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架式的机械钻钎,组装简单,但功率不小。
两米长的钻杆接了三根,“呜呜”的几下,便钻到了底。
一点儿阻碍都没有,说明什么?
六米以内全是土层,可见这个坑有多深?
钻杆倒旋,一节一节的提了出来,所有人都围了过来。
这一次钎出来的土层更乱:第一层是间歇型细土,第二层成了本应该深埋地底的生土,然后是半干扰型的心土,最后才是本该存在于最表层的熟土。
前三层还好,每层也就三五十公分。但最底下的熟土层,却足足有一米五六,而且全是草木灰。
一群考古队员扑棱着眼睛:下钎前,林思成怎么说的?
田所,高队,你们放心往下钻,这底下,应该是个草木灰池。
果不然,草木灰池。
林思成蹲了下来,仔细的捻了捻:颜色黑中显灰,很细,很滑,也很轻,还很纯。
看材质,应该白杨木低温闷烧而成,然后又经过研磨淘洗。
古言:无灰不成釉,这玩意的作用只有一个:调釉。
有草木灰池,就必然其它釉料和调釉设施。
他拍了拍手,又往四处看了看:“田所,高队:分一队人到旁边这个坑里探一探,这应该是草木灰淘洗池……”
“再分一队人到坑沿上,探一探那个隆起的土堆,那底下应该是石灰石……再往西一点,二十到四十米,应该有小灰窑(草木灰与石灰石混合烧成釉灰)……”
“第三队往东,河岸上那个稍方一点的高台看到没有?那里肯定有调釉的白瓷土。旁边那个大坑,很可能是淘泥池。所以钻的时候留意点:遇到疑似木制和石制结构的东西时,稍停一下,那很可能是研磨瓷土的水车和石磨……”
交待着,林思成捡了根树枝,在地上画了画:“由此看来,这一块应该是配釉区:再分一个队,顺着河岸探一下范围,东西六十到八十米,南北五十米左右……”
高章义愣了一下:“林老师,光是配釉区,就有三千到四千平方?”
“对,大概五到六亩,所以瓷窑遗址不会小!”
何止是不小?整体范围,少说也在三十亩左右。
而十亩以上,就超出了作坊的范畴,要称为“窑厂”。
田杰和高章义分派人员,其他人围成一圈,讨论不止。
王齐志叉着腰,左右打量:勉强能看出古河道的轮阔,岸台空旷,荒草连天。
紧依山根的地方,有砂砾断层,不是很厚,但是很齐。应该是被水冲毁的古道。
再往上,能看到山间裸露的煤层地带,除此外,就周边的这几个大坑。
如果说这里开过煤矿,那没问题,有路,还有露天开采的痕迹。只要懂点地层学常识,都能看的出来。
但要说发生过矿难,乃至于埋住了瓷窑……反正他怎么看,都看不出来。
琢磨了好一阵,仍旧没什么头绪,王齐志又看了看田杰。
田杰叹了口气:林思成依据的,应该就是这几个大坑,与沙砾古道的断层。
如果是天然形成的池塘、湖泊,可以在开阔的低洼平原地带,也可能相对平坦的山腰,甚至是山顶,但唯独不会在河道一侧的岸台上。
高于河面,且紧靠着河道的湖泊,见过没有?
这很违反地质学常识,如果存在,就只有一个可能:河道干涸后,由地质灾害形成的。
比如地震,塌陷。
山根下的古道断层也可以证实这一点,但怪的是,周边的地层却又是完好的?
山体自然,河道完整,包括相对酥松,极易受地质运动影响而滑坡的裸露煤层带完好无损,那就可以排除能引起大面积地质变化的地震。
这儿又是煤矿区,从而就能推断出发生过塌陷类的矿难。
其次,如果是大面积塌陷,就应该是一个大坑,而不像现在这样,东一个西一个,零星错乱。
乍一看,有大有小,有深有浅。但如果将这一片比做古代瓷窑厂:眼前的这些坑,恰好符合配釉区的设置:淘洗池、堆积池、堆放台,乃至研磨池。
但说实话:这些全是田杰根据这个草木灰池,有了座标参照物之后的推断。没发现草木灰之前,别说猜,田杰想都想不到。
所以,能这找这儿,完全是林思成的个人主观判断。至于他怎么判断的,田杰也不知道。
正暗暗感慨,刘明和许承严姗姗来迟。两人盯着脚下,愣住了一样。
长长的一截,像泥棍一样,一看就是刚刚才从钎管中倒出来的。
分层混乱,生熟颠倒……这说明什么?
