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回收铜钱需要留出足够准备金,所以第一批华夏龙币,只发行了五百亿元(价值约为五亿两白银)。
区区五百亿龙币,要想换掉全国铜钱,确实有些痴心妄想,但要将那些,主要以使用白银为硬通货币的大中型城市吃下,还是轻而易举的。
古代信息传播速度本就缓慢,只要龙币能占领大中型城市就足够了,剩下的便需要慢慢潜移默化。
而且这五百亿龙币如果全部撒出去,那么收回来的白银,便能进行第二次铸造..........
其实龙币的最初发行,并不顺利,老百姓根本不相信这薄薄的纸片,能当银子使。
不过出于贪小便宜的心思,几乎所有得知这一消息的老百姓,都将铜钱换成了银子,甚至为了牟取暴利,街上的商家,对铜币也是只收不换。
这些商人,按照正常铜钱与官银的置换比例收费,转手却能在华夏银行,赚取一点二至一点三倍利润,只有傻瓜在找零的时候,会去使用铜钱。
所以老百姓虽然没接受龙币,但日常采买时,却选择了银子,商家没有接受龙币,但在找零时,也同样使用起了碎银子。
这与李鸿飞决定高价回收铜币时预料到的一模一样。
很快,那些善于精打细算的老百姓与商家发现,碎银子找零实在太麻烦,随时要预备一杆称不说,每次找零还得耽误大量时间,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如果仅仅只是这样,还不算什么,最麻烦的便是,老百姓担心黑心商人用碎银子找零有猫腻,毕竟计量称是商家的,少个半钱银子,谁也掂量不出来。
而半钱银子,已经相当于几十文钱了,谁也不愿意做这冤大头。
很显然,银子太过贵重,作为日常采买货币根本行不通,铜钱才是最好的选择。
可惜等这些人醒悟过来,铜钱早已被华夏银行收走,说什么都晚了。
由于华夏银行承诺,但凡华夏银行发行的龙币,随时随地都能兑换成等值的白银。
于是,老百姓只能再次前往华夏银行,试着兑换一些华夏龙币。
纸币刚一拿在手上,老百姓们就被那精美的图案所吸引,金、银、铜三色。
金色龙币属于百元大钞,背面印有一艘巨型货轮,在海上乘风破浪,寓意这龙币不仅在大明国内通行,还会流传至全世界。
正面则是龙币的标志,一头栩栩如生的五爪金龙。
拿着龙币正对强光面,就会看到一条水印文字,华夏银行通行宝钞。
水印是在造纸过程中形成的,是“夹”在纸中而不是在纸的表面,迎光透视时可以清晰看到有明暗纹理的图形、人像或文字。
它是纸张在生产过程中,用改变纸浆纤维密度的方法而制成的,是华夏龙币用于防伪的主要手段。
以明朝民间手工艺人的能力,真想仿制这种水印也不是不可能,但他们只知道逐一仿制,而非大批量印刷,其耗费的成本,甚至远远超出了一张华夏龙币的价值。
就像后世的人民币,如果有谁能直接画出一张一模一样的人民币,哪怕它是假的,但其艺术价值,绝对会远远超过真钱。
所以想要仿制华夏龙币,除非对方掌握了最顶尖的印刷术,并且还得有相应的印刷设备,否则根本不可能完成.........
银色龙币代表一元、五元、十元、二十元、五十元这五种的价值货币,除了纸张比金色龙币小一号之外,其它都没多大改变,当然,正面的五爪金龙,换成了四爪银龙。
铜色龙币严格来说,属于青铜色,代表了一角、五角两种,龙形图案则是三爪青龙。
不管怎么说,龙这种图腾,对老百姓意义非凡,在以前,那可是只有皇帝陛下能使用的图案,如今被印在货币上,岂不是说,华夏龙币,已经获得了当今圣上的首肯。
这种龙形货币,仅凭它的外观,就已经征服了老百姓,想不流行起来都难............
