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反思和寻根文学思潮是不同的。”
冯骥才坐在讲台中央,侃侃而谈,今天在京城开办了一场他的作品讨论会:
“在我看来呢,寻根文学之中,传统文化显示了穷的魅力。而文化反思是什么?这是带有强烈社会性和现实性的,是对社会问题开掘的再深入。
这是以鲁迅为开端,注重在宏观上把握民族文化特征,紧紧的对准现实,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批判性,撕掉那种‘家丑不可外传’的遮羞布,从民族文化心态中寻找阻碍前进的心理因素.
基于这种理解,我给自己设计了一套在我计划当中大约是六部至八部的中篇一期组成的文化反思,我给这些起的总名叫《怪世奇谈》。
第一部就是《神鞭》,《神鞭》仍沿着鲁迅对民族劣根性批评的路子,用辫子为象征表现出民族文化中的惰力。
而在《神鞭》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探索,发现了新的问题:既然民族文化深层有这样的劣根这样的惰力,为何能持久顽固,五四新文化的洪流都不能将其涤荡,反而在后来又恶性大爆发,成为改开的强大阻障。
我认为,这是由于传统文化是种更厉害的东西,就是魅力。
它能把畸形的、病态的、人为扭曲的清规戒律,变为一种有魅力的美,一种公认的神圣的美的法则。
当人们浸入其中,还会自觉不自觉地丰富和完善它,由外加的限定变为自我限定,由意念进入潜意识。
也就是说,传统文化的惰性与魅力好像一张纸的两面,中间无法揭开。
社会变革所遇到的困难,更难突破的是在国人自身,在国人内心。
最可怕的是国人对这种文化制约并无反省,即文化的自我束缚力。
而近代缠足与放足之间反复的较量,正适合我来打开文化内涵的这一层面——自我束缚力,我的这部《三寸金莲》正是基于这样的心态而创作的”
《三寸金莲》是冯骥才最近刚刚创作的一部中篇,很明显,讲的是传统文化当中病态的“三寸金莲”文化,也就是旧社会的缠足。
内容大概就是玉足大比拼。
冯骥才文笔那叫一个好,把一双双脚写的那叫一个“玉”,如果是臭脚足控,那真是非常适合美美阅读。
讲的内容大概就是戈香莲七岁那年,奶奶给她裹脚。
戈香莲一见菜刀、剪子、矾罐、棉花就哭着叫着:
“我不裹,不裹!”
结果奶奶像换了一张脸似得,疯了一样使劲儿按住她的脚.
最后香莲脚闷在布里,闷出脓来,肉烂骨损,总算裹成了一双三寸金莲。
奶奶慈祥地搂住香莲说:“奶奶要是心软,长大你会恨奶奶的呀!”
果然,受苦一时,好看一世。
到了十七岁那年,香莲这双小脚被“养古斋”古玩铺的佟掌柜一眼看中,娶来当大儿媳妇。
这佟掌柜大名佟忍安,是天津卫的首富,而佟家有个癖好,所有的人只赏脚不赏脸。
尤其是佟掌柜,因为有一双上品小脚,人老珠黄长相奇丑的佣人潘妈,都可以成为他的秘密情人。
八月中秋,别人家赏月,佟家赛脚。
挂起羊角灯,聚集一班居士墨客,个个有“莲癖”。
瞧瞧这词儿用的,足控不叫足控,叫“莲癖”,多雅,不跟后世似得,后世一般都称之为“粥批”.
冯骥才把这赛脚写的特别有意思。
说是比赛,那肯定要有个标准,而一双玉足够不够玉的标准一般被称为七字莲经:
“尖、瘦、弯、小、软、正、香”
到了开赛,各厢房的门帘上编着号,帘下伸出一双双小脚,任由客人赏玩投票。
香莲第一次参赛,就败给了二媳妇白金宝。
从此,二少奶奶神气活现,颐指气使,而香莲则被大少爷折磨得死去活来,甚至当香莲有身孕时,他还操起菜刀要切开香莲的肚子看看会不会是大脚闺女。
这大少爷又疯又傻,终于一命呜呼。
香莲心强命不强,生下一个丫头。
古时候重男轻女嘛,香莲没给大少爷留后,在佟家没了地位,一时间心如死灰,拿一包砒霜,准备带女儿一起离开这个世界,却被佣人潘妈救了下来。
潘妈拿起香莲的脚,对她说:
“您要肯,把这双脚交给我,我保您在佟家横着走!”
