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院长枯瘦的手指仍旧按住卷宗,目光在对面的宪兵上尉与桌上的佩刀之间来回扫动。
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火药味,灰大衣宪兵们站得笔直,仿佛帕特农神庙前的大理石柱一般,不带半分表情。
副院长微微眯起眼,他缓缓摘下眼镜,把那份盖着火漆的卷宗往外一推。
“尼古拉·奥加辽夫的所有文件都在这儿,你们拿去吧。”
宪兵上尉伸出手正打算接过文件,可转瞬副院长又把文件给抽了回去,就好像有意戏弄这群宪兵一般:“但是,宪兵司令部若要调用文件,还需先在莫斯科法院的移交记录上签字,这是标准流程,诸位应当没有什么疑问吧?”
“签字?”那上尉眉头皱了皱,显然不太乐意,沉闷的办公室里处处都透露着火药味儿,只需一颗火星落下便可将这里化作一片火海。
作为旁观者,亚瑟本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原则,倒也乐得亲眼见证俄国司法系统与第三局爆发一场激烈碰撞。
这种场景他其实并不是第一次见了,只不过从前都是作为当事人,在伦敦的时候,他经常被罗万厅长派去财政部或内务部替苏格兰场争取预算或者要求扩大临时执法权限,并因此与白厅街的绅士们展开一场内容多彩缤纷的热烈会谈。
该怎么形容那些会谈呢?
总而言之,这些会谈基本上是以皮笑肉不笑为具体表现形式,以互相阴阳怪气彰显主旨大意,并多以不欢而散告终的。
只要亚瑟敢提议给苏格兰场增加哪怕一便士的预算,财政部便会立马抛出一大堆冠冕堂皇的数据——好像每个铜板都能让英格兰银行“崩盘”,促使横跨五大洲四大洋的日不落帝国沦入辉煌不再的境地。
财政部最富教养的绅士会愁眉苦脸地指着表格背后的“国库赤字”,警告亚瑟别让未来世人用“财政灾难”来形容这次意外开支,暗示他别让后人有理由高声疾呼——大英帝国实亡于亚瑟·黑斯廷斯。
然而戏剧性的地方在于,明明他们都互相想把对方往死里整,却又要保持最完美的礼仪,嘴角挂着幅“殷切期盼大家都好”的笑容。
你瞧得见他们啜着浅酌的小茶杯,眼睛却在暗暗搜索任何可供挑刺的把柄。
只要抓到一点儿漏洞,便毫不留情地在下次公开会议上抖落出来。
若被戳破者当场哑口无言,其他人就会在笔记本上潦草记下这位“倒霉蛋”的丑态,以备回头散播到更多人的耳朵里。
他们大可以拿一份无关紧要的报告互相抨击整整三小时,却又能在散会前依照流程互赠夸张的告别礼,甚至握手时还会把对方称作“我敬重的同僚”。
有时,你甚至分不清他们是真的存了心要施行严苛的审查制度,还是单纯是为了在财政部的会议纪要里多写一句——我们充分讨论了相关议题。
毕竟,绅士面孔得先摆在前头,后台的小心眼儿互撕才显得更富层次。
如果当众翻脸,跟个约克夏的猪倌儿似的,那可就太没贵族气儿了。
宪兵上尉的表情仿佛罩上了一层冰壳,他皱着眉扫了一眼桌上那摞卷宗:“签字?尼古拉·谢尔盖耶维奇,您非要搞这些形式吗?”
“形式?”
