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光敛去,李云显才终于显出真容。
这位青城剑宗的掌教至尊,竟是生得一副孩童像貌,长发束在身后,腰侧悬双剑,轩眉扬起,着一袭劲装,毫无稚气,英姿勃发。
他听到司马承祯这话,也转过头,望向徐行,拱手抱拳道:
“小友,多谢。”
李云显的言语虽是不多,却是字字铿锵有力,似是重锤敲击,迸溅出无形火星,足见份量如何。
谢完后,他面色不变,又问道:
“裴师弟,是死在你手里?”
听到这话,即便是始终抚须不语,目光温和的司马承祯,亦难掩目中讶然,却仍是本能开口道:
“李道兄,这……”
赶来的别小楼、小青两人闻言,更是从心底涌出一股凛冽寒意。
徐行方才所用手段虽是繁多,但身为金山寺镇山法宝的“紫金钵”却丝毫做不得假。
所以他们也下意识地将徐行视为了金山寺中人,却不曾想,此人竟然杀了裴峰主?!
只是一想到徐行方才所用的剑术,两人又隐有所悟,难不成……
徐行却没有丝毫意外,坦然道:
“的确如此。”
他的“辅相之剑”,本就是脱胎于裴征圣的宗经剑意,李云显能够看出来,自是再正常不过。
李云显颔首,面容如常,又道:
“他最后,有没有说什么?”
徐行摇头道:
“行偏踏错,悔之晚矣,并未多言。”
李云显闻言,扬起头,眺望星月无光、一片漆黑的深沉天幕,默然许久,才缓缓道:
“李林甫,有朝一日,某必斩之。”
司马承祯、别小楼、小青三人皆是不明所以,李云显则转过头来,问道:
“如今青城山那边,情况如何。”
徐行肃容拱手道:
“有菩提尊、钱塘君坐镇,应当出不了什么乱子。”
言语之际,他便将裴征圣的谋划,以及方才发生在青城山的内乱,尽数告知在场众人。
别小楼虽是知道钱塘君之事,却也没想到,后面竟然能闹出这么大的乱子,了解完来龙去脉后,面容已极其严肃。
与此同时,他和小青看向徐行时,眼神也极其怪异。
谁能想到,那位名声鹊起、战力卓绝的赤劫魔君,竟然会是金山寺的金刚尊?
这个法海,当真是智深如海,不负法号。
司马承祯则是愣在原地,喃喃道:
“连裴小子都……”
司马承祯虽是没有和杜光庭一般,曾经公开赞扬过裴征圣,还以真仙之尊,亲自送上一段赞词,却依旧极其看好这位后辈。
却不曾想,这样一个有望登临剑道顶峰,辟劫登仙的剑道种子,到头来,竟然还是栽在了李林甫手中。
虽然早已知道这位中央魔主那不可思议的神通,但见其人沉寂多年后,只是略施手段,就有如此战果,司马承祯还是不免心头沉重。
狄怀英方才所言,他也有所耳闻,可越是如此,司马承祯心中就越不是滋味。
——什么时候,他们这些玄门正宗之人,竟然屈辱这般地步,还要等魔道中人内乱,才能有一线生机?
李云显则是望向徐行,干脆利落道:
“这一次,还要多谢尊者。今后无论是尊者个人,亦或是金山寺有所求,青城剑宗自我以下,都将竭尽死力。”
李云显这次行动,本就带着冒险成分,又算漏了中央天魔主这个关键因素,可说是功败垂成只在旦夕间。
若是没有徐行,这一次他李云显就算有司马承祯做策应,被西方、南方天魔,再加一个李林甫堵门,最好的结果也是被封在幽冥世界中,同大灵官作伴。
除了他自己以外,因裴征圣这个内应,整个青城剑宗都只怕难逃厄难,要遭西支从内到外地血洗过一遍。
而现在,青城山安然无恙,李云显顺利返程,司马承祯更是抓住机会,将安禄山法相重伤,令这位西方天魔不得不沉寂一段时间。
可以说,徐行乃是以一己之力,为青城剑宗延续了香火传承,匡扶正道于危难之中。
李云显本就非是小气的人,对待这位恩公,自是不吝表示。
徐行对这番话,只一笑置之。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宗主言重了,不妨先回青城山,有什么事,等安定下来再说。
我亦是学剑之人,对剑宗之道,更是颇为好奇。”
李云显点点头,又望向司马承祯:
“老祖师伤势未复,也随我等走上一遭吧,你们上清宗的灵丹妙药虽多,但要修缮剑胎剑器,还是我等更为擅长。”
司马承祯闻言,只眯眼抚须而笑,无奈道:
“你小子,就是什么都要争个胜负,罢了罢了,贫道便随你一行,也可帮着缝补青城地界的山水灵气,不白吃白拿。”
李云显理所当然道:
“我本也没想白送,你有这个自觉,那是再好不过。”
司马承祯闻言,眼珠子一瞪,胡子都吹了起来,没好气道:
“娘的,贫道干脆直接改换门庭,投入你们青城好了,到底老夫是掌教,还是你是掌教?”
不曾想,李云显竟真在沉吟片刻后,缓缓道:
“好办,某家可把您老人家的牌位请上祖师堂,就在我师尊后面,如此一来,当个掌教也说得过去。”
司马承祯虽是一向知道,这小子是个混不吝的性子,听到这种言论,还是不由得震了震,连连摆手道:
“罢了罢了,上清宗那群徒子徒孙,就已经够贫道操劳的了,再接手你们剑宗算怎么事儿。”
李云显只是哦了一声,也不再提这一茬。
听了两位祖师的交谈,别小楼和小青都是大开眼界。
他们虽然知道,自家掌教一向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但能让司马祖师都难以招架,实在也是功力深厚。
李云显转过头来,看向自家的两位大真人,点点头,颔首道:
“做得不错。”
虽然只是简单四个字,也让一人一蛇心头一松,短暂轻松后,涌上心头的便是羞愧。
只因他们都很清楚,事实上在这场战斗中,两人并未发挥出任何实质性的作用。
别小楼和小青,不约而同地回过头,看向始终面色如常的徐行,眼中浮现出佩服神色。
——同样是大真人,这位就能参与进真仙之战中,甚至还不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是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
这样的神通手段,他们又如何能不佩服。
其实,不要说是他们两个大真人,哪怕是李云显、司马承祯这样的真仙,都想不清楚,徐行究竟是如何练得这一身神通。
不过,如今这座酆都,到底不是说话的地界,短暂交流过后,五人便各自驾起遁光,朝着青城山飞纵而去。
李云显方才虽是看似云淡风气,实则已极其忧心剑宗弟子,是以遁速极快。
其人身形拖曳出一条长约数百丈的虹光,将风雷声甩在身后,激起一圈又一圈圆弧气浪,不一会儿,青城山已是遥遥在望。
如今,尹子奇在内四位魔道大真人,已被牢牢围困于“万山连峰剑阵”中,饶是他们如何发动“阴魔裂空大法”,仍是欲出不得。
白素贞、钱塘君、南宫恨三位肉身坚韧,作战风格近似的大妖联手,在阵中横冲直撞,可谓所向披靡。
无论何种阴魔、劫魔、煞魔,皆是触之即碎,魔气蒸腾,聚成团团阴霾,弥散天幕,挥之不去。
李剑诗、燕赤霞、宁采臣以及一众真人剑修,则是不断出剑,斩碎这些聚集起来的魔气,逐渐削弱“阴魔轮转大阵”的根源。
李云显一看就知道,即使自己不来,以这些弟子们的手段,最多不过半刻钟,也能将对方一网打尽。
按照他一惯的性情,这种时候一般都会按兵不动,等待宗门弟子施为,也算是一种磨砺。
但是李云显如今心情本就糟糕,远远见自家山头如此乌烟瘴气,更觉胸中积郁难平,根本没什么磨砺弟子的想法,隔着还有数十里,便一剑斩去。
尹子奇等人心中,甚至来不及升起任何警兆,“十八阴魔轮转大阵”连带四位大真人的法相,就已被拦腰斩断,死得不能再死。
侵蚀三十六峰地脉,弥散天幕的浓郁魔气,也被李云显一剑扫空。
也是直到这一剑完全斩出,彻底尘埃落定后,白素贞等人才察觉到一抹稍纵即逝的锋芒,以及那四道倏然消散的气机。
白素贞、钱塘君只觉浑身鳞甲片片竖起,战栗不已,南宫恨亦是熊毛炸开,猛地回过头,目中凶光大显、戾气大生。
却见李剑诗、燕赤霞,以及由宁采臣带领的一众真人剑修,已分列两侧,朝着疾驰而来那条剑气长虹,齐声恭敬道:
“见过宗主。”
李云显按剑而立,垂目看了眼那四位魔道大真人的尸首,毫不掩饰自己的厌恶,寒声道:
“把尸首……”
李云显本想说剁碎了扔出山外,忽然想起,那位金刚尊似乎也是修行魔门法度。
对魔门中人来说,最好的炼宝材料,第一便是游荡无垠虚空,天生亲近元始魔道的天魔,其二则是同道中人。
而这四人的尸首,在魔道中便是当之无愧的奇珍异宝,足以令大真人抢破头皮,倒不妨交给他好了,也算是废物利用。
思及此处,李云显便改口道:
“好好收捡起来,等会送到天谷峰。”
李云显言毕,又御剑折返,引着司马承祯、徐行朝天谷峰的宗主大殿而去。
瞧着徐行的遁光,钱塘君、白素贞皆是松了口气,燕赤霞想起他方才的招揽,面色却有些古怪。
——这位总不会当着师尊的面,说要招揽自己吧?
