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学校还有课,罗敏晚上不回家,李言诚在总院等到老许过来聊了一会儿,便开车回到家。

  等他回到家的时候,俩孩子也都已经回来了,正在院子里的石桌上写作业,还有好几个胡同里的孩子也在这里。

  李家的院子大,又只住了他们一家,欢声和笑语的小伙伴都喜欢过来玩。

  看到李言诚跨过垂花门进来,那几个孩子都非常有礼貌的站起来,有叫大诚叔的,有叫大诚伯伯的,还有两个看着跟笑语一般大的管他叫爷爷。

  将扑到他怀里的小笑语放到地上,李言诚揉了揉闺女的小脑袋。

  “笑语,去把家里的瓜子花生拿出来给你们的小伙伴吃,爸爸给咱做饭去。”

  “好的爸爸,妈妈今天不回来吗?”

  “妈妈今晚有课,明天下午才能回来。”

  “那后天爸爸你和妈妈有事儿吗?”

  “呃……明天你干爹想接你和哥哥去他家玩,到星期天晚上回来,你觉得怎么样?”

  唰,听到明天可以去干爹家和鹏鹏哥哥玩,小笑语那双大眼睛一下就亮了,石桌旁的欢声也高兴的差点没跳起来。

  自打金家搬走,他们再想和鹏鹏一起玩,就只能等到放假的时候。

  今年暑假,鹏鹏几乎在这边住了一假期,临开学才回家去,分别的时候仨孩子都是依依不舍的,感情正热火着呢,现在一听明天晚上又可以见到这个小哥哥,怎么能不高兴。

  “去屋里拿瓜子花生让你的小伙伴们吃吧,爸爸去做饭。”

  李言诚伸手笑着又揉了笑语的小脑袋一下,便向主屋走去,进屋后他先脱了外套,简单洗漱了一番后就来到厨房,准备做饭。

  等他将饭做好,欢声和笑语以及他们的那几个小伙伴已经写完作业各回各家了。

  虽然改开已经喊了两年,但不得不说的是,在八零年,物资短缺是常事,城里人吃的是商品粮,每人每月定量供应,定量粮里细粮的标准也提高了不少,还有了富强粉可供选择。

  但也仅仅只是保证饿不死,想要顿顿都吃到撑还是做不到的,至于其他的瓜果肉蔬之类的,照样是稀罕货,平常老百姓每年能尝个鲜都不错了,还做不到随便吃的地步。

  至于农村,分田到户依然处于试验阶段,很多地方还是挣工分,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还有不少人会饿肚子,都得靠野菜和杂粮才能活下去。

  只有分田到户的制度全面落实下去,农民的日子才算是稍微有点起色,而要说真正好过,那就得等到能进城务工,以及到二零零六年取消农业税。

  所以,在八零年这个城里才将将能吃饱的年代,一般都没人在别人家吃饭,哪怕是小孩子也一样。

  这时候油水少,就算是七、八岁的小孩子,一顿饭吃两三个大馒头都很正常,半大小子吃穷老子,这老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吃完饭俩孩子就跑出去玩去了,就在李言诚在家里刚把碗筷收拾好准备出去溜达的时候,老董,董望山一手拿着个洋瓷碗,一手提了瓶汾酒走进了院子。

  “嚯,大山哥你这是干什么?”

  李家的大门并没有关,老董来了后是长驱直入,一直到二道门这里才扯着喉咙喊了两嗓子。

  听到动静的李言诚从厨房走出来,就看到老董一手端了个碗,一手提着一瓶酒走进二道门,有些好奇的问道。

  老董抬起胳膊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酒。

  “让你嫂子炸了点花生米,咱哥俩喝两杯。”

  一听他这话,李言诚马上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他笑着抬手指了指老董。

  “大山哥,咱这几十年的老交情,犯得着还来这个吗?”