副院长露出一丝礼貌又略带嘲讽的笑:“司法系统看重的正是形式与程序。你们第三局前两年给皇上递交的报告里不是说俄国的司法系统程序落后,缺乏基本的公平正义,办案水平还停留在18世纪末期吗?如您所见,我们根据第三局的报告整改了,我们现在进入了19世纪,而19世纪俄国司法系统的最大进步便是严格落实了程序正义。”
副院长一手押着文件,一手指着宪兵道:“如果不签字,你们今天什么也别想带出去。”
上尉嗤笑一声,反唇相讥道:“是吗?我原来这么走运,正巧碰见了莫斯科法院发明了归档签名制度和签字笔。”
副院长不慌不忙的端起茶杯:“万分抱歉,您只碰见了我们发明归档签名制度,但是我们这儿暂时还没有发明签字笔,甚至没有墨水。如您所见,俄国的司法制度刚刚进入19世纪初期,远未达到30年代的水平。”
宪兵上尉听出副院长言语中的冷嘲热讽的意味,脸色不由得一沉。
他阴沉着脸背着手在室内走了两步,像是在思考究竟要端着第三局的架子继续强压,还是退而求其次,别真把局面闹僵。
最终,他还是停下了脚步,略作停顿后,将目光转回到那份卷宗上:“没有签字笔,也没有墨水。那我岂不是只能打个手印?”
副院长坐在椅子上甚至连起身的意思都没有:“手印也行,反正这儿是莫斯科,不是彼得堡。当然,一切的前提在于您不介意让全俄国的人民都知道——第三局调用司法文件的凭证印着个手印,是件多新颖的事儿。”
“哼!”上尉眯着眼,一只手按在办公桌上,伸着脑袋用眼睛死死盯着副院长:“您别以为借着所谓的‘程序公正’就能为我们设置障碍。我们这帮宪兵,最不怕的就是繁琐。”
说到这里,他转向身后的随行宪兵开口道:“谁带了鹅毛笔或者墨水瓶?赶紧给我拿来!”
跟随的宪兵面面相觑,最终一个带着公文包的小个子宪兵慌乱地翻找片刻,摸出了半截看上去残旧的鹅毛笔和一只棕色墨瓶。那墨瓶好像在雪地里被摔过似得,瓶口处还有个豁口的裂痕。
上尉瞥了眼瓶口:“将就一下吧。”
副院长看着那只几乎快断成两截的鹅毛笔,半真半假地扬起眉毛:“看不出来,连出勤都随身带笔,就跟个有文化的大学生似得。”
上尉将墨瓶往桌上一放:“这叫未雨绸缪!”
副院长笑而不语,一副“我也不否认”的表情。
他把那册移交记录推到上尉面前:“那就请吧。先填姓名、职务,再加上时间和地点,最后签字或者摁手印。”
上尉鼻尖几乎要哼出火星,却终究还是拿过毛笔,囫囵蘸了蘸墨水,在纸上写下一连串带着军伍风格的硬朗笔迹。
写到最后,他还有意加重了笔锋,简直要将那半截羽毛笔都撅折了。
等到写完,宪兵上尉将鹅毛笔往桌上一拍:“现在您满意了?”
副院长接过记录薄,认真审阅了一遍,尤其仔细比对了上尉签名的位置,然后才点头道:“公事公办嘛,您生哪门子的气?我这又不是特意针对您,只不过一切都要符合规定。”
宪兵上尉嘲讽道:“到此为止,这些文件就算合法转移给宪兵司令部了?要不要再盖个印章什么的?”
他不提还好,他这一提,副院长立马一拍脑袋道:“还真是多亏了您的提醒。我差点忘了,新法令规定,凡是重大案件移交,都要有具体日期印记,这也算第三局当年极力推动的改革之一。”
上尉见他又绕回“第三局改革”这茬,心头火气蹿上来却还得压住,于是只得啐了口:“省省吧!给我个印章,我来盖!”