来到殿中,李云显大马金刀地坐在主位上,招呼两人坐下,开门见山道:
“这里乃是青城山龙脉所在,灵气颇丰,两位可在此处修行养伤。”
其实根本不需要李云显介绍,徐行刚一坐下来,就已察觉到此处的不凡。
天谷峰乃是青城三十六峰的中枢之地,汇聚一山灵气精华,实是徐行降临此界后,所见之第一个,足以被称为洞天福地的所在。
在此处,徐行哪怕只是呼吸,不去主动捕捉、吸纳天地元气,都能感受到无形的灵气浪潮,一波又一波地进入自己的四肢百骸。
司马承祯和李云显是老交情了,根本不必他介绍,只是转过头来,望向徐行,目光殷切,搓着手,乐呵呵地道:
“这位小友,来来来,让贫道看看你的镜子。
早就听说,金山寺菩提一脉的‘菩提明镜’,与贫道这‘上清含象鉴’有异曲同工之妙,却不曾想,你们金刚一脉竟也会铸镜。”
司马承祯虽是道门大宗师,已证得真仙业位,可对炼剑、铸镜却极其痴迷,更胜符法远矣。
如今好不容见到徐行这个同道中人,老道自是不愿错过。
徐行也颇为干脆,一拍后脑勺,囟门冲出一道灵光,“真武昊天镜”在光中沉浮,略显残破,却仍是古韵盎然。
他将镜子递给司马承祯,笑言道:
“我虽是做了金刚尊,但这面‘真武昊天镜’却非是佛门神通,而是出于一位道门前辈的指点。”
方才硬接安禄山一击,不仅“紫金钵”受创非轻,徐行所炼制的全部法宝,都受到了波及,有了不同程度的损伤,“真武昊天镜”也没能幸免。
不过,司马承祯并没有在意那一小点损伤,只是看着盘绕镜面的玄蛇,以及作为帝座的巨龟,感悟其中盘结交织的阴阳之气,恍然道:
“怪不得贫道如此熟悉,原是北方真武一脉的传承,却不知金刚尊是何时遇到那位高人?”
徐行摇头道:
“那位高人如今并不在此界。”
闻言,司马承祯也不觉惊讶,毕竟此界所遗留的古仙人传承,实是不胜枚举,只扼腕叹息道:
“可惜,真武一脉的传承并未完全保留下来,尊者所得亦非全部,如若不然,你又岂会进了佛门?”
司马承祯一眼就看出来,徐行最多只得了一份真武道意,并未有完整传承。
可就是一份道意,他都能修炼到这般境界,岂不正说明其人之才情,若是入了道门,只怕是迟早都能证得真仙业位。
想到这里,司马承祯便越发惋惜,如此英才,我上清宗泱泱数千年,又见得几个?!
徐行笑道:
“修行传法,本也不拘佛门内外,门户之见要不得啊。”
司马承祯闻言,点头道:
“这话倒是没错,佛道斗了这么多年,到底是斗而不破,还不至于彻底撕破脸,如今这个局势,更该精诚合作。”
说完后,老道人又补充道:
“不过,这群老秃驴,贫道是骂顺嘴了,一时半会儿改不过来,左右你也没剃度,就当个乐子听听算了,别往心里去哈。”
徐行闻言,也是会心一笑,不多做言语。
司马承祯只是嘴上说说,估计没怎么杀过佛门中人,他徐某人虽是在金山寺挂了职,也没少杀僧人活佛、法王尊者。
甚至就连建立香巴拉,注定要成就地上佛国,庇佑一界的转轮圣王,他都宰了一个,听点秃驴之类的蔑称,还真不算是什么。
司马承祯捧着“真武昊天镜”,左看右看了半晌,才依依不舍地还给徐行,又语重心长道:
“小友,你这面宝镜中所蕴之道意,虽是无比精纯,可炼制手法实在是……”
司马承祯说到这里,憋了又憋,最后还是选择直抒胸臆、直言不讳。
“烂得像屎。”
徐行当年炼制“真武昊天镜”时,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懂。
他就像是一个不知道菜谱,手头也只有这些原料的厨子,做菜的时候便一股脑地丢了进去。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控火手段,以及原材料的优异,以及“昊天镜”本体的加持,“真武昊天镜”才得以成形。
在上个世界,这已算是了不得的创举,但是到了这个世界,在炼器宗师司马承祯眼中,如此手段就未免显得粗陋。
徐行倒也不觉得尴尬,他一向有虚心求教的精神,便打蛇随棍上,凑到司马承祯身前,笑呵呵地道:
“老前辈、老真人、老祖师,在铸镜这条道上,您老人家才是真正的先贤,还请多多指教。”
司马承祯眯起眼,抚须笑道:
“这马屁倒是爽,就冲你今天的功劳,老夫不要说是教你铸镜,教你炼剑亦无妨啊。”
听司马承祯这么一说,旁听的李云显就不乐意了,童子剑仙眉头一皱,不悦道:
“铸镜就算了,炼剑一事,你们上清宗如何比得过本门?”
