厂厂长叫苦不迭:今天这顿骂是免不了了。
李文军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高精机床的研发上。
而且他们现在也确实从落后到了领先。
加上李文军这里的材料,铸造工艺,芯片,等等相关上游行业都是行业顶尖,所以机器人的零件,要是他们都做不好,那世界上也没有几个企业能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