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手按在虎符上,重重压了一下。
身子贴近蒙骜,若是妙龄少女来做这个动作就极为暧昧了。
吕不韦在老将耳边,低声提点:
“仗可以在关外打,也可以在关内打。
“大王坚持不了多久了。”
蒙骜微微偏头,看着与秦王脸庞一般瘦削的秦相,眼中有些震惊。
吕不韦是王上钦点的太子仲父。
为了给吕不韦立威,王上不惜拿全体秦将开刀。
王恩如此浩荡,说是一声国士待遇绝不为过。
到头来,这位国士却在他蒙骜的耳边说——大王坚持不了多久了。
好一个大逆不道的权臣!
老将微微低头,点两下:
“骜知矣。”
蓝田大营显得很空旷,只留有三万人。
剩下那些刚跟着麃公打完仗的士卒,一小半回原籍,一大半都去了关中治水。
蒙骜领走了一万人,蓝田大营就只剩下两万人了。
两万常备军,对于韩国来说,已是够够的了。
对于秦国,不够,远远不够。
蒙骜策马领军向东行的时候,就在思考一件事。
若是三万人全部归他调动,能打过五国联军吗?
战马一个颠簸间,老将就有了答案。
打不过。
别说他,武安君再生也打不过。
三万人平天下,那是炎黄时期的事。
所以,王上给了他一万人,是真的让他去送死吗?
若是真的要杀他,在咸阳把他像麃公一样抓住枭首不就好了吗?
秦军杀良人,主将被问责,那再加一个被问责的副将有什么问题?
秦以法治国,法出自王口。
秦律怎么写,还不都是大王上下嘴唇一碰的事?
“来人!”老将勒马急停。
急切地让亲兵拿来毛笔、竹简。
老将跨坐在马上,在竹简上“嗖嗖嗖”得就写好了一篇奏章。
“八百里急报!”老将把竹简扔到刚才被叫过来的士卒身上:“不经相邦!直呈王前!”
士卒领命而去,快马如飞。
领着一万秦军继续行进,老将满是忐忑。
他不知道他猜得对不对,但他已经做出了选择。
一万秦军,是不可能打过五国联军的。
若是不想送死,除了固守函谷关等秦王先死以外,其实还有很多解决办法。
最激烈的。
打开函谷关的大门,放五国联军入关。
秦国灭,他蒙骜就是最大功臣。
稍缓和的。
转投他国,和当初秦相甘茂一样。
以蒙骜战绩,哪个国家都会礼待于他。
他在列国成为上卿,有了地位,秦国就不敢动手杀他蒙家满门。
秦王刻薄寡恩是传统,老将很清楚。
但自迁都咸阳,除了秦孝文王以外,历代秦君哪里有一个庸俗之辈?
当今王上虽然病重,但正值壮年,头脑不昏,不可能会做出这等漏洞百出的事。
大军还没未到函谷关,新的王令来了:
【固守函谷。】
蒙骜嘘了口气,精神重振。
若只是固守函谷关,那一万人足矣。
老将仰头,天还是那个天,但老将却觉得天都变好了许多。
武安君白起的面貌出现在天上,只有老将能看得到。
蒙骜眯着有些昏花的老眼,喃喃说道:
“为将者,不能仅思战事,不思君事。”
这是曾几度为武安君副将的蒙骜,在武安君死后,悟出来的道理。
秦国名将,多死秦国。
函谷关。
蒙骜、蒙武,父子相见。
上阵父子兵。
城头上,父子二人注视着关前填满道路的士卒,面无惧色。
迄今为止,函谷关只被齐将匡章攻破过一次。
只要不出关,任你关外人再多,又如何?
