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他到家,陈永威已经在房顶帮忙翻捡添补瓦片了,两人一起忙了一上午,才算把漏雨的位置修补好。

  李长乐想着得去买一袋水泥回来,弄点砖头把瓦片压几道,省得换好的瓦片下次又被台风刮跑。

  刚从房顶下来,李母就从外面回来了,“阿乐,我去稻田看过了,稻子没被吹倒多少,我都扶起来用稻草绑好了。

  稻田旁边那块地里种的玉米被吹倒了不少,你跟我去把倒了的砍了扛回来,把能吃的玉米都掰回来。”

  她说完想想又补充了一句,“这些活以前都是你阿爸跟我在干,现在他腿伤了,只有你跟我一起去了。”

  “好,我这就去砍。”李长乐拍拍裤子上的草屑,周若楠就把刀和绳子拿出来了,“去了回来吃饭刚合适。”

  “嗯!”李长乐拿过绳子,陈永威就伸手接过了镰刀,“哥,我跟你一起去帮你。”

  李长乐点了点头,“你家的玉米没被风吹倒啊?”

  陈永威:“天刚蒙蒙亮,我阿奶就喊我起来把倒掉的玉米砍回家了。”

  李母挑着箩筐出来,冲李长乐说道:“走了!”

  “好嘞!”两人跟着她外走。

  李母见陈永威也去帮忙,感激的说:“还是阿威勤快。”说着又瞪了李长乐一眼,“他连家里的田地在哪都记不住。”

  “阿娘,你也太小看你儿子了吧!”李长乐笑嘻嘻的看着她,“我记得,就在盐碱地边上。”

  李母好笑的白了他一眼,“还想我煮个鸡蛋表扬你一下不成!”

  三人说说笑笑的顺着长塘到了稻田边,只见稻田中间的秧苗,被风吹倒了澡盆那么大一块,李母已经用稻草绑起来了。

  走过狭窄的田埂就到了稻田旁边的坡地,这些地都是分下户后,李父带着两个哥哥,偶尔也揪着他一起来开出来的。

  不到两亩地,种了玉米、洋芋、芋头还有番薯。

  边上的几垄玉米被台风刮倒了不少,陈永威抓住一棵,手起刀落砍下来后放在一旁。

  李长乐和李母把玉米杆子上那些,长成熟了的玉米都掰下来

  往箩筐里扔。

  他想想说道:“阿娘,明年不种这种玉米了,陈阿奶种的糯玉米好吃。”

  李母听后指了一下玉米地里面,“坡坎边上种了有两垄地的,有的已经熟了,想吃就去掰。”

  “等把这些弄完了再去。”

  三人忙了有十几分钟,就把吹倒的玉米全都砍了,玉米棒子也掰下来装箩筐里了。

  李长乐跟着李母去了坡坎边,发现玉米地里还种了豆角。

  母子俩指着成熟了的玉米棒子掰了十几个,抱着回到地边,陈永威已经把玉米杆子全都捆绑在一起了。

  “哥,你挑箩筐,我扛玉米杆。”

  “好嘞!”李长乐挑起箩筐,晃晃悠悠的往回走,“这条田埂也留得太窄了吧!”

  “这条已经算是宽的了,你看旁边那根,只有扁担难么宽,挖成那样至少能多种两行,就能多收十几斤稻谷。”

  李长乐听后想到后世,这些被老一辈人当成命根子的田地,全都用来种菜草了。

  三人回到家,李小涛就跑过来,拿起一包玉米,“阿奶,我们要烧着吃。”

  “我也要。”李小洲也跑了过来。

  李大嫂笑道:“我们家就他俩最馋,说到吃的跑的最快。”

  李小涛小嘴撅的能挂油壶,“你都不烧给我们吃,我们自己烧,你又说我们会把房子点着。”

  李母:“你阿娘说的对,家里没钱建新房,你们要是把房子点着了,一大家子只有去讨饭了。”

  “阿奶,你给我们烧。”李小洲拿起一包玉米递给了她。

  李母扒开玉米叶子看了看,“烧着吃要老一点的才好吃,阿奶给你们挑。”

  “我们也要。”其他几个都从屋里跑了出来。

  “好好好,都有!”李母带着李小慧和李小青挑了十几包出来,一起去灶屋烧煮玉米去了。

  吃过午饭,李长乐几人继续做地笼、蟹笼。

  李母把家里的渔网啥的都清理出来,该织补的织补一下,好的就装起来交给李长乐。

  下午又下起了雨,风也比上午大多了。大伙儿也不想去淘海的事了,安安生生的在家休息了一天。

  大雨过后,淅淅沥沥的小雨一直下到天黑也没停,李长乐觉得这样的天气睡懒觉真的挺舒服。

  一直到第二天中午,太阳才出来了,但风还是有点大,阳光照在阶檐上晒得人发烫。

  李长乐想到李父的伤,端了把椅子出来,去父母那边把李父从屋里背到阶檐上,“阿爸,晒晒太阳,对身体好。”

  “一年晒到头的太阳,还没听说过晒太阳好的。”李父满眼笑意的看着玩闹的孙子,觉得还是在家里舒服。

  李长乐把他的腿抬起来放凳子上面,“阿爸,你看庄稼不也要晒太阳才长得粗壮,结更多的果子,人肯定也一样。”

  “那倒也是!”李父舒服的靠着椅子,“在医院几天,觉得人都快发霉了。”

  “阿爷,晒晒太阳就不霉了。”

  “嗯嗯!不霉了,不霉了!”

