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一起吃饭!”
也快接近晚饭时间,景春熙在花厅坐下去,就招呼小蛮道,知道这个点上他肯定没吃东西。
小蛮听到这话,立刻高兴应了一声:“好!”一点都不客气。
他快步走过来,坐在景春熙对面。
小蛮不像其他下人那样,在主人面前显得拘谨。以前天天和景春熙一起锻炼,也一起同桌吃饭,早已习惯了这种相处方式。
他拿起筷子,正准备开口说话,却见景春熙连勺子都不用,直接端起汤碗,呼噜噜几口就喝下半碗汤,速度之快,让小蛮有些瞠目结舌。
这豪迈的气势,在青山庄完全没有见过,连他这正宗的村娃都自愧不如,那架势,反而有点像他那不喜欢坐凳子,老喜欢蹲在家门口,呼噜一下就半碗热粥下肚的祖父。
“快点吃,吃完再说。”景春熙一边吃一边催促道。她的动作干脆利落,几口红烧肉下肚,又迅速扒了小半碗饭。小蛮看着她狼吞虎咽、风卷残云的样子,忍不住问道:“小姐又锻炼去了?”
景春熙嘴里塞得满满的,含糊不清地回答道:“甘棠镇跑了个来回。”
说话间,景春熙往自己碗里勺了几勺的蒸蛋,用筷子搅拌了几下,就着小半碗饭又进了肚子。
直到春桃帮她添第二碗饭的时候,景春熙才抬起头。
她看小蛮还在发愣,忍不住催促道:“看什么?没见过吗?我这顿可是中餐晚餐一起吃的,你也快吃,我可等不及你磨磨蹭蹭。”
小蛮这才回过神来,连忙低头扒饭,还跟着吃了几块红烧肉,每样菜也吃了几筷子。
其实他今天也挺累的,一刻都没闲着。除了找那个小乞丐,还被小乞丐带着见了不少人,忙得不亦乐乎。
等他吃完了,景春熙自己也已经吃得差不多了。她放下筷子,擦了擦嘴,这才问道:“他的信呢?”
小蛮叹了口气,有些无奈地说:“小乞丐没拿来,支支吾吾的说她娘没空写,问多了又说不用送了。”
小蛮皱着眉,语气里带着一丝困惑:“小姐,你说是不是他家出了什么事情?或者是家里没办法来救他们?不会是把他们舍弃了吧?”
小蛮脑回路可真多。
景春熙只是觉得奇怪而已,她也皱着眉思索了一会儿,说道:“应该不会!他不说当时出事的时候有车有马,也带有下人的?即使不是大富大贵,起码家中也不缺银子。
而且哪那么容易出事?还能都全家一起出事不成?一个都没了?就是托人带银子来救也是可以的。”
她回想起那天小乞丐的模样。听说要帮他送信时,那满脸的兴奋和期待,实在想不通为什么现在又变了卦。
小蛮点了点头,也觉得这个理由有些说不通。想了想他又说道:“难道是对我们不放心?”他抬头看了看景春熙,见她也是一脸困惑,便试探性地提出了这个想法。
景春熙又沉默了一会儿,摇了摇头,语气有些无奈:“那就算了,以后不要问了。”
她叹了口气,心里有些失落。她原本只是想帮个小忙,没想到却被误解了。那就没必要再纠结这件事,毕竟帮这个忙本来就是多管闲事。
别人不急,她急什么?为不相干的人徒增烦恼,不值得!