大型地质塌陷型矿难。
深达一米多的草木灰层,研这么细,还这么纯,除了给瓷器调釉,还能做什么用?
再回忆一下,两人之前是怎么说的:在这儿找瓷窑,这伙老陕脑子抽了吧?
现在呢,抽不抽了?
两人扑棱着眼睛,盯着地上的泥棍看了好久,又四处乱瞅。
就算是试勘,总得有点依据吧?
但他们看的很清楚:林思成只是转悠了两圈,又问了一句这儿有没有发生过矿难,就开始找。
然后一钎下去,就探出了木灰坑,这是多小的概率?
两块中五百万都不可能这么准……
耳中传来一声惊呼,刘明和许承严下意识的抬起头,高章义飞奔而来。
虽不远,却跑的气喘吁吁,手里握着两个标本袋,往前一递:“林老师……看!”
这什么,土砖?
颜色很浅,近似于灰白,质地极为细腻,就像抹墙的腻子粉结了块。
釉果,别名白不泥,主要成份为绢云母,由风化较浅的瓷石研磨后,再反复舂打而成。
作用就一个,与釉灰(草木灰与石灰石烧成)混合后,调成釉浆。
等于离林思成的推测更近了一步:周围这几个坑,就是配釉区。
“哪里发现的?”
高章义一指:“那个坑!”
“再往周边探一下,测一下范围!”
“好!”
高章义捏着对讲机,给队员下指令。
刘明抬起头,嗫动着嘴唇:“林老师……瓷窑?”
“对,瓷窑!”
“有多大?”
林思成估算了一下:“看木灰坑与白不泥淘洗池的距离,配釉区甚至在七亩左右。以此推断窑址面积:大概三十亩。
但这只是处于同一时期,同一水平层面遗址……简而言之:不可能第一次建窑就建这么大,肯定是先小后大,逐步扩建,最后才形成了这么大的规模。”
“除此外,因为河道及水流变化,并木材、瓷土开采运输等因素,烧造一定的年限后,窑厂必然要搬迁。所以周边肯定有更早时期的瓷窑遗址……初步预测,总面积至少在五十亩以上……”
许承严倒吸了一口凉气:多少?
五十亩,那就是三万多平方米。
而超过一万平,就能达到“中型遗址范围”。但别说中型,迄今为止,河津连个小型瓷窑都没发现过。
正惊疑不定,高章义去而复返,依旧拎着两个标本袋。但这次不是土,也不是砖,而是几块黑瓷片。
“林老师,在釉泥池旁边发现了废瓷坑……”
林思成点点头,接了过来看了一眼:“钙釉黑釉瓷,清中左右!”
众人默然:有配釉区,有废瓷坑,瓷窑遗址无疑。
看两人愣住了一样,林思成又解释了一下:“范围确实不小,但年代不会太远,这一圈应该是中心遗址点,也是最大的遗址点。看废瓷就知道,大致清中左右。
再往前的遗迹肯定也有,但最早应该不会超过明朝末期……而且基本可以肯定,烧的全是民用型的粗瓷,大致以黑瓷为主……”
别说明朝末期,哪怕是清末的,都算是填补了河津县的历史空白。
许承严还是没想通:“但为什么历史文献中,没有过任何记载?”
林思成想了想,又摇了摇头。
说实话,他也不知道。
如果说,因为这儿在古代的时候属乡宁县,所以河津县志中没有记载。那处于十公里之南,历来就属河津的固镇,同样没有任何烧造瓷器的历史记载。
而林思成却很肯定,固镇一带必然还有瓷窑。不然那些白瓷、刻花瓷是哪里烧的?
