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七月最后一天了,有月票的都投投吧,别浪费了。
五亿欧元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按照当前的汇率都超过36亿元,哪怕是放在销量大增的尉来当下,也无法忽视这组数字。
不过檀锦程看中的并非这五亿欧元尉来要不要分摊其中一半。
按照当初在设立尉驰动力之时与宝马的协议条款,尉驰动力将优先利用当年利润来弥补前五年的亏损,在真正实现全面盈利之前,无论是宝马还是尉来,在尉驰动力身上实际都是得不到一分钱的。
当初跟三菱的合作模式也是如此,前几年其实都拿不到什么东西,以投入为主,当然也就谈不上赚了多少钱了。
不过在2016年至2018年这几年三菱销量巅峰期,每年超百亿的营收,还是能够给尉来提供稳定盈利分成的,例如说2017年,尉来三菱给尉来贡献了4.4亿元的净利润,对尉来当时的扩张起到一定作用的。
不过真要说起来,尉来三菱对尉来贡献最大的倒不是每年的利润分成,而是在三菱决定退出国内市场之后移交的生产基地以及供应商协同。
三菱移交的生产基地,解决了埃安系列很大的产能困境,埃安系列在2022年度的销量预期是20万辆至25万辆区间,其中主力车型埃安S在2022年的销量是超过10万辆。
除了退出留下的财富之外,在技术输入方面,尉来也获得了三菱在发动机和四驱系统上的部分技术经验,给尉来自研的发动机以及其他自主车型的研发间接提供了一些帮助。
“相对来说,与三菱的合作我还是很满意的,跟长泽裕的合作也比较愉快,小日子虽然小气,但是按照合同办事,他们是能够做到的,给我们提供了不少的帮助。”
整体上而言,与三菱的合作,对于尉来还是好处多多的,在与三菱合作之初,尉来虽然凭借着悦驰系列在国内闯出了一定的名气,但是在一个合资品牌大过天的消费观时代里,三菱虽然在国内日BO西山,但是影响力还是不小的。
借助于跟三菱的合资工厂,尉来品牌在知名度与技术底蕴方面获得了国内部分消费者的认可。
大多数人的观念里,是觉得跟合资品牌合资,说明这家企业有一定的实力,对于他们的产品也更加放心一些,某种意义上来说,三菱当时对于尉来也起着“背书”的作用。
长泽裕是合作之初三菱总部派驻过来的,少壮派的长泽裕跟檀锦程也算聊得来,合作之初三菱为了谋求发展,总部对于长泽裕有放权,也有资源上的支持。
而长泽裕也是敢想敢干,很快就让三菱重新在国内市场再次站稳脚根,虽无法做到一线合资品牌那样的风光,但是当时日子还是过得比较滋润的。
只是很可惜,三菱跟大多数的日系品牌一样,对于国内的电动化转型显得犹豫不决,对于技术也是过分的看重,对长泽裕的支持也没有成立之初的力度。
渐渐的,三菱也就走上了二线合资品牌的老路子,被市场一步步的淘汰,这是历史的惯性,也是市场的必然,不会因为某个人而停下脚步。
但是不管怎么说,三菱之于尉来,更多的还是以帮助为主,如果不是实在无法说服三菱,尉来其实也没有必要再跟宝马合资成立一家公司。
三菱要退了,尉来对于合资工厂的资源肯定是倾向于尉驰动力的,这点毋庸置疑,但是怎么倾斜其实不是宝马的态度决定。
尉来早已经不是十几年前的尉来,合资也不再是十几年前的合资,BBA光环虽然依旧,但褪色不是一星半点。
替尉来承担5亿欧元当中的一半,说没有诚意,那真的就是冤枉宝马了,小20亿就这么不需要你出了,放在任何一家企业当中都是非常大方的。
但是这种一锤子的买卖显然不是檀锦程看重的,尉来拿出这2.5亿欧元也不是不可以,相比起2.5亿欧元,尉来更注重于长远的规划。
宝马内部对于尉驰动力有一个新的评估,尉来同样也是如此。
按照去年的销量评估以及今年的增长率,尉驰动力在2022年度的营收规模大致是在25亿元至30亿元区间,2023年度的营收有可能会突破40亿元,至2025年,年营收极有可能突破60亿元,成为豪华纯电汽车的标杆企业之一。
但是说实话,哪怕是尉驰动力把营收干到百亿,对于现在的尉来也没有太大的影响。
“尉来要的是提升在供应链上的话语权,另外对于宝马的技术,我们也有着一定的诉求。”
2月18日,正月十八,檀锦程在这一天来到了张家港,这是他年后第一次公开性的产业视察,选择在张家港其实还是想跟尉驰动力高层聊一聊尉来的诉求。