于是潘妈给重新裹脚。
这么一裹,外挂上线了。
潘妈的手法与香莲的奶奶大不相同,一缠一绕一扣一拦,居然让香莲的一对儿三寸金莲神气大变。
而佟掌柜何等眼力,立刻发现了儿媳的这双“玉莲”,悄悄送香莲一双小小红缎鞋,又叮嘱她反复研读《缠足图说》、《香艳丛谈》,领会三寸金莲的神韵,然后说:
“我再给你开个赛脚会,保你拿第一!”
果然,到了灯节,再赛脚,香莲穿一条牙黄百褶裙将三寸金莲遮得严严实实。
等她向空中抛起一只黑毛毽子时,但见罗裙翻飞,一对小红鞋如同两只小红雀去逮那毽子。
那尖、那巧、那灵.
“玉!”
“太玉了!”
此后,香莲的三寸金莲成为津门一绝,在佟家更是扬眉吐气。
而后等香莲女儿莲心四岁时,佟掌柜中风病危,临死前,让潘妈给孙女辈全部裹上小脚,当各房小闺女认真准备时,香莲不忍女儿莲心重蹈她的覆辙,让人带着她闺女逃离了天津。
转眼到了民国,闹起“文明讲习所”和“天足会”来。
所谓天足会,自然就是反对缠足,追求天生的一对美脚。
而深受缠足迫害的香莲,这时候已经执掌佟家,她也始终守着佟家的家法,对全家下了死命令:
“谁要放足谁就滚出家门!”
可天足会照样在门外搭棚子演说裹足之苦。
结果,二少奶奶的闺女月桂跑出了佟家,加入了天足会。
香莲一下子老了十岁,可她不服输,立刻创立“复缠会”,并化名“爱莲女士”,在《白话报》上撰文说:
“假如说缠足女子失去自然美,矫矜造作,那么时髦女子烫发束胸穿高跟鞋呢?”
发完一文,又约天足会到文明大讲堂一决高低。
比赛那天,观者如山。
不得不说,冯骥才这文笔太漂亮了。
说戈香莲这边,五光十色的小脚在裙下哧溜溜忽进忽出,令人眼花缭乱。
而天足会这边,推出会长牛俊英。
这是个标致的摩登女士,她短袖连衫裙只到膝盖,露出粉雕玉琢的脖子、胳膊和光大腿。
双方坐定,牛俊英先翘起大红的高跟鞋,伸到戈香莲面前。
戈香莲则一拉裙子,亮出那三寸金莲,引得缠足派一片欢呼。
可牛俊英眯眼一笑,对戈香莲说:
“这叫赛鞋,不叫赛脚。”
随后,她当众脱下鞋子,揭下若有若无的丝光袜,露出肉腿肉脚
玉!
太玉了!
天足派脸红心跳、一齐喝彩,然后趁势逼香莲脱鞋。
而香莲这边的人气得几乎晕倒。
牛俊英却不慌不忙,叼起洋烟,吐出一个个烟圈,只见这些烟圈竟像个活物似得,颤悠悠地徐徐降落,正好套在牛俊英翘起的大脚趾上,然后她大脚趾一抖,雪白的天足,竟然能带着烟圈儿绕起了弯子。
又玉又有绝活儿。
众人都看得呆了。
而当牛俊英的脚心正对着香莲时,香莲一下子看到她脚底心的一块记,身子往前一栽就昏了过去。
她认出了这牛俊英。
原来这个牛俊英就是她当年失踪的女儿莲心.