副院长保持着那副云淡风轻的神情,从抽屉里摸出个小木盒,打开后,取出一方泛着蓝色黯淡光泽的双头鹰纹章印台递给上尉。
上尉抿着嘴,深吸一口气,把那印章用力往记录上一摁。
只听见啪的一声,宛若一记槌响,终于给这场司法部门与宪兵系统间的勾心斗角画上了句号。
宪兵上尉身边的两名手下立刻上前,先接文件又忙不迭给它套上封皮,如同对待圣经般郑重。
看得出来,他们对奥加辽夫案势在必得,决不想让任何人插手干预。
“行了,副院长大人,文件我带走了,一切流程合法合规。接下来如果您再想设任何阻碍,我可就不再客气。”
上尉似乎在找回最后一丁点儿威慑力和身为宪兵的尊严,扯着灰大衣的扣子,转身就走,似乎不给副院长还击的机会。
或许他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战胜了司法系统,但是在亚瑟这样的不列颠老官僚看来,他简直输的一败涂地。
从开头到结尾,全都在被副院长牵着鼻子走,嘴上没占到半点便宜不说,甚至还按照对方的心意留下了签名。
上尉一言不发,带着手下快步走出办公室。
大门轰地一声又被摔上,周遭重新归于寂静,只余壁炉里的微弱火焰跳动。
“呼……”副院长长舒一口气,放下茶杯,转过身看向亚瑟:“瞧见没?仗着有皇上撑腰,俄国的宪兵就这个德行。”
亚瑟在旁看得暗自好笑,嘴上却一本正经:“其实也能理解,他们忙着搞案件侦查,难免不想在签字程序上浪费时间。”
“浪费时间?”副院长瞧出了亚瑟是个装糊涂的高手,不过他也不点破:“我看是他们嫌多一道手续,就多背一份责任。万一哪天这案子出了纰漏,他们还可以用‘程序不合规’为理由这锅甩给法院。”
副院长耸了耸肩,嘴上起了抱怨:“在俄国,所谓的改革呢,说得冠冕堂皇,其实还不是抓谁都能随便编造个罪名。先天不足,后天瞎补。怨不得人家老觉得俄国司法还停留在18世纪末。”
亚瑟用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两下:“起码您这儿还算正派,把他们卡在条文上,让宪兵不敢乱来。”
虽然亚瑟早就听说宪兵和其他部门不对付,但是他还从未想到几个系统的对抗居然强到了这种程度。
先前在德鲁伊斯克的经历给了亚瑟先入为主的观念,让他以为大伙儿就算看不惯第三局,起码明面上还是得捧着宪兵一点。但今天他在莫斯科法院的见闻,却实属让他开了眼界。
不过仔细想想,貌似也不难理解。
德鲁伊斯克的市长巴卡尔金也不过是个九品官,因此这类小地方在宪兵面前自然很难挺直腰杆儿。
但是莫斯科这样的大都会可就不一样了,比宪兵们级别高的官员随处可见。
宪兵们虽然有沙皇和本肯多夫伯爵充当背景,替他们撑腰。但是在莫斯科和彼得堡,他们要对付的那些官员有不少自己本身就是背景,例如中央部门的各位部长和莫斯科总督德米特里·戈利岑公爵这样的二三品大员。
虽然这群人单独拎出来哪个都没法与沙皇掰手腕,但是如果同时得罪上三五个,那沙皇陛下突然‘中风’的可能性就会急剧飙升。
这句话可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正在俄国宫廷里担任要职的某些人员,确实参与了三十多年前那场杀死现任沙皇尼古拉一世父亲保罗一世的宫廷政变。
关于这一点,不仅尼古拉一世清楚,他的哥哥亚历山大一世也清楚,但是两任沙皇却都没有对这些人进行清算。
不论是贵族还是皇帝,大伙儿都心照不宣的对此事避而不谈。
不过贵族们私下聚会时,偶尔会有大嘴巴在酒醉后对客人们谈起当年手刃沙皇的具体细节。
副院长一边抱怨着,一边暗示亚瑟道:“宪兵们跋扈惯了,不止我瞧不惯,咱们的总督戈利岑公爵也看不惯。不瞒您说,其实前几天天戈利岑公爵的委员会已经给案子定性了。说是沃尔科夫审了半天也没审出个一二三,而且又拿不出年轻人犯上作乱的实证,按照规定应该把人放了,案子也到此为止。”
“到此为止?”亚瑟没想到这案子中间原来还有这么一桩插曲:“那宪兵们今天来法院是干什么的?”