尉驰动力采用十人董事会制度,当出现决策分歧之时需要有超过八票才能获得通过,董事会采用CEO轮值制,尉来与宝马方面派驻的高管分别以两年为任期轮值CEO。
今年尉驰动力的轮值CEO是宝马的人。
“非常感谢檀总的当面沟通,总部那边也向我们反馈已经收到您的邮件了。”
傅姚,宝马集团全球副总裁,兼任尉驰动力轮值CEO,宝马决定加码国内新能源汽车项目,傅姚是具体的负责人之一。
身处国内,尉来在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技术领域的能力傅姚再清楚不过,宝马利用尉驰动力加码国内业务,尉来的态度以及资源倾斜度非常的重要。
2021年尉来对于尉驰动力的资源倾斜并不多,除了派驻的高管之外,运营团队也是以派驻为主,表现得比较随意,但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还是让第一年交付的MINI纯电车型拿下了8000辆的销量。
实际上宝马现在的位置比较尴尬,全年84.62万辆的总销量,较之于2020年度虽有小幅度上涨,但新能源汽车销量仅仅只有4.8万辆,渗透率仅仅只有5.7%。
4.8万辆当中,还包括MINI的8000辆,由于挂着的是宝马的品牌,尉驰动力生产的车型销量也计算在宝马ZG名下,去掉这8000辆的销量,他们新能源渗透率还要下降一个点。
84.62万辆的总销量其实也不保险,下半年尉来L1对于宝马部分车型的冲击力度很大,今年国产化的i3将要交付,加上ix3,这两款电动车型,是宝马在2022年度的销量大头。
宝马的i系列,是他们的电动车型,另外X5的国产化,也让宝马对于竞争有了更大的信心。
BBA三家当中,宝马是2021年度的销量头名,其他两家都不足80万辆,但是不管是哪一家,都想凭借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强势爆发搏一搏百万年销量的。
然而,傅姚也知道,想要完成百万辆的销量目标,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是宝马突破的关键点。
2022年度,宝马对于国内的销量预期是10万辆至15万辆,要达到这个增速,去年表现要优于主品牌的MINI就极为关键,宝马对于MINI资源倾斜力度加大,理所应当。
“与檀总交流就是这么的轻松,不知道檀总您所谓的增加供应链话语权还有技术诉求指的是哪方面。”
缓了缓心情,傅姚继续问道。
10万辆至15万辆的新能源汽车销量预期,对于宝马而言很重要,但是在尉来那边,仅仅是尉来L1这一款车型的销量而已,说起来还真是让人感慨啊。
以尉来为首的国产自主品牌这些年进步堪称神速,尉来甚至已经能够威胁到BBA在国内的地位了。
MINI的销量又不计入尉来旗下,今年也还是分不到钱,尉来撑死了也就从这边拿点新能源积分,但是这个积分对于尉来也不很重要。
尉来自身的新能源积分花都花不完。
总部给出的诚意确实不错,不需要尉来出钱,但那又如何,尉来缺不缺这2.5亿欧元不说,尉驰动力本身的发展对于一家千亿集团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
战略上也不如宝马重要;说白了,尉驰动力之于尉来,说是“鸡肋”也不为过。
“那我就直说了啊。”
“您请。”
傅姚微笑示意道,现如今国内车企同行里,够得着跟檀锦程当面对话的还真不多,熟悉檀锦程的人也都知道,要想跟尉来合作,跟檀锦程直接对话是最简单直接的。
首先檀锦程能够当场拍板,另外就檀锦程习惯在谈判的过程当中单刀直入,把条件与诉求以及出让利益摆在桌面上,跟买菜一样直接。
这种直白的方式,在车企掌舵人当中是极为稀少的,但是只要适应了他的节奏,那将是大大提升谈判的进度,对双方都有着诸多益处。
“先说供应链,随着MINI还有宝马主品牌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上升,对于动力电池的供应,必将有一个提升,锦新时代希望跟宝马重新签订一份长期的电池采购合同。”
“另外贵方在充电网络,智能化,本土车载应用创新等等方面,也希望更多的考虑一下尉来,这几点我们都有很深的合作基础嘛。”
宝马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长期规划,是占整体销量的20%以上,至203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50%。