司马承祯人老成精,脸皮厚如城墙,闻言丝毫不为所动,只是老神在在道:
“李道友,你们青城的炼剑法门,的确是独步天下,可要是比传道受业的功夫……哈哈,哈哈。”
司马承祯没说半个字,只是笑了四声,却尽显轻蔑和嘲弄。
此界真仙中,若说谁最会传道受业,定然要数被誉为“词林万叶,学海千寻,扶宗立教,天下一人”阁皂宗祖师、广成先生杜光庭。
但是世人皆知,符箓三宗的三位镇山祖师虽是并称于世,但这位广成先生,却是司马承祯的再传弟子。
因此,这位上清祖师的传道手段,不问可知。
李云显自然知道这一点,倒是丝毫不急,虽是童子相貌,仍是老气横秋道:
“以这位小友的神通手段、身份地位,又何须你我来传道授业,只要有功法供其参详,有师长为其解惑便可。”
司马承祯一想,确实是这个道理,以徐行如今的修为来看,距离冲击真仙关卡也不算遥远,若是贸然引之,只怕反要增其知见障。
李云显说完,又看向徐行,继续道:
“你既承了裴师弟的剑道,在剑术上也颇有造诣,也该学一学我青城剑宗的法诀,这本剑谱你拿去,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我。”
递给徐行一方玉简后,李云显看了看那面“真武昊天镜”,又道:
“北方真武一脉的道法传承,我亦颇有耳闻,同北极玄武七宿颇有关联。
只是当今之世,星力不显,唯有狄公这等身具天官候补位格之人,才可勉力调用,你这真武法度或许也是因此才难以圆满。
不过,青城后山有一道七星井,内中积攒有浑厚星力,对你该有益助,修行之余,倒也不妨前去一观。”
徐行忽然想起,李修儒手中那枚“计都隐曜剑符”,也是通过七星井,引计都星力为用,既然如此,说不定此物真对他的真武道基有所裨益,便对李云显点了点头。
不过此时,徐行心中也有些好奇。
按敖峥嵘等人的说法,此界星力皆是来自上界的周天星官、星君们,即便是五方天魔能摒弃前嫌,精诚合作,亦绝不可能将之屏蔽。
这样想来,莫非还是那天魔星在作祟?
李云显说完这些嘱托后,又看向司马承祯,沉声道:
“老真人,你体内的符法道基还未彻底斩除干净,如今正好趁此机会,破后而立,这套法门你同样适用。
若是修行途中,缺任何灵材宝物,便去古岳峰寻剑诗,她会为你们两人安排。”
说完这些至关重要的嘱托后,李云显也无丝毫废话,化为一道无形无色、无质无相的剑光,来到回雁峰,主持大局。
司马承祯看着那道剑光的去向,不禁感慨道:
“云显这一次,看来是真的伤心了,这小子,唉……”
司马承祯知道,李云显这一次闯入幽冥世界,在无数虚空夹缝中,搜寻狄怀英的踪迹,也是耗力甚巨。
但裴征圣之死,到底是令这位剑宗掌教,重新反思起自己的治宗策略。
所以,他选择先把个人状况抛在一边,先处理宗内事务,安定人心,将三十六峰剑修重新凝聚起来。
徐行本就有裴征圣的全套记忆,自然更能体会李云显的心境,不禁也感慨道:
“经此一事后,希望剑宗仍能重振声威。”
不只是因为裴征圣的记忆,青城剑宗内一众剑修,以及李云显这位掌教雷厉风行、干净利落的行事风格,也令徐行心生好感。
就算不论个人情感,在如今这个魔门大昌,正道衰颓的局面下,能够有这样一座值得信赖,足以引为奥援的宗门,对徐行这种有志肃清天下的人物来说,也是不折不扣的好事。
司马承祯倒是更为豁达,坦然道:
“说句云显可能不爱听的,对上李林甫,只死了裴小子一人,已算是万幸了,我那上清宗,嘿。”
说到这里,司马承祯摇了摇头,掩去目中悲意,又道:
“罢了罢了,无论如何,这条路都得接着走下去,贫道便先传你‘景震剑序’、‘上清含象剑鉴图’。
等你把这两门大法,以及云显传你的剑诀融会贯通,不说和几位天魔掰掰腕子,至少有逃生之力。”
对此,徐行亦是深以为然。
这一战,他虽是周旋于三大天魔中,看似大出风头,但徐行自己却深知,这是无可复制的战例。
毕竟此次大战,有司马承祯、李云显、狄怀英三大真仙在前面,顶住了九成九的压力,而徐行又有酆都地气可用,才能打出这般战果。
并且,他也借此机会,试探出了自己的极限,就算用出全部的法宝、神通,在天魔强者面前,最多也不过能撑过两招。
两招之后,徐行能否逃窜,不好说。
可预见的是,接下来这座天下的斗争烈度,定然会逐步上升,真仙、天魔出手的次数,亦会越来越多。
徐行想要在其中有所作为,如今这般战力,还远远不够看,司马承祯、李云显的馈赠,对他来说,便是一份至关重要的资粮。
收下司马承祯的馈赠后,徐行点点头,身形一晃,再次分出两大魔道法身,与元神相对而坐。
司马承祯方才将心神都用于对付安禄山,对徐行那三头六臂的法身,只是惊鸿一瞥,如今再见,也不由得为之叹服。
而此时此刻,徐行却已首先沉浸入李云显所赠的剑诀中。
青城剑宗的剑道,本是脱胎于玄门法剑,上溯源流,便是张天师的三五雌雄斩鬼剑。
只是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剑仙的说法,剑在玄门道士手中,也要配合符法使用,与帝钟、甘露碗等法器并无多少差别,只是用途不同。
又经过数百年的沿革,道门法度中除了“观想存思、引气成符”的符箓派,又发展出了“七返九转,人元成丹”的丹鼎派。
其中有一位丹鼎派的大成就者,道号纯阳子,引内丹法入剑,创了剑胎藏锋之法。
剑胎之法,乃是以剑行丹法,炼人身精元为剑,巡游四天下,号称“太上亲授东华手”、“雪刃光辉无极内,霜芒明灿太虚中”。
正是自这位号称东华帝君转世的纯阳子之后,剑道才真正有了足为依仗的内修法。
但这种法门,仍是同道家法度有极深牵扯,青城剑宗也并未被天下视为独立派系,甚至彼时都没有“剑修”这种称呼。
一直等到八百年前,才有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剑修、剑仙出世。
此人正是李云显的师尊,司马承祯的道友,青城剑宗历史上,最为惊才绝艳的祖师,号称太白转世,执掌人世兵戈杀伐的太白祖师。
这位祖师根本就不曾练过内丹炼剑法,纯粹以诗入剑,以神意合天地,一首首名传千古、永垂不朽的诗篇,便是其人之沛然剑气。
李云显正是得了他的传承,再结合了内丹炼剑法,才能完全脱离玄门藩篱,正式以青城剑宗的名号,屹立于天地间。
李云显传给徐行的法诀,却不是太白祖师传下的诗仙剑序,而是他近年来,自己琢磨出来的纯化之术。
虽为太白祖师的亲传弟子,但李云显对诗词一道,实是缺乏天赋,情感也极其内敛,难以外化成无穷剑气。
所以,他走上了另一条道路,那便是极致的唯精唯纯,一味精炼剑气本身,练到无形无色、无质无相之境界。
李云显设想的最高境界,便是将剑气精炼到,混淆物、理的地步。
世间万物,莫不存理。
所谓“物”便是真实存在,具体可感的外相,“理”则是从具体中抽离出来,“物”运行所依凭的规律、法则。
只不过,这条道路虽是有迹可循,且几乎没有理解难度,却充斥着无穷关隘,想要一路走下去,实是艰难万分。
因此,青城剑宗的列位大真人,虽是都辅修了这门法诀,却也都有各自的剑道,如裴征圣以圣道入剑,便是其中一个典型。
不过徐行一见,却忽然想到,此前曾经在北宋世界,于关七身上体会过的“先天破体无形剑气”。
“先天破体无形剑气”,乃是要不断减去词缀,一步一步升华成“破体无形剑气”、“无形剑气”、“剑气”,乃至最后,又成了弥散天地,无穷无尽的“气”。
这种路途与李云显所求,也有共同之处。
不过徐行这一生所学,实在是过于驳杂。
以至于他每次出剑前,都要以各种方式,将种种真气精炼,才能造成如纯粹剑修一般的效果。
因此李云显这炼剑法门,对他来说并不能完全照搬,虽是足够作为借鉴,也要加以改善。
至于如何改善,徐行心中也已有腹稿。
剑气纯化,是为了更加贴近“理”,从而改变“理”,而他所学的诸多神通中,正好有一种法门,同样有此追求。
那便是照见诸法皆空,本性真如的禅法,而如何洗去种种杂质,将剑意超拔至这种层次,自然要用雷法。
雷法乃天地阴阳之枢机造化,阴阳二气、清浊之变,便足以涵盖徐行体内的全部异种真气,若是将之混同为一,再以雷音将之震散,真气、神意都会纯化。
正好,司马承祯的“景震剑序”虽是剑诀,却也是以剑之双锋,遍述雷霆阴阳之道,所以“夫阳之精者,著名于景;阴之气者,发挥于震,故以景震为名”也。
徐行念及此处,只觉脑中神光闪烁,交织成法,似是有无数灵感喷薄涌出,浑身上下都迸发出雷霆霹雳之声,“洗墨”剑更是自发化现。
司马承祯本也在闭目养神,忽听银瓶乍破、雷浆迸裂之声,便睁开眼,看向徐行,目中讶然,不禁喃喃道:
“放着云显的纯化剑诀不学,反来先炼老夫的‘景震剑序’,这小子莫非真是想要投入上清宗不成?