“林老师,既然这么大面积,为什么地表没有任何遗存?”
林思成言简意赅:“应该是民国时开煤矿的时候埋掉了!”
这儿煤虽然不少,但因为交通不便,以前只是小打小闹。
但到了民国,要养一个军,而且许多机械设备已然普及,开发面积和深度必然呈几何式增长。
关键的是,半露天开采,筛煤之后的废土、废渣就地一倒,多大的遗址给你埋不掉?
要不是因为发生矿难,岸台上弄出了几个奇奇怪怪的坑,还真不一定能发现的了……
转着念头,林思成笑了笑:“刘馆长,许局长,汇报吧!”
两人猛点头,不约而同的拿出手机。一个给县里汇报,一个给市里汇报。
王齐志瞄了一眼,也拿出手机。
说了没几句,他又往前一递:“何局长!”
林思成接了过来,里面传来何志刚的声音:“小林,我明天就到……”
“好!”
挂了电话,林思成想了想:何局一来,这一块估计就得交给本地部门。就一天时间,该测的还是要尽早测一下……
“田所,配釉区先放放,抽两个队:一个测一下遗址的大概范围,就以这儿为中心:南北一百米,东西一公里,这一片的岸台都测一下……”
“另一队找一下窑炉,测深一点……”
田杰用力点头,捏着对讲机安排。
王齐志暗暗感慨。
要说之前,是因为念林思成的人情,再加何志刚三令五审,反复强调,田杰才对林思成言听计从。
但现在,田杰绝对已是心服口服:没错,林思成确实不是专业考古,但他这个外行,比自己这个内行还懂得多……
转着念头,对讲机里又传来高章义的声音,说是在白不泥的淘洗池旁发现石磨。
林思成让他们继续探。
没用他交待,商妍领着资料组跑了过去,拍照的拍照,画图的画图。
而后,对讲机不时的响一下:水碓、水车、瓷坑、窑炉。
发现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大……
一直到下午三点,电话响起,何志刚说是到了河津市。
给田杰和高章义交待了几句,林思成带着王齐志和商妍上了大切。
……
偌大的会议室,安静的出奇。
电话偶尔一震,秘书轻手轻脚的出去。接完回来后,又在领导的耳边低语几句。
几位本地的领导目露振奋,王齐志却老神在在,稳座如钟。
林思成有多专业,有多权威,又不是靠嘴吹出来的?他说有窑址,那就肯定有窑址,找不出来才不正常。
可惜,全是黑瓷……
正转念间,三个穿着迷彩服身影进了会议室,何志刚瞅了瞅,愣了一下。
连着十多天,吃在山里,住在山里,面貌可想而知。
相对而言,王齐志和商妍要好一点,基本不参与勘测,只是衣服脏一点,憔悴一点。
但林思成全程跟着考古队跑,而且大多数时候,他都在独自钎探,走的比队员更远。
风吹日晒半个多月,脸上像涂了一层酱油似的,何志刚差点没认出来。
他下意识的站了起来,其余领导也跟着站了起来。
简单打了声招呼,相继坐定。林思成从商妍手里接过文件夹,朗声汇报:
“截止目前,已探明窑炉七座,最早为明末清初左右,距今约四百年。最晚上世纪六十年代,基本可以证实,从清朝早期开始到建国后,老窑头一直在持续性烧造瓷器……”
“周边发现废瓷坑四处,主要器形为黑釉碗,其次为酱釉坛、陶缸、陶罐等……实物样本极为丰富。”
“另外,发现瓷土坑与配套矿坑两处,燃料坑、储泥池各三处,加工区及设备:水车、石碓、水磨。并上釉区、烧成辅助区等……遗址东西长七百米,南北八十余米,大致范围五万多平方……”
听到五万多平方,所有人齐齐的一怔愣。
先算一下面积,至少八九十亩。
但大还是其次,关键是全:窑炉本体、原料加工、烧成辅助、原料与燃料、出土遗物,乃至窑业垃圾层(废瓷坑)。
换种说法,这是河津……哦不,这是运城首次发现的完整性的制瓷遗址。
不敢说绝后,至少是空前……
两米长的钻杆接了三根,“呜呜”的几下,便钻到了底。
一点儿阻碍都没有,说明什么?