副院长摆手道:“别提了,多半是沃尔科夫向皇上打了报告。昨天皇上派了特使来莫斯科,说是审讯委员会的调查结果不合皇上的心意,罢了戈利岑公爵的委员会主席职务,转而指派莫斯科大学学监谢尔盖·戈利岑公爵任主席,委员会的其他成员也被撤换。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现在的委员会成员是城防司令斯塔阿尔将军,皇上从莫斯科派来的特使亚历山大·戈利岑公爵,负责莫斯科大学的宪兵上校舒宾斯基,再加上委员会秘书奥兰斯基。”
亚瑟闻言颇为遗憾道:“那就难怪了,我之前便觉得以德米特里·戈利岑公爵的温和脾气还有他一贯的公正精神,应当不至于给人扣个莫须有的罪名。原来是彼得堡来了新人,让案子起了新转折。”
副院长摊开手道:“公爵的脾气确实温和公正,但在皇上的面前,他也不至于替个年轻人硬扛。本肯多夫伯爵正盯着这案子,莫斯科上下谁愿意在这种时候顶风作案?”
亚瑟点了点头,他知道副院长今天能给他交代这些事,足以说明他是个敞亮人了。
如果继续追问下去,不止不礼貌,反倒还有些恩将仇报的意味。
亚瑟主动起身请辞道:“和您聊天很愉快,本想着约您一起吃个饭的,但是今天后续我还有安排。这周六您有时间吗?特维尔大道那边新开了一家法国饭馆,我去尝过一次,味道还挺正宗的。我明天派人去订桌,约好了时间后,我派人来法院给您递帖子。”
副院长笑呵呵的为亚瑟送行道:“能和您结识,我感到非常荣幸。既然如此,那咱们周六再见了。”
副院长没再挽留,只是示意书记员送亚瑟出门。
亚瑟走出法院,立在门口石阶上,打着了烟斗嘬了口烟,走廊上仍旧雾气沉沉。立在窗台的两株吊兰已经干黄,大理石地板冷得像凝固的冰面。
亚瑟正琢磨着事情该怎么解决呢,抬起头却猛地撞见了一个熟悉的面孔——赫尔岑。
先前被父亲强行带走的赫尔岑,此刻又出现了,他的脚下还放着一个小小的木行李箱箱,似乎是刚从宅子里偷跑出来。
“你怎么又回来了?”亚瑟有些讶异,“不是你父亲要带你到梁赞省去核查农奴税册吗?”
赫尔岑一脸倔强:“他只是让我拿着调职令,但没有亲自监督我上哪儿,我当然要先想办法救奥加辽夫。”
亚瑟叹了口气道:“别干傻事,你这是在挑战你父亲的权威。而且奥加辽夫的案子,没你想的那么好解决。”
亚瑟话音刚落,便听见车轮转动的声音,一辆四轮马车缓缓停在灰蒙蒙的台阶下面,只见车窗往下一拉,露出半张老脸——正是赫尔岑的父亲,伊万·雅科夫列夫。
老头子没说话,但那张不怒自威的脸刚一出现便立马吓得赫尔岑小腿都在打颤。
“你在这里干什么?我不是让你在家里等着那辆送你去梁赞的马车吗!”
“先生?”亚瑟赶忙上去打圆场,他难得会如此主动地打招呼。
这位老贵族看上去冷面冰霜,但真实脾性如何,亚瑟还摸不透。
“亚瑟爵士,上来吧,我送你一程。”雅科夫列夫的声音不容置疑:“至于你,亚历山大,你被禁足了!普拉东,你给我押着少爷回家,从现在开始直到他从梁赞回来,你要给我一刻不离的盯着他!”
