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尚荣自从考上民师后,云队长就对他说,上级已经通知了,他的民师从八月份算起。
也就是说,从八月份起,他就是民办教师,有全月的工分了。
因此,他平时就不用去生产队挣工分了。前些天,掰玉米挣的工分直接记在他妈的头上,剥玉米挣的工分就不另算了。
现在离九月份开学上课还有十来天,他准备上老林背吊柴买。
因为,他老妈江文江老毛病又翻了。但是家里现在是一贫如洗,拿一元钱出来都困难。
鸡前几些天下的蛋,一共十多个,他妈拿了大半去卖了,买了点盐和火柴回来。
还剩几个,江文英给吴二叔家尚锐拿了去。
论说,尚锐的腿伤没有吴尚荣的严重,应该好得差不多了。
但吴尚锐还是离不开拐杖,放了拐杖,受了伤的那只脚就承受不起身体的重要。
吴二叔去问医生,医生说生活太差了,营养跟不上。
没办法,几家人能凑出来的就只有一点鸡蛋,想买点牛奶这些奢侈品,根本没有可能……
所以,吴尚荣决定去背柴卖,争取挣点钱来给老妈买点药,再给二叔家尚锐买点奶粉。
但吴尚荣一个人上老林,没有一个伴,江文英不放心,不许他去。
吴尚荣想找吴尚俊、田大富、云吉强等几个小伙伴去,他们说要参加农忙,抢工分。
因为开学时,每个在读生还要把在队里的劳动天数开去交给学校。
吴尚荣想到,那这农忙期间,能陪自己去背吊柴的就只剩下一个兰子姐。
可是,江雨祥都说了,不许他给江沁兰来往,他去约江沁兰背吊柴也不知道他的那个雨祥舅同不同意。
犹豫了一会儿,还是决定去江沁兰家。
江沁兰家在吴家寨村的最南端,离吴尚家有三里多路,属于吴家寨村第三生产队。
这天早上,吴尚荣沿着大路来到江沁兰家。
运气好,家里没有大人。只有江沁兰带着三个妹妹一个弟弟在家里做家务,她爸做木工活去了,她妈生产队农忙去了。
吴尚荣把来意说了,又问她家里的事丢得下不?
江沁兰说:“牛是老二沁园在放,沁春已经10岁了,沁雪8岁,她们两个人完全可以煮饭和喂猪的。因此,她可陪吴尚荣去老林背吊柴。”
吴尚荣道:“那就这么定了,从明天起,我们两个人就去背吊柴。你早点上来,我在家等你。”
江沁兰点头应允……
…………
背柴卖那时又叫背吊柴,大概是最初背来的柴,要吊在吊秤上称重量而得名。
既然要去背吊柴,吴尚荣头天就把砍刀磨快,把背架和打杵准备好。
凌晨四点半左右,吴尚荣的妈妈就起来跟儿子煮好了早饭,并用灰面给他烙了七八个烙饼当午餐。
知子莫如母,他知道儿子要去背吊柴,约不到其他人,肯定约好了兰子一同去。
这样,江文英便给儿子准备了双份的烙饼。
五点半,吴尚荣就起来吃了饭,把烙饼袋子放在背架上系好,坐在家里等兰子姐……
牛池镇吴家寨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村子。他夹在两条深沟的中间,南北狭长,上下有七八里距离。东西比较窄,只有一到四里宽。
村子的南端是悬崖,北端是一笔断裂的岩石。
因此要进出吴家村寨,必须经过东西两面的两座木板桥。
西面的板桥叫西板桥,连通镇上。
东面的板桥是东板桥,通向深山老林。
吴家寨村共有三个生产队。最上面是一队,吴尚荣家所在的是二生产队,江沁兰家在南边的三生产队。
两座板桥都在二生产队的地盘上,要进出吴家寨,都必须经过二生产队的地盘。
吴尚荣在家里坐了十来分钟,江沁兰就到了。
江沁兰用手轻轻地推开他家大门,向吴尚荣招了招手。
吴尚荣背上准备好的物件,把胶鞋换成了草鞋,就跟着兰子姐出发了。
