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八,这么说你准备修的洪武大典,是从咱家老四那里抄的作业?”

  马皇后望着朱元璋出声询问,声音里多少带着一些别样的意味。

  当初听了重八关于洪武大典的设想之后,马皇后为之惊艳。

  觉得自己家重八的这个想法,实在是太好了。

  洪武大典如果是真的能够修成,那必然将会是一颗极其璀璨的文化明珠。

  将会如同一座丰碑一样,后世都难以企及,难以逾越。

  只觉得自己家重八脑瓜子真好使,居然有这么多的奇思妙想。

  结果哪能想到,这事儿居然是重八从自己家老四那里抄过来了。

  尤其是想到在老四把吴祯解决返回京师时,重八还专门把洪武大典的设想告诉了老四,并问老四好不好的事。

  马皇后望着自己重八的目光都变了。

  她是真没想到,自己家重八居然是这样的重八!

  这也太过于不要脸了。

  朱元璋话一出口,就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想要进行补救,可为时已晚。

  尤其是面对自己家妹子,那意味深长的目光,朱元璋的老脸一时间,都觉得有些挂不住。

  “妹子,那个……咱干的事儿,怎么能叫抄呢?这叫借鉴!

  再说,这兔崽子在咱去世后,都干出来了这么大的事儿,都敢造反当皇帝了,咱知道这事儿后,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还对他大加赞赏。

  那咱从他那里借鉴一点东西拿来用,那不是也应该吗?

  老子借鉴儿子的,那是天经地义!

  再说,这样的好办法,咱要是不将之给借鉴过来加以实施,今后老四注定当不了皇帝了,这么一个好的点子,岂不是会湮灭于历史长河之中?

  这将会是我华夏的一大遗憾。”

  朱元璋向马皇后解释。

  一番解释下来,腰杆不由的就挺直了,整个人都变得理直气壮起来。

  “啊……对对对,重八你说的好有道理。”

  马皇后看着自己家重八的样子,忍不住暗自憋笑。

  只觉得这个时候的重八很是好玩。

  论起这厚脸皮,自己家重八那可是很少有人能比。

  当然,在有些时候重八脸皮也很薄……

  “嘿嘿,妹子,咱说的是真的,永乐大典还是变成洪武大典的好。

  你是不知道,这么一个文化上的瑰宝,在后面居然逐渐的遗失了。

  一方面是因为兵荒马乱,另外一方面,也着实是永乐大典的字数太多。

  所以,总共也就弄了那么两三套。

  传到现代时,只剩下了九牛一毛,寥寥几册残本。

  思之令人心痛。

  还是让咱这个当老子的,把洪武大典给弄出来吧。

  而后再想办法提高印刷技术,进一步降低印刷的成本。

  将编撰出来的洪武大典,给印上个千八百套的,让其能够长久的流传下去,不再遗失。”

  说起这话时,想起永乐大典的命运,朱元璋的心里,多少有些堵得慌,带着一些意难平。

  马皇后也没有想到,永乐大典这等好东西,后面的命运,居然也这般坎坷曲折,也不由得为之心疼。

  并觉得自己家重八说的很对,很多事情随着自己家重八的重生都变了。

  永乐大典这么一好创意,还是让重八来做比较好。

  依照重八的能力,尤其是重八有了这样一番神奇的经历之后,很多事情重八都能将之做的超越原本的历史。

  “除了永乐大典之外,老四还组织了一系列大型编书活动。

  比如,命侍臣辑录自古以来的格言善行有益于太子者,编纂成《文华宝鉴》颁授给皇太子高炽。

  永乐七年时,编成《圣学心法》,内容涵盖君、父、子、臣四道,并以君道为主,重点阐了老四的治国理念。

  永乐八年,敕令雕印佛经《永乐北藏》,是现代时,保存完整大藏经中,最为精美的一部。

  永乐十三年,理学书籍《四书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编成。

  又命黄淮、杨士奇等主持编纂《历代名臣奏议》,于永乐十四年完成,全书350卷,搜罗历代典制沿革、政治得失。

  此书一直到后代,都是历史工作者的参考书。

  永乐十六年,老四下诏编纂《天下郡县志》,命夏原吉、杨荣和金幼孜领其事,以纪天下形势、各地沿革、物产等。

  永乐十七年三月,编成以劝善教化为目的的《为善阴骘》。

  永乐十七年至永乐二十年编纂了颁行于朱祁镇正统年间的《正统道藏》。”

  这老四,真够可以的!

  除了永乐大典外,居然还弄了出了这么多的书,妥妥的编书狂魔啊!

  怪不得重八说,老四文治武功都不差。

  别的不说,看看老四在当皇帝的时期,都下令让人编纂了多少的图书,就能略见一斑!