亚瑟略作迟疑,他回头看了眼可怜兮兮的赫尔岑,旋即还是上了马车。
车门轻轻阖上,车辆随即驶离法院门口,卷起些灰雪。
“我不喜欢拐弯抹角,尤其见不得有人把我儿子推到风尖浪口上去。”
马车刚动没几秒,老人的话便直接扎了过来:“你是英国外交官,我不相信你不知道俄国的政治气氛,也不相信你识人不清。我更相信的是,你故意在其中挑唆他。”
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火药味,灰大衣宪兵们站得笔直,仿佛帕特农神庙前的大理石柱一般,不带半分表情。
副院长微微眯起眼,他缓缓摘下眼镜,把那份盖着火漆的卷宗往外一推。
“尼古拉·奥加辽夫的所有文件都在这儿,你们拿去吧。”
宪兵上尉伸出手正打算接过文件,可转瞬副院长又把文件给抽了回去,就好像有意戏弄这群宪兵一般:“但是,宪兵司令部若要调用文件,还需先在莫斯科法院的移交记录上签字,这是标准流程,诸位应当没有什么疑问吧?”
“签字?”那上尉眉头皱了皱,显然不太乐意,沉闷的办公室里处处都透露着火药味儿,只需一颗火星落下便可将这里化作一片火海。
作为旁观者,亚瑟本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原则,倒也乐得亲眼见证俄国司法系统与第三局爆发一场激烈碰撞。
这种场景他其实并不是第一次见了,只不过从前都是作为当事人,在伦敦的时候,他经常被罗万厅长派去财政部或内务部替苏格兰场争取预算或者要求扩大临时执法权限,并因此与白厅街的绅士们展开一场内容多彩缤纷的热烈会谈。
该怎么形容那些会谈呢?
总而言之,这些会谈基本上是以皮笑肉不笑为具体表现形式,以互相阴阳怪气彰显主旨大意,并多以不欢而散告终的。
只要亚瑟敢提议给苏格兰场增加哪怕一便士的预算,财政部便会立马抛出一大堆冠冕堂皇的数据——好像每个铜板都能让英格兰银行“崩盘”,促使横跨五大洲四大洋的日不落帝国沦入辉煌不再的境地。
财政部最富教养的绅士会愁眉苦脸地指着表格背后的“国库赤字”,警告亚瑟别让未来世人用“财政灾难”来形容这次意外开支,暗示他别让后人有理由高声疾呼——大英帝国实亡于亚瑟·黑斯廷斯。
然而戏剧性的地方在于,明明他们都互相想把对方往死里整,却又要保持最完美的礼仪,嘴角挂着幅“殷切期盼大家都好”的笑容。
你瞧得见他们啜着浅酌的小茶杯,眼睛却在暗暗搜索任何可供挑刺的把柄。
只要抓到一点儿漏洞,便毫不留情地在下次公开会议上抖落出来。
若被戳破者当场哑口无言,其他人就会在笔记本上潦草记下这位“倒霉蛋”的丑态,以备回头散播到更多人的耳朵里。
他们大可以拿一份无关紧要的报告互相抨击整整三小时,却又能在散会前依照流程互赠夸张的告别礼,甚至握手时还会把对方称作“我敬重的同僚”。
有时,你甚至分不清他们是真的存了心要施行严苛的审查制度,还是单纯是为了在财政部的会议纪要里多写一句——我们充分讨论了相关议题。
毕竟,绅士面孔得先摆在前头,后台的小心眼儿互撕才显得更富层次。
如果当众翻脸,跟个约克夏的猪倌儿似的,那可就太没贵族气儿了。
宪兵上尉的表情仿佛罩上了一层冰壳,他皱着眉扫了一眼桌上那摞卷宗:“签字?尼古拉·谢尔盖耶维奇,您非要搞这些形式吗?”
“形式?”
副院长露出一丝礼貌又略带嘲讽的笑:“司法系统看重的正是形式与程序。你们第三局前两年给皇上递交的报告里不是说俄国的司法系统程序落后,缺乏基本的公平正义,办案水平还停留在18世纪末期吗?如您所见,我们根据第三局的报告整改了,我们现在进入了19世纪,而19世纪俄国司法系统的最大进步便是严格落实了程序正义。”
副院长一手押着文件,一手指着宪兵道:“如果不签字,你们今天什么也别想带出去。”
上尉嗤笑一声,反唇相讥道:“是吗?我原来这么走运,正巧碰见了莫斯科法院发明了归档签名制度和签字笔。”
副院长不慌不忙的端起茶杯:“万分抱歉,您只碰见了我们发明归档签名制度,但是我们这儿暂时还没有发明签字笔,甚至没有墨水。如您所见,俄国的司法制度刚刚进入19世纪初期,远未达到30年代的水平。”
宪兵上尉听出副院长言语中的冷嘲热讽的意味,脸色不由得一沉。
他阴沉着脸背着手在室内走了两步,像是在思考究竟要端着第三局的架子继续强压,还是退而求其次,别真把局面闹僵。
最终,他还是停下了脚步,略作停顿后,将目光转回到那份卷宗上:“没有签字笔,也没有墨水。那我岂不是只能打个手印?”