此时,天还没有大亮。吴向荣家在村子的西边,离西板桥最近,离东板桥远。
要经过东板桥去深山老林,就要横穿整个村子。
出了东板桥,清一色的上坡路。二人背着背架,微微弯着腰,不停地向山上爬去。
从小就在山路上走惯了的,二人不停地走着,还不时说些笑话。
一阵阵欢声笑语传向远方,二人丝毫没有劳累的感觉。
如果这条路永远没有尽头,吴尚荣愿永远陪着兰子姐这样走下去。
走着,走着,吴尚荣陷入了睱想中:二人同时进入小学和初中,在一张凳子上同坐了七年。
对方的一颦一笑,喜怒哀乐,彼此都非常清楚。
两个人都是班上的优生。兰子姐是班长,他是学习委员。
所以,两个人都非常讨老师的喜欢,老师们称二人是班上的金童玉女。
江沁兰比吴尚荣大了将近两岁,从小无论是个头还是力气,都比吴尚荣大。
上学的路上大人不在时,总是兰子姐照顾他。
过沟上坎是兰子姐牵着他,背不起书包了,是兰子姐拿过来背在自己身上。
特别是下了雨,没带雨伞时,更是兰子姐脱了外套罩在他的头上,而兰子姐自己经常淋了个透心凉。
难怪嫂子们总是打趣他:“尚云兄弟,你怎么没得点男子汉的气魄?总是要女朋友照顾。”
过去,无论大人孩子见他俩在一起,总是拿他俩订娃娃亲的事说笑。
他俩好像也习以为常,上学和放学还是天天在一起,形影不离,从来没有感觉到难为情。
但自从初中毕业后,这一个多月,两人就很少在一起了。
因为回到家里,各人忙各人家的家务事去了。何况吴尚荣还摔下了山坡,住了半个月的院,又在家里将息了十来天。
现在二人又走在了一起,好像重新回到了学生阶段。
只是二人回到家里后,都经历了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如今的心境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江沁兰见吴尚荣沉默了好一会儿都没有说话,便问道:“尚荣,你腿摔断了姐都没有来看你一下,你是不是生姐的气了?”
“兰子姐,我乍会生你的气呢?你没有来看我,肯定是雨祥舅封锁了消息。”
“否则,我回到家里后,你一定会来看我的。”
“那么,你是不是恨我爸?”
“不恨。雨祥舅是怕我长大后娶了你,不能让你过上幸福的生活。”
“其实,他人并不坏。我回到家里的时候,他悄悄来看过我,还给了我妈五元钱。只是他来时,我睡着了,没有见着他。”
听说尚荣养伤期间,老爸还是来看过尚荣,还给过五元钱,江沁兰心里的愧疚终于减轻了一些……
从吴家寨到砍柴的深山老林,大约有十二三里路,也就是一小时多一点的时间。
到了旺泉井,二人用背架上的空瓶打了点水来喝,然后坐下来休息了一会儿。
旺泉井的水清凉甘甜,比后世的纯净水好喝多了。
二十多年前,曾经有一位道士云游到这里,喝了这里的水后说,这是一道难得的灵泉,喝了对人是很有好处。
当时牛池镇上正在建酒厂,便决定用马匹专门脱水去煮酒。
第一锅酒出来后,请来的品酒师傅一尝,连称:“好酒,好酒。这味道已经超过全县所有酒厂的酒了。”
但是,镇上离这里十多里路,每天用马驼水来煮酒不现实。
一是成本太高,二是产量拿不上来。
后来就改成了用10%的旺泉井水,90%的一般井水来煮酒。
煮出来的酒虽然比不上第一锅的味道,可是比起其他酒厂的酒的味道又好了许多。
所以,后来核定价格时,该厂的57度白酒,订的零售价是一元钱一斤,而其他酒厂的酒是八角五分一斤。
想到这里,吴尚荣突然对江沁兰说:“兰子姐,你说如果我们今后在旺泉井这里建个酒厂,全部用这甘甜的井水来煮酒,销路是不是更好?”