赵国老将廉颇一连三日在函谷关下叫骂,邀战,父子二人并不理会。
三日后,五国联军在函谷关前对秦女施暴,秦女声声痛苦尖叫让函谷关城墙上的函谷守军都红了眼,下了防第一时间请战。
秦国戍防采用就近原则。
函谷守军,有一半人的家都在关外的秦土。
阵前被施暴的秦女,是他们的母嫂、妻子、姊妹……
蒙骜让儿子蒙武去安抚函谷守军,依旧下令,拒不出战。
很快,不只是函谷守军,来自蓝田大营的一万秦兵也来请战。
蒙骜依旧不理会,拒不出战。
又是三日,秦血染红了函谷关前的土地。
联军杀人了,杀的是关外土地上的秦国壮年男子。
秦军掠夺赵国、韩国的土地,对赵女、韩女施暴,杀赵国男人、韩国男人。
五国联军在函谷关前,将秦军对他们做的事,通通还了回去。
秦军无法忍受,但只能忍受。
主将蒙骜不让出战,副将蒙武、秦傒,完全听从主将差遣。
函谷关前,越来越红,好似会一直红下去。
莫名其妙被点为副将的秦傒,总会在夜晚时出现在城头上。
看着黑黢黢的城下,仿佛能看到那一个个求救哭喊的秦国女人,看到那一个个被砍下脑袋的秦国男人。
那副画面,他白日不敢看。
“秦子楚,这就是你让我来参战的原因吗?你就是想让我看到这些吗?”秦傒双眼微肿,拳头攥紧,骨节发白:“我看到了,然后呢?让秦人受尽屈辱,这就是你秦子楚的能耐吗?啊?!”
咸阳。
相邦遇刺案结案了。
指使杀人者,非秦国武将,乃秦国宗室。
杀了有天大功勋武将的草滩刑场再次起用,这次杀的是秦国宗室。
“秦异人!你不得好死!你枉为人子!”
“我没有杀人!我杀吕不韦作甚!你们查错了!”
“秦异人!赵狗!畜生!”
“秦异人你想断我大秦血脉!我要找宗正!我要进祖祠!”
“……”
骂声、求饶声、尖叫声……不绝于耳。
随着一声快刀破空声,一切都归于寂静。
取而代之的,是百姓的欢呼声。
秦国王室,触犯秦律,也当斩。
为吕不韦钦点,再次来监斩的甘罗小心脏要跳出胸腔外,拔凉拔凉。
他的主君先斩武将之首麃公,后斩宗室。
如此酷烈,如同商君再世,这是要走商君的老路啊!
秦孝公在世时,商君行事有秦孝公支持,令出即行,无有不从。
秦孝公死后,得罪了秦国贵族的商君为新君处死,五牛分尸。
他主君吕不韦走的路,不是和商君一模一样吗?
今王上,也要死了。
哦对,他的主君还得罪了太子!即将为王的太子!
少年脸色惨白,精神恍惚。
他好像在草滩刑场上看到了五头牛。
五头牛的牛身上绑了绳子,绳子另一端绑在一个人的脑袋和四肢。
五头牛向五个方向使劲,一个人被活生生扯成五块。
人头落地,轱辘到他脚边。
他低头一看,是他的主君,吕不韦。
这一日,除了渭阳君秦傒,秦王子楚失去了所有的兄弟。
秦王子楚杀疯了。
逃过一劫的秦国武将们心有寒意。
屠刀能落在自己兄弟的脖子上,就能落在他们的脖子上。
血淋淋的事实让他们意识到,秦国和以往不同了。
军功至上的秦国,不再对他们这些秦将有着近乎无限的包容。
他们应得的军功不会有一点克扣。
但不该得的军功敢动就是死,不能杀良冒功。
他们可以继续在朝堂上咆哮,骂文臣是鸟人。
但要真把文臣当鸟人杀,派遣刺客,还是死。
秦太子政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想要阻止,却无能为力。
他不需要父王如此为自己铺路。
他能镇得住麃公,也争得过父王的兄弟。
但秦王子楚觉得他不能,所以渭水河红了五天。
经办此事的老廷尉华阳不飞吓破了胆子,一病不起,向王上请辞。
秦王子楚不允。
华阳太后前往探望,为兄长请辞。
秦王子楚依旧不允。
“请母后再照看一下秦国。”秦王子楚恭敬地道。
华阳太后神情复杂。
她没想到,秦王子楚竟然会巩固她的势力。
直到秦王子楚将死,华阳太后才清楚明白地感受到了差距。
她很骄傲,想要攫取更多权力,恨不得所有权力都握在自己的手中。
而她的儿子不是。
她的儿子勇于低头,舍得放权——为了秦国。
如今秦国朝堂,有两支外戚。
一支是华阳太后的楚系,一支是姬王后的赵系。
在秦王子楚的操控下。
楚系荣光依旧,赵系茁壮成长。
秦王子楚二年,八月,六日。
打着诛暴秦名义而攻打秦国的五国联军发生了异议。
一日前,秦国给出了之前出战的原因——五国前年、去年答应给秦国的粮食没有给,致使关中治水修不下去,秦国只好自己来拿。
在仗没打之前,这种话就是屁话,没什么卵用。
我能直接灭了你,需要考虑你说什么吗?