华夏龙币的推广,既方便了全国百姓,从此以后出门买东西,不用动不动就背个几十上百斤货币。
也令朝廷与华夏银行各股东,大赚了一笔。
周福仁这回总算见识了什么叫“抢钱”,人家拿着真金白银过来,兑换回去的,却是造价极其便宜的龙币,简直与抢钱没有任何分别。
要不是李鸿飞严格规定了最高十比一的保证金制度,别说周福仁,就连朝廷都会忍不住大肆加印华夏龙币了。
想象一下,之前还被财政赤字困扰的大明财政部,如今却因为占有华夏龙币百分之四十九的纯利,国库直接充盈起来,朝中主管财政的官员,心里不痒痒是不可能的,甚至有国会议员发出提议,想要获取更多利益,不说全部收回,但最少朝廷也要占据百分之七十。
至于这华夏龙币是如何盈利的呢?
说白了,不论铜钱、银子、还是纸币,其实都相当于一件标明了价值的通用商品。
既然是商品,那用铜与银子制造所得的利润,又如何是纸币这种成本低廉的商品能比的?
铜与银尚且属于暴利,纸币自然更甚。
只要预留了足够应对挤兑风险的保证金,那些民间存入银行的白银,就是华夏龙币所得的利润。
每存进一百两白银,华夏银行就赚取一百两白银,又或者说,每从华夏银行兑换出去一百龙币,华夏银行就能赚到一两白银。
而华夏银行第一批发行的,就是五百亿龙币,如果全部被民间百姓所吸收,那么华夏银行的库房中,就有足足五亿两白银(相当于如今大明五年的税收总和)。
一旦大明百姓适应了纸币的流通后,白银将被逐渐替换下来,而这些兑换回来的白银,便是发行纸币所取得的毛利润。
除掉各地建设分行,以及雇佣银行工作人员的成本外,剩下的纯利润,即使朝廷只能拿到其中百分之四十九,那也不会低于两亿两白银。
这样的暴利,谁能经受得了诱惑?
朝廷想要获取大头也是理所当然的,要不是华夏银行中的股东,大多都与李鸿飞关系匪浅,朝廷早就下手了。
现如今李鸿飞掌握了朝中实权,这点面子朝中大臣还是得给的,至少在李鸿飞退下去之前,朝廷是别想动华夏银行的铸币权了。
..........
就在华夏银行在大明境内,挂起一股纸币风暴之际,远渡重洋的郑成功一行人,终于抵达了欧洲,并于十一月初,正式进入英吉利海峡。
英吉利海峡左岸是英国,靠右则是法兰西、比利时、以及如今正在进行战争的荷兰。
英荷战争爆发以来,这片海峡一直是双方海军的主要争夺区域,甚至因为担心受到波及,附近的渔民都不敢出海捕鱼,往来商船,要么打着法兰西国旗号(法国属于强国,而且还是中立国),要么准备一面不列颠国旗跟荷兰国旗,以便随时随地表明身份。
而近日,一支并不算庞大的舰队,驶入了英吉利海峡,舰队的国旗,既非法兰西国旗,也不是英荷两国国旗,而是一种从未听说过的蓝底黑龙旗。
其实欧洲人听说过龙旗,但大多数人却并不认识东方龙这种图腾,因为在欧洲人眼里,龙是背生双翼,臃肿而又庞大的生物。
好吧,龙旗并不是引发众人好奇的根本原因,最主要的还是,这些战舰的造型太过古怪。
所有战舰都像屁股后面着火般冒着黑烟,能不奇怪么?
舰队刚进入英吉利海峡,便遭遇了一支中型舰队拦截,目测战船数量大约在两百艘左右。
如今各国战舰规模都很庞大,毕竟很多国家的舰队还没有系统化,随便弄艘商船,在上面架起火炮,也可以称之为战舰。
所以,五百艘以上的舰队,才能称之为大型舰队,而一百艘以上,五百艘一下的,只能算中型舰队,一百艘以下的则是小型舰队。
这支中型舰队从船上的旗子可以看出,属于英国皇家海军。
既然最前方有约瑟·霍拉夫这位英国海军少将调解,郑成功也没有太过在意,只是传令各舰警戒。
可是约瑟·霍拉夫还没来得及打出旗语,对面这支舰队,却忽然挂起了满帆,并一拥而上,对郑成功的舰队做出了包围态势。
“怎么回事?这是要发动攻击吗?打旗语,让约瑟·霍拉夫赶紧向对方解释清楚,否则休怪我们不客气了!”郑成功说道。
然而,尽管约瑟·霍拉夫已经向这支舰队的指挥官打了旗语,但对方却并未减速,甚至没有做出任何回应。
透过望远镜,郑成功甚至看到对面舰队上的炮手,已经开始往炮膛内填装火炮了..........
