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长,当年永济邀请你和谈总工,是在哪里发现的白瓷?”
“黄河岸边的大铁牛知道吧?就在那一块,当年修大堤挖出来的。”
“多不多?”
“多,好几座,应该是金代的家族墓。但等我们去的时候,已经抢的抢,偷的偷,毁的毁,就剩了几座坑和几堆废瓷……”
老人一阵唏嘘,指了指林思成面前的两块瓷片,“基本都是这一种,淡青瓷和细白瓷……”
照这么说,永济民间,会不会有收藏完整器的人?
即便没整器,残瓷总有几件吧?
林思成暗暗思忖,站了起来:“老厂长,今天要谢谢您!”
说着,他点点头,赵二手疾眼快的提出几只礼盒。
两盒人参,燕窝夏草各一盒,临出酒店的时候买的,好不好不知道,价钱绝对不便宜。
老人摆摆手:“问几句话而已,带什么东西?”
“麻烦您老这么久,应该的!”
推辞了一番,放下礼盒,其它都没拿,林思成只拿了那两块瓷片。
一行人告辞,老人让儿子把他们送出了门。
过了一会,中年人去而复返,老人透过窗户,看着远去的车灯。
“县里打电话的时候,怎么说的?”
“说是从西京来的,拿的是西北大学的函,好像在找什么古瓷窑遗址!”
西北大学,搞瓷器研究的?
但说实话,古代山西就没出过什么名瓷,这伙人为什么不去河北,不去景德镇?
老人没搞懂,只是摇了一下头:“难!”
……
确实难。
没来找老厂长之前,王齐志和赵修能就觉得已经很难了。找过之后,更是难上加难。
但感觉林思成,信心好像挺足?
庄子敬还在,不太好问,两人暗暗猜忖,时不时的对个眼神。
没喝酒,就吃了顿便饭,送走了庄子敬,三人又回到餐厅。
看两人欲言又止,林思成笑了笑:“老师,我准备明天去一下永济,估计能找到点样本,说不定还能碰到完整器。”
两人愣了愣。
不是不能找,别说永济,陪林思成去非洲,他俩眉头都不带皱一下的。
但感觉有些急。
昨天到了河津,今天到的乡宁,明天又要去永济……等于除了吃饭睡觉,不是在赶路,就是在赶路的路上。
他俩无所谓,反正也帮不上什么忙,车里能睡,回酒店更是倒头就能睡。
但林思成不行。
要梳理思路,要做计划,等样本找到的再多一些,估计还要连轴转:白天化验,晚上验证数据。
就像昨天说的,大不了就等三个月,没必要这么辛苦……
两人对视了一眼,王齐志刚要说什么,林思成从裤兜里一掏。
四块瓷片,各装在一支标本袋里。放到桌子上,林思成指了指刻花的那两块:“新工艺!”
“啥?”
“嗯,大致就是没有在任何历史文献中有过记载,没有出土过任何同类型的器物,各文保、研究机构在之前没有过任何相关的发现……”
林思成稍顿了一下:“现在基本可以肯定,这东西就是在运城烧的,这两片虽然是明瓷,但即便在明代,也完全能达到贡瓷的程度。
说明运城本地,应该有过全体系的陶瓷窑口,且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所以,没必要一定要把窑扯找出来。只要样本足够,能把工艺特点研究明白,能证明出自运城就可以!”
王齐志和赵修能彻底怔住,盯着那两块刻花瓷片。
这种类型的瓷器他俩确实没见过。之前的老厂长家里,两人还琢磨了一下:地方小窑口,连地方史志都没有记载,他俩不认识很正常。
两人压根就没想过什么新发现,新工艺。
包括全国人民都知道,山西没出过名瓷,甚至山西人自己也认。但突然间,冒出了什么“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这意味着什么?
修正地方学术历史,填补区域科学技术演进链条,强化地方文明话语权。
很拗口是不是?
解释起来很麻烦,说简单点,只说一点:填补历史空白!
所以,如果真是林思成所说的新工艺,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绝对远远超过申遗。
前者是濒危技术保护,后者是文化断层与科学技术新发现当然是前者更重要。
“而且这次难度也不大:这种器形的烧造工艺,应该来源于就近的定窑和磁州窑。”
林思成指着刻花中的黑线:“但做了很大的创新,特别是这种填黑彩后呈现的釉色,应该是应用了其它窑口没有涉及到的化学元素和工艺。
所以,不需要推测过火温度、温度、区间值,以及验证反应氛围,更不需要推导工艺……”
“只要样本足够,分析出具体成份,再证明这是新发现的工艺,且产自运城,就能弥补地方空白!”
