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价位的交易,很多时候往往会对应着不同档次的配套服务,
通常溢价越高的,服务就越接近“交朋友”,对方不仅会愿意花时间跟你详细交流,甚至看起来还会为你考虑,
而溢价越低的,服务就越靠近“菜市场”,明码标价、不行就算。
韦恩这边找到的房屋中介也不例外,由于这一带的房屋租赁,基本面向的是工作在商业街区里的工薪阶层,所以在房屋中介的办公场所里,已成交和未成交的房源信息,就贴得跟警察局里的通缉令墙似的,
上边用一页页纸写着房源的地址和大概情况,比如面积、分配布局以及是否附带家具之类,其中一部分的房屋信息上还被红色的笔迹在纸上画出一个大圈,然后在下边写上“于什么时候已出租”,
职员们也并不会太过热情的提供服务,任由潜在的顾客们自由进出,浏览公开张贴出来的房屋信息,只在感觉对方有明显支付能力或者交易意向的时候,才会主动过来搭讪。
尽管具体的租户信息都是保密的,成交的房租价格也不会轻易透露,但房屋中介并不介意客户们了解他们近期都促成过哪些租房协议,
毕竟这是房屋中介公司能力和实力的证明,成交数量多,代表了他们能为顾客选出最合适的住处,而房源分布广,则意味着他们拥有足够的市场认可度和占有率。
这倒是方便了侦探社的调查,
韦恩在这边应付着一位根据衣着和“是否带着仆人”来判断客户是否具有购买力的中介职员,伊妮莎则和两位探员在那边浏览着墙上的房屋信息,
在支付了一点小费之后,韦恩甚至还拿到了职员主动提供过来的一沓过往房源目录,暗示“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房源,可能只是因为你们这一次来得不够巧,而不是因为中介能提供的选择不够多”。
类似“大数据杀熟”或者“小魔术套路”之类的简单技巧,在正式被公众熟知以前,其实都是很管用的,
伊妮莎很快就注意到过往房源目录里的记录,和公开贴在墙上的已成交记录对不上,进行过确认之后,就偷偷扯了扯韦恩的衣角,示意自己已经找到了线索。
遗憾地跟职员表示“自己还需要考虑”以后,韦恩等人很快就离开了房屋中介公司,
伊妮莎随后就在马车的车厢里,摊开了里士满的地图,并开始用白纸绘制这附近街区的简易放大图:
“他们提供的过往房源目录都是按周更新的,其中有两处租房在两个月前的第一周同时消失了,但是在墙上的已成交记录里并没有找到,我认为值得关注。
“那条街我们刚才去过,按照那里门牌号的分布和排序密度来看,这两个地址之间的距离相隔不算太远,大概应该在这两个位置,符合设置‘监视点’的特征。”
韦恩在这种事情上还是比较倾向于实践的,既然有了线索,那么接下来只需要确认一遍,就知道准不准了。
……
马车和几位探员先后从被怀疑的地点旁路过以后,本地特工们设置的监视点,很快就被发现了。
这年头住在这种地方的正经人,哪有工作时间一直待在屋子里伸头看街景的,
既不出门上班,也不在家休息或者做家务,再看看他们的长相,虽然或许会显得有点冒犯,但确实也不像是能收获富婆资助的艺术家。
而且也不可能这么巧,同时遇到两户艺术家——毕竟这里是里士满,不是艺术家的主流集散地,“学院”所在的乔治伯格倒是还有这个可能,那边的穷学生和艺术生更多一些,富婆的含量也更高。
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比自己淌水要省事,更准确的地形图很快就被重新绘制了出来:
“这附近之前一共有四处待租赁的住房,都是从整幢的房屋里,分割出来单独租赁的某一层或者某一间。既然本地的特工组织选择了这两处,那么从视野和路线情况来看,他们监视的范围大概就在这片区域里,也就是这两幢重点房屋。