唔,若真能练成,允他一个供奉身份,又有何妨?”
司马承祯就算再有自信,也不会觉得自己在纯粹剑道上的造诣,能够比得过李云显这位天下第一剑修。
那徐行的选择,就很值得玩味了。
——难不成,是他根本就练不成那纯化剑诀?倒也不算奇怪,毕竟就算是青城剑宗内,也根本没人能走这条路。
司马承祯越想越是兴奋,连修复自己的剑胎都顾不上,心神完全锁定徐行,注意着此人元神的一举一动,专心为其护道。
这么一看,就是足足九天过去。
这九天中,从徐行体内,以及“洗墨剑”中传来的轰鸣声,已是越发微弱、缓慢,全无雷霆霹雳的浩荡天威,反倒更似古寺钟声,浑厚悠扬。
等到第十天日出之时,“洗墨剑”忽地升腾而起,如长虹挂空,直入云霄,不知去向。
司马承祯只听“锵”地一声鸣响,那是他早已习惯了的声音,如今却更多了一份独属于剑锋的锐利。
鸣响声甫出现,便在刹那间交迸九次,越发高亢,有如霜天闻鹤唳,越高越清绝,渺不可闻,难以捉摸,却又切实存在。
就好像是那无可触摸、了无痕迹,却又的确存在的“理”,正如佛门以雷音譬喻佛法,声震大千,无形相而能演说如来法音。
饶是以司马承祯的见识,都无法辨认出,徐行这究竟是何种法门。
他虽依稀能从中品味到“景震剑序”、纯化剑诀的妙谛,却似是而非。
——难不成,这年轻人竟然在创法?
九响之后,难辨佛道的缥缈清音,已传至青城三十六峰各处,李剑诗、燕赤霞、小青虽不明所以,却感到森然冷意,自天穹压来。
仿佛那无垠碧霄中,忽有无穷剑锋倒悬,寒光凛冽、剑气森森,偏生这种冷意并未引发任何元气波动,只是一味鸣响。
对这些大真人境界的纯粹剑修来说,眼前之景,就像是有一位倾国倾城的绝代美人,正独立风雪,衣袂飘扬,却偏偏不愿展露真容,只是孤芳自赏。
这种飘渺朦胧,且只有纯粹剑修才能感受到的绝美,已令三位纯粹剑修抓心挠肝,就连宁采臣亦觉腰侧剑器嗡鸣不已,剑心动荡。
这一刻,他们只能猜想。
——难不成,是宗主的剑境又有突破?
司马承祯正在聚精会神的观看,却见李云显不知何时,已走出后山洗剑池,来到此处,看着闭目冥思的徐行,目露奇光。
“这等禀赋、这等禀赋……”
他猛地以拳击掌,懊恼道:
“这小子,真是天生就该学剑!”
司马承祯看完了全程,知道这种纯粹到抽离外相,虚无缥缈,直指大道妙谛的剑音,本就是杂糅各家手段才得到,便嘿笑道:
“若是真只练你们这一家的剑术,只怕徐小友就是练到死,也练不出如此纯粹的剑意,嘿嘿。”
司马承祯虽只是无心之言,却令李云显心头忽地一动,想到了自己那位大弟子,若真是如此,岂不是……
就在两位真仙的注视中,清音九转后,虽是再难向上拔升,却也未曾回落,反倒是逐渐稳定了下来,内中剑意终显峥嵘气象。
虽仍是莫测难寻,唯有只鳞片爪,仍是令人望而生佩。
赤轮自云中探出半弧,金光将天色梳成淡青,山脊线突然发亮、发烫,似是一道横亘天地的灼痕。
倏然间,一只白皙如玉的手掌抬起,轻轻一晃,便从云中引来一隙明光,将之握在手中,就成了“洗墨剑”的形貌。
司马承祯、李云显却没有去看剑的实体,而是齐齐抬头,望向那贯穿碧霄,撕裂云层的剑痕。
说“撕裂”并不太准确,只因那剑痕虽是如此明显地挂在此处,可却丝毫无碍云层的流动。
如果把云层比作水波,那这剑痕就是水中礁石,不动不摇,但又没有丝毫的存在感,仿佛不存于世。
方才那的剑音,已令三十六峰的所有真人剑修,都有所察觉,当他们看到这极富反差感、无比矛盾的一幕,却只觉道心无比难受。
下一刹那,漆黑剑痕倏然荡开,化为一个方圆五六十丈的幽暗区域,青城元气暴动,似是地水火风齐齐破碎,内中一片光怪陆离。
在列位剑修眼中,这一剑似是将整个大日都给彻底吞没,令天地重归夜幕,甚至引发了一场更加严重的灾害。
其余人不明其妙,李云显、司马承祯却知道,这是因为徐行方才那一剑,已然动摇了某一条天地定律,才会引发如此场景。
李云显立于天谷峰,拂袖一扫,便将这漆黑空洞抹平,顺带镇压了整个青城山的元气波动,令日光重现于世。
这时,徐行的元神法相也已长身而起,仗剑来到李云显身旁,眺望远处虚空,面色发白。
他方才那一剑,蓄势已久,才能有如此声势,自是耗力颇多,可以说这九天修养的成功,都已付诸其中,白辛苦一场。
虽是如此,徐行心中却是一片欣然满足。
这并不奇怪,天下修士,无论是谁,能够斩出方才那一剑,都必然心怀大畅。
李云显转过身来,看着徐行,目光严肃,沉声道:
“徐兄,这一剑该如何称呼。”
徐行想起自己前世读过的某本,展颜一笑,轻描淡写道:
“清音飘渺,仿若上抵白玉京,便叫它‘十二玉楼天外音’吧。”
李云显还没说话,司马承祯已大声叫好。
“好名!”