六米以内全是土层,可见这个坑有多深?
钻杆倒旋,一节一节的提了出来,所有人都围了过来。
这一次钎出来的土层更乱:第一层是间歇型细土,第二层成了本应该深埋地底的生土,然后是半干扰型的心土,最后才是本该存在于最表层的熟土。
前三层还好,每层也就三五十公分。但最底下的熟土层,却足足有一米五六,而且全是草木灰。
一群考古队员扑棱着眼睛:下钎前,林思成怎么说的?
田所,高队,你们放心往下钻,这底下,应该是个草木灰池。
果不然,草木灰池。
林思成蹲了下来,仔细的捻了捻:颜色黑中显灰,很细,很滑,也很轻,还很纯。
看材质,应该白杨木低温闷烧而成,然后又经过研磨淘洗。
古言:无灰不成釉,这玩意的作用只有一个:调釉。
有草木灰池,就必然其它釉料和调釉设施。
他拍了拍手,又往四处看了看:“田所,高队:分一队人到旁边这个坑里探一探,这应该是草木灰淘洗池……”
“再分一队人到坑沿上,探一探那个隆起的土堆,那底下应该是石灰石……再往西一点,二十到四十米,应该有小灰窑(草木灰与石灰石混合烧成釉灰)……”
“第三队往东,河岸上那个稍方一点的高台看到没有?那里肯定有调釉的白瓷土。旁边那个大坑,很可能是淘泥池。所以钻的时候留意点:遇到疑似木制和石制结构的东西时,稍停一下,那很可能是研磨瓷土的水车和石磨……”
交待着,林思成捡了根树枝,在地上画了画:“由此看来,这一块应该是配釉区:再分一个队,顺着河岸探一下范围,东西六十到八十米,南北五十米左右……”
高章义愣了一下:“林老师,光是配釉区,就有三千到四千平方?”
“对,大概五到六亩,所以瓷窑遗址不会小!”
何止是不小?整体范围,少说也在三十亩左右。
而十亩以上,就超出了作坊的范畴,要称为“窑厂”。
田杰和高章义分派人员,其他人围成一圈,讨论不止。
王齐志叉着腰,左右打量:勉强能看出古河道的轮阔,岸台空旷,荒草连天。
紧依山根的地方,有砂砾断层,不是很厚,但是很齐。应该是被水冲毁的古道。
再往上,能看到山间裸露的煤层地带,除此外,就周边的这几个大坑。
如果说这里开过煤矿,那没问题,有路,还有露天开采的痕迹。只要懂点地层学常识,都能看的出来。
但要说发生过矿难,乃至于埋住了瓷窑……反正他怎么看,都看不出来。
琢磨了好一阵,仍旧没什么头绪,王齐志又看了看田杰。
田杰叹了口气:林思成依据的,应该就是这几个大坑,与沙砾古道的断层。
如果是天然形成的池塘、湖泊,可以在开阔的低洼平原地带,也可能相对平坦的山腰,甚至是山顶,但唯独不会在河道一侧的岸台上。
高于河面,且紧靠着河道的湖泊,见过没有?
这很违反地质学常识,如果存在,就只有一个可能:河道干涸后,由地质灾害形成的。
比如地震,塌陷。
山根下的古道断层也可以证实这一点,但怪的是,周边的地层却又是完好的?
山体自然,河道完整,包括相对酥松,极易受地质运动影响而滑坡的裸露煤层带完好无损,那就可以排除能引起大面积地质变化的地震。
这儿又是煤矿区,从而就能推断出发生过塌陷类的矿难。
其次,如果是大面积塌陷,就应该是一个大坑,而不像现在这样,东一个西一个,零星错乱。
乍一看,有大有小,有深有浅。但如果将这一片比做古代瓷窑厂:眼前的这些坑,恰好符合配釉区的设置:淘洗池、堆积池、堆放台,乃至研磨池。
但说实话:这些全是田杰根据这个草木灰池,有了座标参照物之后的推断。没发现草木灰之前,别说猜,田杰想都想不到。
所以,能这找这儿,完全是林思成的个人主观判断。至于他怎么判断的,田杰也不知道。
正暗暗感慨,刘明和许承严姗姗来迟。两人盯着脚下,愣住了一样。
长长的一截,像泥棍一样,一看就是刚刚才从钎管中倒出来的。
分层混乱,生熟颠倒……这说明什么?