  “重八,这些咱们洪武朝是不是也要修?”

  朱元璋闻言嘿嘿一笑:“还是妹子你了解咱!

  当然,不是照搬,有些需要修,有的倒也没必要。

  不过这些事儿,都得往后排一排,先把这以简化字为根本的洪武字典给编撰完成并刊行天下,再把洪武大典给弄出来,这些才是根本。

  把这些都给完成了,后面再根据老四让人编修的,有选择的来做一些。”

  朱元璋满脸是笑,这抄自己家儿子作业的感觉就是爽!

  这感觉,简直美滋滋。

  至于说,只逮着老四一个人可劲的薅羊毛,会不会把老四薅秃了?

  朱元璋这个亲爹表示,薅秃了也无妨。

  反正这些东西,后面老四也用不到了。

  既如此,反倒不如提前让他这个当爹的给做出来,也算是另外一种程度上的孝敬了。

  “……咱家老四还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他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

  所以,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

  并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

  在中原各地,则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

  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百姓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

  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

  怕自己家妹子,没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朱元璋想了想自己所记的一些永乐盛世的数据,开口道:

  “永乐三年,全国税粮31133993石,这是连续第三年保持在三千一百万石以上的税收。

  此外,从永乐元年起军卫屯田的收入,也达到高峰23450000石。

  在永乐二十二年间,税粮总入达691312600石,平均岁入超过三千三百万石,而且总的趋势是增长的。

  这是有明一代的颠峰时期。”

  居然这么多?!

  马皇后闻言都有被惊到。

  此时,她的脑海当中忽然间冒出来了两句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重八所言老四开创的永乐盛世,和开元盛世何其之像!

  永乐盛世,名副其实!

  老四被称为永乐大帝,也同样是理所应当。

  朱棣一生不弱于父,马皇后想起重八所言后世对于老四的这句评价,觉得愈发的正确,格外的有道理。

  自己家老四,当得起后人的这句评价!

  “老四能开创永乐盛世,绝非偶然,为此他做出来了很多的努力。

  比如靖难之役后,淮以北鞠为茂草,生产受到了严重破坏,大批百姓流离失所。

  老四着手恢复民生、蠲免赋税,下令山东、北平、河南遭受战祸的州县,有无法耕种的百姓,免去三年的差。

  不曾被兵祸乱的地方,也与直隶凤阳、淮安、徐州、滁州、扬州一同蠲免秋夏税粮?

  其余直隶府州、山西、陕西、浙江、福建、江西、湖广、两广等地方,各蠲免一半。

  建文四年七月初一日以前拖欠的一应钱粮、盐课等一并免除。

  河南、山东、北平、淮南北流移的人民,令他们各还原籍复业,需要的种子牛具,令官府给付。

  建文年间废除的北方学校依旧开设,不令其废弛。

  不仅如此,老四还一再劝民于田亩,千方百计地招抚流民复业。

  老四一即位就遣人四出,招流民复业,要他们尽力田亩。

  永乐元年十一月,老四对户部臣子说,老百姓不得已才背井离乡,已经复业的,地方官要厚加抚恤,未复业者,悉心招抚。新垦田地,停征其税。

  老四还特地颁布诏令,各地都不得对逃徙的老百姓治罪。

  流民复业后,有的地方官向他们追征累年拖欠的粮刍,老四听后很生气。

  遂对户部臣说,百姓不得已才逃亡,及其复业,田地荒芜,农具种子皆无所出政宜周恤之,乃复征其逋负,穷民如此,岂有存活之理?!

  自今逃民复业者,积年所负粮刍,悉与羯免!

  老四的这些做法,使大批流民很快回到田间,让残破的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

  由于连年战争的影响,不少地方的土地大量荒芜,无人耕种。

  那些战争较少波及的地方,例如江南和山西的某些地方,则又显得人多地少,有的人甚至无地可耕。

  为了使百姓和土地相结合,使大量的荒地得以开发。

  老四也像咱一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移民……”

  “老四真是好样的!重八,咱们生了个好儿子啊!”

  马皇后双目之中简直都要冒出星星来了,那叫一个高兴。

  自己家老四当真是好样的!

  当上皇帝之后的所作所为,当真实完全超出了她的所想所料!

  给的惊喜实在是太大了!

  朱元璋闻言,也同样是用力点头:“妹子,你说的对,老四干的确实好,真不愧是咱俩的儿子!

  咱家老四做的事儿,还不仅仅只有这些。

  老四对各地方官吏要求极为严格,要求凡地方官吏必须深入了解民情,随时向朝廷反映民间疾苦。

  永乐十年,老四命令入朝觐见的地方官吏五百余人,各自陈述当地的民情,还规定不言者罪之,言有不当者勿问。

  之后,老四宣布谕户部,凡郡县有司及朝使目击民艰不言者,悉逮治。

  对民间发生了灾情,地方上要及时赈济,做到水旱朝告夕振,无有雍塞。”

  “好!老四做的好!