以宝马2021年度252.15万辆全球销量为基准,按250万辆计算,这就是50万辆的基准数。
理论上来说,从2022年至2030年,宝马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预期将从35万辆逐年上升至130万辆,至2024年销量将突破50万辆,其中纯电车型突破40万辆。
这就是百年企业的底蕴,一旦他们认真发力起来,增速还是非常吓人的。
而对于锦新时代来说,拿下宝马的全球电池供应,其影响力不比特斯拉小,BBA三家当中,也就是宝马对于电动化转型最为乐观。
宝马目前的动力电池供应主要来自于锦新时代与三星SDI,2021年度,宝马从锦新时代这里采购约25GWh,占宝马总电池需求的60%以上。
傅姚皱了皱眉:“排他协议?这个似乎有些不妥吧了,锦新时代在北美那边的电池供应也不太方便啊。”
除了北美地区,在棒子国宝马也不可能选择锦新时代,何况这个胃口似乎也太大了,宝马内部有一个未来五年的动力电池供应量规划。
那就是从30GWh到200GWh的五年跃进,锦新时代2021年度的锂离子产能为170.39GWh,其中动力电池占比超90%。
2021年度的锦新时代,已经完成了产能破局,2022年的动力电池产能可以达到350GWh,庐州,溧阳,沪市以及德国工厂还有即将投产的匈牙利基地,是锦新的主要产能区。
欧洲区的产能在完全投产之后,足以覆盖欧洲地区40%的产能,然而锦新有高达50家客户群体,宝马采购量上升,其他如特斯拉,尉来自主还有中小企业的采购量同样会大幅度上升。
“不不不,傅总误会了,尉来不会签这样的协议,这不符合市场规律,我们这会儿不在跟特斯拉打官司呢。”
傅姚此时也反应过来了,哈哈一笑道:“我就说檀总不至于这么霸道的嘛。”
在供应商体系当中,檀锦程还是比较温和的,虽然走的是全栈式自研路线,但尉来并不排斥与供应商的深度合作,同时在市场份额方面也比较克制。
用檀锦程在供应商大会上的演讲来说,就是有钱大家一起赚,尉来以及锦新绝对不会利用自己的市场地位行霸道之举。
“能透露一下贵公司今年电芯采购预算吗?这个应该不算商业机密的吧?”
“那倒不至于,我们今年的电芯采购预算是200亿欧元。”
再过两天宝马就将召开年度财报会议,这些数字会在年会上宣布,早两天让檀锦程知道倒也不算泄密,另外这也只是一个预算而已。
“约合人民币1406亿元,对应的采购量差不多就是160GWh。”
檀锦程在心里暗暗思索,随即淡淡道:“不知道宝马有没有想过走一个大客户计划,这样的话会大大降低你们的采购成本。”
按照锦新时代的大客户折扣机制,作为战略大客户,通常可以获得15%至20%的折扣,特斯拉目前就享受这一折扣,宝马如果大规模采购,那肯定也会提供最大的优惠。
这两年原材料暴涨,供应链受阻,动力电池采购成本上升了很多,能够拿下最大的优惠,对宝马来说可以大大的降低采购成本。
而对于锦新时代而言,则是提前锁定大客户订单,能够更好的调配产能。
未来几年动力电池价格肯定是会下降的,但具体下降到什么程度,其实取决于锦新时代,或者取决于檀锦程的态度。
纵观国内的各行各业,一旦进入到成熟期都会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最近的光伏企业就是如此,动力电池的产能如果还是如此,那么同样会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
汽车整车产业其实也是如此,根本原因还是无序的扩张,不停的开厂,最后导致的后果就是内部竞争的加剧,除了卷价格之外没有其他的办法。
而现在,情况有些不一样了。
无论是锦新还是尉来汽车,都需要经历一个大规模的产能扩张阶段,这是大型企业发展过程当中无法避免的,但是檀锦程对于产能的扩张还是十分谨慎的。
无论是尉来还是锦新,檀锦程都没有那种每年都大规模建厂的计划,当产能达到预期之后,他是绝对不会干那种盲目扩产的计划。
例如说闪驰科技,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保持在一个稳定的产能区间,若不是2020年度市场销量突然的爆涨,闪驰根本不可能再扩张产能。