“传令下去,所有战舰挂满帆,蒸汽机功率开到最大,抢占T字头,准备迎敌!”郑成功大声说道。
且不论究竟是那个环节出了问题,但看对方这架势,绝对是来者不善,郑成功不得不防。
“狗屎!鲍威尔这家伙眼睛瞎了吗?连我打出的旗语都没看见!”约瑟·霍拉夫忍不住大骂道。
约翰·鲍威尔是英国皇家海军中将,也是眼前这支英国海军的指挥官,约瑟·霍拉夫透过望远镜,已经认出了对方,而且他知道,对方绝对看到了他打出的旗语,但却始终没有做出任何回应。
“呵呵,别担心,说不定鲍威尔这家伙,有把握俘虏这支舰队呢!”荷兰人看热闹不嫌事大。
荷兰人虽然是在挤兑约瑟·霍拉夫,但他这无意中的猜测,还真就蒙对了。
原来,荷兰人在远东有蒸汽战舰助阵的消息,早已传遍欧洲各国,约翰·鲍威尔率领的舰队,最初在发现郑成功一行之时,第一猜测便是荷兰人的远东舰队抵达欧洲了。
尽管当初约瑟·霍拉夫传回英国的消息称,对方二十艘蒸汽战舰,就能硬捍大英帝国一百艘以上的新式战舰,但约翰·鲍威尔对此却将信将疑。
他认为远东海战失利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荷兰人的蒸汽战舰,而是大英帝国海军劳师远征,对孟加拉湾附近海域并不熟悉,这才中了荷兰人的埋伏。
此地属于大英帝国海域,双方一旦交战,自己这边占据了天时地利,时间一长,附近的海军也会赶来增援,只要吃下这支舰队,定能一雪远东之耻!
退一万步讲,约翰·鲍威尔也不能让这支舰队经过英吉利海峡,因为北海地区英荷两国海军正在筹划新一轮的大战,这个时候能多消耗对方一点实力,大战结果便会偏向英国多一点............
然而,当舰上的瞭望哨传来消息,在对方战舰上发现了英国海军少将约瑟·霍拉夫,约翰·鲍威尔第一时间以为自己听错了。
那家伙不是出使大明了吗?怎么可能这么快回到欧洲?而且还在荷兰人的舰上?
随后,从对方舰上又传来旗语,这支舰队是护卫使臣的舰队,并要求约翰·鲍威尔立即解除战备状态。
如果只是约瑟·霍拉夫以及这道旗语,约翰·鲍威尔也就下令解除战备了,可关键是瞭望哨发现,对面战舰上,还有一群身着海军军服的荷兰人。
好吧,能在远东地区混迹的欧洲人,不是海军就是海盗,能与大明商谈马六甲海峡的,自然不可能是海盗。
而因为荷兰人在非洲与中东等地的霸主地位,这几名荷兰海军,为了沿途方便与各要塞补给点联络,一直都穿着海军军服。
久而久之,就连约瑟·霍拉夫对此也习以为常,从而忘记了,这里是大英帝国海域...........
这一奇怪的画风,让约翰·鲍威尔犹豫起来,此时他心里冒出了两个猜测。
第一:霍拉夫这家伙已经叛国,旗语只是起到迷惑作用,就是为了帮助荷兰人的舰队,顺利进入北海。
第二:旗语或许是真的,但旗语所能表达的意思有限,加上对方战舰上还有荷兰人,所谓的使臣,有可能也包括了出使荷兰。
无论上述两点中的任何一点,都与荷兰人有关,而英荷两国如今处于交战状态,约翰·鲍威尔怎么可能轻易放这支舰队进入海峡?