大型地质塌陷型矿难。
深达一米多的草木灰层,研这么细,还这么纯,除了给瓷器调釉,还能做什么用?
再回忆一下,两人之前是怎么说的:在这儿找瓷窑,这伙老陕脑子抽了吧?
现在呢,抽不抽了?
两人扑棱着眼睛,盯着地上的泥棍看了好久,又四处乱瞅。
就算是试勘,总得有点依据吧?
但他们看的很清楚:林思成只是转悠了两圈,又问了一句这儿有没有发生过矿难,就开始找。
然后一钎下去,就探出了木灰坑,这是多小的概率?
两块中五百万都不可能这么准……
耳中传来一声惊呼,刘明和许承严下意识的抬起头,高章义飞奔而来。
虽不远,却跑的气喘吁吁,手里握着两个标本袋,往前一递:“林老师……看!”
这什么,土砖?
颜色很浅,近似于灰白,质地极为细腻,就像抹墙的腻子粉结了块。
釉果,别名白不泥,主要成份为绢云母,由风化较浅的瓷石研磨后,再反复舂打而成。
作用就一个,与釉灰(草木灰与石灰石烧成)混合后,调成釉浆。
等于离林思成的推测更近了一步:周围这几个坑,就是配釉区。
“哪里发现的?”
高章义一指:“那个坑!”
“再往周边探一下,测一下范围!”
“好!”
高章义捏着对讲机,给队员下指令。
刘明抬起头,嗫动着嘴唇:“林老师……瓷窑?”
“对,瓷窑!”
“有多大?”
林思成估算了一下:“看木灰坑与白不泥淘洗池的距离,配釉区甚至在七亩左右。以此推断窑址面积:大概三十亩。
但这只是处于同一时期,同一水平层面遗址……简而言之:不可能第一次建窑就建这么大,肯定是先小后大,逐步扩建,最后才形成了这么大的规模。”
“除此外,因为河道及水流变化,并木材、瓷土开采运输等因素,烧造一定的年限后,窑厂必然要搬迁。所以周边肯定有更早时期的瓷窑遗址……初步预测,总面积至少在五十亩以上……”
许承严倒吸了一口凉气:多少?
五十亩,那就是三万多平方米。
而超过一万平,就能达到“中型遗址范围”。但别说中型,迄今为止,河津连个小型瓷窑都没发现过。
正惊疑不定,高章义去而复返,依旧拎着两个标本袋。但这次不是土,也不是砖,而是几块黑瓷片。
“林老师,在釉泥池旁边发现了废瓷坑……”
林思成点点头,接了过来看了一眼:“钙釉黑釉瓷,清中左右!”
众人默然:有配釉区,有废瓷坑,瓷窑遗址无疑。
看两人愣住了一样,林思成又解释了一下:“范围确实不小,但年代不会太远,这一圈应该是中心遗址点,也是最大的遗址点。看废瓷就知道,大致清中左右。
再往前的遗迹肯定也有,但最早应该不会超过明朝末期……而且基本可以肯定,烧的全是民用型的粗瓷,大致以黑瓷为主……”
别说明朝末期,哪怕是清末的,都算是填补了河津县的历史空白。
许承严还是没想通:“但为什么历史文献中,没有过任何记载?”
林思成想了想,又摇了摇头。
说实话,他也不知道。
如果说,因为这儿在古代的时候属乡宁县,所以河津县志中没有记载。那处于十公里之南,历来就属河津的固镇,同样没有任何烧造瓷器的历史记载。
而林思成却很肯定,固镇一带必然还有瓷窑。不然那些白瓷、刻花瓷是哪里烧的?
“林老师,既然这么大面积,为什么地表没有任何遗存?”