闪驰,尉来,锦新都是行业龙头,行业龙头企业不大规模盲目扩产,那其他企业就得掂量掂量了。
而只要不盲目扩产,没有那么多的企业内卷,动力电池的降价只会是以一种健康的方式根据市场来调节,而影响着全球动力电池近半原材料市场的锦新时代,在未来的几年里有足够的能力影响动力电池的价格。
每多采一吨锂矿,多生产一批电芯,都足以影响市场的调节,而锁定大客户群,就是檀锦程计划当中的一环。
“我们也不多要,国内以及欧洲地区的供应大部分交给我们就可以了,另外北美那边也希望贵方考虑一下我们国内在那边有产能的公司,这算是一个私人的请求。”
从最初合作开始到2021年,由于采购量有限,因此宝马大部分的电池电芯采购,都来自于锦新时代,占比始终维持在六成以上。
但宝马2022年度如此大规模的采购计划,那锦新时代自然不可能再拿下六成以上的采购量,为了供应链安全,宝马也必须要引进新的供应商矩阵。
“能不能有一个具体一些的数字。”
檀锦程回复了宝马总部的邮件,其中也提到了这些,因此傅姚也得到宝马总部的授权,让他代表宝马负责与檀锦程谈判。
锦新时代有锦新时代的心理价位,宝马同样如此。
“50%吧,可以的话55%也行。”
200亿欧元的采购计划,檀锦程是想拿下100亿欧的,虽然份额下降了,但依旧是宝马最大的动力电池供应商,也能吃下最大的那一块肉。
至于说后面给国内其他厂商讨人情,无非是想抢占三星的市场份额,北美方面锦新其实也没是没有布局,去年收购福特德国工厂的同时,锦新也与福特签订了协议。
通过技术授权的方式,锦新时代与福特达成协议,为其提供磷酸铁锂电池技术,支持福特在北美建设电池工厂,通过技术输出的方式间接参与北美供应链。
这是檀锦程想到的最好方式,不过福特的电池工厂计划终究还是几年后的事儿,暂时是吃不上这块大肉了。
但是也不能便宜了三星,一旦三星市场份额上升,对于国内动力电池企业来说是一大威胁。
目前在北美地区,国轩以及亿纬都拥有一定的产能,另外还有远景动力,这家公司虽为日产旗下,但母公司为远景科技,属于中资参与的北美产能。
檀锦程的老板沈楠彭还是远景动力的董事之一呢。
这三家,远景的实力最强,成为宝马北美供应商的概率是最大的,不过檀锦程还是想给国轩与亿纬争取一下,这两家与檀锦程的关系最为亲密。
哪怕是拿不下整体,拿下一小部分也是好的,只要能有阻击三星就行。
“我们可以给予宝马最低15%,最高20%的折扣价,具体按贵司的采购量而定,如果能够达到55%,那么我可以做主给予贵司最高20%的折扣。”
“另外,基于双方战略的升级,在宝马MINI这边,我们会给予更大资源限度的支持。”
“包括但不限于刀片电池的技术突破以及产能保障,今年MINI无论对于是动力电池量的需求是多还是少,都是最优级别的客户。”
“另外,在电动平台与智能化技术方面,尉来也可以提供降维赋能,从电池技术,电动平台,供应链,智能化四大维度,直接解决MINI在电动化转型中的核心痛点。”
“当然,MINI如果想像小朋汽车那样加入到尉来汽车的采购体系当中,我们也十分的欢迎,一切合作模式按小朋同等待遇。”
“还有,如果贵方不介意的话,MINI的车型也可以加入到尉来APP体系当中,出现在尉来的门店里也没有问题,尉来可以给MINI做品牌背书,甚至提供一定的售后服务。”
“当然,这只针对纯电车型的MINI。”
傅姚哑然,这还真是檀锦程的风格,先是提条件,再以利诱之。
不过,条件确实是相当的诱人,尤其是最后一条,MINI的销量不计入尉来体系当中,这就相当于尉来帮助宝马销售MINI了,以尉来APP强大的用户群体以及粘性,一旦入驻对销量肯定会是一大刺激。
就是面子上有点不好看,MINI虽是MINI,但好歹也是宝马,什么时候宝马需要自主品牌帮助提振销量了。
沉默片刻之后,傅姚沉声道:“前面几条我现在就可以答应,最后一条的话我暂时无法答复,希望檀总给我几天的时间。”
不仅仅是脸面上的问题,另外还有品牌价值的问题,入驻尉来APP,确实可以提振销量,但是对于MINI品牌价值多多少少还是有些影响。
“行,那我们就组织团队谈合同细节吧,至于说最后一条,贵司也不用过于的担忧,我们尉来是国产高端化的代表。”
宝马是豪华的代表,但是MINI可未必。
五亿欧元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按照当前的汇率都超过36亿元,哪怕是放在销量大增的尉来当下,也无法忽视这组数字。