  “就是因为几十年的交情,所以我过来只拿了一点油炸花生米和一瓶酒。”

  “行,那你先坐,我再给咱简单的弄个凉菜。”李言诚也没有矫情的再说什么,扬起下巴向石桌那边示意了一下,然后就转身又走进厨房。

  “大诚,随便弄个凉菜就行,别整的太麻烦。”

  “知道了大山哥,你先坐,我就给咱调个小葱拌豆腐。”

  “这个行。”

  ……

  李言诚和董望山打小就是在胡同里一起跑大的,感谢的话用不着说的多么直白,明白心意就行。

  二人坐在院子里,一边随便聊着天,一边抿着小酒吃着凉菜。

  “大诚,现在国家是不是真的不管私人做买卖了?”

  “对,报纸上不是刊登了么,国家放开了个体经济,允许私人做买卖了,但也不是不管了,得先去工商局起个照,有了这个照才能做买卖,但是,暂时还不允许有雇工。”

  “不允许有雇工?那……那自己一家人一起呢?”

  “自己家人当然可以,走街串巷卖豆腐的那个老蔡,大山哥你肯定知道么。”

  “知道啊,他家磨豆腐的手艺可是一代代传下来的。”

  “对喽,他那个豆腐生意就是一家子人一起干的,只是出来卖豆腐的是他一个人而已。大山哥你问这个干嘛?怎么,难道你也想干个体户?”

  “不不不,我有工作呢,怎么会去干那个。”

  话是这样说的,但董望山眼中那一闪而过的犹豫,还是没能逃过李言诚那双眼睛。

  董家的家庭条件还算不错,其实应该说住在煤山东胡同的,家庭条件都还差不多,一家最少都有一两个工人或者干部。

  但这个家庭条件也要看跟谁比。

  以前不让私人做生意的时候还看不出来什么,从今年开始政策放宽,允许个体经济后,他们这条胡同,以及附近几条胡同里,有脑子活泛的或者有点小手艺的,都开始悄没的做起了小买卖。

  结果这才几个月啊,做小买卖的那几家就又是自行车,又是收音机、电风扇的开始往家里搬了。

  这还得了!

  当大家都同处在一条起跑线上的时候,哪怕你家一个月比我家多挣个十块八块的也无所谓,因为大家都大差不差。

  可你家忽然有一天多挣了好多,这肯定就会引起别人的眼红。

  当然啦,背地里做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这些几十年的街坊邻居肯定不会,但既然你家是做小买卖发的财,那我也做行不行?

  于是乎,这段日子以来,开始琢磨做小买卖的人多了起来。

  李言诚搭眼一看就知道老董也有这个想法。

  想了想他说道:“大山哥,现在政策虽然允许个体经济,但对具体做什么也还是有限制的,如果你有点小手艺,比如像老蔡那样会磨豆腐,像横栅栏胡同老孙那样做出来的卤肉特别好吃。

  再或者像三十号院儿的安叔那样有一手木匠手艺,那完全可以去起个照,但如果什么手艺都没,只是想像那帮子倒买倒卖的家伙一样,低价从这里拿货,转手再高价卖出去,那我觉得还是要再等等。

  倒买倒卖,这在很多人眼中还是属于犯错误,被查到了肯定要抓的,最轻也是没收违法所得,重的还有可能判刑。”

  原本眼睛还有些发亮的董望山,在听完李言诚后边这段话后,马上就变得暗淡无光。

  这还真不是随便乱说,对于倒买倒卖这种行为,现在确实还在打击范围内。

  政策鼓励发展个体经济,鼓励的是那些有手艺的人,就比如说你是个厨子,你可以起个照去开个小饭馆,类似这种的。

  像那些倒爷、南来北往的背包客,被抓住后可讨不了好。

  现在京市的街头就有那些从南方倒腾点商品过来卖的,可他们都是私下里偷偷卖,人货分离,这边谈价钱,说好了就去另外一个地方拿东西,防的就是被抓了以后损失惨重。

  大城市还能好点,尤其京市,跟政策跟的比较紧,像那些落后的地方,哪怕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依然在严厉打击这种贩子的行为。