这位青城剑宗的掌教至尊,竟是生得一副孩童像貌,长发束在身后,腰侧悬双剑,轩眉扬起,着一袭劲装,毫无稚气,英姿勃发。
他听到司马承祯这话,也转过头,望向徐行,拱手抱拳道:
“小友,多谢。”
李云显的言语虽是不多,却是字字铿锵有力,似是重锤敲击,迸溅出无形火星,足见份量如何。
谢完后,他面色不变,又问道:
“裴师弟,是死在你手里?”
听到这话,即便是始终抚须不语,目光温和的司马承祯,亦难掩目中讶然,却仍是本能开口道:
“李道兄,这……”
赶来的别小楼、小青两人闻言,更是从心底涌出一股凛冽寒意。
徐行方才所用手段虽是繁多,但身为金山寺镇山法宝的“紫金钵”却丝毫做不得假。
所以他们也下意识地将徐行视为了金山寺中人,却不曾想,此人竟然杀了裴峰主?!
只是一想到徐行方才所用的剑术,两人又隐有所悟,难不成……
徐行却没有丝毫意外,坦然道:
“的确如此。”
他的“辅相之剑”,本就是脱胎于裴征圣的宗经剑意,李云显能够看出来,自是再正常不过。
李云显颔首,面容如常,又道:
“他最后,有没有说什么?”
徐行摇头道:
“行偏踏错,悔之晚矣,并未多言。”
李云显闻言,扬起头,眺望星月无光、一片漆黑的深沉天幕,默然许久,才缓缓道:
“李林甫,有朝一日,某必斩之。”
司马承祯、别小楼、小青三人皆是不明所以,李云显则转过头来,问道:
“如今青城山那边,情况如何。”
徐行肃容拱手道:
“有菩提尊、钱塘君坐镇,应当出不了什么乱子。”
言语之际,他便将裴征圣的谋划,以及方才发生在青城山的内乱,尽数告知在场众人。
别小楼虽是知道钱塘君之事,却也没想到,后面竟然能闹出这么大的乱子,了解完来龙去脉后,面容已极其严肃。
与此同时,他和小青看向徐行时,眼神也极其怪异。
谁能想到,那位名声鹊起、战力卓绝的赤劫魔君,竟然会是金山寺的金刚尊?
这个法海,当真是智深如海,不负法号。
司马承祯则是愣在原地,喃喃道:
“连裴小子都……”
司马承祯虽是没有和杜光庭一般,曾经公开赞扬过裴征圣,还以真仙之尊,亲自送上一段赞词,却依旧极其看好这位后辈。
却不曾想,这样一个有望登临剑道顶峰,辟劫登仙的剑道种子,到头来,竟然还是栽在了李林甫手中。
虽然早已知道这位中央魔主那不可思议的神通,但见其人沉寂多年后,只是略施手段,就有如此战果,司马承祯还是不免心头沉重。
狄怀英方才所言,他也有所耳闻,可越是如此,司马承祯心中就越不是滋味。
——什么时候,他们这些玄门正宗之人,竟然屈辱这般地步,还要等魔道中人内乱,才能有一线生机?
李云显则是望向徐行,干脆利落道:
“这一次,还要多谢尊者。今后无论是尊者个人,亦或是金山寺有所求,青城剑宗自我以下,都将竭尽死力。”
李云显这次行动,本就带着冒险成分,又算漏了中央天魔主这个关键因素,可说是功败垂成只在旦夕间。
若是没有徐行,这一次他李云显就算有司马承祯做策应,被西方、南方天魔,再加一个李林甫堵门,最好的结果也是被封在幽冥世界中,同大灵官作伴。
除了他自己以外,因裴征圣这个内应,整个青城剑宗都只怕难逃厄难,要遭西支从内到外地血洗过一遍。
而现在,青城山安然无恙,李云显顺利返程,司马承祯更是抓住机会,将安禄山法相重伤,令这位西方天魔不得不沉寂一段时间。
可以说,徐行乃是以一己之力,为青城剑宗延续了香火传承,匡扶正道于危难之中。
李云显本就非是小气的人,对待这位恩公,自是不吝表示。
徐行对这番话,只一笑置之。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宗主言重了,不妨先回青城山,有什么事,等安定下来再说。
我亦是学剑之人,对剑宗之道,更是颇为好奇。”
李云显点点头,又望向司马承祯:
“老祖师伤势未复,也随我等走上一遭吧,你们上清宗的灵丹妙药虽多,但要修缮剑胎剑器,还是我等更为擅长。”
司马承祯闻言,只眯眼抚须而笑,无奈道:
“你小子,就是什么都要争个胜负,罢了罢了,贫道便随你一行,也可帮着缝补青城地界的山水灵气,不白吃白拿。”
李云显理所当然道:
“我本也没想白送,你有这个自觉,那是再好不过。”
司马承祯闻言,眼珠子一瞪,胡子都吹了起来,没好气道:
“娘的,贫道干脆直接改换门庭,投入你们青城好了,到底老夫是掌教,还是你是掌教?”
不曾想,李云显竟真在沉吟片刻后,缓缓道:
“好办,某家可把您老人家的牌位请上祖师堂,就在我师尊后面,如此一来,当个掌教也说得过去。”
司马承祯虽是一向知道,这小子是个混不吝的性子,听到这种言论,还是不由得震了震,连连摆手道:
“罢了罢了,上清宗那群徒子徒孙,就已经够贫道操劳的了,再接手你们剑宗算怎么事儿。”
李云显只是哦了一声,也不再提这一茬。
听了两位祖师的交谈,别小楼和小青都是大开眼界。
他们虽然知道,自家掌教一向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但能让司马祖师都难以招架,实在也是功力深厚。
李云显转过头来,看向自家的两位大真人,点点头,颔首道:
“做得不错。”
虽然只是简单四个字,也让一人一蛇心头一松,短暂轻松后,涌上心头的便是羞愧。
只因他们都很清楚,事实上在这场战斗中,两人并未发挥出任何实质性的作用。
别小楼和小青,不约而同地回过头,看向始终面色如常的徐行,眼中浮现出佩服神色。
——同样是大真人,这位就能参与进真仙之战中,甚至还不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是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
这样的神通手段,他们又如何能不佩服。
其实,不要说是他们两个大真人,哪怕是李云显、司马承祯这样的真仙,都想不清楚,徐行究竟是如何练得这一身神通。
不过,如今这座酆都,到底不是说话的地界,短暂交流过后,五人便各自驾起遁光,朝着青城山飞纵而去。
李云显方才虽是看似云淡风气,实则已极其忧心剑宗弟子,是以遁速极快。
其人身形拖曳出一条长约数百丈的虹光,将风雷声甩在身后,激起一圈又一圈圆弧气浪,不一会儿,青城山已是遥遥在望。
如今,尹子奇在内四位魔道大真人,已被牢牢围困于“万山连峰剑阵”中,饶是他们如何发动“阴魔裂空大法”,仍是欲出不得。
白素贞、钱塘君、南宫恨三位肉身坚韧,作战风格近似的大妖联手,在阵中横冲直撞,可谓所向披靡。
无论何种阴魔、劫魔、煞魔,皆是触之即碎,魔气蒸腾,聚成团团阴霾,弥散天幕,挥之不去。
李剑诗、燕赤霞、宁采臣以及一众真人剑修,则是不断出剑,斩碎这些聚集起来的魔气,逐渐削弱“阴魔轮转大阵”的根源。
李云显一看就知道,即使自己不来,以这些弟子们的手段,最多不过半刻钟,也能将对方一网打尽。
按照他一惯的性情,这种时候一般都会按兵不动,等待宗门弟子施为,也算是一种磨砺。
但是李云显如今心情本就糟糕,远远见自家山头如此乌烟瘴气,更觉胸中积郁难平,根本没什么磨砺弟子的想法,隔着还有数十里,便一剑斩去。
尹子奇等人心中,甚至来不及升起任何警兆,“十八阴魔轮转大阵”连带四位大真人的法相,就已被拦腰斩断,死得不能再死。
侵蚀三十六峰地脉,弥散天幕的浓郁魔气,也被李云显一剑扫空。
也是直到这一剑完全斩出,彻底尘埃落定后,白素贞等人才察觉到一抹稍纵即逝的锋芒,以及那四道倏然消散的气机。
白素贞、钱塘君只觉浑身鳞甲片片竖起,战栗不已,南宫恨亦是熊毛炸开,猛地回过头,目中凶光大显、戾气大生。
却见李剑诗、燕赤霞,以及由宁采臣带领的一众真人剑修,已分列两侧,朝着疾驰而来那条剑气长虹,齐声恭敬道:
“见过宗主。”
李云显按剑而立,垂目看了眼那四位魔道大真人的尸首,毫不掩饰自己的厌恶,寒声道:
“把尸首……”
李云显本想说剁碎了扔出山外,忽然想起,那位金刚尊似乎也是修行魔门法度。
对魔门中人来说,最好的炼宝材料,第一便是游荡无垠虚空,天生亲近元始魔道的天魔,其二则是同道中人。
而这四人的尸首,在魔道中便是当之无愧的奇珍异宝,足以令大真人抢破头皮,倒不妨交给他好了,也算是废物利用。
思及此处,李云显便改口道:
“好好收捡起来,等会送到天谷峰。”
李云显言毕,又御剑折返,引着司马承祯、徐行朝天谷峰的宗主大殿而去。
瞧着徐行的遁光,钱塘君、白素贞皆是松了口气,燕赤霞想起他方才的招揽,面色却有些古怪。
——这位总不会当着师尊的面,说要招揽自己吧?