江沁兰道:“那还消说,只不过现在天天在喊割尾巴,不允许私人办酒厂。”
吴尚荣说:“现在不行,不过再过三四年也许就可以了。”
江沁兰道:“现在私人不行,但集体可以。如果以你们生产队的名义,或者干脆以吴家寨村的名义办一个酒厂,就应该批得下来。”
“对呀,兰子姐,你真聪明,我咋没想到这点呢?那啥歌里不是天天唱‘推广新农具,社社办工厂’吗?”
“是的。所以说现在从上到下都是鼓励集体办厂的。”
吴尚荣道:“只是现在无论是村上,还是生产队都没有多余的钱拿出来办厂。”
江沁兰说:“是啊,现在村委会就是一个空架子。每年靠各下属生产队的提流维持运转。生产队那点钱每年年终都要跟社员搞决算,发余粮款。如果我们拖来用了,年终没有钱给社员发余粮款,社员肯定跟你拼命。”
“嗯,你说得对,真正地想用集体的钱来办酒厂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只能自筹资金,以集体的名义办厂。但是,由私人来管理,请生产队的人来当工人就行了。工人的钱交给集体,也变相地增加了生产队的收入。”
“可是你从哪里弄来办厂的钱呢?”
“这个,等我想到了弄钱的法子就告诉你。等有了钱后,就把支书和村长找来商量,给他们一些好处,让他们帮忙把办酒厂的手续跑下来,这样酒厂就可以办起来了。”
“那支书高大发办事拖沓,办厂最好不要过于依赖他。我听说你们二队的老云队长,今年干到年终就不干了,他准备推荐你二叔来干。”
“你二叔是生产能手,办事效率高。前两年云队长请他出来当副队长,他嫌麻烦,没有答应。这次你鼓励他把队长一职承担起来。到时由他出面,以生产队的名义办酒厂手续就容易多了。”
“哈…哈,兰子姐,我怎么觉得你有当县长的能力呢?你安排起这些事来,头头是道,不是吗?”
“哈哈,我如果当了金川县的县长,就把你弄来当牛池镇的镇长。”
“当什么镇长哟,干脆给你当男秘书算了。到时人家那些领导带女秘书下乡,你就带个男秘书下乡。”
“我带你个大头鬼,哈…哈……
“哈…哈……”
带着童音的笑声和银铃似的笑声混合在一起,回荡在四周的山谷中。
吴尚荣和兰子姐好久没有这样开心过了。
其他上山砍柴的人听见两个学生娃娃笑得这样开心,还以为二人前些天在校园里搞了什么恶作剧,现在互相炫耀呢……
一路说说笑笑,气氛非常活跃。二人很快就到了砍柴的地方大岩洞。
二人把背架放好,各人挥舞柴刀开始砍柴。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二人从小做家务,帮着家里干各种劳动,砍起柴来毫不费力。
只见柴刀飞舞,林间不断传来咚咚咚的砍柴声。
一小时多点,二人就把柴砍好了。
他们把枝叶除去了的柴用刀切成一米五左右,用藤蔓捆成三四十斤一捆的木材。
一般根据个人的力气大小来决定每一捆柴的具体重量,以及背几捆柴。
吴尚荣问了兰子姐,在家里背短途,她顶多背过130斤。
背柴是长途运输,背起来必须感到很轻松才行。
因此,吴尚荣说,兰子姐今天的柴最多背三十多斤重的三捆,总重量100斤左右就行了。
他自己呢,短途估计背得动160斤左右。今天他跟自己定的目标是130斤,那么30多斤左右的柴,他今天准备背四捆。
如是在往年,江沁兰根本不相信吴尚荣的力气会超过自己。
吴尚荣前几天打脸吴中刚的事情,在村子里传得沸沸扬扬的,她已经听说了。
这才相信吴尚荣的力气滚了一次山坡过后,奇迹般地增大了…