不过檀锦程看中的并非这五亿欧元尉来要不要分摊其中一半。
按照当初在设立尉驰动力之时与宝马的协议条款,尉驰动力将优先利用当年利润来弥补前五年的亏损,在真正实现全面盈利之前,无论是宝马还是尉来,在尉驰动力身上实际都是得不到一分钱的。
当初跟三菱的合作模式也是如此,前几年其实都拿不到什么东西,以投入为主,当然也就谈不上赚了多少钱了。
不过在2016年至2018年这几年三菱销量巅峰期,每年超百亿的营收,还是能够给尉来提供稳定盈利分成的,例如说2017年,尉来三菱给尉来贡献了4.4亿元的净利润,对尉来当时的扩张起到一定作用的。
不过真要说起来,尉来三菱对尉来贡献最大的倒不是每年的利润分成,而是在三菱决定退出国内市场之后移交的生产基地以及供应商协同。
三菱移交的生产基地,解决了埃安系列很大的产能困境,埃安系列在2022年度的销量预期是20万辆至25万辆区间,其中主力车型埃安S在2022年的销量是超过10万辆。
除了退出留下的财富之外,在技术输入方面,尉来也获得了三菱在发动机和四驱系统上的部分技术经验,给尉来自研的发动机以及其他自主车型的研发间接提供了一些帮助。
“相对来说,与三菱的合作我还是很满意的,跟长泽裕的合作也比较愉快,小日子虽然小气,但是按照合同办事,他们是能够做到的,给我们提供了不少的帮助。”
整体上而言,与三菱的合作,对于尉来还是好处多多的,在与三菱合作之初,尉来虽然凭借着悦驰系列在国内闯出了一定的名气,但是在一个合资品牌大过天的消费观时代里,三菱虽然在国内日BO西山,但是影响力还是不小的。
借助于跟三菱的合资工厂,尉来品牌在知名度与技术底蕴方面获得了国内部分消费者的认可。
大多数人的观念里,是觉得跟合资品牌合资,说明这家企业有一定的实力,对于他们的产品也更加放心一些,某种意义上来说,三菱当时对于尉来也起着“背书”的作用。
长泽裕是合作之初三菱总部派驻过来的,少壮派的长泽裕跟檀锦程也算聊得来,合作之初三菱为了谋求发展,总部对于长泽裕有放权,也有资源上的支持。
而长泽裕也是敢想敢干,很快就让三菱重新在国内市场再次站稳脚根,虽无法做到一线合资品牌那样的风光,但是当时日子还是过得比较滋润的。
只是很可惜,三菱跟大多数的日系品牌一样,对于国内的电动化转型显得犹豫不决,对于技术也是过分的看重,对长泽裕的支持也没有成立之初的力度。
渐渐的,三菱也就走上了二线合资品牌的老路子,被市场一步步的淘汰,这是历史的惯性,也是市场的必然,不会因为某个人而停下脚步。
但是不管怎么说,三菱之于尉来,更多的还是以帮助为主,如果不是实在无法说服三菱,尉来其实也没有必要再跟宝马合资成立一家公司。
三菱要退了,尉来对于合资工厂的资源肯定是倾向于尉驰动力的,这点毋庸置疑,但是怎么倾斜其实不是宝马的态度决定。
尉来早已经不是十几年前的尉来,合资也不再是十几年前的合资,BBA光环虽然依旧,但褪色不是一星半点。
替尉来承担5亿欧元当中的一半,说没有诚意,那真的就是冤枉宝马了,小20亿就这么不需要你出了,放在任何一家企业当中都是非常大方的。
但是这种一锤子的买卖显然不是檀锦程看重的,尉来拿出这2.5亿欧元也不是不可以,相比起2.5亿欧元,尉来更注重于长远的规划。
宝马内部对于尉驰动力有一个新的评估,尉来同样也是如此。
按照去年的销量评估以及今年的增长率,尉驰动力在2022年度的营收规模大致是在25亿元至30亿元区间,2023年度的营收有可能会突破40亿元,至2025年,年营收极有可能突破60亿元,成为豪华纯电汽车的标杆企业之一。
但是说实话,哪怕是尉驰动力把营收干到百亿,对于现在的尉来也没有太大的影响。
“尉来要的是提升在供应链上的话语权,另外对于宝马的技术,我们也有着一定的诉求。”
2月18日,正月十八,檀锦程在这一天来到了张家港,这是他年后第一次公开性的产业视察,选择在张家港其实还是想跟尉驰动力高层聊一聊尉来的诉求。
尉驰动力采用十人董事会制度,当出现决策分歧之时需要有超过八票才能获得通过,董事会采用CEO轮值制,尉来与宝马方面派驻的高管分别以两年为任期轮值CEO。
今年尉驰动力的轮值CEO是宝马的人。
“非常感谢檀总的当面沟通,总部那边也向我们反馈已经收到您的邮件了。”
傅姚,宝马集团全球副总裁,兼任尉驰动力轮值CEO,宝马决定加码国内新能源汽车项目,傅姚是具体的负责人之一。