来到殿中,李云显大马金刀地坐在主位上,招呼两人坐下,开门见山道:
“这里乃是青城山龙脉所在,灵气颇丰,两位可在此处修行养伤。”
其实根本不需要李云显介绍,徐行刚一坐下来,就已察觉到此处的不凡。
天谷峰乃是青城三十六峰的中枢之地,汇聚一山灵气精华,实是徐行降临此界后,所见之第一个,足以被称为洞天福地的所在。
在此处,徐行哪怕只是呼吸,不去主动捕捉、吸纳天地元气,都能感受到无形的灵气浪潮,一波又一波地进入自己的四肢百骸。
司马承祯和李云显是老交情了,根本不必他介绍,只是转过头来,望向徐行,目光殷切,搓着手,乐呵呵地道:
“这位小友,来来来,让贫道看看你的镜子。
早就听说,金山寺菩提一脉的‘菩提明镜’,与贫道这‘上清含象鉴’有异曲同工之妙,却不曾想,你们金刚一脉竟也会铸镜。”
司马承祯虽是道门大宗师,已证得真仙业位,可对炼剑、铸镜却极其痴迷,更胜符法远矣。
如今好不容见到徐行这个同道中人,老道自是不愿错过。
徐行也颇为干脆,一拍后脑勺,囟门冲出一道灵光,“真武昊天镜”在光中沉浮,略显残破,却仍是古韵盎然。
他将镜子递给司马承祯,笑言道:
“我虽是做了金刚尊,但这面‘真武昊天镜’却非是佛门神通,而是出于一位道门前辈的指点。”
方才硬接安禄山一击,不仅“紫金钵”受创非轻,徐行所炼制的全部法宝,都受到了波及,有了不同程度的损伤,“真武昊天镜”也没能幸免。
不过,司马承祯并没有在意那一小点损伤,只是看着盘绕镜面的玄蛇,以及作为帝座的巨龟,感悟其中盘结交织的阴阳之气,恍然道:
“怪不得贫道如此熟悉,原是北方真武一脉的传承,却不知金刚尊是何时遇到那位高人?”
徐行摇头道:
“那位高人如今并不在此界。”
闻言,司马承祯也不觉惊讶,毕竟此界所遗留的古仙人传承,实是不胜枚举,只扼腕叹息道:
“可惜,真武一脉的传承并未完全保留下来,尊者所得亦非全部,如若不然,你又岂会进了佛门?”
司马承祯一眼就看出来,徐行最多只得了一份真武道意,并未有完整传承。
可就是一份道意,他都能修炼到这般境界,岂不正说明其人之才情,若是入了道门,只怕是迟早都能证得真仙业位。
想到这里,司马承祯便越发惋惜,如此英才,我上清宗泱泱数千年,又见得几个?!
徐行笑道:
“修行传法,本也不拘佛门内外,门户之见要不得啊。”
司马承祯闻言,点头道:
“这话倒是没错,佛道斗了这么多年,到底是斗而不破,还不至于彻底撕破脸,如今这个局势,更该精诚合作。”
说完后,老道人又补充道:
“不过,这群老秃驴,贫道是骂顺嘴了,一时半会儿改不过来,左右你也没剃度,就当个乐子听听算了,别往心里去哈。”
徐行闻言,也是会心一笑,不多做言语。
司马承祯只是嘴上说说,估计没怎么杀过佛门中人,他徐某人虽是在金山寺挂了职,也没少杀僧人活佛、法王尊者。
甚至就连建立香巴拉,注定要成就地上佛国,庇佑一界的转轮圣王,他都宰了一个,听点秃驴之类的蔑称,还真不算是什么。
司马承祯捧着“真武昊天镜”,左看右看了半晌,才依依不舍地还给徐行,又语重心长道:
“小友,你这面宝镜中所蕴之道意,虽是无比精纯,可炼制手法实在是……”
司马承祯说到这里,憋了又憋,最后还是选择直抒胸臆、直言不讳。
“烂得像屎。”
徐行当年炼制“真武昊天镜”时,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懂。
他就像是一个不知道菜谱,手头也只有这些原料的厨子,做菜的时候便一股脑地丢了进去。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控火手段,以及原材料的优异,以及“昊天镜”本体的加持,“真武昊天镜”才得以成形。
在上个世界,这已算是了不得的创举,但是到了这个世界,在炼器宗师司马承祯眼中,如此手段就未免显得粗陋。
徐行倒也不觉得尴尬,他一向有虚心求教的精神,便打蛇随棍上,凑到司马承祯身前,笑呵呵地道:
“老前辈、老真人、老祖师,在铸镜这条道上,您老人家才是真正的先贤,还请多多指教。”
司马承祯眯起眼,抚须笑道:
“这马屁倒是爽,就冲你今天的功劳,老夫不要说是教你铸镜,教你炼剑亦无妨啊。”
听司马承祯这么一说,旁听的李云显就不乐意了,童子剑仙眉头一皱,不悦道:
“铸镜就算了,炼剑一事,你们上清宗如何比得过本门?”