也就是说,从八月份起,他就是民办教师,有全月的工分了。
因此,他平时就不用去生产队挣工分了。前些天,掰玉米挣的工分直接记在他妈的头上,剥玉米挣的工分就不另算了。
现在离九月份开学上课还有十来天,他准备上老林背吊柴买。
因为,他老妈江文江老毛病又翻了。但是家里现在是一贫如洗,拿一元钱出来都困难。
鸡前几些天下的蛋,一共十多个,他妈拿了大半去卖了,买了点盐和火柴回来。
还剩几个,江文英给吴二叔家尚锐拿了去。
论说,尚锐的腿伤没有吴尚荣的严重,应该好得差不多了。
但吴尚锐还是离不开拐杖,放了拐杖,受了伤的那只脚就承受不起身体的重要。
吴二叔去问医生,医生说生活太差了,营养跟不上。
没办法,几家人能凑出来的就只有一点鸡蛋,想买点牛奶这些奢侈品,根本没有可能……
所以,吴尚荣决定去背柴卖,争取挣点钱来给老妈买点药,再给二叔家尚锐买点奶粉。
但吴尚荣一个人上老林,没有一个伴,江文英不放心,不许他去。
吴尚荣想找吴尚俊、田大富、云吉强等几个小伙伴去,他们说要参加农忙,抢工分。
因为开学时,每个在读生还要把在队里的劳动天数开去交给学校。
吴尚荣想到,那这农忙期间,能陪自己去背吊柴的就只剩下一个兰子姐。
可是,江雨祥都说了,不许他给江沁兰来往,他去约江沁兰背吊柴也不知道他的那个雨祥舅同不同意。
犹豫了一会儿,还是决定去江沁兰家。
江沁兰家在吴家寨村的最南端,离吴尚家有三里多路,属于吴家寨村第三生产队。
这天早上,吴尚荣沿着大路来到江沁兰家。
运气好,家里没有大人。只有江沁兰带着三个妹妹一个弟弟在家里做家务,她爸做木工活去了,她妈生产队农忙去了。
吴尚荣把来意说了,又问她家里的事丢得下不?
江沁兰说:“牛是老二沁园在放,沁春已经10岁了,沁雪8岁,她们两个人完全可以煮饭和喂猪的。因此,她可陪吴尚荣去老林背吊柴。”
吴尚荣道:“那就这么定了,从明天起,我们两个人就去背吊柴。你早点上来,我在家等你。”
江沁兰点头应允……
…………
背柴卖那时又叫背吊柴,大概是最初背来的柴,要吊在吊秤上称重量而得名。
既然要去背吊柴,吴尚荣头天就把砍刀磨快,把背架和打杵准备好。
凌晨四点半左右,吴尚荣的妈妈就起来跟儿子煮好了早饭,并用灰面给他烙了七八个烙饼当午餐。
知子莫如母,他知道儿子要去背吊柴,约不到其他人,肯定约好了兰子一同去。
这样,江文英便给儿子准备了双份的烙饼。
五点半,吴尚荣就起来吃了饭,把烙饼袋子放在背架上系好,坐在家里等兰子姐……
牛池镇吴家寨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村子。他夹在两条深沟的中间,南北狭长,上下有七八里距离。东西比较窄,只有一到四里宽。
村子的南端是悬崖,北端是一笔断裂的岩石。
因此要进出吴家村寨,必须经过东西两面的两座木板桥。
西面的板桥叫西板桥,连通镇上。
东面的板桥是东板桥,通向深山老林。
吴家寨村共有三个生产队。最上面是一队,吴尚荣家所在的是二生产队,江沁兰家在南边的三生产队。
两座板桥都在二生产队的地盘上,要进出吴家寨,都必须经过二生产队的地盘。
吴尚荣在家里坐了十来分钟,江沁兰就到了。
江沁兰用手轻轻地推开他家大门,向吴尚荣招了招手。
吴尚荣背上准备好的物件,把胶鞋换成了草鞋,就跟着兰子姐出发了。
此时,天还没有大亮。吴向荣家在村子的西边,离西板桥最近,离东板桥远。
要经过东板桥去深山老林,就要横穿整个村子。