“其中最有可能的,是这幢房屋里靠近巷子这一面的这些房间,就是不知道它们是单独出租还是整体出租的。如果是后者,那我们就已经可以锁定目标了。”
韦恩一边说着自己的分析,一边就观察着伊妮莎的反应,
伊妮莎听完之后稍微回忆了一下:
“房屋中介那边倒是有这里的成交记录,成交的时间就在那两个监视点被设置前的一周之内。假设他们就是跟着目标过来的话,那么目标就应该住在这个位置。
“这幢房屋是分开出租的,那个成交记录显示对方租住的是二楼的其中一套,从窗户跳下来,就是你说的那条巷子。这一套住房带起居室和卧室,有独立的盥洗室,不过厨房是公用的,也有基本的家具。”
有个人形电脑在旁边就是方便,具体的位置确定以后,要验证也就是一两天的事,
事实上,当天傍晚,在街边假装看报纸,看得已经抽完了两包香烟的莱恩,就看到了那个传说中的“风衣男人”。
偏深的金发、蓝眼睛,走路时喜欢用手扶着帽子,在转角位置和进门前还时不时地回头张望一下,警惕性颇高,
如果只是在大街上跟他擦肩而过,或许还不会显得可疑,但探员们连续几个位置观察下来,感觉他看起来就跟恐怖片里被鬼缠上的家伙差不多。
从破案的角度来讲,这家伙显然已经满足了被带回去协助调查的条件,已经可以“落袋为安”了,
不过要是考虑顺藤摸瓜,那么更合理的做法则是继续放长线钓大鱼。
韦恩本来还在这个“二选一”里边纠结,然后就越琢磨越觉得不对劲,
从监视点的设置上看,本地的特工们盯上这家伙似乎都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远远早于刺杀案开始之前,甚至就连这家伙上一次搬家,看起来都像是之前的行动结束以后才换的地方,只不过无意中被侦探社这边咬住了尾巴。
本地的特工组织看起来和他们并不是一伙的,不然没必要额外设置监视点,
但是要是说他们之前一点迹象都没发现,那是不是也有点太失职了?
通常溢价越高的,服务就越接近“交朋友”,对方不仅会愿意花时间跟你详细交流,甚至看起来还会为你考虑,
而溢价越低的,服务就越靠近“菜市场”,明码标价、不行就算。
韦恩这边找到的房屋中介也不例外,由于这一带的房屋租赁,基本面向的是工作在商业街区里的工薪阶层,所以在房屋中介的办公场所里,已成交和未成交的房源信息,就贴得跟警察局里的通缉令墙似的,
上边用一页页纸写着房源的地址和大概情况,比如面积、分配布局以及是否附带家具之类,其中一部分的房屋信息上还被红色的笔迹在纸上画出一个大圈,然后在下边写上“于什么时候已出租”,
职员们也并不会太过热情的提供服务,任由潜在的顾客们自由进出,浏览公开张贴出来的房屋信息,只在感觉对方有明显支付能力或者交易意向的时候,才会主动过来搭讪。
尽管具体的租户信息都是保密的,成交的房租价格也不会轻易透露,但房屋中介并不介意客户们了解他们近期都促成过哪些租房协议,
毕竟这是房屋中介公司能力和实力的证明,成交数量多,代表了他们能为顾客选出最合适的住处,而房源分布广,则意味着他们拥有足够的市场认可度和占有率。
这倒是方便了侦探社的调查,
韦恩在这边应付着一位根据衣着和“是否带着仆人”来判断客户是否具有购买力的中介职员,伊妮莎则和两位探员在那边浏览着墙上的房屋信息,
在支付了一点小费之后,韦恩甚至还拿到了职员主动提供过来的一沓过往房源目录,暗示“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房源,可能只是因为你们这一次来得不够巧,而不是因为中介能提供的选择不够多”。
类似“大数据杀熟”或者“小魔术套路”之类的简单技巧,在正式被公众熟知以前,其实都是很管用的,
伊妮莎很快就注意到过往房源目录里的记录,和公开贴在墙上的已成交记录对不上,进行过确认之后,就偷偷扯了扯韦恩的衣角,示意自己已经找到了线索。