但现在,仗僵住了。
五国联军进攻函谷关十七次,除了损伤两千七百余士卒外,寸步未进。
这种时候,理由就很有用了。
我秦国不是暴秦,我攻打赵、韩,是有原因的。
是你们五国原本答应给我的粮食不给我,我只好自己去取。
我拿回本就是我的粮食,哪里暴了呢?
五国只在治水第一年给了秦国粮食,之后的两年都没有给,这是事实。
于是,秦国原本的无义之战,就变成了有义之战。
五国回话。
不信。
秦国再回。
打仗为的是开疆扩土,可我国打下赵、韩的城,占了吗?是不是拿了属于我们的粮食就回来了?事实就摆在这里。
原本不知道秦国怎么忽然撤退的五国,一下子被点醒了。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啊……咦,那不对啊,那你还杀了男人,施暴女人呢,这怎么说?
秦国将做过防腐处理的麃公人头,挂在了函谷关的城头上。
一切都是麃公私自所为,与秦国无关。
麃公不仅在秦国赫赫有名,在天下都赫赫有名。
秦国自斩麃公,给五国交代,五国没人能想到。
因为杀害了他国人而杀自己的名将,这……秦国是不是有病啊?
那些攻伐理由不都是场面话,说着玩的吗?有那么重要吗?
你有函谷关,你又不是打不过,你把自己家名将杀了作甚?玩真的啊?
麃公的死,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燕国第一个不干了。
本来就不想打的燕国更不愿意了。
打下秦国也是赵、韩、楚这些临近秦国的吃肉,跟我燕国有关系吗?想打也行,把你赵国抢我们边境的地先还了,当初不是说好暂用吗?
赵国当然不还。
我凭本事占的,为什么要还?
当初赵国还给燕国中原的失地,是因为赵国既然要回援抵抗秦国,那燕地本来也留不住。
可边境就不一样了。
燕国城池建造的又坚固又高大,赵将李牧经营的可好了,赵国都快消化完了。
现在让赵国还,想屁吃。
赵、燕两国产生分歧,五国联军主将廉颇就变成了四国联军主将。
燕将剧辛一点都不给老同僚廉颇面子,拒不听从廉颇军令。
要不是魏、楚皆没有要走的动作,剧辛就领着燕军回去了。
收复了所有失地,最近死亡士卒最多的韩国第二个想走,但韩国不说。
韩国暗中挑动燕、楚、魏三国。
加深燕国想要离去的决心,给楚、魏增加想要离去的想法。
对燕:
你们燕国这次也捞不到好处,是该回家。
赵国还侵占了你们的土地。
你们留在这里,不是为仇人做嫁衣裳吗?
对楚、魏:
廉颇每次叫阵都是派赵人,攻城的时候就让韩、楚、魏、燕四国人上。
你们看看赵人死了多少,再看看我们死了多少人。
真不知道赵国到底是攻打秦国,还是削弱我们四国。
楚、魏听完一查,确实是本国士卒比赵国死得多,气势汹汹找廉颇要说法。
给老将廉颇气个半死。
为了灭秦,为了不闹内讧,他费劲心思一碗水端平,做到五国联军不偏不倚。
不管是叫阵还是攻城,五国联军分摊都是相差无几,绝不会出现故意损耗四国士卒的事。
同样的事,为什么赵人死的少,四国人死得多,原因很简单。
赵人善战。
老将当场指出原因,然后提出:
不要只看赵国、四国伤亡人数的对比,把五国伤亡人数都拉出来看一看,就真相大白了。
这一看,韩人伤亡人数最多,高了伤亡第二多的燕人一倍。
老将吁了口气,认为解决了这次危机。
然而,事情哪有这么简单?
事实有时候,胜不了雄辩。
四国都很恼怒,认为受到了巨大侮辱。
我可以弱,你不能说!