司马承祯人老成精,脸皮厚如城墙,闻言丝毫不为所动,只是老神在在道:
“李道友,你们青城的炼剑法门,的确是独步天下,可要是比传道受业的功夫……哈哈,哈哈。”
司马承祯没说半个字,只是笑了四声,却尽显轻蔑和嘲弄。
此界真仙中,若说谁最会传道受业,定然要数被誉为“词林万叶,学海千寻,扶宗立教,天下一人”阁皂宗祖师、广成先生杜光庭。
但是世人皆知,符箓三宗的三位镇山祖师虽是并称于世,但这位广成先生,却是司马承祯的再传弟子。
因此,这位上清祖师的传道手段,不问可知。
李云显自然知道这一点,倒是丝毫不急,虽是童子相貌,仍是老气横秋道:
“以这位小友的神通手段、身份地位,又何须你我来传道授业,只要有功法供其参详,有师长为其解惑便可。”
司马承祯一想,确实是这个道理,以徐行如今的修为来看,距离冲击真仙关卡也不算遥远,若是贸然引之,只怕反要增其知见障。
李云显说完,又看向徐行,继续道:
“你既承了裴师弟的剑道,在剑术上也颇有造诣,也该学一学我青城剑宗的法诀,这本剑谱你拿去,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我。”
递给徐行一方玉简后,李云显看了看那面“真武昊天镜”,又道:
“北方真武一脉的道法传承,我亦颇有耳闻,同北极玄武七宿颇有关联。
只是当今之世,星力不显,唯有狄公这等身具天官候补位格之人,才可勉力调用,你这真武法度或许也是因此才难以圆满。
不过,青城后山有一道七星井,内中积攒有浑厚星力,对你该有益助,修行之余,倒也不妨前去一观。”
徐行忽然想起,李修儒手中那枚“计都隐曜剑符”,也是通过七星井,引计都星力为用,既然如此,说不定此物真对他的真武道基有所裨益,便对李云显点了点头。
不过此时,徐行心中也有些好奇。
按敖峥嵘等人的说法,此界星力皆是来自上界的周天星官、星君们,即便是五方天魔能摒弃前嫌,精诚合作,亦绝不可能将之屏蔽。
这样想来,莫非还是那天魔星在作祟?
李云显说完这些嘱托后,又看向司马承祯,沉声道:
“老真人,你体内的符法道基还未彻底斩除干净,如今正好趁此机会,破后而立,这套法门你同样适用。
若是修行途中,缺任何灵材宝物,便去古岳峰寻剑诗,她会为你们两人安排。”
说完这些至关重要的嘱托后,李云显也无丝毫废话,化为一道无形无色、无质无相的剑光,来到回雁峰,主持大局。
司马承祯看着那道剑光的去向,不禁感慨道:
“云显这一次,看来是真的伤心了,这小子,唉……”
司马承祯知道,李云显这一次闯入幽冥世界,在无数虚空夹缝中,搜寻狄怀英的踪迹,也是耗力甚巨。
但裴征圣之死,到底是令这位剑宗掌教,重新反思起自己的治宗策略。
所以,他选择先把个人状况抛在一边,先处理宗内事务,安定人心,将三十六峰剑修重新凝聚起来。
徐行本就有裴征圣的全套记忆,自然更能体会李云显的心境,不禁也感慨道:
“经此一事后,希望剑宗仍能重振声威。”
不只是因为裴征圣的记忆,青城剑宗内一众剑修,以及李云显这位掌教雷厉风行、干净利落的行事风格,也令徐行心生好感。
就算不论个人情感,在如今这个魔门大昌,正道衰颓的局面下,能够有这样一座值得信赖,足以引为奥援的宗门,对徐行这种有志肃清天下的人物来说,也是不折不扣的好事。
司马承祯倒是更为豁达,坦然道:
“说句云显可能不爱听的,对上李林甫,只死了裴小子一人,已算是万幸了,我那上清宗,嘿。”
说到这里,司马承祯摇了摇头,掩去目中悲意,又道:
“罢了罢了,无论如何,这条路都得接着走下去,贫道便先传你‘景震剑序’、‘上清含象剑鉴图’。
等你把这两门大法,以及云显传你的剑诀融会贯通,不说和几位天魔掰掰腕子,至少有逃生之力。”
对此,徐行亦是深以为然。
这一战,他虽是周旋于三大天魔中,看似大出风头,但徐行自己却深知,这是无可复制的战例。
毕竟此次大战,有司马承祯、李云显、狄怀英三大真仙在前面,顶住了九成九的压力,而徐行又有酆都地气可用,才能打出这般战果。
并且,他也借此机会,试探出了自己的极限,就算用出全部的法宝、神通,在天魔强者面前,最多也不过能撑过两招。
两招之后,徐行能否逃窜,不好说。
可预见的是,接下来这座天下的斗争烈度,定然会逐步上升,真仙、天魔出手的次数,亦会越来越多。
徐行想要在其中有所作为,如今这般战力,还远远不够看,司马承祯、李云显的馈赠,对他来说,便是一份至关重要的资粮。
收下司马承祯的馈赠后,徐行点点头,身形一晃,再次分出两大魔道法身,与元神相对而坐。
司马承祯方才将心神都用于对付安禄山,对徐行那三头六臂的法身,只是惊鸿一瞥,如今再见,也不由得为之叹服。
而此时此刻,徐行却已首先沉浸入李云显所赠的剑诀中。
青城剑宗的剑道,本是脱胎于玄门法剑,上溯源流,便是张天师的三五雌雄斩鬼剑。
只是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剑仙的说法,剑在玄门道士手中,也要配合符法使用,与帝钟、甘露碗等法器并无多少差别,只是用途不同。
又经过数百年的沿革,道门法度中除了“观想存思、引气成符”的符箓派,又发展出了“七返九转,人元成丹”的丹鼎派。
其中有一位丹鼎派的大成就者,道号纯阳子,引内丹法入剑,创了剑胎藏锋之法。
剑胎之法,乃是以剑行丹法,炼人身精元为剑,巡游四天下,号称“太上亲授东华手”、“雪刃光辉无极内,霜芒明灿太虚中”。
正是自这位号称东华帝君转世的纯阳子之后,剑道才真正有了足为依仗的内修法。
但这种法门,仍是同道家法度有极深牵扯,青城剑宗也并未被天下视为独立派系,甚至彼时都没有“剑修”这种称呼。
一直等到八百年前,才有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剑修、剑仙出世。
此人正是李云显的师尊,司马承祯的道友,青城剑宗历史上,最为惊才绝艳的祖师,号称太白转世,执掌人世兵戈杀伐的太白祖师。
这位祖师根本就不曾练过内丹炼剑法,纯粹以诗入剑,以神意合天地,一首首名传千古、永垂不朽的诗篇,便是其人之沛然剑气。
李云显正是得了他的传承,再结合了内丹炼剑法,才能完全脱离玄门藩篱,正式以青城剑宗的名号,屹立于天地间。
李云显传给徐行的法诀,却不是太白祖师传下的诗仙剑序,而是他近年来,自己琢磨出来的纯化之术。
虽为太白祖师的亲传弟子,但李云显对诗词一道,实是缺乏天赋,情感也极其内敛,难以外化成无穷剑气。
所以,他走上了另一条道路,那便是极致的唯精唯纯,一味精炼剑气本身,练到无形无色、无质无相之境界。
李云显设想的最高境界,便是将剑气精炼到,混淆物、理的地步。
世间万物,莫不存理。
所谓“物”便是真实存在,具体可感的外相,“理”则是从具体中抽离出来,“物”运行所依凭的规律、法则。
只不过,这条道路虽是有迹可循,且几乎没有理解难度,却充斥着无穷关隘,想要一路走下去,实是艰难万分。
因此,青城剑宗的列位大真人,虽是都辅修了这门法诀,却也都有各自的剑道,如裴征圣以圣道入剑,便是其中一个典型。
不过徐行一见,却忽然想到,此前曾经在北宋世界,于关七身上体会过的“先天破体无形剑气”。
“先天破体无形剑气”,乃是要不断减去词缀,一步一步升华成“破体无形剑气”、“无形剑气”、“剑气”,乃至最后,又成了弥散天地,无穷无尽的“气”。
这种路途与李云显所求,也有共同之处。
不过徐行这一生所学,实在是过于驳杂。
以至于他每次出剑前,都要以各种方式,将种种真气精炼,才能造成如纯粹剑修一般的效果。
因此李云显这炼剑法门,对他来说并不能完全照搬,虽是足够作为借鉴,也要加以改善。
至于如何改善,徐行心中也已有腹稿。
剑气纯化,是为了更加贴近“理”,从而改变“理”,而他所学的诸多神通中,正好有一种法门,同样有此追求。
那便是照见诸法皆空,本性真如的禅法,而如何洗去种种杂质,将剑意超拔至这种层次,自然要用雷法。
雷法乃天地阴阳之枢机造化,阴阳二气、清浊之变,便足以涵盖徐行体内的全部异种真气,若是将之混同为一,再以雷音将之震散,真气、神意都会纯化。
正好,司马承祯的“景震剑序”虽是剑诀,却也是以剑之双锋,遍述雷霆阴阳之道,所以“夫阳之精者,著名于景;阴之气者,发挥于震,故以景震为名”也。
徐行念及此处,只觉脑中神光闪烁,交织成法,似是有无数灵感喷薄涌出,浑身上下都迸发出雷霆霹雳之声,“洗墨”剑更是自发化现。
司马承祯本也在闭目养神,忽听银瓶乍破、雷浆迸裂之声,便睁开眼,看向徐行,目中讶然,不禁喃喃道:
“放着云显的纯化剑诀不学,反来先炼老夫的‘景震剑序’,这小子莫非真是想要投入上清宗不成?