身处国内,尉来在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技术领域的能力傅姚再清楚不过,宝马利用尉驰动力加码国内业务,尉来的态度以及资源倾斜度非常的重要。
2021年尉来对于尉驰动力的资源倾斜并不多,除了派驻的高管之外,运营团队也是以派驻为主,表现得比较随意,但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还是让第一年交付的MINI纯电车型拿下了8000辆的销量。
实际上宝马现在的位置比较尴尬,全年84.62万辆的总销量,较之于2020年度虽有小幅度上涨,但新能源汽车销量仅仅只有4.8万辆,渗透率仅仅只有5.7%。
4.8万辆当中,还包括MINI的8000辆,由于挂着的是宝马的品牌,尉驰动力生产的车型销量也计算在宝马ZG名下,去掉这8000辆的销量,他们新能源渗透率还要下降一个点。
84.62万辆的总销量其实也不保险,下半年尉来L1对于宝马部分车型的冲击力度很大,今年国产化的i3将要交付,加上ix3,这两款电动车型,是宝马在2022年度的销量大头。
宝马的i系列,是他们的电动车型,另外X5的国产化,也让宝马对于竞争有了更大的信心。
BBA三家当中,宝马是2021年度的销量头名,其他两家都不足80万辆,但是不管是哪一家,都想凭借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强势爆发搏一搏百万年销量的。
然而,傅姚也知道,想要完成百万辆的销量目标,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是宝马突破的关键点。
2022年度,宝马对于国内的销量预期是10万辆至15万辆,要达到这个增速,去年表现要优于主品牌的MINI就极为关键,宝马对于MINI资源倾斜力度加大,理所应当。
“与檀总交流就是这么的轻松,不知道檀总您所谓的增加供应链话语权还有技术诉求指的是哪方面。”
缓了缓心情,傅姚继续问道。
10万辆至15万辆的新能源汽车销量预期,对于宝马而言很重要,但是在尉来那边,仅仅是尉来L1这一款车型的销量而已,说起来还真是让人感慨啊。
以尉来为首的国产自主品牌这些年进步堪称神速,尉来甚至已经能够威胁到BBA在国内的地位了。
MINI的销量又不计入尉来旗下,今年也还是分不到钱,尉来撑死了也就从这边拿点新能源积分,但是这个积分对于尉来也不很重要。
尉来自身的新能源积分花都花不完。
总部给出的诚意确实不错,不需要尉来出钱,但那又如何,尉来缺不缺这2.5亿欧元不说,尉驰动力本身的发展对于一家千亿集团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
战略上也不如宝马重要;说白了,尉驰动力之于尉来,说是“鸡肋”也不为过。
“那我就直说了啊。”
“您请。”
傅姚微笑示意道,现如今国内车企同行里,够得着跟檀锦程当面对话的还真不多,熟悉檀锦程的人也都知道,要想跟尉来合作,跟檀锦程直接对话是最简单直接的。
首先檀锦程能够当场拍板,另外就檀锦程习惯在谈判的过程当中单刀直入,把条件与诉求以及出让利益摆在桌面上,跟买菜一样直接。
这种直白的方式,在车企掌舵人当中是极为稀少的,但是只要适应了他的节奏,那将是大大提升谈判的进度,对双方都有着诸多益处。
“先说供应链,随着MINI还有宝马主品牌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上升,对于动力电池的供应,必将有一个提升,锦新时代希望跟宝马重新签订一份长期的电池采购合同。”
“另外贵方在充电网络,智能化,本土车载应用创新等等方面,也希望更多的考虑一下尉来,这几点我们都有很深的合作基础嘛。”
宝马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长期规划,是占整体销量的20%以上,至203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50%。
以宝马2021年度252.15万辆全球销量为基准,按250万辆计算,这就是50万辆的基准数。