冯骥才这篇《三寸金莲》一问世,就迅速引起了文艺及评论界的强烈争论。
《当代作家评论》《作品与争鸣》《文学自由谈》等刊物展开了讨论。
许多人认为冯骥才是在宣扬“裹小脚”这一腐朽现象,很多评论家对持整体否定态度,另一方面,亦有评论家则对作品予以高度评价。
而对于评论界对的诠释解读,不论褒扬还是贬斥,冯骥才本人一律都不认可,说了句:“知我者寥寥。”
既然没人懂,那就只有他能讲得清楚,因此他本人这段时间一直都辗转于《三寸金莲》的一场场作品讨论会上,眨眼就到了八月。
他收到邀请,专门赶赴加拿大访问,今年冯骥才陆续去了比利时,去了新加坡,出国也出出了经验,知道航班行程很久,路途漫长煎熬。
因此,赶在出发之前,他特地准备购入几部期刊,计划在路上打发时间。
去到常光顾的售报点,这儿的营业员和他也熟悉,一见着他就特高兴:
“您来本什么?”
“《人民文学》《人民文摘》《当代》《收获》《花城》《十月》.这些最新期的刊物都给我来上一份吧”冯骥才报上几份刊物的名字。
“哎。”
对方答应一声,低下头去收拾出几份期刊,又道:“您不来一份《儿童文学》么?我们这一期《儿童文学》卖的特别好!”
“《儿童文学》?”
冯骥才皱了皱眉,“这就算了吧。”
“您别急着拒绝,我知道您想的什么。”
营业员道:“您肯定觉得这是小孩儿看的,不感兴趣,但是这一期的我真觉着您得看一看,这一期是专号,发的是江弦同志的,我都看过了,写的特别好!”
营业员说到最后特别好三个字的时候,还特意的拖慢了一些。
“《儿童文学》?江弦?”
冯骥才一下儿回想起来,自己之前替《中国作家》跟江弦约他的,江弦说自己这部是儿童文学作品,不适合在《中国作家》上发表。
看来当时说的这篇儿童文学作品,就是这会儿营业员说的这一篇了。
“那麻烦您来一本,我拿回去看看。”
“哎。”
营业员朝他笑笑,“得亏您来得早,我这儿真没剩下几本了,这期《儿童文学》卖的真是好!”
“毕竟是江弦的。”冯骥才说,“但凡有他的名字在,那就不可能卖差了。”
“那是。”
营业员卖杂志卖出了经验,对冯骥才这话非常认同。
干他们这一行的哪个能不知道“江弦现象”呐?!
卖了这么多年,只要是江弦新作发布,那就是发布他那本刊物卖的最火爆的时候。
供不应求!
绝对的供不应求!
抱着一摞刊物回去,冯骥才立刻从《人民文学》《人民文摘》《当代》《收获》《花城》《十月》这些个顶级终刊之中,找出一册体量远比不上这些刊物的小刊物《儿童文学》。
这期《儿童文学》的封面画的非常漂亮,一片深蓝,只有一个小小的金色人影坐在一颗比椅子稍大一些的星球上。
翻开目录,整部刊物没有多余的,只有一篇
——《小王子》,江弦。
“小王子?”
冯骥才觉得有点儿奇怪,因为在中国,很少用王子这个称谓嘛。
要是非要讲,应该是小太子才对啊.
不过他也理解,儿童文学嘛,一般就都是幻想的故事。
在幻想的国度,太子好像就有点儿很违和了,换成王子和公主好像才更适合一些。
此外,冯骥才又注意到,这册刊物竟然有六十多页都是全彩的!
他以前没太留意过《儿童文学》这册。
但他参与编辑工作多年,深知全彩的不易。
显然,《儿童文学》给了江弦的最高规格,给他制作了一期十足宝贵的专刊。
对于江弦创作儿童文学,冯骥才其实不觉得奇怪。
很多大文豪都写过儿童故事和诗歌,福克纳、卡尔维诺、毛姆、勒克莱齐奥、莫迪亚诺、普希金、高尔斯华绥、法朗士、契诃夫、艾略特、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
当然了,的内容并不足以占满整部刊物的篇幅,在的目录里,还有数篇《儿童文学》请评论家以及知名作家给《小王子》撰写的文学评论。
这些名字对冯骥才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也都是些非常响当当的名字。
“嗯?”
冯骥才的目光在触碰到其中一个名字时怔了一下。
“刘鑫武?”