林思成言简意赅:“应该是民国时开煤矿的时候埋掉了!”
这儿煤虽然不少,但因为交通不便,以前只是小打小闹。
但到了民国,要养一个军,而且许多机械设备已然普及,开发面积和深度必然呈几何式增长。
关键的是,半露天开采,筛煤之后的废土、废渣就地一倒,多大的遗址给你埋不掉?
要不是因为发生矿难,岸台上弄出了几个奇奇怪怪的坑,还真不一定能发现的了……
转着念头,林思成笑了笑:“刘馆长,许局长,汇报吧!”
两人猛点头,不约而同的拿出手机。一个给县里汇报,一个给市里汇报。
王齐志瞄了一眼,也拿出手机。
说了没几句,他又往前一递:“何局长!”
林思成接了过来,里面传来何志刚的声音:“小林,我明天就到……”
“好!”
挂了电话,林思成想了想:何局一来,这一块估计就得交给本地部门。就一天时间,该测的还是要尽早测一下……
“田所,配釉区先放放,抽两个队:一个测一下遗址的大概范围,就以这儿为中心:南北一百米,东西一公里,这一片的岸台都测一下……”
“另一队找一下窑炉,测深一点……”
田杰用力点头,捏着对讲机安排。
王齐志暗暗感慨。
要说之前,是因为念林思成的人情,再加何志刚三令五审,反复强调,田杰才对林思成言听计从。
但现在,田杰绝对已是心服口服:没错,林思成确实不是专业考古,但他这个外行,比自己这个内行还懂得多……
转着念头,对讲机里又传来高章义的声音,说是在白不泥的淘洗池旁发现石磨。
林思成让他们继续探。
没用他交待,商妍领着资料组跑了过去,拍照的拍照,画图的画图。
而后,对讲机不时的响一下:水碓、水车、瓷坑、窑炉。
发现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大……
一直到下午三点,电话响起,何志刚说是到了河津市。
给田杰和高章义交待了几句,林思成带着王齐志和商妍上了大切。
……
偌大的会议室,安静的出奇。
电话偶尔一震,秘书轻手轻脚的出去。接完回来后,又在领导的耳边低语几句。
几位本地的领导目露振奋,王齐志却老神在在,稳座如钟。
林思成有多专业,有多权威,又不是靠嘴吹出来的?他说有窑址,那就肯定有窑址,找不出来才不正常。
可惜,全是黑瓷……
正转念间,三个穿着迷彩服身影进了会议室,何志刚瞅了瞅,愣了一下。
连着十多天,吃在山里,住在山里,面貌可想而知。
相对而言,王齐志和商妍要好一点,基本不参与勘测,只是衣服脏一点,憔悴一点。
但林思成全程跟着考古队跑,而且大多数时候,他都在独自钎探,走的比队员更远。
风吹日晒半个多月,脸上像涂了一层酱油似的,何志刚差点没认出来。
他下意识的站了起来,其余领导也跟着站了起来。
简单打了声招呼,相继坐定。林思成从商妍手里接过文件夹,朗声汇报:
“截止目前,已探明窑炉七座,最早为明末清初左右,距今约四百年。最晚上世纪六十年代,基本可以证实,从清朝早期开始到建国后,老窑头一直在持续性烧造瓷器……”
“周边发现废瓷坑四处,主要器形为黑釉碗,其次为酱釉坛、陶缸、陶罐等……实物样本极为丰富。”
“另外,发现瓷土坑与配套矿坑两处,燃料坑、储泥池各三处,加工区及设备:水车、石碓、水磨。并上釉区、烧成辅助区等……遗址东西长七百米,南北八十余米,大致范围五万多平方……”
听到五万多平方,所有人齐齐的一怔愣。
先算一下面积,至少八九十亩。
但大还是其次,关键是全:窑炉本体、原料加工、烧成辅助、原料与燃料、出土遗物,乃至窑业垃圾层(废瓷坑)。
换种说法,这是河津……哦不,这是运城首次发现的完整性的制瓷遗址。
不敢说绝后,至少是空前……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最新章节,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最新章节,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