区区五百亿龙币,要想换掉全国铜钱,确实有些痴心妄想,但要将那些,主要以使用白银为硬通货币的大中型城市吃下,还是轻而易举的。
古代信息传播速度本就缓慢,只要龙币能占领大中型城市就足够了,剩下的便需要慢慢潜移默化。
而且这五百亿龙币如果全部撒出去,那么收回来的白银,便能进行第二次铸造..........
其实龙币的最初发行,并不顺利,老百姓根本不相信这薄薄的纸片,能当银子使。
不过出于贪小便宜的心思,几乎所有得知这一消息的老百姓,都将铜钱换成了银子,甚至为了牟取暴利,街上的商家,对铜币也是只收不换。
这些商人,按照正常铜钱与官银的置换比例收费,转手却能在华夏银行,赚取一点二至一点三倍利润,只有傻瓜在找零的时候,会去使用铜钱。
所以老百姓虽然没接受龙币,但日常采买时,却选择了银子,商家没有接受龙币,但在找零时,也同样使用起了碎银子。
这与李鸿飞决定高价回收铜币时预料到的一模一样。
很快,那些善于精打细算的老百姓与商家发现,碎银子找零实在太麻烦,随时要预备一杆称不说,每次找零还得耽误大量时间,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如果仅仅只是这样,还不算什么,最麻烦的便是,老百姓担心黑心商人用碎银子找零有猫腻,毕竟计量称是商家的,少个半钱银子,谁也掂量不出来。
而半钱银子,已经相当于几十文钱了,谁也不愿意做这冤大头。
很显然,银子太过贵重,作为日常采买货币根本行不通,铜钱才是最好的选择。
可惜等这些人醒悟过来,铜钱早已被华夏银行收走,说什么都晚了。
由于华夏银行承诺,但凡华夏银行发行的龙币,随时随地都能兑换成等值的白银。
于是,老百姓只能再次前往华夏银行,试着兑换一些华夏龙币。
纸币刚一拿在手上,老百姓们就被那精美的图案所吸引,金、银、铜三色。
金色龙币属于百元大钞,背面印有一艘巨型货轮,在海上乘风破浪,寓意这龙币不仅在大明国内通行,还会流传至全世界。
正面则是龙币的标志,一头栩栩如生的五爪金龙。
拿着龙币正对强光面,就会看到一条水印文字,华夏银行通行宝钞。
水印是在造纸过程中形成的,是“夹”在纸中而不是在纸的表面,迎光透视时可以清晰看到有明暗纹理的图形、人像或文字。
它是纸张在生产过程中,用改变纸浆纤维密度的方法而制成的,是华夏龙币用于防伪的主要手段。
以明朝民间手工艺人的能力,真想仿制这种水印也不是不可能,但他们只知道逐一仿制,而非大批量印刷,其耗费的成本,甚至远远超出了一张华夏龙币的价值。
就像后世的人民币,如果有谁能直接画出一张一模一样的人民币,哪怕它是假的,但其艺术价值,绝对会远远超过真钱。
所以想要仿制华夏龙币,除非对方掌握了最顶尖的印刷术,并且还得有相应的印刷设备,否则根本不可能完成.........
银色龙币代表一元、五元、十元、二十元、五十元这五种的价值货币,除了纸张比金色龙币小一号之外,其它都没多大改变,当然,正面的五爪金龙,换成了四爪银龙。
铜色龙币严格来说,属于青铜色,代表了一角、五角两种,龙形图案则是三爪青龙。
不管怎么说,龙这种图腾,对老百姓意义非凡,在以前,那可是只有皇帝陛下能使用的图案,如今被印在货币上,岂不是说,华夏龙币,已经获得了当今圣上的首肯。
这种龙形货币,仅凭它的外观,就已经征服了老百姓,想不流行起来都难............