  像那个著名的小商品批发城,因为是私营经济的试验点,所以私营经济发展的就特别好。

  而南方开放的早,又紧靠港岛,再要不了多久港台商人就会在这边开始大肆建厂,私营经济发展的也非常好。

  北方就不一样了,上上下下的思想都比较保守,有些地方开放私营经济甚至都到了九十年代初期。

  京市也在北方,但因为是首都,接触各种政策最早的地方,老百姓闲的没事儿又都喜欢研究政策,所以脑子活泛的人还是非常多的。

  大家都知道,现在不比以前了,以前是越穷越光荣,现在,呵呵……

  老董肯定是没什么手艺,他本来打的主意也是想倒腾点小买卖,其实不能说是他的主意,这是他大儿子的想法。

  他今天过来李言诚这里,一是为了感谢今天凌晨人家帮忙找他孙子使的力,再就是想打听打听能不能做生意。

  毕竟,他们这条胡同里,李言诚是级别最高的那个了,对政策的理解肯定比他们这些寻常老百姓要深的多。

  现在听到说倒腾东西照样还会被打击,心中那股小火苗立马就熄灭了。

  在老董看来,他家又不是穷的揭不开锅了,没必要去冒那个风险。

  他已经打定主意,等会儿回去就跟老大好好说说,让他安心上班,以后再别想这些有的没的了。

  其实站在现在这个时代往回看,五十年代的人是纯洁的,六十年代的人是狂热的,七十年代的人胆怯的,而八十年代的人呢?是察言观色的,是迷茫的。

  这个迷茫是因为政策的改变,一下子就打破了大家固有的思维。

  怎么说呢,生活在八十年代的人,面对轰轰烈烈的改革大潮,当他们看到无数倒爷赚钱就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时,内心里是非常羡慕的,尤其这里边还有很多老百姓眼中的二流子。

  但羡慕归羡慕,大家又不敢轻易的迈出那一步。

  而胆子大的人,敢于去探索,或者说被逼的不得不走这一步的人,在这个年代崛起的速度那是让人难以想象的快。

  这是一个英雄与狗熊并存的年代。

  绝大多数的人最终还是在害怕和谨小慎微中打消了做生意的念头,亦如老董这般。

  李言诚说的那番话并不是在吓唬他,只是阐述了一个事实,愿不愿意听还在当事人自己。

  董家人人都有工作,对于做生意赚钱其实并没有什么执念,只是老董的大儿子看到一个当年下乡插队的同学回来后先是没有工作,结果就做了三四个月的生意,就又是买手表又是买自行车的,每个月能挣好几百,而他每个月的工资就只有五十多块钱,一下就有些眼红了。

  所以才跟他爹说也想要做生意。

  并不是每一个干倒买倒卖的人都会被抓,这是一个概率问题。

  而且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公安那边对这种事情也管的不是特别严,只要你做的别太高调,让人家把你告了就行。

  简单说就是闷声发大财。

  像朱永扬,他现在就已经有些高调了,因为知道他的人太多了。

  就在李言诚和董望山边喝边聊的时候,有个人找到了老朱家,给他带来了一笔大生意。

  这笔生意如果做成了,他能挣到最少一万块钱,而且找到他的这个人,还是一个他难以拒绝的人。

  老朱有些犹豫,他犹豫的不是赚不赚那一万块钱,而是李言诚才跟他说过不要再做这个倒卖紧缺大型物资的生意了,可眼前这位他确实得罪不起。

  犹豫了一会儿后,老朱小心翼翼的说道:“刘主任,您这边要的实在是太多了,我……”

  “小朱”不等朱永扬把话说完,坐在他对面的刘主任就开口打断了他的话。

  “你就直接告诉我,这个忙,你帮还是不帮就行。”

  刘主任冷着脸瞥了眼朱永扬,一张口就把他给架到那里了。

  这话让老朱怎么接,这笔生意他确实不想做,因为他相信老同学不会害他,可眼前这个刘主任他也真的是得罪不起,如果拒绝,那他以后的日子可能会有点难过。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从下乡支医开始重走人生路,从下乡支医开始重走人生路最新章节,从下乡支医开始重走人生路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