唔,若真能练成,允他一个供奉身份,又有何妨?”
司马承祯就算再有自信,也不会觉得自己在纯粹剑道上的造诣,能够比得过李云显这位天下第一剑修。
那徐行的选择,就很值得玩味了。
——难不成,是他根本就练不成那纯化剑诀?倒也不算奇怪,毕竟就算是青城剑宗内,也根本没人能走这条路。
司马承祯越想越是兴奋,连修复自己的剑胎都顾不上,心神完全锁定徐行,注意着此人元神的一举一动,专心为其护道。
这么一看,就是足足九天过去。
这九天中,从徐行体内,以及“洗墨剑”中传来的轰鸣声,已是越发微弱、缓慢,全无雷霆霹雳的浩荡天威,反倒更似古寺钟声,浑厚悠扬。
等到第十天日出之时,“洗墨剑”忽地升腾而起,如长虹挂空,直入云霄,不知去向。
司马承祯只听“锵”地一声鸣响,那是他早已习惯了的声音,如今却更多了一份独属于剑锋的锐利。
鸣响声甫出现,便在刹那间交迸九次,越发高亢,有如霜天闻鹤唳,越高越清绝,渺不可闻,难以捉摸,却又切实存在。
就好像是那无可触摸、了无痕迹,却又的确存在的“理”,正如佛门以雷音譬喻佛法,声震大千,无形相而能演说如来法音。
饶是以司马承祯的见识,都无法辨认出,徐行这究竟是何种法门。
他虽依稀能从中品味到“景震剑序”、纯化剑诀的妙谛,却似是而非。
——难不成,这年轻人竟然在创法?
九响之后,难辨佛道的缥缈清音,已传至青城三十六峰各处,李剑诗、燕赤霞、小青虽不明所以,却感到森然冷意,自天穹压来。
仿佛那无垠碧霄中,忽有无穷剑锋倒悬,寒光凛冽、剑气森森,偏生这种冷意并未引发任何元气波动,只是一味鸣响。
对这些大真人境界的纯粹剑修来说,眼前之景,就像是有一位倾国倾城的绝代美人,正独立风雪,衣袂飘扬,却偏偏不愿展露真容,只是孤芳自赏。
这种飘渺朦胧,且只有纯粹剑修才能感受到的绝美,已令三位纯粹剑修抓心挠肝,就连宁采臣亦觉腰侧剑器嗡鸣不已,剑心动荡。
这一刻,他们只能猜想。
——难不成,是宗主的剑境又有突破?
司马承祯正在聚精会神的观看,却见李云显不知何时,已走出后山洗剑池,来到此处,看着闭目冥思的徐行,目露奇光。
“这等禀赋、这等禀赋……”
他猛地以拳击掌,懊恼道:
“这小子,真是天生就该学剑!”
司马承祯看完了全程,知道这种纯粹到抽离外相,虚无缥缈,直指大道妙谛的剑音,本就是杂糅各家手段才得到,便嘿笑道:
“若是真只练你们这一家的剑术,只怕徐小友就是练到死,也练不出如此纯粹的剑意,嘿嘿。”
司马承祯虽只是无心之言,却令李云显心头忽地一动,想到了自己那位大弟子,若真是如此,岂不是……
就在两位真仙的注视中,清音九转后,虽是再难向上拔升,却也未曾回落,反倒是逐渐稳定了下来,内中剑意终显峥嵘气象。
虽仍是莫测难寻,唯有只鳞片爪,仍是令人望而生佩。
赤轮自云中探出半弧,金光将天色梳成淡青,山脊线突然发亮、发烫,似是一道横亘天地的灼痕。
倏然间,一只白皙如玉的手掌抬起,轻轻一晃,便从云中引来一隙明光,将之握在手中,就成了“洗墨剑”的形貌。
司马承祯、李云显却没有去看剑的实体,而是齐齐抬头,望向那贯穿碧霄,撕裂云层的剑痕。
说“撕裂”并不太准确,只因那剑痕虽是如此明显地挂在此处,可却丝毫无碍云层的流动。
如果把云层比作水波,那这剑痕就是水中礁石,不动不摇,但又没有丝毫的存在感,仿佛不存于世。
方才那的剑音,已令三十六峰的所有真人剑修,都有所察觉,当他们看到这极富反差感、无比矛盾的一幕,却只觉道心无比难受。
下一刹那,漆黑剑痕倏然荡开,化为一个方圆五六十丈的幽暗区域,青城元气暴动,似是地水火风齐齐破碎,内中一片光怪陆离。
在列位剑修眼中,这一剑似是将整个大日都给彻底吞没,令天地重归夜幕,甚至引发了一场更加严重的灾害。
其余人不明其妙,李云显、司马承祯却知道,这是因为徐行方才那一剑,已然动摇了某一条天地定律,才会引发如此场景。
李云显立于天谷峰,拂袖一扫,便将这漆黑空洞抹平,顺带镇压了整个青城山的元气波动,令日光重现于世。
这时,徐行的元神法相也已长身而起,仗剑来到李云显身旁,眺望远处虚空,面色发白。
他方才那一剑,蓄势已久,才能有如此声势,自是耗力颇多,可以说这九天修养的成功,都已付诸其中,白辛苦一场。
虽是如此,徐行心中却是一片欣然满足。
这并不奇怪,天下修士,无论是谁,能够斩出方才那一剑,都必然心怀大畅。
李云显转过身来,看着徐行,目光严肃,沉声道:
“徐兄,这一剑该如何称呼。”
徐行想起自己前世读过的某本,展颜一笑,轻描淡写道:
“清音飘渺,仿若上抵白玉京,便叫它‘十二玉楼天外音’吧。”
李云显还没说话,司马承祯已大声叫好。
“好名!”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从大明王朝开始横推诸天,从大明王朝开始横推诸天最新章节,从大明王朝开始横推诸天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从大明王朝开始横推诸天,从大明王朝开始横推诸天最新章节,从大明王朝开始横推诸天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