冯骥才坐在讲台中央,侃侃而谈,今天在京城开办了一场他的作品讨论会:
“在我看来呢,寻根文学之中,传统文化显示了穷的魅力。而文化反思是什么?这是带有强烈社会性和现实性的,是对社会问题开掘的再深入。
这是以鲁迅为开端,注重在宏观上把握民族文化特征,紧紧的对准现实,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批判性,撕掉那种‘家丑不可外传’的遮羞布,从民族文化心态中寻找阻碍前进的心理因素.
基于这种理解,我给自己设计了一套在我计划当中大约是六部至八部的中篇一期组成的文化反思,我给这些起的总名叫《怪世奇谈》。
第一部就是《神鞭》,《神鞭》仍沿着鲁迅对民族劣根性批评的路子,用辫子为象征表现出民族文化中的惰力。
而在《神鞭》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探索,发现了新的问题:既然民族文化深层有这样的劣根这样的惰力,为何能持久顽固,五四新文化的洪流都不能将其涤荡,反而在后来又恶性大爆发,成为改开的强大阻障。
我认为,这是由于传统文化是种更厉害的东西,就是魅力。
它能把畸形的、病态的、人为扭曲的清规戒律,变为一种有魅力的美,一种公认的神圣的美的法则。
当人们浸入其中,还会自觉不自觉地丰富和完善它,由外加的限定变为自我限定,由意念进入潜意识。
也就是说,传统文化的惰性与魅力好像一张纸的两面,中间无法揭开。
社会变革所遇到的困难,更难突破的是在国人自身,在国人内心。
最可怕的是国人对这种文化制约并无反省,即文化的自我束缚力。
而近代缠足与放足之间反复的较量,正适合我来打开文化内涵的这一层面——自我束缚力,我的这部《三寸金莲》正是基于这样的心态而创作的”
《三寸金莲》是冯骥才最近刚刚创作的一部中篇,很明显,讲的是传统文化当中病态的“三寸金莲”文化,也就是旧社会的缠足。
内容大概就是玉足大比拼。
冯骥才文笔那叫一个好,把一双双脚写的那叫一个“玉”,如果是臭脚足控,那真是非常适合美美阅读。
讲的内容大概就是戈香莲七岁那年,奶奶给她裹脚。
戈香莲一见菜刀、剪子、矾罐、棉花就哭着叫着:
“我不裹,不裹!”
结果奶奶像换了一张脸似得,疯了一样使劲儿按住她的脚.
最后香莲脚闷在布里,闷出脓来,肉烂骨损,总算裹成了一双三寸金莲。
奶奶慈祥地搂住香莲说:“奶奶要是心软,长大你会恨奶奶的呀!”
果然,受苦一时,好看一世。
到了十七岁那年,香莲这双小脚被“养古斋”古玩铺的佟掌柜一眼看中,娶来当大儿媳妇。
这佟掌柜大名佟忍安,是天津卫的首富,而佟家有个癖好,所有的人只赏脚不赏脸。
尤其是佟掌柜,因为有一双上品小脚,人老珠黄长相奇丑的佣人潘妈,都可以成为他的秘密情人。
八月中秋,别人家赏月,佟家赛脚。
挂起羊角灯,聚集一班居士墨客,个个有“莲癖”。
瞧瞧这词儿用的,足控不叫足控,叫“莲癖”,多雅,不跟后世似得,后世一般都称之为“粥批”.
冯骥才把这赛脚写的特别有意思。
说是比赛,那肯定要有个标准,而一双玉足够不够玉的标准一般被称为七字莲经:
“尖、瘦、弯、小、软、正、香”
到了开赛,各厢房的门帘上编着号,帘下伸出一双双小脚,任由客人赏玩投票。
香莲第一次参赛,就败给了二媳妇白金宝。
从此,二少奶奶神气活现,颐指气使,而香莲则被大少爷折磨得死去活来,甚至当香莲有身孕时,他还操起菜刀要切开香莲的肚子看看会不会是大脚闺女。
这大少爷又疯又傻,终于一命呜呼。
香莲心强命不强,生下一个丫头。
古时候重男轻女嘛,香莲没给大少爷留后,在佟家没了地位,一时间心如死灰,拿一包砒霜,准备带女儿一起离开这个世界,却被佣人潘妈救了下来。
潘妈拿起香莲的脚,对她说:
“您要肯,把这双脚交给我,我保您在佟家横着走!”