“那边宅子只剩下今晚煮饭的米了。”
小蛮第一句话一点都没让景春熙感到惊讶。她微微一笑,反而显得很轻松:“换了那么多信息?待会从这边拉点过去。”
小蛮点了点头,从袖袋里掏出一叠纸,递给景春熙:“这都是小乞丐自己写的,我也没来得及整理。”
景春熙接过纸张,没有马上打开。她早就猜测小乞丐可能会识字,毕竟在这个时代,但凡家中有点银子的,男孩子即使读不成书也会上几年私塾,不会是睁眼瞎。
她摊开卷着的纸张,其实也就三张而已,每一张写的字都不满格。景春熙还没来得及看纸中的内容,就被里面的字镇住了。
那是一手精美的楷书,结构严谨工整,字字如珍珠般圆润精致。虽说撇捺间落笔力度不够而稍显稚嫩,但依然透着一股清雅之气,令人赏心悦目。
“小乞丐怕是三四岁就开始启蒙了。”景春熙脱口而出,这只是她的揣测,一般的孩子三四年都没练得成这一手好字。
能在三四岁启蒙的孩子,要么家中本就有先生,要么就是父母学识过人,不但教导到位,孩子本身也肯学才行。
小蛮半天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看着景春熙。过了良久,他才缓缓开口:“听他说话和言行举止,肯定不是出自平常人家。”
景春熙点了点头,也不打算继续追问下去,而是开始认真研究得来的信息。
“九江郡郡守,陈正堂,在任上带有两房姨娘,庶女一人。满春院头牌惜春姑娘是他的红颜知己。”
景春熙皱了皱眉,九江郡守居然如此风流,还敢狎妓。
“浔阳县令,崔华平,大盛二十三年探花,一妻一妾随任,已生有一子。养有一个十几岁的外室裘氏,就在北门的桃源巷。”
真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看到这里,景春熙闭了闭眼,然后再度睁开,舒了口气。
“满春院”她有印象,那是浔阳城目前最繁华、灯红酒绿的街道的一间青楼。她还记得,上次吃着肉疼的那顿饭,陶金就是在“满春院”附近的“醉香楼”请的。
只是她怎么不相信是个七岁左右的孩子写出来的呢。
“这是小乞丐当着你的面写的吗?”景春熙产生了怀疑,忍不住问道。
字写得好点还情有可原,说明他很努力,可这语言总结这么简练,似乎很明白他们想要的是什么信息。
对面的小蛮摇了摇头,但景春熙没空去深究这字是谁写的。
她把关注点集中在了这张纸的具体内容上。
崔华平这个县令,居然也是大庆二十三年中榜,和三舅舅同届。
三舅舅这个状元郎,流放前还在翰林院做个小小的编修,而探花郎却已经外派做官。
虽说只是个七品县令,但浔阳县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县,它是九江郡的中心,陆路,水路极其方便,地理位置不可多得,县令也是个肥缺。
如果不是已经提前站好了队,后面没有人推波助澜,肯定到不了这个位置。
现在景春熙明白了,陈正堂和崔华平两人都是太子的人,也是弹劾外祖父的那帮人。
她心中不禁有些复杂,这些信息让她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局势比想象中更加复杂和危险,太子的左膀右臂不想办法砍断,怕是报仇更是举步维艰,可能会变成压死大将军府的最后一根稻草。
也快接近晚饭时间,景春熙在花厅坐下去,就招呼小蛮道,知道这个点上他肯定没吃东西。
小蛮听到这话,立刻高兴应了一声:“好!”一点都不客气。
他快步走过来,坐在景春熙对面。
小蛮不像其他下人那样,在主人面前显得拘谨。以前天天和景春熙一起锻炼,也一起同桌吃饭,早已习惯了这种相处方式。
他拿起筷子,正准备开口说话,却见景春熙连勺子都不用,直接端起汤碗,呼噜噜几口就喝下半碗汤,速度之快,让小蛮有些瞠目结舌。
这豪迈的气势,在青山庄完全没有见过,连他这正宗的村娃都自愧不如,那架势,反而有点像他那不喜欢坐凳子,老喜欢蹲在家门口,呼噜一下就半碗热粥下肚的祖父。
“快点吃,吃完再说。”景春熙一边吃一边催促道。她的动作干脆利落,几口红烧肉下肚,又迅速扒了小半碗饭。小蛮看着她狼吞虎咽、风卷残云的样子,忍不住问道:“小姐又锻炼去了?”
景春熙嘴里塞得满满的,含糊不清地回答道:“甘棠镇跑了个来回。”
说话间,景春熙往自己碗里勺了几勺的蒸蛋,用筷子搅拌了几下,就着小半碗饭又进了肚子。
直到春桃帮她添第二碗饭的时候,景春熙才抬起头。
她看小蛮还在发愣,忍不住催促道:“看什么?没见过吗?我这顿可是中餐晚餐一起吃的,你也快吃,我可等不及你磨磨蹭蹭。”
小蛮这才回过神来,连忙低头扒饭,还跟着吃了几块红烧肉,每样菜也吃了几筷子。
其实他今天也挺累的,一刻都没闲着。除了找那个小乞丐,还被小乞丐带着见了不少人,忙得不亦乐乎。
等他吃完了,景春熙自己也已经吃得差不多了。她放下筷子,擦了擦嘴,这才问道:“他的信呢?”
小蛮叹了口气,有些无奈地说:“小乞丐没拿来,支支吾吾的说她娘没空写,问多了又说不用送了。”
小蛮皱着眉,语气里带着一丝困惑:“小姐,你说是不是他家出了什么事情?或者是家里没办法来救他们?不会是把他们舍弃了吧?”