林思成稍一顿:“我觉得,到时候换个澄泥砚的技术,绰绰有余!”
当然。
把和澄泥砚一块申遗的硫璃技术一块换回来也没问题。
怪不得回来的时候,感觉林思成有点兴奋,而且信心十足。
当时王齐志和赵修能还奇怪:即便找到窑口,也不可能让矿和厂停了工让你挖,有什么可高兴的?
两人对视了一眼,用力一点头:“那就找……明天几点走?”
“正常就行!”林思成笑了笑,“不行你俩再喝点?”
两人点点头:确实得喝点,不然今晚别想睡了……
又聊了一小会,林思成先上了楼,然后躺在床上仰着头。
其实他只说了一半:那两块刻花瓷片,远不止他所说的填补地方文化空白,还可能涉及到:山西有没有出过贡窑。
林思成很肯定,这两片就是瓷枕的枕面。这种器型相对冷门,民间收藏的很少,自己如果见过,只可能是在故宫里。
而故中的瓷枕有多少?
大大小小一千来樽,听起来不多。但问题是,这是举故宫“三十六万余件”瓷器中的一千多。林思成再厉害,也不可能全部研究个遍。
关键的是这东西技术含量不高,不管是哪个窑口烧的,所应用的工艺和技术基本都囊括在日用器和陈设器当中。再者除了故宫,外面收藏的不多,林思成大致搞懂原理和工艺特点之后,并没有过多的研究。
他之所以对“白底剔花填黑彩”有点印象,应该只是顺带听了一耳朵。不然以他恐怖的记忆力,只要上过手,就肯定能记得起来。
所以,回忆了好久,也没理出什么头绪。
那怎么办,要不要找人帮忙看看?
下意识的,林思成想起王老太太,但只是冒了个念头,就断然摇头。
既然文献中没记载,那故宫就不可能单独记录,要知道在哪,是哪一件,就只能一间宫殿挨一间宫殿的去找。
先不说王老太太现在连他是谁都不知道,就说故宫近万间宫殿,等老太太找到,估计也累到头了。
不过不着急。
俗话说得好,好席不怕晚,慢慢来。
“黄河岸边的大铁牛知道吧?就在那一块,当年修大堤挖出来的。”
“多不多?”
“多,好几座,应该是金代的家族墓。但等我们去的时候,已经抢的抢,偷的偷,毁的毁,就剩了几座坑和几堆废瓷……”
老人一阵唏嘘,指了指林思成面前的两块瓷片,“基本都是这一种,淡青瓷和细白瓷……”
照这么说,永济民间,会不会有收藏完整器的人?
即便没整器,残瓷总有几件吧?
林思成暗暗思忖,站了起来:“老厂长,今天要谢谢您!”
说着,他点点头,赵二手疾眼快的提出几只礼盒。
两盒人参,燕窝夏草各一盒,临出酒店的时候买的,好不好不知道,价钱绝对不便宜。
老人摆摆手:“问几句话而已,带什么东西?”
“麻烦您老这么久,应该的!”
推辞了一番,放下礼盒,其它都没拿,林思成只拿了那两块瓷片。
一行人告辞,老人让儿子把他们送出了门。
过了一会,中年人去而复返,老人透过窗户,看着远去的车灯。
“县里打电话的时候,怎么说的?”
“说是从西京来的,拿的是西北大学的函,好像在找什么古瓷窑遗址!”
西北大学,搞瓷器研究的?
但说实话,古代山西就没出过什么名瓷,这伙人为什么不去河北,不去景德镇?
老人没搞懂,只是摇了一下头:“难!”
……
确实难。
没来找老厂长之前,王齐志和赵修能就觉得已经很难了。找过之后,更是难上加难。
但感觉林思成,信心好像挺足?
庄子敬还在,不太好问,两人暗暗猜忖,时不时的对个眼神。
没喝酒,就吃了顿便饭,送走了庄子敬,三人又回到餐厅。
看两人欲言又止,林思成笑了笑:“老师,我准备明天去一下永济,估计能找到点样本,说不定还能碰到完整器。”
两人愣了愣。
不是不能找,别说永济,陪林思成去非洲,他俩眉头都不带皱一下的。
但感觉有些急。
昨天到了河津,今天到的乡宁,明天又要去永济……等于除了吃饭睡觉,不是在赶路,就是在赶路的路上。
他俩无所谓,反正也帮不上什么忙,车里能睡,回酒店更是倒头就能睡。
但林思成不行。
要梳理思路,要做计划,等样本找到的再多一些,估计还要连轴转:白天化验,晚上验证数据。
就像昨天说的,大不了就等三个月,没必要这么辛苦……
两人对视了一眼,王齐志刚要说什么,林思成从裤兜里一掏。
四块瓷片,各装在一支标本袋里。放到桌子上,林思成指了指刻花的那两块:“新工艺!”