于是潘妈给重新裹脚。
这么一裹,外挂上线了。
潘妈的手法与香莲的奶奶大不相同,一缠一绕一扣一拦,居然让香莲的一对儿三寸金莲神气大变。
而佟掌柜何等眼力,立刻发现了儿媳的这双“玉莲”,悄悄送香莲一双小小红缎鞋,又叮嘱她反复研读《缠足图说》、《香艳丛谈》,领会三寸金莲的神韵,然后说:
“我再给你开个赛脚会,保你拿第一!”
果然,到了灯节,再赛脚,香莲穿一条牙黄百褶裙将三寸金莲遮得严严实实。
等她向空中抛起一只黑毛毽子时,但见罗裙翻飞,一对小红鞋如同两只小红雀去逮那毽子。
那尖、那巧、那灵.
“玉!”
“太玉了!”
此后,香莲的三寸金莲成为津门一绝,在佟家更是扬眉吐气。
而后等香莲女儿莲心四岁时,佟掌柜中风病危,临死前,让潘妈给孙女辈全部裹上小脚,当各房小闺女认真准备时,香莲不忍女儿莲心重蹈她的覆辙,让人带着她闺女逃离了天津。
转眼到了民国,闹起“文明讲习所”和“天足会”来。
所谓天足会,自然就是反对缠足,追求天生的一对美脚。
而深受缠足迫害的香莲,这时候已经执掌佟家,她也始终守着佟家的家法,对全家下了死命令:
“谁要放足谁就滚出家门!”
可天足会照样在门外搭棚子演说裹足之苦。
结果,二少奶奶的闺女月桂跑出了佟家,加入了天足会。
香莲一下子老了十岁,可她不服输,立刻创立“复缠会”,并化名“爱莲女士”,在《白话报》上撰文说:
“假如说缠足女子失去自然美,矫矜造作,那么时髦女子烫发束胸穿高跟鞋呢?”
发完一文,又约天足会到文明大讲堂一决高低。
比赛那天,观者如山。
不得不说,冯骥才这文笔太漂亮了。
说戈香莲这边,五光十色的小脚在裙下哧溜溜忽进忽出,令人眼花缭乱。
而天足会这边,推出会长牛俊英。
这是个标致的摩登女士,她短袖连衫裙只到膝盖,露出粉雕玉琢的脖子、胳膊和光大腿。
双方坐定,牛俊英先翘起大红的高跟鞋,伸到戈香莲面前。
戈香莲则一拉裙子,亮出那三寸金莲,引得缠足派一片欢呼。
可牛俊英眯眼一笑,对戈香莲说:
“这叫赛鞋,不叫赛脚。”
随后,她当众脱下鞋子,揭下若有若无的丝光袜,露出肉腿肉脚
玉!
太玉了!
天足派脸红心跳、一齐喝彩,然后趁势逼香莲脱鞋。
而香莲这边的人气得几乎晕倒。
牛俊英却不慌不忙,叼起洋烟,吐出一个个烟圈,只见这些烟圈竟像个活物似得,颤悠悠地徐徐降落,正好套在牛俊英翘起的大脚趾上,然后她大脚趾一抖,雪白的天足,竟然能带着烟圈儿绕起了弯子。
又玉又有绝活儿。
众人都看得呆了。
而当牛俊英的脚心正对着香莲时,香莲一下子看到她脚底心的一块记,身子往前一栽就昏了过去。
她认出了这牛俊英。
原来这个牛俊英就是她当年失踪的女儿莲心.