副院长坐在椅子上甚至连起身的意思都没有:“手印也行,反正这儿是莫斯科,不是彼得堡。当然,一切的前提在于您不介意让全俄国的人民都知道——第三局调用司法文件的凭证印着个手印,是件多新颖的事儿。”
“哼!”上尉眯着眼,一只手按在办公桌上,伸着脑袋用眼睛死死盯着副院长:“您别以为借着所谓的‘程序公正’就能为我们设置障碍。我们这帮宪兵,最不怕的就是繁琐。”
说到这里,他转向身后的随行宪兵开口道:“谁带了鹅毛笔或者墨水瓶?赶紧给我拿来!”
跟随的宪兵面面相觑,最终一个带着公文包的小个子宪兵慌乱地翻找片刻,摸出了半截看上去残旧的鹅毛笔和一只棕色墨瓶。那墨瓶好像在雪地里被摔过似得,瓶口处还有个豁口的裂痕。
上尉瞥了眼瓶口:“将就一下吧。”
副院长看着那只几乎快断成两截的鹅毛笔,半真半假地扬起眉毛:“看不出来,连出勤都随身带笔,就跟个有文化的大学生似得。”
上尉将墨瓶往桌上一放:“这叫未雨绸缪!”
副院长笑而不语,一副“我也不否认”的表情。
他把那册移交记录推到上尉面前:“那就请吧。先填姓名、职务,再加上时间和地点,最后签字或者摁手印。”
上尉鼻尖几乎要哼出火星,却终究还是拿过毛笔,囫囵蘸了蘸墨水,在纸上写下一连串带着军伍风格的硬朗笔迹。
写到最后,他还有意加重了笔锋,简直要将那半截羽毛笔都撅折了。
等到写完,宪兵上尉将鹅毛笔往桌上一拍:“现在您满意了?”
副院长接过记录薄,认真审阅了一遍,尤其仔细比对了上尉签名的位置,然后才点头道:“公事公办嘛,您生哪门子的气?我这又不是特意针对您,只不过一切都要符合规定。”
宪兵上尉嘲讽道:“到此为止,这些文件就算合法转移给宪兵司令部了?要不要再盖个印章什么的?”
他不提还好,他这一提,副院长立马一拍脑袋道:“还真是多亏了您的提醒。我差点忘了,新法令规定,凡是重大案件移交,都要有具体日期印记,这也算第三局当年极力推动的改革之一。”
上尉见他又绕回“第三局改革”这茬,心头火气蹿上来却还得压住,于是只得啐了口:“省省吧!给我个印章,我来盖!”