出了东板桥,清一色的上坡路。二人背着背架,微微弯着腰,不停地向山上爬去。
从小就在山路上走惯了的,二人不停地走着,还不时说些笑话。
一阵阵欢声笑语传向远方,二人丝毫没有劳累的感觉。
如果这条路永远没有尽头,吴尚荣愿永远陪着兰子姐这样走下去。
走着,走着,吴尚荣陷入了睱想中:二人同时进入小学和初中,在一张凳子上同坐了七年。
对方的一颦一笑,喜怒哀乐,彼此都非常清楚。
两个人都是班上的优生。兰子姐是班长,他是学习委员。
所以,两个人都非常讨老师的喜欢,老师们称二人是班上的金童玉女。
江沁兰比吴尚荣大了将近两岁,从小无论是个头还是力气,都比吴尚荣大。
上学的路上大人不在时,总是兰子姐照顾他。
过沟上坎是兰子姐牵着他,背不起书包了,是兰子姐拿过来背在自己身上。
特别是下了雨,没带雨伞时,更是兰子姐脱了外套罩在他的头上,而兰子姐自己经常淋了个透心凉。
难怪嫂子们总是打趣他:“尚云兄弟,你怎么没得点男子汉的气魄?总是要女朋友照顾。”
过去,无论大人孩子见他俩在一起,总是拿他俩订娃娃亲的事说笑。
他俩好像也习以为常,上学和放学还是天天在一起,形影不离,从来没有感觉到难为情。
但自从初中毕业后,这一个多月,两人就很少在一起了。
因为回到家里,各人忙各人家的家务事去了。何况吴尚荣还摔下了山坡,住了半个月的院,又在家里将息了十来天。
现在二人又走在了一起,好像重新回到了学生阶段。
只是二人回到家里后,都经历了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如今的心境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江沁兰见吴尚荣沉默了好一会儿都没有说话,便问道:“尚荣,你腿摔断了姐都没有来看你一下,你是不是生姐的气了?”
“兰子姐,我乍会生你的气呢?你没有来看我,肯定是雨祥舅封锁了消息。”
“否则,我回到家里后,你一定会来看我的。”
“那么,你是不是恨我爸?”
“不恨。雨祥舅是怕我长大后娶了你,不能让你过上幸福的生活。”
“其实,他人并不坏。我回到家里的时候,他悄悄来看过我,还给了我妈五元钱。只是他来时,我睡着了,没有见着他。”
听说尚荣养伤期间,老爸还是来看过尚荣,还给过五元钱,江沁兰心里的愧疚终于减轻了一些……
从吴家寨到砍柴的深山老林,大约有十二三里路,也就是一小时多一点的时间。
到了旺泉井,二人用背架上的空瓶打了点水来喝,然后坐下来休息了一会儿。
旺泉井的水清凉甘甜,比后世的纯净水好喝多了。
二十多年前,曾经有一位道士云游到这里,喝了这里的水后说,这是一道难得的灵泉,喝了对人是很有好处。
当时牛池镇上正在建酒厂,便决定用马匹专门脱水去煮酒。
第一锅酒出来后,请来的品酒师傅一尝,连称:“好酒,好酒。这味道已经超过全县所有酒厂的酒了。”
但是,镇上离这里十多里路,每天用马驼水来煮酒不现实。
一是成本太高,二是产量拿不上来。
后来就改成了用10%的旺泉井水,90%的一般井水来煮酒。
煮出来的酒虽然比不上第一锅的味道,可是比起其他酒厂的酒的味道又好了许多。
所以,后来核定价格时,该厂的57度白酒,订的零售价是一元钱一斤,而其他酒厂的酒是八角五分一斤。
想到这里,吴尚荣突然对江沁兰说:“兰子姐,你说如果我们今后在旺泉井这里建个酒厂,全部用这甘甜的井水来煮酒,销路是不是更好?”