小蛮脑回路可真多。
景春熙只是觉得奇怪而已,她也皱着眉思索了一会儿,说道:“应该不会!他不说当时出事的时候有车有马,也带有下人的?即使不是大富大贵,起码家中也不缺银子。
而且哪那么容易出事?还能都全家一起出事不成?一个都没了?就是托人带银子来救也是可以的。”
她回想起那天小乞丐的模样。听说要帮他送信时,那满脸的兴奋和期待,实在想不通为什么现在又变了卦。
小蛮点了点头,也觉得这个理由有些说不通。想了想他又说道:“难道是对我们不放心?”他抬头看了看景春熙,见她也是一脸困惑,便试探性地提出了这个想法。
景春熙又沉默了一会儿,摇了摇头,语气有些无奈:“那就算了,以后不要问了。”
她叹了口气,心里有些失落。她原本只是想帮个小忙,没想到却被误解了。那就没必要再纠结这件事,毕竟帮这个忙本来就是多管闲事。
别人不急,她急什么?为不相干的人徒增烦恼,不值得!
“那边宅子只剩下今晚煮饭的米了。”
小蛮第一句话一点都没让景春熙感到惊讶。她微微一笑,反而显得很轻松:“换了那么多信息?待会从这边拉点过去。”
小蛮点了点头,从袖袋里掏出一叠纸,递给景春熙:“这都是小乞丐自己写的,我也没来得及整理。”
景春熙接过纸张,没有马上打开。她早就猜测小乞丐可能会识字,毕竟在这个时代,但凡家中有点银子的,男孩子即使读不成书也会上几年私塾,不会是睁眼瞎。
她摊开卷着的纸张,其实也就三张而已,每一张写的字都不满格。景春熙还没来得及看纸中的内容,就被里面的字镇住了。
那是一手精美的楷书,结构严谨工整,字字如珍珠般圆润精致。虽说撇捺间落笔力度不够而稍显稚嫩,但依然透着一股清雅之气,令人赏心悦目。
“小乞丐怕是三四岁就开始启蒙了。”景春熙脱口而出,这只是她的揣测,一般的孩子三四年都没练得成这一手好字。
能在三四岁启蒙的孩子,要么家中本就有先生,要么就是父母学识过人,不但教导到位,孩子本身也肯学才行。
小蛮半天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看着景春熙。过了良久,他才缓缓开口:“听他说话和言行举止,肯定不是出自平常人家。”
景春熙点了点头,也不打算继续追问下去,而是开始认真研究得来的信息。
“九江郡郡守,陈正堂,在任上带有两房姨娘,庶女一人。满春院头牌惜春姑娘是他的红颜知己。”
景春熙皱了皱眉,九江郡守居然如此风流,还敢狎妓。
“浔阳县令,崔华平,大盛二十三年探花,一妻一妾随任,已生有一子。养有一个十几岁的外室裘氏,就在北门的桃源巷。”
真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看到这里,景春熙闭了闭眼,然后再度睁开,舒了口气。
“满春院”她有印象,那是浔阳城目前最繁华、灯红酒绿的街道的一间青楼。她还记得,上次吃着肉疼的那顿饭,陶金就是在“满春院”附近的“醉香楼”请的。
只是她怎么不相信是个七岁左右的孩子写出来的呢。
“这是小乞丐当着你的面写的吗?”景春熙产生了怀疑,忍不住问道。
字写得好点还情有可原,说明他很努力,可这语言总结这么简练,似乎很明白他们想要的是什么信息。
对面的小蛮摇了摇头,但景春熙没空去深究这字是谁写的。
她把关注点集中在了这张纸的具体内容上。
崔华平这个县令,居然也是大庆二十三年中榜,和三舅舅同届。
三舅舅这个状元郎,流放前还在翰林院做个小小的编修,而探花郎却已经外派做官。
虽说只是个七品县令,但浔阳县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县,它是九江郡的中心,陆路,水路极其方便,地理位置不可多得,县令也是个肥缺。
如果不是已经提前站好了队,后面没有人推波助澜,肯定到不了这个位置。
现在景春熙明白了,陈正堂和崔华平两人都是太子的人,也是弹劾外祖父的那帮人。
她心中不禁有些复杂,这些信息让她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局势比想象中更加复杂和危险,太子的左膀右臂不想办法砍断,怕是报仇更是举步维艰,可能会变成压死大将军府的最后一根稻草。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八岁小娃,搬空渣爹库房跟着外祖一家去流放,八岁小娃,搬空渣爹库房跟着外祖一家去流放最新章节,八岁小娃,搬空渣爹库房跟着外祖一家去流放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八岁小娃,搬空渣爹库房跟着外祖一家去流放,八岁小娃,搬空渣爹库房跟着外祖一家去流放最新章节,八岁小娃,搬空渣爹库房跟着外祖一家去流放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