冯骥才这篇《三寸金莲》一问世,就迅速引起了文艺及评论界的强烈争论。
《当代作家评论》《作品与争鸣》《文学自由谈》等刊物展开了讨论。
许多人认为冯骥才是在宣扬“裹小脚”这一腐朽现象,很多评论家对持整体否定态度,另一方面,亦有评论家则对作品予以高度评价。
而对于评论界对的诠释解读,不论褒扬还是贬斥,冯骥才本人一律都不认可,说了句:“知我者寥寥。”
既然没人懂,那就只有他能讲得清楚,因此他本人这段时间一直都辗转于《三寸金莲》的一场场作品讨论会上,眨眼就到了八月。
他收到邀请,专门赶赴加拿大访问,今年冯骥才陆续去了比利时,去了新加坡,出国也出出了经验,知道航班行程很久,路途漫长煎熬。
因此,赶在出发之前,他特地准备购入几部期刊,计划在路上打发时间。
去到常光顾的售报点,这儿的营业员和他也熟悉,一见着他就特高兴:
“您来本什么?”
“《人民文学》《人民文摘》《当代》《收获》《花城》《十月》.这些最新期的刊物都给我来上一份吧”冯骥才报上几份刊物的名字。
“哎。”
对方答应一声,低下头去收拾出几份期刊,又道:“您不来一份《儿童文学》么?我们这一期《儿童文学》卖的特别好!”
“《儿童文学》?”
冯骥才皱了皱眉,“这就算了吧。”
“您别急着拒绝,我知道您想的什么。”
营业员道:“您肯定觉得这是小孩儿看的,不感兴趣,但是这一期的我真觉着您得看一看,这一期是专号,发的是江弦同志的,我都看过了,写的特别好!”
营业员说到最后特别好三个字的时候,还特意的拖慢了一些。
“《儿童文学》?江弦?”
冯骥才一下儿回想起来,自己之前替《中国作家》跟江弦约他的,江弦说自己这部是儿童文学作品,不适合在《中国作家》上发表。
看来当时说的这篇儿童文学作品,就是这会儿营业员说的这一篇了。
“那麻烦您来一本,我拿回去看看。”
“哎。”
营业员朝他笑笑,“得亏您来得早,我这儿真没剩下几本了,这期《儿童文学》卖的真是好!”
“毕竟是江弦的。”冯骥才说,“但凡有他的名字在,那就不可能卖差了。”
“那是。”
营业员卖杂志卖出了经验,对冯骥才这话非常认同。
干他们这一行的哪个能不知道“江弦现象”呐?!
卖了这么多年,只要是江弦新作发布,那就是发布他那本刊物卖的最火爆的时候。
供不应求!
绝对的供不应求!
抱着一摞刊物回去,冯骥才立刻从《人民文学》《人民文摘》《当代》《收获》《花城》《十月》这些个顶级终刊之中,找出一册体量远比不上这些刊物的小刊物《儿童文学》。
这期《儿童文学》的封面画的非常漂亮,一片深蓝,只有一个小小的金色人影坐在一颗比椅子稍大一些的星球上。
翻开目录,整部刊物没有多余的,只有一篇
——《小王子》,江弦。
“小王子?”
冯骥才觉得有点儿奇怪,因为在中国,很少用王子这个称谓嘛。
要是非要讲,应该是小太子才对啊.
不过他也理解,儿童文学嘛,一般就都是幻想的故事。
在幻想的国度,太子好像就有点儿很违和了,换成王子和公主好像才更适合一些。
此外,冯骥才又注意到,这册刊物竟然有六十多页都是全彩的!
他以前没太留意过《儿童文学》这册。
但他参与编辑工作多年,深知全彩的不易。
显然,《儿童文学》给了江弦的最高规格,给他制作了一期十足宝贵的专刊。
对于江弦创作儿童文学,冯骥才其实不觉得奇怪。
很多大文豪都写过儿童故事和诗歌,福克纳、卡尔维诺、毛姆、勒克莱齐奥、莫迪亚诺、普希金、高尔斯华绥、法朗士、契诃夫、艾略特、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
当然了,的内容并不足以占满整部刊物的篇幅,在的目录里,还有数篇《儿童文学》请评论家以及知名作家给《小王子》撰写的文学评论。
这些名字对冯骥才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也都是些非常响当当的名字。
“嗯?”
冯骥才的目光在触碰到其中一个名字时怔了一下。
“刘鑫武?”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1978合成系文豪,1978合成系文豪最新章节,1978合成系文豪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1978合成系文豪,1978合成系文豪最新章节,1978合成系文豪 平板电子书!