华夏龙币的推广,既方便了全国百姓,从此以后出门买东西,不用动不动就背个几十上百斤货币。
也令朝廷与华夏银行各股东,大赚了一笔。
周福仁这回总算见识了什么叫“抢钱”,人家拿着真金白银过来,兑换回去的,却是造价极其便宜的龙币,简直与抢钱没有任何分别。
要不是李鸿飞严格规定了最高十比一的保证金制度,别说周福仁,就连朝廷都会忍不住大肆加印华夏龙币了。
想象一下,之前还被财政赤字困扰的大明财政部,如今却因为占有华夏龙币百分之四十九的纯利,国库直接充盈起来,朝中主管财政的官员,心里不痒痒是不可能的,甚至有国会议员发出提议,想要获取更多利益,不说全部收回,但最少朝廷也要占据百分之七十。
至于这华夏龙币是如何盈利的呢?
说白了,不论铜钱、银子、还是纸币,其实都相当于一件标明了价值的通用商品。
既然是商品,那用铜与银子制造所得的利润,又如何是纸币这种成本低廉的商品能比的?
铜与银尚且属于暴利,纸币自然更甚。
只要预留了足够应对挤兑风险的保证金,那些民间存入银行的白银,就是华夏龙币所得的利润。
每存进一百两白银,华夏银行就赚取一百两白银,又或者说,每从华夏银行兑换出去一百龙币,华夏银行就能赚到一两白银。
而华夏银行第一批发行的,就是五百亿龙币,如果全部被民间百姓所吸收,那么华夏银行的库房中,就有足足五亿两白银(相当于如今大明五年的税收总和)。
一旦大明百姓适应了纸币的流通后,白银将被逐渐替换下来,而这些兑换回来的白银,便是发行纸币所取得的毛利润。
除掉各地建设分行,以及雇佣银行工作人员的成本外,剩下的纯利润,即使朝廷只能拿到其中百分之四十九,那也不会低于两亿两白银。
这样的暴利,谁能经受得了诱惑?
朝廷想要获取大头也是理所当然的,要不是华夏银行中的股东,大多都与李鸿飞关系匪浅,朝廷早就下手了。
现如今李鸿飞掌握了朝中实权,这点面子朝中大臣还是得给的,至少在李鸿飞退下去之前,朝廷是别想动华夏银行的铸币权了。
..........
就在华夏银行在大明境内,挂起一股纸币风暴之际,远渡重洋的郑成功一行人,终于抵达了欧洲,并于十一月初,正式进入英吉利海峡。
英吉利海峡左岸是英国,靠右则是法兰西、比利时、以及如今正在进行战争的荷兰。
英荷战争爆发以来,这片海峡一直是双方海军的主要争夺区域,甚至因为担心受到波及,附近的渔民都不敢出海捕鱼,往来商船,要么打着法兰西国旗号(法国属于强国,而且还是中立国),要么准备一面不列颠国旗跟荷兰国旗,以便随时随地表明身份。
而近日,一支并不算庞大的舰队,驶入了英吉利海峡,舰队的国旗,既非法兰西国旗,也不是英荷两国国旗,而是一种从未听说过的蓝底黑龙旗。
其实欧洲人听说过龙旗,但大多数人却并不认识东方龙这种图腾,因为在欧洲人眼里,龙是背生双翼,臃肿而又庞大的生物。
好吧,龙旗并不是引发众人好奇的根本原因,最主要的还是,这些战舰的造型太过古怪。
所有战舰都像屁股后面着火般冒着黑烟,能不奇怪么?
舰队刚进入英吉利海峡,便遭遇了一支中型舰队拦截,目测战船数量大约在两百艘左右。
如今各国战舰规模都很庞大,毕竟很多国家的舰队还没有系统化,随便弄艘商船,在上面架起火炮,也可以称之为战舰。
所以,五百艘以上的舰队,才能称之为大型舰队,而一百艘以上,五百艘一下的,只能算中型舰队,一百艘以下的则是小型舰队。
这支中型舰队从船上的旗子可以看出,属于英国皇家海军。
既然最前方有约瑟·霍拉夫这位英国海军少将调解,郑成功也没有太过在意,只是传令各舰警戒。
可是约瑟·霍拉夫还没来得及打出旗语,对面这支舰队,却忽然挂起了满帆,并一拥而上,对郑成功的舰队做出了包围态势。
“怎么回事?这是要发动攻击吗?打旗语,让约瑟·霍拉夫赶紧向对方解释清楚,否则休怪我们不客气了!”郑成功说道。
然而,尽管约瑟·霍拉夫已经向这支舰队的指挥官打了旗语,但对方却并未减速,甚至没有做出任何回应。
透过望远镜,郑成功甚至看到对面舰队上的炮手,已经开始往炮膛内填装火炮了..........