身子贴近蒙骜,若是妙龄少女来做这个动作就极为暧昧了。
吕不韦在老将耳边,低声提点:
“仗可以在关外打,也可以在关内打。
“大王坚持不了多久了。”
蒙骜微微偏头,看着与秦王脸庞一般瘦削的秦相,眼中有些震惊。
吕不韦是王上钦点的太子仲父。
为了给吕不韦立威,王上不惜拿全体秦将开刀。
王恩如此浩荡,说是一声国士待遇绝不为过。
到头来,这位国士却在他蒙骜的耳边说——大王坚持不了多久了。
好一个大逆不道的权臣!
老将微微低头,点两下:
“骜知矣。”
蓝田大营显得很空旷,只留有三万人。
剩下那些刚跟着麃公打完仗的士卒,一小半回原籍,一大半都去了关中治水。
蒙骜领走了一万人,蓝田大营就只剩下两万人了。
两万常备军,对于韩国来说,已是够够的了。
对于秦国,不够,远远不够。
蒙骜策马领军向东行的时候,就在思考一件事。
若是三万人全部归他调动,能打过五国联军吗?
战马一个颠簸间,老将就有了答案。
打不过。
别说他,武安君再生也打不过。
三万人平天下,那是炎黄时期的事。
所以,王上给了他一万人,是真的让他去送死吗?
若是真的要杀他,在咸阳把他像麃公一样抓住枭首不就好了吗?
秦军杀良人,主将被问责,那再加一个被问责的副将有什么问题?
秦以法治国,法出自王口。
秦律怎么写,还不都是大王上下嘴唇一碰的事?
“来人!”老将勒马急停。
急切地让亲兵拿来毛笔、竹简。
老将跨坐在马上,在竹简上“嗖嗖嗖”得就写好了一篇奏章。
“八百里急报!”老将把竹简扔到刚才被叫过来的士卒身上:“不经相邦!直呈王前!”
士卒领命而去,快马如飞。
领着一万秦军继续行进,老将满是忐忑。
他不知道他猜得对不对,但他已经做出了选择。
一万秦军,是不可能打过五国联军的。
若是不想送死,除了固守函谷关等秦王先死以外,其实还有很多解决办法。
最激烈的。
打开函谷关的大门,放五国联军入关。
秦国灭,他蒙骜就是最大功臣。
稍缓和的。
转投他国,和当初秦相甘茂一样。
以蒙骜战绩,哪个国家都会礼待于他。
他在列国成为上卿,有了地位,秦国就不敢动手杀他蒙家满门。
秦王刻薄寡恩是传统,老将很清楚。
但自迁都咸阳,除了秦孝文王以外,历代秦君哪里有一个庸俗之辈?
当今王上虽然病重,但正值壮年,头脑不昏,不可能会做出这等漏洞百出的事。
大军还没未到函谷关,新的王令来了:
【固守函谷。】
蒙骜嘘了口气,精神重振。
若只是固守函谷关,那一万人足矣。
老将仰头,天还是那个天,但老将却觉得天都变好了许多。
武安君白起的面貌出现在天上,只有老将能看得到。
蒙骜眯着有些昏花的老眼,喃喃说道:
“为将者,不能仅思战事,不思君事。”
这是曾几度为武安君副将的蒙骜,在武安君死后,悟出来的道理。
秦国名将,多死秦国。
函谷关。
蒙骜、蒙武,父子相见。
上阵父子兵。
城头上,父子二人注视着关前填满道路的士卒,面无惧色。
迄今为止,函谷关只被齐将匡章攻破过一次。
只要不出关,任你关外人再多,又如何?