  等到这孩子把市舶司的事完成回来后,我必定要好好的奖励奖励他!”

  马皇后直接拍手称赞了。

  老四的表现,才符合她对儿子们的期望,当真是梦中情子!

  又想起自己家重八,今后准备让这些儿子们出海去闯荡的决定,马皇后就愈发觉得正确了。

  就老四所展现出来的种种才能,若是将之给牢牢的限制在大明,那可真的屈才,过于可惜。

  “由于咱废除了丞相,以及中书省,改由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处理。

  这种事儿一般人都遭不住,所以老四时期,就完善了文官制度。

  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

  但内阁品级不高,一般要经过翰林院庶吉士锻炼。

  不过,永乐朝内阁文臣虽只是正五品,从职权上看也仅备顾问,但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决策,都要咨询他们的意见。

  内阁的出现,可以说弥补了中书省废除后,中央机构在结构上的脱节。

  终明一朝没有被废除。

  正统至正德年间,内阁中枢决策的权位愈发巩固,权力也开始超过六部,内阁首辅开始出现。

  其地位与作用也日益显著……”

  内阁?这倒是个不错的办法!

  马皇后立刻将之给牢牢记住。

  原本的时候,对于今后自己家重八,真的把胡惟庸给解决了,并废除中书省,她心里面还有诸多的担忧。

  不是怕会因此而闹出大乱子,而是担心自己家重八太过于辛劳。

  可现在听了重八所言,他的这些担忧全都不见了。

  “哦,对了,咱家老四还把都城给迁到了北平。

  北平可以说,是老四的兴王之地,老四在此经营多年,统治比较稳定。

  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

  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因此,老四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

  对于自己家重八说出这个,马皇后并不惊讶。

  老四会干出这种事情来,在情理之中。

  “只是……重八,迁都北平的话,是不是太过于靠北了?

  今后,岂不是要由天子来守国门了?

  有个风吹倒动,国都很容易就被敌人所围拢。”

  马皇后显得有些担忧。

  朱元璋点头道:“妹子,你说的很对,确实容易发生这种事儿。

  但是在咱看来,如此做也有很大的好处。

  那就是让京师顶在前线,时刻承受到外部威胁。

  如此才能让后面当皇帝的人,以及那些手握权柄大臣,尽可能的居安思危,不敢过于松懈。

  毕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嘛。

  也是因此,我大明直到灭亡的那天,京师才丢。

  当然,在咱看来老四这次迁都,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意义。

  那就是很好的促进了北方的发展,拉近了北方和南方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加快南北融合,尽可能的将南北之间巨大的鸿沟给填平,弥合南北。

  我们父子两个在这里面,出的力气不小。

  老四的这个举措上了大分。”

  对朱棣迁都北平的事儿,朱元璋是高度肯定。

  “妹子,今后咱也要将都城给迁到北平去。

  在那里建都,要比在应天这边建都好的太多。

  真的论起来,我华夏的致命威胁,基本上都来自于北方,很少有南方能闹大事的。

  咱在位当皇帝,哪怕以应天这边为都城,也无需担忧北面草原。

  可咱不当皇帝了,传到后面的子孙,应天城距离北平如此之远。

  定然会有后世不争气的子孙,因为承平日久,而逐渐松弛。

  甚至于会放弃北方。

  不守北方,就守不住万里江山。

  想要以半壁江山苟全,绝无可能,只会最终啥都不剩。

  所以,必须得把都城给顶到最前面去。

  让他们想要放弃北面都没办法!”

  马皇后经过一番迅速的思索,用力点了点头,表示自己家重八说的很对。

  把都城给弄到北平,看起来危险,可实际上却远比在应天这里更加安全。

  花花世界迷人眼,温柔乡最能消磨英雄气。

  重八这等从底层一路爬上来的人,自是无惧这些。

  可是到了后面,那些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皇帝呢?

  未必就有重八这样的气魄与能力。

  与其指望后世的子孙都是争气的,不会放弃北面。

  不如直接堵死后路,把都城给迁到最北面去。

  让他们想退都退不了!

  这一招确实是妙!

  就是真的开始实施了,肯定会有不少人进行反对,阻力不小……

  ……

  “重八,既然咱家老四各方面做的都很好,开了永乐盛世。

  为什么你还要揍他?”

  在比较详细的,了解了自己家老四当上皇帝后,都干出来了什么后,马皇后心里面是愈发的好奇,重八揍老四的原因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最新章节,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