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在拿到《编辑部的故事》全部剧本后,很快找到了合适的演员,然后开始了拍摄。

  主演方面,男主角选择了葛尤,女主角不再是原版的吕丽萍,而是选择了风华正茂的宋丹丹。

  由于是情景喜剧,拍摄场景少,难度不大,即使用了半个新人当导演,进度依旧不慢。

  转眼到了三月末,央视耗费巨资制作的年度大戏《末代皇帝》率先开播,共28集,每天播一集。

  这部剧从81年立项,84年开机,87年杀青,用了好几年时间。

  这部剧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溥仪从幼年到老年的生活。由于央视舍得花钱,因此制作颇为精良,加上请了朱家溍先生做顾问,考据相对严谨,赢得了不少好评。

  演员阵容方面更是强大,有不少姜玉楼的老熟人。

  比如演青年溥仪的陈到明,演载沣的蓝天野,不少人还是人艺的话剧演员。

  没打过交到,但看过作品的也有不少。

  比如郭霄珍(史湘云)演溥仪的爱妃谭玉龄,演光绪的杨立新。此外还有倪大红,演了个电工。

  另有洪宇宙,就是《三国》里的周瑜,也有点戏份。

  这部剧水准颇佳,陈到明在第八集出现,但刚播了三四集已惹得一片称赞。朱家溍先生专门撰文,写道:

  “可能有两个态度,来处理这个题材。

  可以追求有噱头,拍成一部闹剧,这样可能会吸引部分观众。但是,一部作品既然标榜再现历史,首先就不要违背历史真实。

  单看前几集还是不错的,例如登基一场,太和殿门前的‘九龙曲柄盖’有一个从并拢变为张开的特写镜头。

  因为王公大臣分布在大院里,皇帝从太和殿后隔扇进入太和殿升座,大院里的人看不见。所以‘九龙曲柄盖’张开,就是告诉全体人员,现在皇帝已经升座。

  于是整个环境静悄悄,没有任何声响。

  此外表演上也可圈可点,西太后的扮演者完全扔掉话剧和电影中的模式,我们不再听见拉着长腔,装腔作势的语言。

  隆裕太后和醇王福晋,都是穿敞衣梳两把头的中年妇女,扮相相同,但演员把她们的窝囊和机灵,分别表现出来了,是截然不同的人物……”

  这篇文章不可谓不夸赞,朱家溍先生是清史大家,他一说,立时又吸引了不少观众。

  剧也确实不错,可以当成纪录片来看,展现了很多清朝的真实习俗。比如,太监们管皇上不叫皇上,叫老爷子。

  此说法,源自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他自己说,内廷太监就叫老爷子,大臣还是叫皇上。

  老爷子跟老佛爷差不多,是一种非常尊贵的敬称。

  当然我们觉得滑稽,就像慈禧让光绪管自己叫“亲爸爸”……

  《末代皇帝》亮相不俗,央视放了心,接下来即使接档的《编辑部的故事》拉了,今年的口碑也算保住了。

  作为接档剧,央视也没有太大的野心,收视率能保住三分之二就满足了。

  当然,他们也不会彻底放任。在《末代皇帝》播出期间,央视已经在打广告了。

  娱乐报纸,乃至杂志上都能看到关于《编辑部的故事》的软文广告。

  “国内第一部情景喜剧将于某某日播出。”

  “《编辑部的故事》开创国内情景喜剧先河。”

  “《编辑部的故事》由大作家姜玉楼担任总编剧。”

  “《编辑部的故事》接档《末代皇帝》,带给观众不一样的精彩。”

  “40集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即将同大家见面,每天两集。”

  炒概念,观众哪知道什么情景喜剧,一看国内第一部,自然有了兴趣。

  就像之前国内第一部电视剧《暗算》一样,都是噱头。

  而且把姜玉楼这幅牌打出去,也能吸引不少观众。

  总之,一切都是为了收拾率。

  一个月后,《末代皇帝》播出完毕,《编辑部的故事》正式接档。

  这个年代,观众们对情景喜剧没有概念,在电视台看喜剧更是觉得新鲜。

  因此第一集的时候,全国不少观众都等候在了电视机前。

  姜玉楼一家也是一样,他虽然看过剧本,但电视剧还没看过。

  前世和这一世的《编辑部的故事》除了名字和大框架一样外,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作品,因此他还是很有新鲜感的。

  20:00《编辑部的故事》第一集正式开始。

  片头曲叫《世界很小是个家庭》,曲子由雷蕾创作,这时听还是不错的。

  第一集主要是介绍编辑部的情况,以及编辑部众人之间开始“明争暗斗”由头。

  从人物一开口,电视机前不少人就笑喷了,无他,台词太搞笑了。

  实际上,这才哪到哪啊。姜玉楼可是知道的,这部剧最精彩的部分要从第二集开始呢。

  不过,从第一集开始,家里人的欢声笑语就没停过。

  这个年代百姓日子虽然渐渐好起来,但还是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气。这么一部情景喜剧,虽然乍一看没有什么教育意义,但却让观众们忘却了忧愁,喜笑颜开,也算功德无量了。

  “鹅鹅鹅!”

  等到第二集开始,李秀莲很快笑出了鹅叫声。

  “这集,这集太好笑了,楼娃,这部剧都是你写的剧本吗?”

  “没有,我就是把握个大方向,每集电视剧的编剧另有其人。”

  “太有意思,真的有才,情景喜剧太好笑了,要是多一点就好了。”

  很快,两集电视剧播完后,迎来了家人的一致好评。

  别说大人了,就连小“贝贝”都高兴地哇哇叫。

  哦,对了,贝贝是姜玉楼儿子的小名。

  ……

  第二天一早,报纸上并没有关于《编辑部的故事》新闻。

  这也正常,毕竟是新剧种,还是别具特色的情景喜剧,观众和报纸一时没反应过来,不晓得咋评价。但短短两集,已经聚拢了一批相当可观的受众群。

  转眼到了晚上,观众们再次候在电视机前。

  同样的音乐响起,剧情还没开始,光看片头中的葛尤,不少人以及笑出了声。

  这就是喜剧和喜剧演员的威力,就比如后世的沈腾,自带笑点了属于是。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1979我的文艺时代,1979我的文艺时代最新章节,1979我的文艺时代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