“传令下去,所有战舰挂满帆,蒸汽机功率开到最大,抢占T字头,准备迎敌!”郑成功大声说道。
且不论究竟是那个环节出了问题,但看对方这架势,绝对是来者不善,郑成功不得不防。
“狗屎!鲍威尔这家伙眼睛瞎了吗?连我打出的旗语都没看见!”约瑟·霍拉夫忍不住大骂道。
约翰·鲍威尔是英国皇家海军中将,也是眼前这支英国海军的指挥官,约瑟·霍拉夫透过望远镜,已经认出了对方,而且他知道,对方绝对看到了他打出的旗语,但却始终没有做出任何回应。
“呵呵,别担心,说不定鲍威尔这家伙,有把握俘虏这支舰队呢!”荷兰人看热闹不嫌事大。
荷兰人虽然是在挤兑约瑟·霍拉夫,但他这无意中的猜测,还真就蒙对了。
原来,荷兰人在远东有蒸汽战舰助阵的消息,早已传遍欧洲各国,约翰·鲍威尔率领的舰队,最初在发现郑成功一行之时,第一猜测便是荷兰人的远东舰队抵达欧洲了。
尽管当初约瑟·霍拉夫传回英国的消息称,对方二十艘蒸汽战舰,就能硬捍大英帝国一百艘以上的新式战舰,但约翰·鲍威尔对此却将信将疑。
他认为远东海战失利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荷兰人的蒸汽战舰,而是大英帝国海军劳师远征,对孟加拉湾附近海域并不熟悉,这才中了荷兰人的埋伏。
此地属于大英帝国海域,双方一旦交战,自己这边占据了天时地利,时间一长,附近的海军也会赶来增援,只要吃下这支舰队,定能一雪远东之耻!
退一万步讲,约翰·鲍威尔也不能让这支舰队经过英吉利海峡,因为北海地区英荷两国海军正在筹划新一轮的大战,这个时候能多消耗对方一点实力,大战结果便会偏向英国多一点............
然而,当舰上的瞭望哨传来消息,在对方战舰上发现了英国海军少将约瑟·霍拉夫,约翰·鲍威尔第一时间以为自己听错了。
那家伙不是出使大明了吗?怎么可能这么快回到欧洲?而且还在荷兰人的舰上?
随后,从对方舰上又传来旗语,这支舰队是护卫使臣的舰队,并要求约翰·鲍威尔立即解除战备状态。
如果只是约瑟·霍拉夫以及这道旗语,约翰·鲍威尔也就下令解除战备了,可关键是瞭望哨发现,对面战舰上,还有一群身着海军军服的荷兰人。
好吧,能在远东地区混迹的欧洲人,不是海军就是海盗,能与大明商谈马六甲海峡的,自然不可能是海盗。
而因为荷兰人在非洲与中东等地的霸主地位,这几名荷兰海军,为了沿途方便与各要塞补给点联络,一直都穿着海军军服。
久而久之,就连约瑟·霍拉夫对此也习以为常,从而忘记了,这里是大英帝国海域...........
这一奇怪的画风,让约翰·鲍威尔犹豫起来,此时他心里冒出了两个猜测。
第一:霍拉夫这家伙已经叛国,旗语只是起到迷惑作用,就是为了帮助荷兰人的舰队,顺利进入北海。
第二:旗语或许是真的,但旗语所能表达的意思有限,加上对方战舰上还有荷兰人,所谓的使臣,有可能也包括了出使荷兰。
无论上述两点中的任何一点,都与荷兰人有关,而英荷两国如今处于交战状态,约翰·鲍威尔怎么可能轻易放这支舰队进入海峡?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国崛起1644,大国崛起1644最新章节,大国崛起1644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国崛起1644,大国崛起1644最新章节,大国崛起1644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