“啥?”
“嗯,大致就是没有在任何历史文献中有过记载,没有出土过任何同类型的器物,各文保、研究机构在之前没有过任何相关的发现……”
林思成稍顿了一下:“现在基本可以肯定,这东西就是在运城烧的,这两片虽然是明瓷,但即便在明代,也完全能达到贡瓷的程度。
说明运城本地,应该有过全体系的陶瓷窑口,且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所以,没必要一定要把窑扯找出来。只要样本足够,能把工艺特点研究明白,能证明出自运城就可以!”
王齐志和赵修能彻底怔住,盯着那两块刻花瓷片。
这种类型的瓷器他俩确实没见过。之前的老厂长家里,两人还琢磨了一下:地方小窑口,连地方史志都没有记载,他俩不认识很正常。
两人压根就没想过什么新发现,新工艺。
包括全国人民都知道,山西没出过名瓷,甚至山西人自己也认。但突然间,冒出了什么“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这意味着什么?
修正地方学术历史,填补区域科学技术演进链条,强化地方文明话语权。
很拗口是不是?
解释起来很麻烦,说简单点,只说一点:填补历史空白!
所以,如果真是林思成所说的新工艺,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绝对远远超过申遗。
前者是濒危技术保护,后者是文化断层与科学技术新发现当然是前者更重要。
“而且这次难度也不大:这种器形的烧造工艺,应该来源于就近的定窑和磁州窑。”
林思成指着刻花中的黑线:“但做了很大的创新,特别是这种填黑彩后呈现的釉色,应该是应用了其它窑口没有涉及到的化学元素和工艺。
所以,不需要推测过火温度、温度、区间值,以及验证反应氛围,更不需要推导工艺……”
“只要样本足够,分析出具体成份,再证明这是新发现的工艺,且产自运城,就能弥补地方空白!”
林思成稍一顿:“我觉得,到时候换个澄泥砚的技术,绰绰有余!”
当然。
把和澄泥砚一块申遗的硫璃技术一块换回来也没问题。
怪不得回来的时候,感觉林思成有点兴奋,而且信心十足。
当时王齐志和赵修能还奇怪:即便找到窑口,也不可能让矿和厂停了工让你挖,有什么可高兴的?
两人对视了一眼,用力一点头:“那就找……明天几点走?”
“正常就行!”林思成笑了笑,“不行你俩再喝点?”
两人点点头:确实得喝点,不然今晚别想睡了……
又聊了一小会,林思成先上了楼,然后躺在床上仰着头。
其实他只说了一半:那两块刻花瓷片,远不止他所说的填补地方文化空白,还可能涉及到:山西有没有出过贡窑。
林思成很肯定,这两片就是瓷枕的枕面。这种器型相对冷门,民间收藏的很少,自己如果见过,只可能是在故宫里。
而故中的瓷枕有多少?
大大小小一千来樽,听起来不多。但问题是,这是举故宫“三十六万余件”瓷器中的一千多。林思成再厉害,也不可能全部研究个遍。
关键的是这东西技术含量不高,不管是哪个窑口烧的,所应用的工艺和技术基本都囊括在日用器和陈设器当中。再者除了故宫,外面收藏的不多,林思成大致搞懂原理和工艺特点之后,并没有过多的研究。
他之所以对“白底剔花填黑彩”有点印象,应该只是顺带听了一耳朵。不然以他恐怖的记忆力,只要上过手,就肯定能记得起来。
所以,回忆了好久,也没理出什么头绪。
那怎么办,要不要找人帮忙看看?
下意识的,林思成想起王老太太,但只是冒了个念头,就断然摇头。
既然文献中没记载,那故宫就不可能单独记录,要知道在哪,是哪一件,就只能一间宫殿挨一间宫殿的去找。
先不说王老太太现在连他是谁都不知道,就说故宫近万间宫殿,等老太太找到,估计也累到头了。
不过不着急。
俗话说得好,好席不怕晚,慢慢来。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最新章节,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最新章节,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