遗憾地跟职员表示“自己还需要考虑”以后,韦恩等人很快就离开了房屋中介公司,
伊妮莎随后就在马车的车厢里,摊开了里士满的地图,并开始用白纸绘制这附近街区的简易放大图:
“他们提供的过往房源目录都是按周更新的,其中有两处租房在两个月前的第一周同时消失了,但是在墙上的已成交记录里并没有找到,我认为值得关注。
“那条街我们刚才去过,按照那里门牌号的分布和排序密度来看,这两个地址之间的距离相隔不算太远,大概应该在这两个位置,符合设置‘监视点’的特征。”
韦恩在这种事情上还是比较倾向于实践的,既然有了线索,那么接下来只需要确认一遍,就知道准不准了。
……
马车和几位探员先后从被怀疑的地点旁路过以后,本地特工们设置的监视点,很快就被发现了。
这年头住在这种地方的正经人,哪有工作时间一直待在屋子里伸头看街景的,
既不出门上班,也不在家休息或者做家务,再看看他们的长相,虽然或许会显得有点冒犯,但确实也不像是能收获富婆资助的艺术家。
而且也不可能这么巧,同时遇到两户艺术家——毕竟这里是里士满,不是艺术家的主流集散地,“学院”所在的乔治伯格倒是还有这个可能,那边的穷学生和艺术生更多一些,富婆的含量也更高。
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比自己淌水要省事,更准确的地形图很快就被重新绘制了出来:
“这附近之前一共有四处待租赁的住房,都是从整幢的房屋里,分割出来单独租赁的某一层或者某一间。既然本地的特工组织选择了这两处,那么从视野和路线情况来看,他们监视的范围大概就在这片区域里,也就是这两幢重点房屋。
“其中最有可能的,是这幢房屋里靠近巷子这一面的这些房间,就是不知道它们是单独出租还是整体出租的。如果是后者,那我们就已经可以锁定目标了。”
韦恩一边说着自己的分析,一边就观察着伊妮莎的反应,
伊妮莎听完之后稍微回忆了一下:
“房屋中介那边倒是有这里的成交记录,成交的时间就在那两个监视点被设置前的一周之内。假设他们就是跟着目标过来的话,那么目标就应该住在这个位置。
“这幢房屋是分开出租的,那个成交记录显示对方租住的是二楼的其中一套,从窗户跳下来,就是你说的那条巷子。这一套住房带起居室和卧室,有独立的盥洗室,不过厨房是公用的,也有基本的家具。”
有个人形电脑在旁边就是方便,具体的位置确定以后,要验证也就是一两天的事,
事实上,当天傍晚,在街边假装看报纸,看得已经抽完了两包香烟的莱恩,就看到了那个传说中的“风衣男人”。
偏深的金发、蓝眼睛,走路时喜欢用手扶着帽子,在转角位置和进门前还时不时地回头张望一下,警惕性颇高,
如果只是在大街上跟他擦肩而过,或许还不会显得可疑,但探员们连续几个位置观察下来,感觉他看起来就跟恐怖片里被鬼缠上的家伙差不多。
从破案的角度来讲,这家伙显然已经满足了被带回去协助调查的条件,已经可以“落袋为安”了,
不过要是考虑顺藤摸瓜,那么更合理的做法则是继续放长线钓大鱼。
韦恩本来还在这个“二选一”里边纠结,然后就越琢磨越觉得不对劲,
从监视点的设置上看,本地的特工们盯上这家伙似乎都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远远早于刺杀案开始之前,甚至就连这家伙上一次搬家,看起来都像是之前的行动结束以后才换的地方,只不过无意中被侦探社这边咬住了尾巴。
本地的特工组织看起来和他们并不是一伙的,不然没必要额外设置监视点,
但是要是说他们之前一点迹象都没发现,那是不是也有点太失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