  这时,陈永威走了过来,“哥,我们去看看潮水退下去没?”

  李长乐想了一下,点了点头,“走吧,先看看去,浪头要是不大的话,我们就去小树林找找地笼。”

  李大嫂听后也有些心动,“小洋跟你三叔一起去,看到退潮了,就回来喊一声。”

  “跟着去可以,我也要跟你一起去海滩!”

  “我们也要去。”一旁的李小海、李小洲说道。

  李母提着菜篮过来,冲几人说道:“看什么看?吃午饭的时候阿赖从海边回来说,码头的浪头还有十几米高,这会儿去了也是白走。”

  李长乐撸了李小洋一把,“听到没?你阿奶说现在不能去。”

  “不去就不去!”李小洋拿起陀螺,“走,去后面找阿山比赛抽陀螺。”

  “噢噢!比赛去咯!”李小波拍了李小海一下,几个大的一窝蜂跑了。

  “哥哥,等等我。”李小洲倒腾着小短腿跟了上去。

  “就你多事,每次都要跟,每次都跑不快。”李小海埋怨着转身拽着他跟了上去。

  “吵也是他们,好也是他们!”李母乐呵呵的看着孙子跑了,扭头冲李长乐说道:“你去老爷殿上柱香拜拜。”

  “好的,我去洗把脸就去。”李长乐放下钢丝,回屋洗了脸出来,接过李母递过来的菜篮,陈永威也跟着一起出了门。

  “哥,我去海边看看。”

  “行!”李长乐应下,提着菜篮朝村东头的老爷殿走。

  沙头村的村庙供奉着送子娘娘,城隍爷、土地公。

  渔民祭祀的海神主要有:海龙王、鱼司爷、船关菩萨、观世音菩萨、船龙爷、妈祖……平水大王,这里的平水大王其实就是大禹。

  村庙就建在山脚,有不少年头了,每隔几年就会修缮一次,有时是所有村民平摊,有时也有挣了钱的村民捐赠。

  山脚的小沟因为下大雨的原因,往日清澈见底的水变得浑浊不堪,几个男孩子提着畚箕在沟里撮鱼摸螺丝。

  到了山脚庙前,不是初一十五,来庙里烧香的人很少。

  李长乐到时,恰好看到阿根老婆与她婆母拎着篮子出来,两人看了他一眼,也没打招呼便走了。

  走进院里,靠院墙有几个大香炉,可以焚香,但村子里的人来拜拜一般会先进正殿,拜完菩萨后,再出来每个香炉都烧一炷香。

  李长乐进了正殿,见供桌上摆满了瓜果、糕饼。

  他站到供桌前,将菜篮里的糕饼拿出来,恭恭敬敬的放盘子里摆好后,虔诚的跪到蒲团上先磕了三个头。

  然后起身取出三柱香,左手持香放在旁边的烛上点燃,右手上下扇动,灭掉香头上的明火。

  老一辈的教他们说,香头带火不能用嘴去吹,这样做对菩萨不敬。

  李长乐持香起身,对着菩萨神佛双手持香躬身行礼,礼成后,左手持香一支支的插入香炉。

  然后,点一对红烛供上,再度跪在蒲团上磕头许愿,“城隍爷,求您老人家保佑我一家平安顺遂,出海渔获满仓……”

  许愿后,又恭恭敬敬的磕头,起身去土地公和送子娘娘神像前也拜了拜。

  “哟!是阿乐啊!这么好的运道,还来拜老爷啊?”

  李长乐睁眼扭头,看到大伯娘林仙梅提着篮子站在一旁,淡声道:“好运道才要来拜老爷。”

  李家几房人,数大伯、大伯母两公婆最会算计,最喜欢绷面子。

  “也是,你阿爸好点了没?能走两步了么?”

  “出院了,医生说恢复的很好。”

  李长乐看不得她那副故作揪心的样子,说罢提着菜篮出了正殿,把外面几个香炉都点遍拜了三拜,这才提着菜篮往回走。

  走到半路就遇到陈永威,“怎么样?潮水退下去没?”

  陈永威摇头,“已经开始退了,天黑后应该能退下去。”

  李长乐想到都三点多了,“你回去睡一觉,吃过饭我们就去海边。”

  “把塑料罐也带上。”陈永威跟着他往回走,“哥,等船修好了,我就带你去岛上撬佛手螺!”

  “先不去撬佛手螺,今晚我带你去一个地方,里面的牡蛎比我的脚板还大。”李长乐小声说道。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八十年代渔猎日常,八十年代渔猎日常最新章节,八十年代渔猎日常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