副院长保持着那副云淡风轻的神情,从抽屉里摸出个小木盒,打开后,取出一方泛着蓝色黯淡光泽的双头鹰纹章印台递给上尉。
上尉抿着嘴,深吸一口气,把那印章用力往记录上一摁。
只听见啪的一声,宛若一记槌响,终于给这场司法部门与宪兵系统间的勾心斗角画上了句号。
宪兵上尉身边的两名手下立刻上前,先接文件又忙不迭给它套上封皮,如同对待圣经般郑重。
看得出来,他们对奥加辽夫案势在必得,决不想让任何人插手干预。
“行了,副院长大人,文件我带走了,一切流程合法合规。接下来如果您再想设任何阻碍,我可就不再客气。”
上尉似乎在找回最后一丁点儿威慑力和身为宪兵的尊严,扯着灰大衣的扣子,转身就走,似乎不给副院长还击的机会。
或许他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战胜了司法系统,但是在亚瑟这样的不列颠老官僚看来,他简直输的一败涂地。
从开头到结尾,全都在被副院长牵着鼻子走,嘴上没占到半点便宜不说,甚至还按照对方的心意留下了签名。
上尉一言不发,带着手下快步走出办公室。
大门轰地一声又被摔上,周遭重新归于寂静,只余壁炉里的微弱火焰跳动。
“呼……”副院长长舒一口气,放下茶杯,转过身看向亚瑟:“瞧见没?仗着有皇上撑腰,俄国的宪兵就这个德行。”
亚瑟在旁看得暗自好笑,嘴上却一本正经:“其实也能理解,他们忙着搞案件侦查,难免不想在签字程序上浪费时间。”
“浪费时间?”副院长瞧出了亚瑟是个装糊涂的高手,不过他也不点破:“我看是他们嫌多一道手续,就多背一份责任。万一哪天这案子出了纰漏,他们还可以用‘程序不合规’为理由这锅甩给法院。”
副院长耸了耸肩,嘴上起了抱怨:“在俄国,所谓的改革呢,说得冠冕堂皇,其实还不是抓谁都能随便编造个罪名。先天不足,后天瞎补。怨不得人家老觉得俄国司法还停留在18世纪末。”
亚瑟用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两下:“起码您这儿还算正派,把他们卡在条文上,让宪兵不敢乱来。”
虽然亚瑟早就听说宪兵和其他部门不对付,但是他还从未想到几个系统的对抗居然强到了这种程度。
先前在德鲁伊斯克的经历给了亚瑟先入为主的观念,让他以为大伙儿就算看不惯第三局,起码明面上还是得捧着宪兵一点。但今天他在莫斯科法院的见闻,却实属让他开了眼界。
不过仔细想想,貌似也不难理解。
德鲁伊斯克的市长巴卡尔金也不过是个九品官,因此这类小地方在宪兵面前自然很难挺直腰杆儿。
但是莫斯科这样的大都会可就不一样了,比宪兵们级别高的官员随处可见。
宪兵们虽然有沙皇和本肯多夫伯爵充当背景,替他们撑腰。但是在莫斯科和彼得堡,他们要对付的那些官员有不少自己本身就是背景,例如中央部门的各位部长和莫斯科总督德米特里·戈利岑公爵这样的二三品大员。
虽然这群人单独拎出来哪个都没法与沙皇掰手腕,但是如果同时得罪上三五个,那沙皇陛下突然‘中风’的可能性就会急剧飙升。
这句话可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正在俄国宫廷里担任要职的某些人员,确实参与了三十多年前那场杀死现任沙皇尼古拉一世父亲保罗一世的宫廷政变。
关于这一点,不仅尼古拉一世清楚,他的哥哥亚历山大一世也清楚,但是两任沙皇却都没有对这些人进行清算。
不论是贵族还是皇帝,大伙儿都心照不宣的对此事避而不谈。
不过贵族们私下聚会时,偶尔会有大嘴巴在酒醉后对客人们谈起当年手刃沙皇的具体细节。
副院长一边抱怨着,一边暗示亚瑟道:“宪兵们跋扈惯了,不止我瞧不惯,咱们的总督戈利岑公爵也看不惯。不瞒您说,其实前几天天戈利岑公爵的委员会已经给案子定性了。说是沃尔科夫审了半天也没审出个一二三,而且又拿不出年轻人犯上作乱的实证,按照规定应该把人放了,案子也到此为止。”
“到此为止?”亚瑟没想到这案子中间原来还有这么一桩插曲:“那宪兵们今天来法院是干什么的?”