江沁兰道:“那还消说,只不过现在天天在喊割尾巴,不允许私人办酒厂。”
吴尚荣说:“现在不行,不过再过三四年也许就可以了。”
江沁兰道:“现在私人不行,但集体可以。如果以你们生产队的名义,或者干脆以吴家寨村的名义办一个酒厂,就应该批得下来。”
“对呀,兰子姐,你真聪明,我咋没想到这点呢?那啥歌里不是天天唱‘推广新农具,社社办工厂’吗?”
“是的。所以说现在从上到下都是鼓励集体办厂的。”
吴尚荣道:“只是现在无论是村上,还是生产队都没有多余的钱拿出来办厂。”
江沁兰说:“是啊,现在村委会就是一个空架子。每年靠各下属生产队的提流维持运转。生产队那点钱每年年终都要跟社员搞决算,发余粮款。如果我们拖来用了,年终没有钱给社员发余粮款,社员肯定跟你拼命。”
“嗯,你说得对,真正地想用集体的钱来办酒厂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只能自筹资金,以集体的名义办厂。但是,由私人来管理,请生产队的人来当工人就行了。工人的钱交给集体,也变相地增加了生产队的收入。”
“可是你从哪里弄来办厂的钱呢?”
“这个,等我想到了弄钱的法子就告诉你。等有了钱后,就把支书和村长找来商量,给他们一些好处,让他们帮忙把办酒厂的手续跑下来,这样酒厂就可以办起来了。”
“那支书高大发办事拖沓,办厂最好不要过于依赖他。我听说你们二队的老云队长,今年干到年终就不干了,他准备推荐你二叔来干。”
“你二叔是生产能手,办事效率高。前两年云队长请他出来当副队长,他嫌麻烦,没有答应。这次你鼓励他把队长一职承担起来。到时由他出面,以生产队的名义办酒厂手续就容易多了。”
“哈…哈,兰子姐,我怎么觉得你有当县长的能力呢?你安排起这些事来,头头是道,不是吗?”
“哈哈,我如果当了金川县的县长,就把你弄来当牛池镇的镇长。”
“当什么镇长哟,干脆给你当男秘书算了。到时人家那些领导带女秘书下乡,你就带个男秘书下乡。”
“我带你个大头鬼,哈…哈……
“哈…哈……”
带着童音的笑声和银铃似的笑声混合在一起,回荡在四周的山谷中。
吴尚荣和兰子姐好久没有这样开心过了。
其他上山砍柴的人听见两个学生娃娃笑得这样开心,还以为二人前些天在校园里搞了什么恶作剧,现在互相炫耀呢……
一路说说笑笑,气氛非常活跃。二人很快就到了砍柴的地方大岩洞。
二人把背架放好,各人挥舞柴刀开始砍柴。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二人从小做家务,帮着家里干各种劳动,砍起柴来毫不费力。
只见柴刀飞舞,林间不断传来咚咚咚的砍柴声。
一小时多点,二人就把柴砍好了。
他们把枝叶除去了的柴用刀切成一米五左右,用藤蔓捆成三四十斤一捆的木材。
一般根据个人的力气大小来决定每一捆柴的具体重量,以及背几捆柴。
吴尚荣问了兰子姐,在家里背短途,她顶多背过130斤。
背柴是长途运输,背起来必须感到很轻松才行。
因此,吴尚荣说,兰子姐今天的柴最多背三十多斤重的三捆,总重量100斤左右就行了。
他自己呢,短途估计背得动160斤左右。今天他跟自己定的目标是130斤,那么30多斤左右的柴,他今天准备背四捆。
如是在往年,江沁兰根本不相信吴尚荣的力气会超过自己。
吴尚荣前几天打脸吴中刚的事情,在村子里传得沸沸扬扬的,她已经听说了。
这才相信吴尚荣的力气滚了一次山坡过后,奇迹般地增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