赵国老将廉颇一连三日在函谷关下叫骂,邀战,父子二人并不理会。
三日后,五国联军在函谷关前对秦女施暴,秦女声声痛苦尖叫让函谷关城墙上的函谷守军都红了眼,下了防第一时间请战。
秦国戍防采用就近原则。
函谷守军,有一半人的家都在关外的秦土。
阵前被施暴的秦女,是他们的母嫂、妻子、姊妹……
蒙骜让儿子蒙武去安抚函谷守军,依旧下令,拒不出战。
很快,不只是函谷守军,来自蓝田大营的一万秦兵也来请战。
蒙骜依旧不理会,拒不出战。
又是三日,秦血染红了函谷关前的土地。
联军杀人了,杀的是关外土地上的秦国壮年男子。
秦军掠夺赵国、韩国的土地,对赵女、韩女施暴,杀赵国男人、韩国男人。
五国联军在函谷关前,将秦军对他们做的事,通通还了回去。
秦军无法忍受,但只能忍受。
主将蒙骜不让出战,副将蒙武、秦傒,完全听从主将差遣。
函谷关前,越来越红,好似会一直红下去。
莫名其妙被点为副将的秦傒,总会在夜晚时出现在城头上。
看着黑黢黢的城下,仿佛能看到那一个个求救哭喊的秦国女人,看到那一个个被砍下脑袋的秦国男人。
那副画面,他白日不敢看。
“秦子楚,这就是你让我来参战的原因吗?你就是想让我看到这些吗?”秦傒双眼微肿,拳头攥紧,骨节发白:“我看到了,然后呢?让秦人受尽屈辱,这就是你秦子楚的能耐吗?啊?!”
咸阳。
相邦遇刺案结案了。
指使杀人者,非秦国武将,乃秦国宗室。
杀了有天大功勋武将的草滩刑场再次起用,这次杀的是秦国宗室。
“秦异人!你不得好死!你枉为人子!”
“我没有杀人!我杀吕不韦作甚!你们查错了!”
“秦异人!赵狗!畜生!”
“秦异人你想断我大秦血脉!我要找宗正!我要进祖祠!”
“……”
骂声、求饶声、尖叫声……不绝于耳。
随着一声快刀破空声,一切都归于寂静。
取而代之的,是百姓的欢呼声。
秦国王室,触犯秦律,也当斩。
为吕不韦钦点,再次来监斩的甘罗小心脏要跳出胸腔外,拔凉拔凉。
他的主君先斩武将之首麃公,后斩宗室。
如此酷烈,如同商君再世,这是要走商君的老路啊!
秦孝公在世时,商君行事有秦孝公支持,令出即行,无有不从。
秦孝公死后,得罪了秦国贵族的商君为新君处死,五牛分尸。
他主君吕不韦走的路,不是和商君一模一样吗?
今王上,也要死了。
哦对,他的主君还得罪了太子!即将为王的太子!
少年脸色惨白,精神恍惚。
他好像在草滩刑场上看到了五头牛。
五头牛的牛身上绑了绳子,绳子另一端绑在一个人的脑袋和四肢。
五头牛向五个方向使劲,一个人被活生生扯成五块。
人头落地,轱辘到他脚边。
他低头一看,是他的主君,吕不韦。
这一日,除了渭阳君秦傒,秦王子楚失去了所有的兄弟。
秦王子楚杀疯了。
逃过一劫的秦国武将们心有寒意。
屠刀能落在自己兄弟的脖子上,就能落在他们的脖子上。
血淋淋的事实让他们意识到,秦国和以往不同了。
军功至上的秦国,不再对他们这些秦将有着近乎无限的包容。
他们应得的军功不会有一点克扣。
但不该得的军功敢动就是死,不能杀良冒功。
他们可以继续在朝堂上咆哮,骂文臣是鸟人。
但要真把文臣当鸟人杀,派遣刺客,还是死。
秦太子政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想要阻止,却无能为力。
他不需要父王如此为自己铺路。
他能镇得住麃公,也争得过父王的兄弟。
但秦王子楚觉得他不能,所以渭水河红了五天。
经办此事的老廷尉华阳不飞吓破了胆子,一病不起,向王上请辞。
秦王子楚不允。
华阳太后前往探望,为兄长请辞。
秦王子楚依旧不允。
“请母后再照看一下秦国。”秦王子楚恭敬地道。
华阳太后神情复杂。
她没想到,秦王子楚竟然会巩固她的势力。
直到秦王子楚将死,华阳太后才清楚明白地感受到了差距。
她很骄傲,想要攫取更多权力,恨不得所有权力都握在自己的手中。
而她的儿子不是。
她的儿子勇于低头,舍得放权——为了秦国。
如今秦国朝堂,有两支外戚。
一支是华阳太后的楚系,一支是姬王后的赵系。
在秦王子楚的操控下。
楚系荣光依旧,赵系茁壮成长。
秦王子楚二年,八月,六日。
打着诛暴秦名义而攻打秦国的五国联军发生了异议。
一日前,秦国给出了之前出战的原因——五国前年、去年答应给秦国的粮食没有给,致使关中治水修不下去,秦国只好自己来拿。
在仗没打之前,这种话就是屁话,没什么卵用。
我能直接灭了你,需要考虑你说什么吗?