副院长摆手道:“别提了,多半是沃尔科夫向皇上打了报告。昨天皇上派了特使来莫斯科,说是审讯委员会的调查结果不合皇上的心意,罢了戈利岑公爵的委员会主席职务,转而指派莫斯科大学学监谢尔盖·戈利岑公爵任主席,委员会的其他成员也被撤换。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现在的委员会成员是城防司令斯塔阿尔将军,皇上从莫斯科派来的特使亚历山大·戈利岑公爵,负责莫斯科大学的宪兵上校舒宾斯基,再加上委员会秘书奥兰斯基。”
亚瑟闻言颇为遗憾道:“那就难怪了,我之前便觉得以德米特里·戈利岑公爵的温和脾气还有他一贯的公正精神,应当不至于给人扣个莫须有的罪名。原来是彼得堡来了新人,让案子起了新转折。”
副院长摊开手道:“公爵的脾气确实温和公正,但在皇上的面前,他也不至于替个年轻人硬扛。本肯多夫伯爵正盯着这案子,莫斯科上下谁愿意在这种时候顶风作案?”
亚瑟点了点头,他知道副院长今天能给他交代这些事,足以说明他是个敞亮人了。
如果继续追问下去,不止不礼貌,反倒还有些恩将仇报的意味。
亚瑟主动起身请辞道:“和您聊天很愉快,本想着约您一起吃个饭的,但是今天后续我还有安排。这周六您有时间吗?特维尔大道那边新开了一家法国饭馆,我去尝过一次,味道还挺正宗的。我明天派人去订桌,约好了时间后,我派人来法院给您递帖子。”
副院长笑呵呵的为亚瑟送行道:“能和您结识,我感到非常荣幸。既然如此,那咱们周六再见了。”
副院长没再挽留,只是示意书记员送亚瑟出门。
亚瑟走出法院,立在门口石阶上,打着了烟斗嘬了口烟,走廊上仍旧雾气沉沉。立在窗台的两株吊兰已经干黄,大理石地板冷得像凝固的冰面。
亚瑟正琢磨着事情该怎么解决呢,抬起头却猛地撞见了一个熟悉的面孔——赫尔岑。
先前被父亲强行带走的赫尔岑,此刻又出现了,他的脚下还放着一个小小的木行李箱箱,似乎是刚从宅子里偷跑出来。
“你怎么又回来了?”亚瑟有些讶异,“不是你父亲要带你到梁赞省去核查农奴税册吗?”
赫尔岑一脸倔强:“他只是让我拿着调职令,但没有亲自监督我上哪儿,我当然要先想办法救奥加辽夫。”
亚瑟叹了口气道:“别干傻事,你这是在挑战你父亲的权威。而且奥加辽夫的案子,没你想的那么好解决。”
亚瑟话音刚落,便听见车轮转动的声音,一辆四轮马车缓缓停在灰蒙蒙的台阶下面,只见车窗往下一拉,露出半张老脸——正是赫尔岑的父亲,伊万·雅科夫列夫。
老头子没说话,但那张不怒自威的脸刚一出现便立马吓得赫尔岑小腿都在打颤。
“你在这里干什么?我不是让你在家里等着那辆送你去梁赞的马车吗!”
“先生?”亚瑟赶忙上去打圆场,他难得会如此主动地打招呼。
这位老贵族看上去冷面冰霜,但真实脾性如何,亚瑟还摸不透。
“亚瑟爵士,上来吧,我送你一程。”雅科夫列夫的声音不容置疑:“至于你,亚历山大,你被禁足了!普拉东,你给我押着少爷回家,从现在开始直到他从梁赞回来,你要给我一刻不离的盯着他!”
亚瑟略作迟疑,他回头看了眼可怜兮兮的赫尔岑,旋即还是上了马车。
车门轻轻阖上,车辆随即驶离法院门口,卷起些灰雪。
“我不喜欢拐弯抹角,尤其见不得有人把我儿子推到风尖浪口上去。”
马车刚动没几秒,老人的话便直接扎了过来:“你是英国外交官,我不相信你不知道俄国的政治气氛,也不相信你识人不清。我更相信的是,你故意在其中挑唆他。”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不列颠之影,大不列颠之影最新章节,大不列颠之影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不列颠之影,大不列颠之影最新章节,大不列颠之影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