理论上来说,从2022年至2030年,宝马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预期将从35万辆逐年上升至130万辆,至2024年销量将突破50万辆,其中纯电车型突破40万辆。
这就是百年企业的底蕴,一旦他们认真发力起来,增速还是非常吓人的。
而对于锦新时代来说,拿下宝马的全球电池供应,其影响力不比特斯拉小,BBA三家当中,也就是宝马对于电动化转型最为乐观。
宝马目前的动力电池供应主要来自于锦新时代与三星SDI,2021年度,宝马从锦新时代这里采购约25GWh,占宝马总电池需求的60%以上。
傅姚皱了皱眉:“排他协议?这个似乎有些不妥吧了,锦新时代在北美那边的电池供应也不太方便啊。”
除了北美地区,在棒子国宝马也不可能选择锦新时代,何况这个胃口似乎也太大了,宝马内部有一个未来五年的动力电池供应量规划。
那就是从30GWh到200GWh的五年跃进,锦新时代2021年度的锂离子产能为170.39GWh,其中动力电池占比超90%。
2021年度的锦新时代,已经完成了产能破局,2022年的动力电池产能可以达到350GWh,庐州,溧阳,沪市以及德国工厂还有即将投产的匈牙利基地,是锦新的主要产能区。
欧洲区的产能在完全投产之后,足以覆盖欧洲地区40%的产能,然而锦新有高达50家客户群体,宝马采购量上升,其他如特斯拉,尉来自主还有中小企业的采购量同样会大幅度上升。
“不不不,傅总误会了,尉来不会签这样的协议,这不符合市场规律,我们这会儿不在跟特斯拉打官司呢。”
傅姚此时也反应过来了,哈哈一笑道:“我就说檀总不至于这么霸道的嘛。”
在供应商体系当中,檀锦程还是比较温和的,虽然走的是全栈式自研路线,但尉来并不排斥与供应商的深度合作,同时在市场份额方面也比较克制。
用檀锦程在供应商大会上的演讲来说,就是有钱大家一起赚,尉来以及锦新绝对不会利用自己的市场地位行霸道之举。
“能透露一下贵公司今年电芯采购预算吗?这个应该不算商业机密的吧?”
“那倒不至于,我们今年的电芯采购预算是200亿欧元。”
再过两天宝马就将召开年度财报会议,这些数字会在年会上宣布,早两天让檀锦程知道倒也不算泄密,另外这也只是一个预算而已。
“约合人民币1406亿元,对应的采购量差不多就是160GWh。”
檀锦程在心里暗暗思索,随即淡淡道:“不知道宝马有没有想过走一个大客户计划,这样的话会大大降低你们的采购成本。”
按照锦新时代的大客户折扣机制,作为战略大客户,通常可以获得15%至20%的折扣,特斯拉目前就享受这一折扣,宝马如果大规模采购,那肯定也会提供最大的优惠。
这两年原材料暴涨,供应链受阻,动力电池采购成本上升了很多,能够拿下最大的优惠,对宝马来说可以大大的降低采购成本。
而对于锦新时代而言,则是提前锁定大客户订单,能够更好的调配产能。
未来几年动力电池价格肯定是会下降的,但具体下降到什么程度,其实取决于锦新时代,或者取决于檀锦程的态度。
纵观国内的各行各业,一旦进入到成熟期都会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最近的光伏企业就是如此,动力电池的产能如果还是如此,那么同样会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
汽车整车产业其实也是如此,根本原因还是无序的扩张,不停的开厂,最后导致的后果就是内部竞争的加剧,除了卷价格之外没有其他的办法。
而现在,情况有些不一样了。
无论是锦新还是尉来汽车,都需要经历一个大规模的产能扩张阶段,这是大型企业发展过程当中无法避免的,但是檀锦程对于产能的扩张还是十分谨慎的。
无论是尉来还是锦新,檀锦程都没有那种每年都大规模建厂的计划,当产能达到预期之后,他是绝对不会干那种盲目扩产的计划。
例如说闪驰科技,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保持在一个稳定的产能区间,若不是2020年度市场销量突然的爆涨,闪驰根本不可能再扩张产能。
闪驰,尉来,锦新都是行业龙头,行业龙头企业不大规模盲目扩产,那其他企业就得掂量掂量了。
而只要不盲目扩产,没有那么多的企业内卷,动力电池的降价只会是以一种健康的方式根据市场来调节,而影响着全球动力电池近半原材料市场的锦新时代,在未来的几年里有足够的能力影响动力电池的价格。