但现在,仗僵住了。
五国联军进攻函谷关十七次,除了损伤两千七百余士卒外,寸步未进。
这种时候,理由就很有用了。
我秦国不是暴秦,我攻打赵、韩,是有原因的。
是你们五国原本答应给我的粮食不给我,我只好自己去取。
我拿回本就是我的粮食,哪里暴了呢?
五国只在治水第一年给了秦国粮食,之后的两年都没有给,这是事实。
于是,秦国原本的无义之战,就变成了有义之战。
五国回话。
不信。
秦国再回。
打仗为的是开疆扩土,可我国打下赵、韩的城,占了吗?是不是拿了属于我们的粮食就回来了?事实就摆在这里。
原本不知道秦国怎么忽然撤退的五国,一下子被点醒了。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啊……咦,那不对啊,那你还杀了男人,施暴女人呢,这怎么说?
秦国将做过防腐处理的麃公人头,挂在了函谷关的城头上。
一切都是麃公私自所为,与秦国无关。
麃公不仅在秦国赫赫有名,在天下都赫赫有名。
秦国自斩麃公,给五国交代,五国没人能想到。
因为杀害了他国人而杀自己的名将,这……秦国是不是有病啊?
那些攻伐理由不都是场面话,说着玩的吗?有那么重要吗?
你有函谷关,你又不是打不过,你把自己家名将杀了作甚?玩真的啊?
麃公的死,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燕国第一个不干了。
本来就不想打的燕国更不愿意了。
打下秦国也是赵、韩、楚这些临近秦国的吃肉,跟我燕国有关系吗?想打也行,把你赵国抢我们边境的地先还了,当初不是说好暂用吗?
赵国当然不还。
我凭本事占的,为什么要还?
当初赵国还给燕国中原的失地,是因为赵国既然要回援抵抗秦国,那燕地本来也留不住。
可边境就不一样了。
燕国城池建造的又坚固又高大,赵将李牧经营的可好了,赵国都快消化完了。
现在让赵国还,想屁吃。
赵、燕两国产生分歧,五国联军主将廉颇就变成了四国联军主将。
燕将剧辛一点都不给老同僚廉颇面子,拒不听从廉颇军令。
要不是魏、楚皆没有要走的动作,剧辛就领着燕军回去了。
收复了所有失地,最近死亡士卒最多的韩国第二个想走,但韩国不说。
韩国暗中挑动燕、楚、魏三国。
加深燕国想要离去的决心,给楚、魏增加想要离去的想法。
对燕:
你们燕国这次也捞不到好处,是该回家。
赵国还侵占了你们的土地。
你们留在这里,不是为仇人做嫁衣裳吗?
对楚、魏:
廉颇每次叫阵都是派赵人,攻城的时候就让韩、楚、魏、燕四国人上。
你们看看赵人死了多少,再看看我们死了多少人。
真不知道赵国到底是攻打秦国,还是削弱我们四国。
楚、魏听完一查,确实是本国士卒比赵国死得多,气势汹汹找廉颇要说法。
给老将廉颇气个半死。
为了灭秦,为了不闹内讧,他费劲心思一碗水端平,做到五国联军不偏不倚。
不管是叫阵还是攻城,五国联军分摊都是相差无几,绝不会出现故意损耗四国士卒的事。
同样的事,为什么赵人死的少,四国人死得多,原因很简单。
赵人善战。
老将当场指出原因,然后提出:
不要只看赵国、四国伤亡人数的对比,把五国伤亡人数都拉出来看一看,就真相大白了。
这一看,韩人伤亡人数最多,高了伤亡第二多的燕人一倍。
老将吁了口气,认为解决了这次危机。
然而,事情哪有这么简单?
事实有时候,胜不了雄辩。
四国都很恼怒,认为受到了巨大侮辱。
我可以弱,你不能说!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保守派的我,怒斥嬴政太保守,保守派的我,怒斥嬴政太保守最新章节,保守派的我,怒斥嬴政太保守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保守派的我,怒斥嬴政太保守,保守派的我,怒斥嬴政太保守最新章节,保守派的我,怒斥嬴政太保守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