每多采一吨锂矿,多生产一批电芯,都足以影响市场的调节,而锁定大客户群,就是檀锦程计划当中的一环。
“我们也不多要,国内以及欧洲地区的供应大部分交给我们就可以了,另外北美那边也希望贵方考虑一下我们国内在那边有产能的公司,这算是一个私人的请求。”
从最初合作开始到2021年,由于采购量有限,因此宝马大部分的电池电芯采购,都来自于锦新时代,占比始终维持在六成以上。
但宝马2022年度如此大规模的采购计划,那锦新时代自然不可能再拿下六成以上的采购量,为了供应链安全,宝马也必须要引进新的供应商矩阵。
“能不能有一个具体一些的数字。”
檀锦程回复了宝马总部的邮件,其中也提到了这些,因此傅姚也得到宝马总部的授权,让他代表宝马负责与檀锦程谈判。
锦新时代有锦新时代的心理价位,宝马同样如此。
“50%吧,可以的话55%也行。”
200亿欧元的采购计划,檀锦程是想拿下100亿欧的,虽然份额下降了,但依旧是宝马最大的动力电池供应商,也能吃下最大的那一块肉。
至于说后面给国内其他厂商讨人情,无非是想抢占三星的市场份额,北美方面锦新其实也没是没有布局,去年收购福特德国工厂的同时,锦新也与福特签订了协议。
通过技术授权的方式,锦新时代与福特达成协议,为其提供磷酸铁锂电池技术,支持福特在北美建设电池工厂,通过技术输出的方式间接参与北美供应链。
这是檀锦程想到的最好方式,不过福特的电池工厂计划终究还是几年后的事儿,暂时是吃不上这块大肉了。
但是也不能便宜了三星,一旦三星市场份额上升,对于国内动力电池企业来说是一大威胁。
目前在北美地区,国轩以及亿纬都拥有一定的产能,另外还有远景动力,这家公司虽为日产旗下,但母公司为远景科技,属于中资参与的北美产能。
檀锦程的老板沈楠彭还是远景动力的董事之一呢。
这三家,远景的实力最强,成为宝马北美供应商的概率是最大的,不过檀锦程还是想给国轩与亿纬争取一下,这两家与檀锦程的关系最为亲密。
哪怕是拿不下整体,拿下一小部分也是好的,只要能有阻击三星就行。
“我们可以给予宝马最低15%,最高20%的折扣价,具体按贵司的采购量而定,如果能够达到55%,那么我可以做主给予贵司最高20%的折扣。”
“另外,基于双方战略的升级,在宝马MINI这边,我们会给予更大资源限度的支持。”
“包括但不限于刀片电池的技术突破以及产能保障,今年MINI无论对于是动力电池量的需求是多还是少,都是最优级别的客户。”
“另外,在电动平台与智能化技术方面,尉来也可以提供降维赋能,从电池技术,电动平台,供应链,智能化四大维度,直接解决MINI在电动化转型中的核心痛点。”
“当然,MINI如果想像小朋汽车那样加入到尉来汽车的采购体系当中,我们也十分的欢迎,一切合作模式按小朋同等待遇。”
“还有,如果贵方不介意的话,MINI的车型也可以加入到尉来APP体系当中,出现在尉来的门店里也没有问题,尉来可以给MINI做品牌背书,甚至提供一定的售后服务。”
“当然,这只针对纯电车型的MINI。”
傅姚哑然,这还真是檀锦程的风格,先是提条件,再以利诱之。
不过,条件确实是相当的诱人,尤其是最后一条,MINI的销量不计入尉来体系当中,这就相当于尉来帮助宝马销售MINI了,以尉来APP强大的用户群体以及粘性,一旦入驻对销量肯定会是一大刺激。
就是面子上有点不好看,MINI虽是MINI,但好歹也是宝马,什么时候宝马需要自主品牌帮助提振销量了。
沉默片刻之后,傅姚沉声道:“前面几条我现在就可以答应,最后一条的话我暂时无法答复,希望檀总给我几天的时间。”
不仅仅是脸面上的问题,另外还有品牌价值的问题,入驻尉来APP,确实可以提振销量,但是对于MINI品牌价值多多少少还是有些影响。
“行,那我们就组织团队谈合同细节吧,至于说最后一条,贵司也不用过于的担忧,我们尉来是国产高端化的代表。”
宝马是豪华的代表,但是MINI可未必。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2003:从外贸开始,2003:从外贸开始最新章节,2003:从外贸开始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2003:从外贸开始,2003:从外贸开始最新章节,2003:从外贸开始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